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在利用物资、资金、劳务或生产能力时,因为选择一个方案而放弃的其他可行方案所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即选择这一方案的代价。它是在作经济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机会成本的:历史沿革、相关理论、相关概念、相关应用、意义等介绍

中文名

机会成本

外文名

Opportunity Cost

别名

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

提出时间

1914年

提出人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

代表人物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

应用领域

企业决策、个人决策、政府决策、国际贸易

简介

机会成本是19世纪新古典学派首先引入经济学的一个概念。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通俗地解释说:“做甲事而不做乙事,则甲事最主要的成本,即做此事必须放弃的机会,做另一事的栖性,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产生的关键前提是资源具有稀缺性、多用性。机会成本本身是基于收益最大化思想进行主观估测的结果,是观念上而非真实产生的成本,因此并不需要被补偿。其与会计成本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会计成本是真实发生的经营成本,是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

机会成本包含了决策的所有相关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企业经营管理、个人决策、政府决策立法、国际贸易等任何存在选择和决策的领域都存在广泛影响。

历史沿革

机会成本的概念经历了从思想雏形出现特定名词提出的过程。由亚当·斯密写作,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在“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一节中关于“再销售者获取利润决策的讨论”,已经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雏形。

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1848年发表的文章《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对于未见之事(What Is Not Seen)的相关阐述中较为具体的描述了机会成本的相关思想,但仍未提出“机会成本”这个名词。与巴斯夏同时代的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在其1848年出版的著作《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中的关于资本与非资本的辨析论述对机会成本的相关思想发展也提供了帮助。

奥地利学派早期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在他1914年用德文出版的一书《Theorie der gesellschaftlichen Wirtschaft》中,通过分析成本定律,创造性的提出了“机会成本”这一单词,该概念最终得以确立。

机会成本

基本信息

概念释义

机会成本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在资源可以用于多种用途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一种用途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价值。例如,一亩地可种小麦或稻谷,当种稻谷转移为小麦,产品值20元,或种小麦转移为稻谷,产品值30元,则种小麦的机会成本应为30元,种稻谷的机会成本为20元。因而种小麦的机会成本比种稻谷高,而种稻谷可比种小麦多收10元,按经济效益比较,应多种稻谷。

机会成本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它在实际的经济决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企业运营中,财务决策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机会成本也反映了选择的主观性和预期性。人们在做出选择时,总是期望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机会成本实际上就是因为做出某项选择而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总的来说,只要存在选择,就存在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生产和消费的选择,也适用于经济行为和非经济行为。在一个特定的事业中,使用某种资源的成本就是放弃将其用于其他最有利可图的用途所带来的利益,就是机会成本。

概念界定

从效率的角度看,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产品单位上效用的增加而放弃的其他产品产量的效用。维塞尔在他的《自然价值》一书中指出:“在生产财务能够作为许多种不同的使用场合,……在这里必须注意选择那些无论在种类和数量方面都能证明是经济最有效率的使用。”

机会成本

从稀缺性的角度看,任何一种资源均有多种用途,把资源用于某种用途的同时就放弃了其他选择,要使稀缺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运用,就要把它用于生产最能满足社会需要并能使产量达到最大化的商品的生产。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代表稀缺性和选择之间的关系。

总之,机会成本的概念是相对决策或经济评价而言的,它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是因放弃其他选择预计可能丧失的最大收益,而不是实际已发生的货币性的支出。反映的是当前选定某方案可能损失的收入或收益,对当前的行为和未来的决策会产生影响,是决策相关性成本,属于决策成本信息的内容。

产生前提

机会成本概念产生的相应前提条件有:资源是稀缺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其中经济资源的多用途和稀缺性是机会成本产生的关键前提。

多用途是指同一经济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而不同用途带来的经济效益有所不同,如果某种经济资源的用途是唯一的,则不存在选择的问题;如果经济资源不具备稀缺性,则可以获得所有用途的收益,没有损失, 机会成本也就不存在。但是,几乎所有的经济资源都具有多用途和稀缺性,所以在选择经济资源的最终用途时都有必要分析机会成本。资源的有限性及多用途,强调的是资源安排在其他方面的利用而不是目前的在利用所可能带来的最大收入。在资源有限性约束条件下,一般当前选择的资源利用方案所能形成的现实收入往往要大于机会成本。

资源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物品本身有限且技术条件有限,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这是经济学的第一原则,所有经济学理论都建立在这一原则之上。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面临选择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有限且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多种需求,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资源具有多种用途

当一种有限资源具有多种用途时,可能有许多获取相应收益的机会,如果将其置于某种特定用途,必然放弃其他投入机会,从而放弃了相应的收益,所放弃的最大收益就是这种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

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资源在事实上不可能作到完全充分地被利用,而总会有一定的闲置。这就是说,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相对性。在既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只要经济资源供给能够比较合理地满足经济需要,即使还有闲置和剩余,也应该认为其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资源配置是有效的。

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在各个厂商和行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不存在任何的阻碍。这也意味着任何厂商想要进入或者退出一个行业时是完全自由的,没有任何的困难和成本,资源的自由流动性也是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

特点

是主观预测的结果

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是对未来的预测。它的分析建立在所放弃的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上,而并非真正发生的收益或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并没有耗费资源,所以也不存在成本补偿问题。

机会成本难以计量

机会成本的结果难以计算,机会成本是被放弃的备选用途的可能最大收益, 由于经济资源并没有实际投入这些备选用途, 不可能准确获取该收益的信息资料, 它只能是决策者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类似用途的现行收益而确定的预测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又由于影响收益的各因素的不确定性, 不同时期所处的市场条件不同,加上决策者主观判断的差异性,不同决策者在同一时期,或同一决策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经济资源的机会成本预测结果是不完全相同的。

体现了收益最大化的思想

在作最终决策时,机会成本是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在生产领域,产品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化,使得资源各种用途间的比较有了统一的基础,求机会成本唯一解只是一个简单的求最大值问题。

具有时效性

由于影响收益的各因素的不确定性,不同时期所处的市场条件不同,加上决策者主观判断的差异性,不同决策者在同一时期、或同一决策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经济资源的机会成本预测结果存在差异。例如,在看书学习还是看电视之间进行选择,就可能因时而易。

普遍关联性

机会成本并不完全是由个人(自然人或法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另外,机会成本不是完全由选择方单方面决定的,竞争的选择会影响到选择方的机会成本。当然,个人或企业作出某项决策时,所追求的通常都是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机会成本。

计算

企业在计算机会成本时,需要列出所有可能的选择,并计算每个选择的净收益。最大的净现金流入量对应的投资决策的净收益就是机会成本。但由于获利情况的不确定性,放弃的方案所能获得的收益难以准确衡量,因此常常寻找简单可行的方法来估算机会成本的近似值。

机会成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递增原理可以应用到所有的社会生产选择问题上,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尤为重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贸易理论对古典贸易理论做出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将古典经济学的机会成本不变假定推广到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形。在现实世界中,一国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往往不是不变的,而是递增的。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是:生产要素或资源并不是均质的,不同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源搭配也是不相同的。越是增加某种商品的生产,就越是要增加使用那些不太适合于该商品生产的、质量较低的资源,因而要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可以相对于竞争对手以较低的机会成本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时需要放弃较少的资源,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比较优势。例如,A国为了生产100吨茶叶,需要放弃20吨羊毛的生产。而B国为了生产30吨茶叶,需要放弃100吨羊毛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A国在茶叶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它的机会成本较低。而对于羊毛的生产,B国具有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是指一方如何有效地利用其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例如,如果A国可以使用更少的人力生产1吨羊毛,那么它就具有绝对优势。总的来说,绝对优势关注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比较优势关注机会成本的牺牲程度。一个国家即使不具有绝对优势,只要专注于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获取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可以最大化其产出和消费水平。

机会成本

“稀缺性”原则

资源的稀缺性假设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稀缺性”原则是指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是不足的,即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其中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人力、技术、土地、商品、劳务等。有经济学家认为,“所谓资源的稀缺性是指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不论人们如何努力,所能获得的资源总是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要增加某种商品的生产就必须以放弃或减少别种商品的生产为代价,机会成本同样也是从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提出的一个概念。

相关概念

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及经济成本

如果一个人有一栋房子,选择自住的机会成本就是出租房子可以获得的收入。这种机会成本不涉及实际的金钱交易,因此被称为隐性成本。在隐性成本是公司失去使用自身资源的机会的成本,不是由现金直接支付形成的成本,而是管理概念上的机会成本。

显性成本涉及货币现金流出的成本,如材料和中间品资产成本、资金资产成本、费用资产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生产制造费用、销售成本等。显性成本反映了实际应用的成本,可以在产品价值中得到反映,并具有可直接计算的特点。总机会成本等于显性成本加上隐性成本。总收益必须弥补全部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只有总收益超过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总和,才算真正获得了收益,这样的投资才是值得的。

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也叫沉淀成本,是过去发生的并且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避免或改变的成本支出。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对企业来说,沉没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而经营期间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都属于企业的沉淀成本。

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决策。处理不好沉没成本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对“沉没成本”熟视无睹,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从会计记账核算角度看,显性成本是直接的、数目清楚的;但从管理决策角度看,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沉没成本的提出将使项目决策更加全面、科学,如果只从显性成本提供的数值来做项目决策可能会做出非最佳甚至失误的选择。

机会成本转移定价

机会成本转移定价(opportunity-cost transfer pricing)是成本导向转移定价方法的一种,它考虑了企业集团中的产品参加内部交易而放弃对外销售的利益。在制定转移价格时,需要考虑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整个公司单位利润贡献,也就是补偿买方变动成本加上转移的机会成本。

企业集团整体的机会成本一般较难确定,如果中间产品没有外部销售市场,在不考虑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机会成本为零。机会成本转移定价分为上游部门的机会成本和下游部门的机会成本。当下游部门机会成本超过上游部门费用加上机会成本时,需要调整内部转移定价。如果产品价格与原材料成本存在相关关系,会对上游部门利润产生影响,但下游部门的利润不受影响。因此,制定适当的转移定价可以保证下游部门从内部购买。如果上游部门依据某种垄断技术优势来定价,可能会导致下游部门过多支付,并可能不接受该报价,从而对其内部购买不产生激励行为。使用机会成本制定转移定价的最高限价是买方机会成本,最低限价是卖方的费用加上机会成本。

在制定转移定价时,如果不能确定转移产品的机会成本,需要修改费用加上机会成本的理论。有两个变通方法:费用成本加上固定费用和费用成本加上一定的加成。这样可以改变卖方部门利润,避免不能确定机会成本的问题,但是该修正并不能保证部门对整个企业利润贡献最优化。

相关应用

企业管理决策

在企业经营决策管理当中的应用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生产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需要调整自身的生产和经营结构,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并寻找潜在的市场资源,以降低运营成本。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中,机会成本是一种重要的成本构成方式,它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财务管理方面做出准确的决策。

具体而言,机会成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和销售信用政策三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机会成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应用方法

现金管理

企业需要权衡成本效益和风险,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过多的现金会产生高额的机会成本,降低资产的获利能力。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方法包括成本分析模式、存货模式和随机模式,其中前两种都考虑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的关键在于成本管理,与储备存货相关的成本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都涉及到机会成本的分析。为了实现存货的最优化,需要使存货的总成本最低

销售信用政策

企业制定销售信用政策时,需要分析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包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通过比较不同信用期间产品的收益和成本增加额,可以判断哪种销售信用政策最有利

参考资料:

在企业投资决策分析中的应用

在企业投资活动中,净现值法是一种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它通过计算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净现值来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如果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该项目被认为是可行的;如果净现值小于零,该项目被认为是不可行的。然而,净现值法只考虑了项目本身的现金流出成本,没有考虑放弃其他项目的机会成本。一个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并不意味着它能为投资者带来最高的报酬率。因此,应该将某个项目的净现值与备选项目的机会成本现值(即备选方案的净现值)进行比较。

如果一个项目的净现值大于备选项目的机会成本现值,那么这个项目就比其他项目有更高的报酬,可以认为是可行的;如果一个项目的净现值等于备选项目的机会成本现值,那么这个项目与其他项目有相同的报酬,仍然可以认为是可行的;如果一个项目的净现值小于备选项目的机会成本现值,那么这个项目比其他项目有更低的报酬,应该被认为是不可行的。在做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经济资源的多用性,并尽可能多地提出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以避免丧失最佳投资机会。

在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来保证其有效运转。然而,过多的资金会减少企业的其他投资机会。企业现金的持有量和机会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是控制企业现金持有量的重要因素。在正常的财务运营基础上,企业需要在资金持有量方面保持平衡,既要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又要利用现有的资金储备进行有效的经济投资,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

案例

以LQ商业集团为例,案例体现了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LQ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Q集团”)为上交所主板A股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以百货、超市及电器为核心主业的零售连锁以及以城市物流中心为支撑的品牌代理及商业物流配送业务,并形成“供应链+自营”为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整合型”独特商业经营模式。

LQ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前采用的公司决策具体方法是将项目的净现值与备选项目的净现值(备选项目的机会成本)进行比较。决策原则是,当项目净现值大于或等于替代项目净现值时,表明项目收益大于或等于其他项目收益,是一个可行的项目;当项目净现值小于替代项目收益时,表明项目收入低于其他项目,是不可行的。

LQ集团拥有自己的现金管理制度、完善的现金划拨制度。营运人员先利用SAP上传预支资金的使用说明,再通过财务人员审核资金的合理性,逐级审批核算,最终都知悉并同意才开始拨款;每日营业额,也通过内部银行的方式,直接按日上划至集团总部。这种严格的现金管理制度,更能把控现金的收入和使用,把控每一个未来现金使用量,在很大程度上把控机会成本的各种可能性。

意义

对企业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机会成本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企业在确定现金流规模时,需要对各种可能产生的财务管理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大量的现金占用可能会导致其他投资机会的减少,甚至造成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对现金持有做好机会成本估计,以确保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进行营运可行性分析时,企业需要对营运的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和可能收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控制。这就需要运用机会成本的理念,保证决策能让企业以最小损失赢得最大利益。

此外,机会成本考量能为投资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保障。在投资前,企业需要注意投资方向,选择最优项目,并结合商业规模和市场需求进行决策。如果企业经营种类繁多,重点不明,力量分散,可能会加剧企业的风险。因此,在投资分析决策中,机会成本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对个人决策

机会成本指的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虽然机会成本主要用于资源分配的考量,但它同样也对个人的决策产生着影响。

举例而言,在考虑上大学这一选择时需要权衡其机会成本,当一个学生发现自己预期从大学毕业后能够获得的预期工资水平小于上大学所需的机会成本时,他可能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在这个例子中,学生们在决定是否上大学时,不仅要考虑到大学本身的费用,还要纳入机会成本的因素。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机会成本对于个人决策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在做出选择时必须考虑放弃的机会以及相应的成本。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并权衡利弊。通过将机会成本纳入决策过程,个人能够更加理性地做出选择,避免盲目决策或者仅仅基于当前收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因此,机会成本的概念在帮助个人决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会成本

对政府决策

机会成本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政府在做出决策时,如同个人决策和企业管理一样,需要考虑机会成本。以 COVID-19 疫情的应对措施为例,这些措施已经带来了显性和隐性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显性成本包括政府直接因疫情产生的费用,如医疗费用、疫苗分配和经济刺激计划。这些成本较易衡量,但可能导致公共债务增加、税收收入减少和政府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疫情相关的机会成本,如生产力损失、经济增长放缓和社会凝聚力减弱,属于隐性成本。这些成本可能较难估计,但对于理解大流行病影响的全貌至关重要。例如,为阻止病毒传播而实施的封锁和其他限制导致了经济活动减少、失业率上升和心理健康问题增加,这些都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政府决策中,机会成本的考虑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