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清朝宗室,满族人,号伯涵,别名静云、闲园,是清朝道光帝旻宁的孙子,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五子,光绪帝载湉的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的父亲。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爱新觉罗·载沣的:人物生平、人物关系、人物评价、相关影视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爱新觉罗·载沣

伯涵

身份

摄政王、溥仪生父

所处时代

清末民初

出生地

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

民族

满族

语言

蒙语、满语、汉语

出生日期

1883年2月12日

去世日期

1951年2月3日

去世地点

北京

陵墓

福田公墓

封号

醇亲王

简介

载沣出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其生母是奕譞的第二侧福晋刘佳氏,,载沣自幼由慈禧太后的胞妹婉贞抚养长大,两岁时被晋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七岁时被封为奉恩镇国公,八岁时承袭醇亲王爵位,十二岁带三眼花翎,十八岁行走内廷,十九岁任正白旗汉军都统。1907年,载沣奉命在军机处学习行走,并于1908年1月任军机大臣。1908年11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同时病重,载沣奉命监国摄政,由此展开了他为期三年的摄政生涯。

在清朝的最后三年里(1909年-1911年),载沣是清政府实际的统治者。载沣摄政期间,政治上曾积极整治吏治、罢黜袁世凯、筹备宪政等;军事上则集中中央军权、削弱北洋军及地方督抚的军事实力、培植新的军事势力等;经济上则延续慈禧太后的既定政策,发展实业,致力解决财政问题,重视农业发展等。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被迫下罪己诏,解散内阁,辞去摄政王职,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次年(1912年2月12日),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结束统治。

1917年7月,载沣参与张勋复辟。1924年10月,因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迫居醇王府,载沣为其奔走复号还宫,未果。1932年,溥仪在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载沣并未随行。1934年7月,载沣前往长春看望溥仪,拒绝担任伪职。此后以皇族遗老得身份寓居北平、天津两地,1951年2月3日,病逝于北京。

载沣摄政期间曾大力推行新政、发展实业,力图挽救大清王朝。但他又缺乏实际的执政能力,排挤汉人官僚,成立“皇族内阁”,开罪立宪派,使其倒向革命阵营;在地方上,他主张大力收权,并简单化处理起义运动,从而激化了中央与地方、民众的矛盾,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孙中山在会见载沣时,曾评价其:载沣身为皇帝的生父和清政府的摄政王,在逊位问题上,能够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家族的利益摆在第二位,是难能可贵的,是有益于革命、有政治远见的爱国行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载沣生于1883年,是醇亲王奕譞第五个儿子。载沣的嫡母叶赫那拉·婉贞虽然生过四个孩子,但只有次子载湉(即光绪帝)长大成人;载沣的生母刘佳氏身份低微,他的两个胞弟载洵与载涛也先后过继给瑞郡王奕志(道光第八子)及钟郡王奕詥(道光第九子)为嗣,随着哥哥载湉登基帝位,载沣成为了醇亲王府唯一的男性继承人。慈禧太后对这位王府继承人寄予厚望,将他交给自己的胞妹婉贞(即载沣嫡母)亲自管教。

1884年夏历十月初十,正值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辰,不满两岁的载沣晋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1889年,载沣不满七岁,就被晋封为奉恩镇国公;1891年1月1日,载沣的父亲奕譞去世,载沣唯一在世的兄长载湉当了皇帝,不满八岁的载沣便承袭了醇亲王爵位。奕譞重视载沣的教育,王府教师均为大儒,载沣性格与父兄相似,政治阅历少,也不愿过多涉及政事,但载沣身为皇族,很难远离政治,且慈禧对载沣也已有了安排。

1900年,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华被杀,《辛丑条约》中约定清政府须派遣亲王前往德国谢罪。这样一来,身兼亲王与“御弟”身份的载沣成为了出使德国的最佳人选。1901年,18岁的载沣奉命前往德国,打破了“皇室成员不得出洋”的规定。当时德国挟战胜之威,要求醇亲王载沣向端坐的德皇行三鞠躬礼,两参赞则向德皇行跪拜叩首礼,以示谢罪。面对德国的有意羞辱,载沣坚持拒绝向德皇行跪拜礼。几经交涉后,载沣向德方提出:觐见之时,德皇离座相迎,他鞠躬致谢,两参赞则随其后行鞠躬礼,这才符合西方外交的惯例。争执近十日后,德方迫于舆论的压力,这才答应觐见时行鞠躬礼。

载沣此行挽回了清政府的尊严,回国后他便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太后亲自指婚,将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荣禄的女儿瓜尔佳•幼兰指配给载沣为嫡福晋。载沣与之成婚后生下了溥仪(即宣统帝)。载沣刚满二十岁时还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二十五岁时就成了掌管军国大政的军机大臣。这样的资历,在当时的皇室亲贵里较为出众。甚至在慈禧商议立嗣时,张之洞、世续等人还提出了立载沣为皇帝的建议。只是慈禧认为同治、光绪都是兄弟相继,如果再立载沣为皇帝的话,就变成三代都是兄弟相承,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实在不合适。最终慈禧否定了这个提议。

爱新觉罗·载沣

1908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当天便下懿旨宣布立溥仪为帝,改元宣统,并任载沣为摄政王。次日,慈禧太后与世长辞,26岁的载沣开始以摄政王监国。

三年摄政

驱袁

1908年11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登基,载沣摄政监国。摄政后,载沣决心除去心腹之患袁世凯。此前,袁世凯靠在维新运动中积累的政治资本博得了慈禧太后的宠信,载沣的兄长光绪帝载湉也因此被囚禁至死。袁世凯得知慈禧太后死后由载沣摄政监国,因怕遭遇报复,便逃到了天津。

当时有一部分年轻皇室亲贵主张杀掉袁世凯,载沣犹豫不决,便与张之洞商议,张之洞认为国丧期间不适合诛杀大臣。北方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六镇统制赵国贤都认为袁世凯的势力太广,如果操之过急,后果将适得其反。综合各方建议,载沣最终没有杀掉袁世凯,而是拟了一道谕旨以袁世凯患上足疾为由将之革职,但谕旨一再修改,最终作废没有下发,袁世凯脱离性命之忧后,则开始寻找时机东山再起。

政治

载沣自摄政以来便重视政令的推行,为了惩贪肃吏,载沣广开言路,制定了严格的筛选制度选拔人才,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返回原籍不得录用。此外,载沣还制定了针对司道大员的考核制度,以此提高各省司道大员的政绩。同时,载沣严查在京官员品行,对生活作风不良的官员一律从严处置。载沣还规定京外官员任满一年的州县官由督抚考察一次,并上报朝廷,有不作为的一律撤职,以澄清吏治。

载沣还重视对皇室甚至皇帝的规范,重视对溥仪的教育,督促皇室子弟留心学习史学经书、政治书籍,并将孙家鼐等进呈上来的讲义等书分送给近族的聪慧子弟阅读。为了让皇室成员遵守有规,载沣吩咐修订法律大臣迅速编定皇室典范。为了约束太监的行为规范,在载沣的努力下,隆裕皇太后下令各处太监无公事不得擅自出宫,太监出入宫门必须佩带腰牌、门照以供查验,有不从盘查者,从严处罚。

载沣还面见枢府王大臣要求法部筹商办法,切实整顿京城司法乱象。载沣特召都察院官员张英麟和陈名侃,要求都察院直接进呈京外官员的上书条陈,有所隐瞒导致出事者将依法追责。载沣还另外面见枢臣,要求各省在京官员有熟知本省利弊情形者,要随时陈奏朝廷。当时各省水旱灾害频繁,于是他下谕旨命令枢臣,要求各省详查受灾情况,同时办理赈济安抚事宜,并据实奏报朝廷。

载沣游历德国期时,就对华侨问题非常关注。所以,在他当政之后就饬令学部、农工商部通知各地商、学两会,如果有华侨愿意将子弟送入京师官立学堂学习的,会许以特别优待 。《国籍法》关系到数百万华侨的去留问题,他命令法律大臣以及外务部尽快议定,修律大臣要从速妥当修订。

军事

集中中央军权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由北洋军担负起巡逻和护卫北京的职责,载沣摄政后决定维护皇室成员的统治优势,他着手组建了一支由他亲自统辖和调遣的禁卫军。

1909年7月15日,清政府连下数道谕旨:首先,由载沣暂代陆海军大元帅,掌握清政府的最高军事统率权。其次,将原本隶属于陆军部的军谘处独立出来,并于1911年5月8日更名为军谘府,直接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统筹全国海陆各军事宜。最后,将筹办海军事务由陆军部转移至筹办海军处,并任命载沣之弟载洵为筹办海军大臣。

1910年3月17日,载沣重新改组陆军部,以荫昌取代铁良充任陆军部尚书。荫昌职掌陆军部后,以提高陆军部办事效率并厉行节约、提高新军的专业技能、集中军权为目标。至此,全国陆海各军的监督管理权已全部集中于载沣及其同盟者手中。

削弱北洋军、地方督抚的军事权力

为了削弱北洋军事集团的权力,1909年7月23日,载沣解除了袁世凯在京后台庆亲王奕劻管理陆军部事务的权力。随后又免去了段祺瑞担任的四项职任,调任第六镇统制官,次年又远调署江北提督。

载涛主持军谘处事务后,将陆军各镇统制以及各省参谋处官员的任命权收归军谘处。荫昌职掌陆军部后,规定各省陆军的空缺人员须由陆军部提供,各省督抚要定期汇总低级官员的升迁去留并向陆军部汇报。与此同时,陆军部规定各省督练公所督办这一职务不仅限于各省督抚兼任,将军、都统等也可兼任。此外,各省督练公所还新设一名负责督查各部门的军事参议官,享有招募兵员、遣散部队等特权,但军事参议官的任命权仍在陆军部。

培植军事势力

摄政王载沣的另一项军事集权策略,便是拉拢留日士官生充任新军将领。1909年10月27日,曾赴日留学的良弼被委任为禁卫军步队第一协统领官。在良弼的建议下,清政府大力提拔留日士官生造就新势力,企图以此取代北洋势力。但是良弼引进留日士官生培植新势力的做法,很快引起了北洋将兵、国内军事学堂毕业生以及旧式官兵的极大不满,这种不满最终演化为一次次兵变。

事实上,载沣推行的军事纲领在很大程度上落空了。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势力根深蒂固,载沣削弱、分化北洋势力的策略非但未能见效,反而增加了北洋军事集团的内部凝聚力。一味削夺地方督抚的权力,致使中央与地方冲突不断,减弱中央政府权威的同时,加剧了地方督抚的独立倾向。留日士官生的崛起,使得革命思潮在新军中迅速传播。最终,随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清政府的统治走向终结。

立宪

载沣摄政期间,为了掩盖皇族集权,他决定完成先朝的未竟之功,继续筹办宪政。

1909年3月,清政府重申了“预备立宪”的谕旨,命令各省地切实奉旨施行。于是,各省地群起响应,纷纷成立了咨议局。11月,在江苏咨议局的发起下,各省咨议局组织代表团进京请愿,要求清政府在一年之内召开国会。但是两次请愿,都被载沣以筹备宪政尚未周全、国民认识水平有限为由拒绝了,两次请愿均遭到失败。

1910年10 月,资政院在北京开会讨论国家大计,国会请愿代表团趁此机会发起了第三次请愿,要求清政府应当快速召开国会。载沣被迫无奈,于11月4日宣布将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三年,定于宣统五年(1913)举行,并准备在国会召开的前两年,拟定官制,成立新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宣布裁撤军机处,成立由皇室成员主导的责任内阁,各省咨议局纷纷上奏要求撤销这个 “不合乎君主立宪各国之章程”的“皇族内阁”,就连清政府都察院里的几个御史也认为皇族不宜参与干涉内阁,都上本奏请实行内阁官制章程,但清政府对此一律拒绝了。本来对载沣颇为信任的立宪人士,大失所望之下逐渐与清政府分道扬镳,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财经

载沣执政后,仍延续慈禧的既定政策,致力于发展实业,并颁布措施激励民众振兴实业。对于解决财政问题,载沣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理财之道,在于节流清源,而不在苛敛。京外官员理财的主体思路就是加抽各项捐税,而不从裁汰冗员、清理糜款入手,这是不正确的。为此,载沣责令北京内外各衙门,以后如有筹款事项,无论如何,都不能以加抽捐税为正当办法。

爱新觉罗·载沣

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载沣对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的农业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认为农务局、农官等单位及在职人员要时常与农民相沟通,才能便于研究地质士壤及种植、培育、灌溉的方法,做到逐步改良。载沣摄政期间,饬令农工商部在各地劝办农会、劝设试验场、提倡蚕桑、改良棉业等,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此外,载沣任命载泽为度支部尚书,要求其专注集中各省财权,载沣还采纳了载泽的建议:一是在各省设立监理财政官,掌握藩司之权;一是在北京设立盐政处,掌握盐政盐运使之权。

退位

载沣以“筹办立宪新政”为名,加征田赋钱粮、苛捐杂税,与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比较,税务更是高达十倍之多,阶级矛盾因此激化,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持续不断。1910年3月,汪精卫、黄树中等在北京银锭桥密谋炸死载沣未果。1911年5月9日,皇族内阁就发布了铁路国有政策,制造了“铁路国有事件”,与英、德、美、法等国订立了借款条约,把筑路权出卖给了外国银行,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多省地人民纷纷发起了“保路”运动。如火如荼的保路运动,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载沣下旨镇压保路运动,导致形势更加严峻,革命热潮进一步高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载沣急命荫昌率领北洋新军南下镇压,然而北洋新军是袁世凯培植起来的武装,并不接受荫昌的指挥。此时西方列强大造“非袁莫属”,“非袁则亡”等舆论,清政府内部也以奕劻为代表力促起用袁世凯。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要求清政府立即召开国会,否则将进军北京,并调集军队准备进入通州、南苑一带。载沣等人闻讯惶恐万分,准备逃到承德。皇族内部召开会议,决定以“不用袁世凯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凯或不亡”的舆论为由,任凭袁世凯进驻北京。10月30日,载沣被迫颁布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随后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随后袁世凯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正式下诏退位,从此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9月10日,孙中山接受了清皇室成员的邀请亲赴载沣家中拜访,对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封建王朝的退位给予了客观的、恰当的评价,此次会谈对载沣的后期思想改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归邸

1924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溥仪被迫迁居天津静园,载沣也来到天津,与家人过起了隐居生活。1931年11月的一个深夜,溥仪在静园失踪。次年,载沣得知溥仪被日本人扶植为伪满洲国执政的消息。1934年3月1日,溥仪在长春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建立了伪满洲国。之后,溥仪和日本人多次要求载沣把全家都带到长春,一起建立新的帝国。而载沣一直拖着,他认为把全家都带到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他们必将受到日本人的宰割。

1934年,载沣带着儿子溥任以私人探访的名义去了一趟东北,并力劝溥仪堂堂正正做人,不能替日本人效力。但溥仪拒绝了,并要求载沣等家人留在长春。最终,载沣以绝食相要挟才得返回天津。日本人为了能够操控溥仪,开出了每月一万元车马费的条件,要求载沣到长春任闲职。载沣宁愿回到天津靠变卖古董维持家计,也没有答应日本人的要求。

1939年,天津发大水,载沣只得带着家眷回到了北京,并搬入王府西侧的花园内生活。载沣在醇亲王府的净业寺旧址办了一所小学,他亲自出任学校董事长,小儿子溥任担任校长,小女儿金志坚则担任授课教员。醇亲王府附近普通百姓的孩子,都纷纷来到了这所新办的学校上学。

晚年生活

1943年,载沣的侧福晋刘佳氏去世,载沣伤心之余身体每况愈下,并坐上了轮椅。1945年,日本投降,载沣的几个儿女在东北,生死未卜。后来,他的四个女儿回到了北京,载沣的生活压力加大,靠变卖旧物维持生计。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载沣通过各种渠道,加深了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识,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能解放全中国。

1950年底,载沣因长期患糖尿病而导致尿毒症,病情愈发严重,在一一探访了几个在京儿女后,载沣卧病在床,再没出过门,1951年2月3日,载沣与世长辞。在他弥留之际,除了身在苏联关押中的溥仪和溥杰之外,其余七个子女都在他身侧。载沣的丧事由溥任按旧礼操办,灵柩停于什刹海西岸的嘉兴寺,并于当年仲春安葬于北京西郊的福田公墓。载沣的侧福晋已于1942 年先葬在这里,嫡福晋瓜尔佳氏 1921年去世,原葬在西山,后来也于1958 年迁葬于此。

人物关系

祖父: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1850年),清宣宗道光帝。

祖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1822年—1866年),逝世于同治五年。

父亲: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891年),第一代醇贤亲王。

嫡母: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嫡福晋叶赫那拉氏。

生母: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二侧福晋刘佳氏。

二哥: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清德宗景皇帝,其生母是叶赫那拉氏,逝世于1908年。

大弟:爱新觉罗·载洵(1885年—1949年),其生母是刘佳氏,1949年逝世于天津。

二弟:爱新觉罗·载涛(1887年—1970年),其生母是刘佳氏,1970年逝世于北京。

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1921年),闺名“幼兰”,瓜尔佳·荣禄之女。

长子: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清宣统皇帝,其生母是瓜尔佳氏。

长女:爱新觉罗·韫媖(1909年—1925年),溥仪的大妹妹,嫁郭布罗·润良,是末代皇后婉容之大嫂,1925年因急性阑尾炎病逝。

三女:爱新觉罗·韫颖(1913年—1992年),嫁郭布罗·润麒,是末代皇后婉容之二嫂,逝世于1992年,终年80岁。

七女:爱新觉罗·韫欢(1921年—2004年),教育家,汉名金志坚,嫁乔宏志,逝世于2004年,终年84岁。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1)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2)载沣是在特殊情况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推上监国摄政王之高位的。正是因为他不适合做摄政王,慈禧才选的他。这个历史责任不应当由载沣来承担。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三民主义倡导者孙中山:载沣身为皇帝的生父和清政府的摄政王,在逊位问题上,能够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家族的利益摆在第二位,是难能可贵的,是有益于革命、有政治远见的爱国行为。

中国学者、翻译家辜鸿铭:载沣称得上是一个具有满族的高贵灵魂和自尊自傲品质的年轻人。当外国人指责中国在他的统治下发展缓慢的时候,应该记住这位满族亲王克己的力量是多么值得称赞。因为这种力量,使得他的私人生活纯洁无瑕,无可挑剔,使得他在国家事务中,情愿不以个人意志而以合法程序去引导革命。

负面评价

光绪帝之异母弟爱新觉罗•载涛:他(载沣)遇事优柔寡断,适合做一个和平时代的王爵,但要依靠他来主持国政,应对事态变化,则很难胜任。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载沣胆小怕事,难堪大任,无法给予儿子一点保护。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徐世昌:大清之亡,不是亡于革命党,而是亡在一班“小爷们”身上。这些小爷们的带头大哥,正是身为监国摄政王的载沣。

相关影视形象

1988年电视剧《末代皇帝》:蓝天野饰演载沣。

1992年电视剧《皇城争霸》:鲁振顺饰演载沣。

2003年电视剧《走向共和》:佟乐(少年)、高田昊(青年)饰演载沣。

2006年电视剧《真假王爷》:孙松饰演载沣。

2011年电影《建党伟业》:周一围饰演载沣。

2013年电视剧《末代皇帝传奇》:杨洪武饰演载沣。

2014年电视剧《十月围城》:韩栋饰演载沣。

2016年电视剧《末代御医》:张颕康饰演载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