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人物 > 替父从军传千年 巾帼英雄花木兰

替父从军传千年 巾帼英雄花木兰

  • 2019-11-01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公元四世纪,北魏北境烽火告急。北方游牧民族柔然进入北魏境内大肆烧杀抢掠。太武皇帝拓跋焘发布紧急征兵令,要求每户出一名壮丁参军抗虏。征兵的文书传至营廓,正待闺中的花木兰听到消息,她的父亲年事已高且多病,弟弟年龄太小,都不能上战场杀敌。花木兰决定削妆发换戎装替父从军。几日后,在家门口皂角树下,木兰拜别父母,飞身上马赶赴边关。一段传唱千年替父从军、孝忠节义的巾帼故事自此流传。

替父从军传千年 巾帼英雄花木兰

木兰从军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符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

一天,花木兰的爹爹接到天子紧急召集士兵的军令。花木兰听到消息后,觉得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弟弟年纪较小,都不了嗯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弟弟说,要是自己有个哥哥就好了。这句话让木兰想出来以女扮男装的办法来替父从军,并告诉弟弟以后自己就是他的哥哥。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暮色苍茫的黄河边上,花木兰枕戈待旦,心忧爹娘但想到自己能否在战场上活下来心中更是迷惘。

花木兰到了军营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一起休息,努力的适应军营的生活。她和战友们相处得很好,没有人发现她是个姑娘。在战场上,由于她作战英勇,机智过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很快她被封为了将军。从此,花木兰带领军队四处征战,多次立下了赫赫战功。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替父在军中效力12年,军功赫赫,在大破柔然返回京都后,皇帝敕封她为兵部尚书。但花木兰推却不受,恳请回到家乡照顾年老的父亲,皇帝准奏。

木兰辞官回到家乡,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要杀猪宰羊,全家人激动地迎接木兰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十二年的乔装不露痕迹,都结束了。木兰脱去戎装换上自己十二年未穿过的红装,重现温婉的女儿身。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上战场杀敌的事情被人当做异事禀告了皇上。皇上听后非常吃惊,再次召木兰进宫,想要把她纳入后宫。木兰被逼无奈誓死不从,最后抗旨自杀。唐太宗李世民后追封花木兰为“孝烈将军”,并在其故里建造了木兰祠。

木兰祠

木兰祠现位于虞城县城南的木兰镇大周庄村,距虞城县城35公里。进入祠内,迎面一座木兰戎装跃马的石雕像,头戴斗笠,身着铠甲,战袍迎风飘扬状,表现出她抛却机杼、策马扬鞭、直抵边塞的壮志豪情。

替父从军传千年 巾帼英雄花木兰

木兰祠内祠碑

祠内有祠碑两通,关于花木兰姓氏、故里、事迹等在这两通祠碑的文字中均有记载。

一通是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的《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碑高3.6米,宽1米。碑文正书,其刻书皆美,苍劲有力3000余字的碑文,详细记载着木兰的身世、事迹及历代修祠的情况。里面第一行字这样记载:“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今虞城县)。”

另一通祠碑名叫《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立于清1806年,碑高2.14米。据碑文记载,金源泰和年间,称木兰为“昭烈”,不曰“将军”。

木兰祠始建于唐朝,历经各朝代扩建修缮,至20世纪40年代时,木兰祠占地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120余间,另有祠地400亩,住持僧10余人。

祠围墙内外,植有柏树、槐树。大门过道两侧,各有一泥塑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内塑有木兰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60余通香火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周边的官府带领乡民前来致祭,后发展成连续五日的香火古会,每日接待客人10多万人。

可惜的是,在1943年,这座千年祠堂毁于战火中,仅存两通元代和清代祠碑。

1992年,商丘市虞城县人民政府为保护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遗存,斥资重修木兰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基本恢复了木兰祠原有的历史风貌。

木兰祠落成后,祠内长出了许多一叶两色的植物,叶上带红,远看似花。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一点红的出现成了木兰祠内独特的一景,人们称为“木兰花”,与木兰女扮男装的故事相得益彰。

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牧为花木兰写《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清朝查岐昌也留诗曰:“帕首弓腰出阁姿,卷漳营郭记完碑。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

木兰文化

花木兰的文化自南北朝开始,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到近代,无数人为木兰的事迹赞颂,千年不衰。这应该归功于《木兰诗》这首传唱千年的北朝民歌。北朝民歌一般产生于黄河流域。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最主要的特点。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羌、汉族的人民。歌词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北宋时期,郭茂倩把《木兰诗》收录进了《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书中所收录的《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诗中花木兰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美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


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的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的孝义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的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

木兰替父从军、高度体现对父母的孝心与对祖国的忠心,实为高度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所以说,《木兰诗》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精神,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对父母的大孝;报效国家、立功疆场,是为忠君爱国;凯旋,不受朝禄,归乡赡养父母,是为功成身退,淡泊名利。正因为木兰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标准高度的一致性,才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使木兰文化、木兰精神在中国流传至今。

随着由美国唐·哈恩制作的《花木兰》动画片在全球的热播,传承了1000余年的木兰文化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花木兰”之所以能从中国走向世界,源于她是中国女性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在封建时代,“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是中国古代妇女一生的写照。然而,当国家出现危亡,父亲老迈而需从军之时,木兰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且立功沙场,凯旋归来,不受封赏,回家赡养父母,她的这些所作所为以及她巾帼不让须眉机智勇敢的形象,成就了在男权文化下的女性形象的一个传奇。这就是木兰文化走向世界的魅力所在。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各地为了自身利益,争夺名人以扩大当地旅游资源,有关花木兰家乡的争论就一直不休。主要有武汉黄陂、河南商丘、陕西延安等说法。

替父从军传千年 巾帼英雄花木兰

木兰故里虞城县营郭镇

元代侯有造撰写的《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有表述为:“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这篇3000多字的正记被雕刻成石碑,翔实地记载了木兰的出生地、姓氏、事迹以及家人资料。文字记载有力地证明了花木兰为营廓大周庄村人。目前石碑被放置在商丘虞城木兰祠内。这块祠碑后被专家考证,确为元朝时所铸。

根据这一历史资料,文化部于2005年11月11日正式确认花木兰故里为虞城营廓镇(木兰镇),并将“虞城县木兰文化传说”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虞城与花木兰

一进入虞城县城南35公里的木兰镇,浓郁的木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目之所及,可见到以木兰命名的商店、街道、学校、场馆,弘扬木兰文化的标语、字牌深入到大街小巷。木兰中学书声琅琅,在它的西侧,是一座高大的仿唐代建筑。门楼上,是全国政协原副委员长钱伟长题写的“木兰祠”三个字。

替父从军传千年 巾帼英雄花木兰

木兰祠

祠内碑石林立,几株高大挺拔的木兰枝繁叶茂,斜倚的蔷薇、争艳的芍药,次第花开。一条甬道的尽头,就是掩映在青松翠柏、芳草繁花间的祠堂。廊柱高耸,斗拱飞檐,祠堂门楣上,有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题写的“孝烈将军祠”。祠堂前香烟缭绕,一派安详。

现在的木兰祠是虞城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重新修复的。木兰祠景区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景区内有木兰祠大殿,毛泽东手书《木兰祠》诗壁,当代著名画家刘旦宅所作“木兰从军”壁画,我国当代著名将军、作家、书画家为歌颂木兰精神而题赠的书法碑林等景点。

恢复重建后的木兰祠,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政府首期挂牌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到此观瞻拜谒的人士络绎不绝。

为打造木兰文化平台,虞城县又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木兰文化公园。公园占地面积200亩,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负责设计,主要景观包括由中央美院美术大师张大生教授设计制作的木兰文化景墙、木兰诗景观墙、历史文化景墙、木兰大型雕像等建筑。其中,中央看台位于文化广场的中部。木兰文化墙高3.05米位于看台背面,通过16幅浮雕再现木兰从军的故事。历史文化景墙位于文化广场东西向轴线两侧,通过四面景墙展示虞城历史名人和重要文化事件。

虞城人民为了纪念花木兰,建造了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木兰巨型雕像等。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是花木兰的生辰,很多人前来木兰祠进行祭祀,人山人海,场面盛大。

2007年3月,“虞城县木兰传说”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被国务院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5月,虞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 ,并批准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11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虞城就率先开始尝试挖掘和开发木兰文化,宣传木兰精神,打响文化品牌,并在文化保护和弘扬中探求“文化兴县”之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的第一句就是虞城纺织产业的文化渊源。虞城县作为花木兰的故里,将木兰文化和木兰精神融入纺织产业,通过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木兰文化影响力,将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实现了县域经济与木兰文化比翼齐飞。

替父从军传千年 巾帼英雄花木兰

《花木兰》电影剧照

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商丘虞城人逐渐意识到“花木兰”这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虞城县多次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就如何利用花木兰做文章进行学术研讨,拨专款用于花木兰商标注册,通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虞城就是花木兰的故乡,宣传虞城的花木兰产品和木兰文化,达到了以宣传花木兰带动宣传虞城、宣传虞城产品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虞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国家商标局为红富士苹果注册了全县第一个农产品商标“虞国花木兰”。商标注册当年,不仅解决了卖果难的问题,还使果农增收30多万元,苹果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虞城县制订多项优惠政策,引导棉花加工向纺织产业转型,陆续建成了木兰纺织、汇丰棉业、华鑫棉业、汇鑫棉业、恒鑫棉业等十几家大型的纺织企业,虞城县也因此被省工信厅等有关部门认定为“河南省重点棉纺集群基地”。尝到甜头的当地居民纷纷意识到品牌在促销中的作用,于是全县掀起了农产品注册商标热。

木兰文化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生机勃发。民间手工艺剪纸、刻瓷、根雕、贝雕等是虞城传统的文化产品,工艺精美但大都是作坊式的家庭经营模式,产品销路窄,市场竞争力不强。随着木兰文化的推广,以木兰形象和木兰故事为内容的相关文化产品也一举走俏,成为虞城文化产业中的新秀。同时,虞城县成立了木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木兰文化的传播、宣传、经营融为一体,形成产业链。木兰祠景区、木兰故居、木兰纪念馆、木兰文化公园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使木兰文化逐步做大做强。

随着商丘虞城县“中国木兰之乡”的美名不断远传,木兰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巾帼英雄花木兰留给后人的除了精神财富,还着实让虞城人民借古人之名,唱响新时代的木兰品牌戏。(完)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

游戏排行

安卓 热门

新游预告

  • 更多

    更多开测

    新游开测
    进入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