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隋代、盛行于唐朝。据传说,旧时殿宇辉煌、香火鼎盛、道声严净、佛法兴旺,有“九龙十八殿、一百单八厦”,香火鼎盛时,有常驻僧侣五六百人!几经兵燮,又几度辉煌。1989年,新都宝光寺上济下善老法师应邀来天曌山,重建寺庙,弘扬佛法,并在原遗址上修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西禅寺的:历史、建筑等介绍

外文名

Xichan Temple

建于

明万历五年

历史

西禅寺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礼州镇

礼州古镇的制高点是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建造的祖师庙(今西禅寺),位于城内东北角。1993年8月请到名扬四方的冕宁县灵山寺杨祖师遗骨舍利子,供置于祖师宝殿。祖师殿为“双重阁楼顶灯阁”的建筑结构,即在顶阁的屋脊中央设置一盏灯阁,昔日每至黄昏时将油灯点亮,称为“天灯”。其意是上慰真武祖师恩,下为众生送光明。南来北往的客商马帮夜行至月华乡时,远远便看到“天灯”的光明,“天灯”就成了客商心目中的“夜明珠”。

西禅寺

祖师庙还尘封有一段红色记忆。

1935年5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礼州时,周恩来总理曾留榻在祖师殿旁的厢房,传出了一段红军大胡子首长驻寺庙的佳话,为祖师庙增添了革命历史的光华。当时,红军先后在这里住了6天,是中央红军在西昌境内停留时间最长、驻军最多的乡镇。因此,礼州也是长征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红色名镇。

如今,礼州镇古民居、古寺庙保存完好,古街依旧,展现出我国古代民族艺术特色和民间文化艺术的精美。

1995年1月14日,经省政府批准,礼州镇被列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

建筑

进入礼州东城门口,右边便是西禅寺。西禅寺是一组具有明代风格的建筑,山门、天王殿、观音殿、佛祖殿、地藏王殿、藏经楼等建筑就境而建、错落有致。我总结西禅寺有4大看点:南丝绸之路遗迹--天灯阁、长征时周恩来同志下塌办公处、明清家具器物、特色素斋饭。

西禅寺藏经楼顶部的灯塔,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驿站的标志。寺内最高的建筑藏经楼顶部建有“天灯阁”,“天灯阁”建于明万历5年,是南丝绸之路驿站的标志,有专人管理,一年365天夜夜放光明。过往的行人、马帮、客商远在20里外就可以看到闪闪发光的“天灯”,便马不停蹄,直奔礼州驿站。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长明灯”,清代有民谚:“祖师庙天灯映峨嵋,万年寺有天灯影”。这里也是西昌境内为数不多的南丝绸之路遗迹中保存最好的一处。

在藏经楼的左面,穿过一条幽深的小巷,可以进入一座精巧的袖珍四合院。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礼州时,周恩来同志曾在此办公。一位当时在寺中的杂役回忆说:“祖师庙(即西禅寺)里面住了一位大胡子首长(周恩来),有警卫员,经常有人向他请示”。为了纪念这位伟人,西禅寺历任住持都精心地保留着这个精巧的四合院和周恩来同志居住过的房间。

西禅寺近年来收购了一大批明清时期的桌、椅、茶几、门、窗等家具,修缮后添置于寺内,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