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的三个代表人物,分别为蒋先云、陈赓、贺衷寒。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黄埔三杰的:名称由来、产生背景、合称原因、相关人物、相关评价、相关作品等介绍

简介

自辛亥革命以来,孙中山三次革命均以失败告终,他意识到必须要创建一支国民党军队才能摆脱困境。于是孙中山邀请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共同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民国时期,便产生了黄埔三杰的说法。作家胥佩兰、郑鹏飞在撰写《陈赓将军传》时,通过采访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王之宇得知黄埔三杰为蒋先云、陈赓、贺衷寒。随着作家尹家民撰写的《蒋介石与黄埔三杰》一书出版,黄埔三杰的称号变得广为人知。蒋先云、陈赓、贺衷寒三人均来自湖南,又同时进入黄埔军校,并且三人都受到过蒋介石的赏识,先后做过蒋介石的侍从秘书。三人学习成绩优秀,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所以被学生并称为“黄埔三杰”。蒋先云在校期间囊括了从入学到毕业所有科目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为“黄埔三杰”之首。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蒋先云在北伐战争中的临颖战役中牺牲,时年25岁。陈赓则在战斗中两次救蒋介石脱离险境,并且在后续战斗中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贺衷寒加入中国国民党后,一直坚持反共方针。在国共内战后,随蒋介石逃往台湾。

学者汤春松认为,黄埔三杰曾经都是进步的革命青年,但是三人在各自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造成了不同的人生结局。陈赓和蒋先云拒绝了官职的诱惑,经历了生死的考验,被人民铭记。贺衷寒立场不坚定,成为落伍者。

名称由来

黄埔三杰的说法在中华民国时期已经流传,其中由作家茅盾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出版、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月再版的《追求》一书中,即有黄埔三杰的说法,但并没有特指黄埔三杰是哪三位具体人物。1983年10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版》第八版上刊登了作家陈靖撰写的文章《马背上的小红军》,其中提到陈赓为黄埔三杰之一,但没有提及另外两位人物。1988年2月,由作家胥佩兰、郑鹏飞合著的《陈赓将军传》中,第一次完整提出,黄埔三杰为陈赓、贺衷寒、蒋先云。1990年,作家尹家民撰写的《蒋介石与黄埔三杰》一书出版,使黄埔三杰的称号广为人知。在后来的著作文章中,黄埔三杰为蒋先云、陈赓、贺衷寒三个人物的说法逐渐固定。但在2013年,陈赓的儿子陈知建在接受中国档案报的采访时提到,“黄埔三杰”的概念是由一位作家创作出来的,当年并没有这个提法。

产生背景

19世纪中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正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进行斗争。清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王朝,成立中华民国。但随后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并试图恢复帝制,使中国再次陷入军阀割据与战乱之中。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又进行了两次革命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第三次革命失败后,认识到革命之所以再三失败,是因为没有一个政治上坚强的革命党,没有一支真正的革命军,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于是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来华代表马林的建议,改组国民党,联合中国共产党,创办军官学校,创建国民党的革命军队。

民国十二年(1923年),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意向,共产党人李大钊等应孙中山的邀请,参与国民党改组工作。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并在会议上宣布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国民党中央首席常务执行委员廖仲恺出任党代表,负责政治领导。国民党人蒋介石、李济深、王柏龄、叶剑英、邓演达、何应钦、方鼎英、张治中等,先后担任军校的军事教学训练和管理领导工作。共产党人张申府、周恩来、鲁易、熊雄等,先后任政治部领导,担负军校思想政治建设和政治教学工作。恽代英作为武汉分校校务委员,参加了分校的领导。除此之外,还有数以百计的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学生队队长和特别官佐。

合称原因

三人籍贯相同。蒋先云、陈赓、贺衷寒三人均来自湖南。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在进入黄埔军校前,就已在毛泽东的介绍下加入共产党。贺衷寒出生于湖南岳阳,曾于岳阳、长沙等地搞学生运动。陈赓是湖南湘乡人,湘军行伍出身。

三人同时进入黄埔军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陈赓、蒋先云、贺衷寒同时参加黄埔一期的招生考试。蒋先云笔试成绩名列第一。贺衷寒在第三名之外,但贺衷寒在口试中凭借口才受到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赏识。陈赓成绩普通,但因军人气质出众引起蒋介石注意。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民国十四年(1925年)的东征中,陈赓两次救蒋介石脱离险境。在北伐战争中,陈赓曾为周恩来和蒋介石的联系,一夜步行160余里山路。因此,在黄埔学生中传着“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敌不过陈赓的腿”的说法。

三人均受到过蒋介石的赏识,都先后做过蒋介石的侍从秘书。但在校期间,三人选择的道路却不同。陈赓、蒋先云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指导下组建了青年军人联合会,而贺衷寒在国民党元老谢持的支持下,成立了针对陈赓、蒋先云的孙文主义研究学会,两个组织的学生经常在校内发生斗争。

黄埔三杰的称呼不是学校领导人封的,而是由于三人学习成绩优秀,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所以受到学生公认,从而形成“黄埔三杰”的合称。

相关人物

蒋先云

蒋先云,湖南新田人。早在民国八年(1919年),便参与到五四运动中,任湘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同夏明翰等人发动和组织了湘南25县的学生罢课运动。民国十年(1921年),又发起成立革命团体“心社”,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不久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次年,蒋先云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文书股长,与刘少奇和李立三领导了安源大罢工。

黄埔三杰

民国十三年(1924年),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除此之外,蒋先云还囊括了从入学到毕业所有科目考试的第一名,称为“黄埔三杰”之首。在校期间,蒋先云担任黄埔一期中共党支部书记。因其擅长写文章和演讲,蒋先云毕业后留校任蒋介石的秘书,兼在学校政治部,协助周恩来做思想和组织工作。民国十四年(1925年)初,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同年7月,又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七团党代表身份参加第二次东征,率队攻克惠州城。民国十五年(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四一二事变”等,排挤和打击共产党人,蒋先云退出国民党及第1军,并发动黄埔学生声讨蒋介石。蒋介石劝说蒋先云脱离共产党,并许以中将教育长的官衔,但遭到蒋先云拒绝。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蒋先云来到武汉,任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队长,倡议成立黄埔学生反蒋委员会。期间蒋介石多次派人和来电邀请蒋先云回南昌,并封官许愿,但均被蒋先云拒绝。同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蒋先云任第十一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团长兼党代表,率部北上河南。在5月28日临颖战役中,蒋先云牺牲,时年25岁。

蒋先云牺牲后,周恩来在武昌主持召开了追悼会,并发表讲话,号召大家不但要追悼他,而且要继续他的革命精神。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刊登了题为《悼蒋先云同志》的悼词,号召一般革命党人都应向他模仿。徐向前称他为青年军人的榜样。

陈赓

陈赓,湖南湘乡人。民国十年(1921年),陈赓在长沙铁路局当办事员时,便开始参加爱国运动,后来在何叔衡等人的帮助,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先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民国十三年(1924年),陈赓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次年10月,陈赓在参加第二次东征时,于华阳附近战斗失利,被敌军追击。此时蒋介石正在前线督战,也被追击,陈赓将蒋介石救出。民国十五年(1926年),陈赓在黄埔军校内参与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与贺衷寒组建的孙文主义学会斗争。在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四一二事变”后,陈赓公开其共产党员身份,并声明脱离国民党。

黄埔三杰

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陈赓赴苏联学习,并于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后赴上海做情报工作。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赴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陈赓因负重伤秘密到上海就医,不幸被敌人抓获。蒋介石试图拉拢陈赓参加国民党,但被陈赓拒绝。后经中共和宋庆龄等人营救,陈赓回到中央苏区,先后任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长征中,陈赓带领部队参加了突破乌江、抢渡金沙江等战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赓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太岳纵队司令员等职务。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陈赓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陈赓率部队参加了临浮战役、吕梁战役、汾孝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粤桂边战役等,直至中国共产党取得内战全面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赓又率部参加滇南战役和西昌战役,平定地方叛乱。1950年7月,陈赓应邀至越南,帮助越南军民进行抗法战争。1951年,陈赓转战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委。次年,陈赓回国筹办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并任第一任院长兼政委。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军衔。1959年9月出任国防部副部长。1961年3月,陈赓于上海病逝。

早在陈赓担任旅长时,毛泽东就曾说,陈赓的能力可以做一名军长。陈毅元帅评价陈赓就像一块磁铁,能团结大多数人一起革命,又说陈赓是一名少见的杰出军事家。

贺衷寒

贺衷寒,湖南岳阳人。早年时参加过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后来又参加了五四运动。民国九年(1920年)秋,贺衷寒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10月被派往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解放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期间,贺衷寒与中国代表团团长张国焘发生争执,回国后被开除团籍。

黄埔三杰

民国十三年(1924年),贺衷寒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不久后加入中国国民党。贺衷寒擅长组织社会活动,在各项考试中成绩都位于前列,开始传出“黄埔三杰”的名声。毕业后,贺衷寒先是被分配到军校政治部任上尉秘书,又被调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政治部主任。民国十四年(1925年),贺衷寒在国民党元老谢持的支持下成立孙文主义学会,宣扬戴季陶主义,反对国共合作,受到蒋介石认可。此后,贺衷寒先后被派往苏联陆军伏龙芝军事学院、日本明治大学学习。

民国二十年(1931年),蒋介石围剿红军失败后,召贺衷寒回国担任反共顾问。同年2月,贺衷寒回国,先后担任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政治宣传处处长、“星子训练所”所长、鄂豫皖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政治训练处处长等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贺衷寒又被派往欧美考察军事、政治、经济等政策。淞沪战役爆发后,贺衷寒被召回国,复任军事委员会政训处长之职,并任军官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贺衷寒参加了抗日战争的动员组织,但也由于坚持反共方针,对抗日民主运动造成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贺衷寒追随蒋介石打内战,并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当选南京国民党政府社会部政务次长。1949年,贺衷寒逃往台湾,历任台湾地区“行政院交通部部长”,中国国民党中央设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72年于台北逝世。

相关评价

蒋先云、陈赓、贺衷寒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又被并称为“黄埔三杰”,是黄埔军校的代表人物。学者汤春松评价到,他们曾经都是进步的革命青年,但是三人在各自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造成了不同的人生结局。陈赓和蒋先云拒绝了官职的诱惑,经历了生死的考验,被人民铭记。贺衷寒立场不坚定,成为落伍者。

学者刘岩岩认为,以黄埔三杰代表的湖南籍学生有一种霸蛮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从湖湘军事文化中的“霸蛮坚韧”的气质中找到渊源。

相关作品

作家尹家民撰写的《蒋介石与黄埔三杰》一书中,描写了蒋介石初创时期的政变与个人情感经历,也对黄埔三杰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黄埔三杰各自选择的不同道路进行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