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闻 > 资讯 > 胶州叶氏黑陶传人叶广德:“陶”出来的艺术

胶州叶氏黑陶传人叶广德:“陶”出来的艺术

  • 2018-08-29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新农村商报网8月29日讯(记者 张学龙 通讯员 东篱)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陶瓷的根在中国!

胶州叶氏黑陶传人叶广德:“陶”出来的艺术

陶,是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亲自动手,从练泥开始,或拉坯,或捏塑,历经泥土、水与火的“涅槃重生”的过程,一件件散发着泥土的味道、闪烁着人类智慧的陶艺作品便从我们的手中诞生。回归,超然,个性,通透……魅力无限!

对于来往在大江南北做生意的胶州人韩欣来说,最重要的礼物无非就是送给好友及客户的冷家庄的黑陶了。

这次,他专程回来,就是要到制陶老艺人叶广德家里“淘”上几件黑陶器皿,作为礼物送给客户和好友。

韩欣说:“大家就是喜欢胶州的黑陶,尤其喜欢叶广德制作的陶艺。大家就好这口,地道、有品位、有特色。”

胶州叶氏黑陶传人叶广德:“陶”出来的艺术

韩欣所讲的叶广德,家住山东省青岛市大沽河河畔的胶州李哥庄镇冷家庄村,年愈七旬,是叶氏黑陶第四代传人,陶艺大师。

值得拍案叫绝的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懈努力,叶广德做出了与胶州市三里河遗址出土的4000多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皿之一“蛋壳陶”相似的黑陶艺术品。

胶州市李哥庄镇冷家庄村村委大院的陶艺展览室,那些用当地的泥土创作并烧制的砚台、陶盆、瓦罐、砂壶、粗碗等陶艺作品或构思奇妙,或意味深沉,千奇百态、惟妙惟肖、美轮美奂,其质地竟然表现出金属、皮革、木材的特感,这些陶艺作品吐露着泥土的芬芳、民俗的气息,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到童年“玩泥巴”时那些流动的光阴中……

提起冷家庄村的黑陶艺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叶家窑”陶很出名。村子和人的名气,皆缘于当地的手工制陶产业。

早在明朝永乐二年,受生计所困,久居云南的叶氏子孙自南向北迁徙,当行进到大沽河岸边的冷家庄村时,在村东北发现了适宜制陶的“陶土”,由此便在冷家庄村定居繁衍。

当时,叶氏族人中家家户户都是制陶的“好把式”,制作的陶盘、陶碗、漏盘、水罐等做工精巧,颇受欢迎。他们落脚冷家庄村后,便沿袭了在云南时的生活方式,女子外出耕作,男子居家制陶。到后来,随着销路的日渐看好,制陶业成为村里九成以上家庭的主要谋生手段。

现在,作为冷家庄村目前仅存的制陶工艺传承人,今年74岁的叶广德,在“陶作坊”里摸爬滚打了近一辈子,亲身见证了当地制陶业的兴与衰,并与制陶这一行当结下了很深的感情。

胶州叶氏黑陶传人叶广德:“陶”出来的艺术

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黑陶技艺大师——叶广德。穿着朴素的叶广德,脸庞沧桑,皱纹清晰可见,双手粗糙有力。

叶广德的家,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小院,简单质朴,院中的四口大缸十分抢眼,大缸的直径足有一米多。据叶广德介绍,这四口大缸是用来淘泥的。

小院北屋最东边的一间就是叶老的制陶工作室。工作室看起来虽显简陋,但许多艺术品都是从这里诞生的,其中就包括“蛋壳陶”杯。

工作室放满了与黑陶制作相关的物件。两台拉胚机位居两侧,房中间的小茶几上放了几件叶广德已完成的黑陶作品,叶广德正在用自己亲手打造的小茶壶泡茶喝。大儿子叶孝忠在叶老的指导下正在制陶……

工作室的地上、柜子上摆满了已经完成的各种造型的黑陶艺术品。

冷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叶守坤告诉我们,冷家庄村和黑陶之间的历史渊源……“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有一群制作黑陶的南方人迁移来到冷家庄村,并定居繁衍,从此这门手艺就留在了冷家庄。”

“从我记事起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里人,就用村西的黄土、胶泥制作罐、碗、漏盘、烟囱等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运到集市或城里商店销售”,叶守坤说:“这些“土”得掉渣的陶艺成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叶广德顺手拿起摆放在柜子里头的一件黑陶成品指点着告诉我们:这是大儿子叶孝忠,前几天独立完成的陶艺作品,在老人看来,这件成品的黑陶在整体制作水平上还有待提高……我们一边听着叶广德讲解制陶工艺,一边看着他,在拉坯机上娴熟的操作着。

胶州叶氏黑陶传人叶广德:“陶”出来的艺术

在与叶广德老人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黑陶的制作,泥的选择尤为重要。叶广德说,叶氏黑陶的泥都是从冷家庄村东的一块几亩大的地里挖出来的,全村仅有那一块地适合做黑陶。

叶老说,黑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对泥的处理、拉坯、放窑烧制三部分,其中每一步的标准都很苛刻,每一环都不能出差错。

除了对泥的要求十分严格,制陶人对窑的要求也不含糊。叶广德现在所用的窑,位于自己家的院子,形似“神舟七号”返回舱,足有四五米高。内用砖块砌成,外用水泥加固保温,窑前设一窑门,窑后设有烟囱,窑顶部留有一处“通天窗”。窑内前身为火膛,后为窑台。

叶老说,黑陶的烧成全凭经验操作,火候分小火、中火,大火三个阶段,窑温最高可达1300度左右,烧成时间为一天一夜,烧制过程中不能没人守望,否则一炉宝贝就有可能全部毁于疏忽之间。因此,只要点燃了木柴,叶氏父子从不敢怠慢,都是轮番值班,直到黑陶成品出窑后,方能静下心来美美的睡上一觉。

叶老还特别告诉我们,他更看重烧造陶器过程中发生的“窑变”。

他说,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陶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都可说是“窑变”。正所谓“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明代时,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被认为是“怪胎”,统统销毁。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

后来,随着人们对窑变认识的深入,窑火给陶瓷器表面、外观造成的变形、变色、变质等富丽堂皇或美轮美奂的特异表现,可谓变幻莫测,鬼斧神工,独一无二。后为世人誉为“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堪称陶瓷器类艺术品中的极品、收藏界里的无价之宝,被人们所欣赏、所心爱、所珍藏。

叶家窑烧出的“叶氏黑陶”到叶广德这代已是祖传第四代了,可谓是代代出精品、出极品。

闻名中外的青岛栈桥在解放时期曾经进行过一次修复,其中栈桥回澜阁的琉璃瓦就出自叶广德爷爷之手。古胶州(胶县)多半以上的房屋建筑,都使用老叶家的“瓦筒”。

胶州叶氏黑陶传人叶广德:“陶”出来的艺术

叶广德自20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制陶工艺,在他看来,“叶氏黑陶”传人中最佩服的还是自己的父亲。

叶广德说,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做人方面,父亲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也正是父辈制陶先做人的处世态度,才使他能在自己独特的制陶道路上走得更远。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胶州市对三里河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分别出土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各种陶器,其中“高柄蛋壳黑陶杯”的出土,以其造型优雅美观,胎壁薄如蛋壳的高超技艺而享誉世界。

正因如此,叶广德怀揣梦想,多年来不断揣摩祖上传下来的黑陶制作技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与出土的“蛋壳陶”相类似的黑陶艺术品。

这天,正赶上叶广德老人制作的黑陶开窑。叶广德夫妇和儿子、侄媳妇从狭小的窑洞里,小心翼翼地捧出数百件陶盆、陶罐、陶碗、陶杯、陶壶等数百件黑陶作品来。这叫我们大开眼界。

“别小看这些黑陶,要想做出成品可不简单。”叶广德介绍,制作传统黑陶必须采用大沽河岸边一米以下精选的黑土,先要水淘去除黑土杂质,然后经过手制、成型、雕刻、晾晒和润水等20多道工序,才可入窑烧制。

  叶广德说,:“烧制黑陶利用的是渗碳技术,必须用土窑,燃料全部用的是木头,温度控制在900摄氏度左右,烧制过程大约需要一天一夜。如果烧制时间过短,黑陶易碎;烧制时间过长,黑陶容易变形,一窑的黑陶可能就全报废了。整个过程中需要烧窑人集中精力,根据情况随时调整火候,直到最后出窑……”

这是一樽蛋壳黑陶高柄杯,每个高20厘米,重40克,杯口呈喇叭型,杯身为圆锥型并带有很多圆孔,而杯口厚度只有2毫米,陶身为纯黑色,在灯光下能映出人影……这可是堪称国宝级文物的三里河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皿之一——“高柄蛋壳黑陶杯”。

胶州叶氏黑陶传人叶广德:“陶”出来的艺术

这个酷似文物的“蛋壳陶”,却是叶广德多年来不断揣摩祖传工艺,经过反复试验,仿制出来的“高柄蛋壳黑陶杯”。现在,对三里河出土的黑陶文物,只要他看一下样品,就能轻轻松松仿制出来。让人们叹为观止。

叶广德的黑陶雕刻技术也是不得了。1984年,在工艺美术大师张志慷的指导下,美术零基础的叶广德开始在自己制作的黑陶上雕刻图案,到现在整整刻了34年,叶广德的雕刻水平不可小觑。日历上的各种吉祥图案,从美术画册上复印的龙腾图案都是叶广德的自学老师。

“如今,干我们这一行的已属凤毛麟角了……现在,我年纪大了,身体眼看一天不如一天,眼睛开始花了,耳朵也背了。”叶广德看着满屋的陶艺面带惆怅。

叶广德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愿意接触这些老手艺了,他们认为是否祖传已不重要!”

叶广德有两个儿子,老大在某公司做技术,月收入数千元,二儿子自己开厂,家庭殷实。就像叶广德所说的那样,两个儿子都觉得制黑陶这门老手艺在当今社会并无大用,他们还认为制陶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虽然孩子们对老手艺无动于衷,叶广德却未放弃,他一直在努力说服两个儿子继承叶氏黑陶,因为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艺传承,更重要的,这是对叶氏黑陶精神的传承。

叶广德说,“有什么都不如有一门好手艺。”

胶州叶氏黑陶传人叶广德:“陶”出来的艺术

自1994年后,全村就只剩下叶广德一家还“坚守”在这一行当里。更令叶广德揪心的是,身边那些制陶方面很有潜力的年轻人要么转行了,要么外出打工了,更年轻的一代人又不愿意学这门“土的掉渣”的手艺。

“如果我们这几个老骨头不在人世了,这门老手艺也就失传了。卖不卖钱并不重要,关键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叶氏黑陶,让手工制陶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叶广德看看满屋的陶艺面带惆帐……

可喜的是,就在三年前,两个儿子最终答应了父亲叶广德的要求,决定将制陶技艺传承下去。那一天,叶广德高兴地一夜没睡好。……

 “现在大儿子叶孝忠每天都会来我的工作室,我手把手的教他技术,小儿子忙,不过也会定期过来练习练习。两个儿子其实已经学习相关技艺一年多了,都有一些基础,接下来就是提高和完善了,他们进步挺快,我悬着的心也有着落了。”叶广德说。

2012年三里河小学成立陶艺社团,并将陶艺引入大课堂,叶广德成了学生学习陶器制作的指导老师。目前,三里河小学的陶艺文化长廊共收纳学生陶艺作品1000多件。2017年胶州市三里河小学因为陶艺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示范学校。

胶州叶氏黑陶传人叶广德:“陶”出来的艺术

“胶州陶艺文化,后继有人了!”叶广德满面笑开了花…… 

泥中自有黄金屋,泥中自有千钟粟。叶广德用他的双手,让这些原本普通的泥巴获得了生命,有了灵气。叶广德说,“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没有泥巴,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有了泥巴,我是个快乐的人!幸福的人!”

2013年,叶氏黑陶制作技艺顺利入选胶州市、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月,叶广德的大儿子叶孝忠的黑陶作品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山东赛区选拔赛陶瓷制作类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

游戏排行

安卓 热门

新游预告

  • 更多

    更多开测

    新游开测
    进入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