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法治 > 经济与法 > 诗意地栖居在城市文明上 ——浅论城市文明与文化性格

诗意地栖居在城市文明上 ——浅论城市文明与文化性格

  • 2016-10-25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摘  要:文化是城市律动的时代音符,更是无法割舍的历史传承,当人类传统在钢铁文明碾压下变得一无是处时,返璞归真便成为一种本能。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文明中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立碰撞、回归解构进行诠释,从而重建民族的“文化自信”①,让文化意识真正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价值。

主题词:城市文明  文化传承  工业化  回归

一、城市文明的文化价值诠释与认知

文化是城市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秘密符钥,不动声色却力量磅礴,足以重新定义一座城市的未来。在城市文明中,前卫与怀旧萦绕,时尚与传统交汇,街景与服饰悄然变幻,人文理念与都市建筑日新月异,时时处处彰显着这座城市、这个民族生命与智慧的光芒。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②”的确,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时尚的印记,是人文价值的诉求,是族性与历史的接续。一座城市的精神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然由物质承载,上自历史传承、民族精神之重,下至服饰、工艺、器物之细,都隐藏在城市的街区与建筑之中。认识一座城市,就是从建筑风格中领略扎根族群深处的文化底蕴,从思潮冲突中感悟时代变迁的文明矛盾,从历史文化沿革中认知共同的或差异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道德操守、价值维度。

18世纪的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认为,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代:即神明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最初,城市并不是产生于人类居住的需要,倒是产生于集中祭祀的需要③。对神明的崇拜和对未知的探究,使人类在进入文明之初,就将文明观念嵌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城市也便从“神灵的家园”成为“人类自我表现和自我塑造的场所”④。神明时代的城市文明奠基于自然经济基础,其城市文化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对农耕文明时代自然环境的征服和驾驭。

经过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神明文化演变为以“人”和“理性”为基础的启蒙精神。“大写的人”或抽象的人性成为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等一切科学的基础,宣告着英雄时代城市文化的到来。正如马克思讲的:古代封建社会的起源在乡村,而近代社会的起源在城市⑤。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一种“市民文化”即具有自由身份、无拘无束的公民权的人群居住的大众文化,开始成为城市文明的新纪元,文化的中心从“神明”转换为“人”,人取代神、理性取代蒙昧而成为城市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工厂制的出现却使人性与科学出现了隔阂,这种工业文明的典型怪物和理性征服自然的标志,让扩张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随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也疾步迈进,为城市注入了活的文化灵魂,而欧洲古老的城市文明却受到了工业革命的最直接挑战。事实上,当城市发展理念还受进化论影响时,人与理性的蜜月期一度达到了顶峰状态。那时,几乎城市文化的一切都受到进化论等理性乐观主义的影响。在城市文化的核心中,人站立起来,从神明的奴隶转变为自然的主人。城市意味着人对自然的不满和忤逆,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当人在以自己的名义将原始自然界驱逐出境时,工业文明最重要的产业基础——冶金业迅速发展起来。昔日的绿树花草迅速被钢铁丛林所取代,秦砖汉瓦和土墙木屋迅速退隐。钢铁成为工业化城市文明的象征。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炫耀着钢铁大都市的强烈愿望;汽车这流动的钢铁线作为城市文明的符号集群,畅快淋漓地表现着钢铁工业文明的意义。

然而工业文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造就了普遍的异化现象。城市里拥挤不堪的人流、无限延伸的城市建筑、城市生活的嘈杂紧张、工作重复单调、人们精神的空虚无聊。遮天蔽日的工业烟尘使人们看不到明朗的夜空,堆积如山的城市垃圾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和空间,浊水横流的江河湖海再不见自在游动的鱼虾……。

二、城市文明的文化对立冲突及反思

当人们徜徉于现代主义城市风格的美丽而拼命建造高层建筑,在五光十色的广告牌下川流不息,在乱花迷眼的商品堆中寻觅惊喜,在酒吧中尽享城市活力时,在商业气浓重的都市里,无论精英文化还是世俗文化都被同化甚至腐化,现代城市文化不折不扣地成了谎言,文化创造了并不存在的与人相称的社会幻想。

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取代了千百年来的乡村文明,并迅速蚕食着各种区域性、民族性文化。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城市文明的发展正在使古老的文明处于灭顶之灾的境遇,古老的文化自有文字记载起即屡遭破坏,城市化后更是惨遭浩劫,如今仅剩3亿人口的土著文明看来也终归难逃灭亡的命运。也许城市文明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理想模式,但人们应该懂得:任何文明或者说任何小小的进步、演变都包含着舍弃,同样,任何创造都包含着破坏。在文明的进程中,有所得就必然有所失,问题是人类失去的是否太多了?就像恩格斯评价当年的巴黎一样,“在这个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集了整个欧洲历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时间,从这里发出震撼世界的电击。⑤”

20世纪以及处于21世纪的中国,标准化、规则化、普及型,以及色彩的统一和谐使一种强调平屋顶、大玻璃窗、追求阳台、门窗和墙面组合成的中心化组合空间的房屋在城市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精神,从平民百姓住宅的功能研究进而设计街道、整个城市甚至全国性规划。当追求经济利益趋之若鹜,大批杂乱无章、造价低廉、千城一面的高层建筑则破土动工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风景,整个城市的传统迅速被打破并淹没在这一片铜臭中。

本世纪以来,我国已有46座城市先后提出要建成“国际性大都市”,成为全球中心的各种愿景成为一种口号和表态,各类比高、比奇、比洋、比阔的地标性建筑屡见不鲜。同时,“拆”也成为城市生活中高频用词,大批独有的四合院和小胡同被拆,面对那些古老建筑上白色的圆圈和圈内无情的“拆”字,人们纷纷拿起相机留下这最后的念想,透着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追求和对拆迁带来无根感的无奈控诉。尽管我们反复强调“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首都格局,悠悠大国气韵说不尽,一点也不输当年在文化和皇都气象上占尽风光的巴黎、罗马、伦敦、君士坦丁堡、圣彼得堡……整个京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但在这个越来越商品化的时代,文化历史和传统在金钱面前也越来越苍白无力。事实证明,没有根的民族最终发不了大财,谁敢说在大规模拆迁中我们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呢?

城市文化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一座城市别于其他的独特印记,有了它,哪怕威尼斯一度失去海上商业霸主地位,仍能焕发出新的艺术之光,而失去它,便失去了城市的根与魂,破产的“汽车城”底特律恐怕难以东山再起。城市建筑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剧场,各异的历史、社会、文化与族性都选择了差异的建筑作为其意义的存在形式。建筑风格是一种时尚,它记录着历史传承,诠释着文化追求,体现着民族性与国际化。然而那些钢筋混凝土的大楼比比皆是的城又有几个代表了自己的族性,又有几个因之而走向国际化呢?罗马人宁肯在高温下汗流浃背地在狭窄的古街道挤笨重的公交车,也不愿拆除那些古董拓宽马路,因为他们懂得什么是他们的根。任何一个有自己的特色的城市都应该走内涵式集约发展的道路,用文化而不是用所谓的现代工业文明展示它们的魅力。

三、城市文明的文化意识回归和重构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绘,城市的每个景观、风俗甚至每座桥的记忆竟可以如此情绪,历经岁月消磨,依旧深深地留在脑海中,化成文字记载于文本上,成为流传千年的一种念想。我们念着的,或许不是一座城,而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段、一种感怀,这些最终又依附在城市的一个个街头和巷落里。⑥

当无数的都市古老建筑旧物轰然倒地,当老房子、老城门、老城墙、老胡同、老过道、老桥梁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毫无文化个性的城市和同步化、模件化、工具化的人居场所。一样的钢筋水泥、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车站马路、一样的商场超市,甚至一样的西装、一样的家庭装饰、干一样的活,都市人在忙碌的日子里仿佛是机器上的轴连着转,很少有闲暇时间去思考人生的真谛。于是,现代社会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生活的碎片化、平面化、表面化,使都市人缺乏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故乡,从而迷失了对文化的追求。他们痛苦地看到:生存仅仅是工作程式化、生活制式化、文化碎片化的总和,而在他们心底里缺少深刻稳定的情感依托和根本性的精神支撑。传统曾经给予人的如信仰、崇高、精神家园,已经被久久地压在都市人心底深处,被城市文明所封存、否定直至遗忘。

然而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回到传统去”的欲求使传统地位飙升。恰似经历漫长岁月的冬眠后突然如沐春风,“复制传统”“返本而开新”使历史的文化在当代又重现魅力。老房子、老城门城墙、老胡同、老桥、园林、街坊、宫殿、庙宇……凡有差异性、民族性特色文化存在物品,作为反叛现代主义的文化资源,在城市文明中悄然流行。越是古典的,则约有文化魅力,越具有久远的历史前景。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身着一袭中式服装成为那个季节的世界时尚,既充满中国传统元素、又体现现代气息的中式服装成为一道最精彩、最亮丽的风景线。再看看,有天堂美誉的苏州城里,唐街宋居明庙清园比比皆是;街坊改造一式的以旧时水乡特色为主,低矮的小楼飞檐峭壁,前街后河双棋盘格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亭台轩榭,河道两岸名人故居若隐若现,桃红柳绿映外妖娆,像一幅古典式江南水乡城市的画卷。而观前街的重建无异于为这座古色古香的城市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整条街以宋朝建筑玄妙观为文化底线,向东西两端一字排开,就像三清殿屋檐下那块匾额上遒劲有力的书批“庙一元统”中的“一”划。站在黄橙橙的道观壁前,四顾观前街,这不由让人想起鲁迅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秘密大抵全在道教⑦”。观前街凭着这样的文化底蕴活脱脱将苏州甚至中国的城市文化景观出色地表现出来。这才是与其他城市对话的根本、成为一种向世界开放交往的胸怀。这难道不是中国古典城市的文化范本吗?

“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是荷尔德林的一句诗,经过海德格尔的哲学性阐发广为人知。“诗意地栖居”需要的是一种文化意识。城市是文明的产物,文明亦是城市的产物。而文化的缺失与重建使城市文明或单薄或厚重。当文化意识成为城市的普遍价值时,“诗意”离城市人的生活也就不远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徐黎辉)

注释:

①引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版

②引自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落和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③引自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出版

④引自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中《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2016版

⑤引自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6版

⑥引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王永宽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8次印刷

⑦引自鲁迅《鲁迅全集》中《致许寿裳》一文

参考文献:

1.王旭、黄柯可:《城市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任平:《时尚与冲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落和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4.易中天:《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任平:《全球发展:模式、理论与选择》,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版

6.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出版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

游戏排行

安卓 热门

新游预告

  • 更多

    更多开测

    新游开测
    进入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