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国青海省辖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黄南州常住总人口为28104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26%。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重要人物、对外交流、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黄南藏族自治州

英文名

Huang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简称

黄南州

面积

18700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高原大陆性气候

地理位置

青海省东南部

地理坐标

东经100°34′-102°23′,北纬34°03′-36°10′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青海省

行政类别

自治州

下辖地区

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行政区划代码

632300

人口

276215人(2022年常住总人口)

语言

汉语、蒙语、安多藏语等

民族

藏族、蒙古族、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等17个

GDP

110.89亿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21119元(2022年)

著名景点

热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河南县瀞渡工业旅游景区、黄南州热贡艺术博物馆等

车牌代码

青D

邮政编码

811300

政府驻地

同仁市隆务镇

电话区号

0973

简介

黄南州地处黄河右旋大河曲的弦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降水偏少,分布不均,暖季短暂,冷季漫长,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黄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秦为西羌地,东汉末纳入蜀汉辖区,隋朝为吐谷浑辖区,唐中叶以后属吐蕃管辖,南宋时期先后为金国、蒙古汗国势力范围,元朝时期在黄南地区设立“必里万户府”。明末清初,热贡地区逐步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1953年12月22日黄南藏族自治州正式成立。截至2022年,黄南州下辖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州人民政府驻同仁市隆务镇。

黄南州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文化遗存最为集中、文化旅游资源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之一,黄南藏戏、热贡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尖扎达顿宴、河南蒙古包营造技艺等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隆务寺、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等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南州全境属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热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有国家AAA级景区14家,境内同仁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黄南州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弱,畜牧业是黄南州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以水电、光伏发电、农畜产品加工、中藏药材加工、民族特色手工、生态水加工、建筑建材业等为基础的特色工业架构,工业主要产业为电力生产和供应业。2022年,黄南州地区生产总值110.89亿元,同比增长0.2%,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19元,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为29.01:24.82:46.17。黄南州系“通甘连川”的交通要地,省道203线纵贯全境,G0611高速直达同仁。

名称

黄南藏族自治州因地处黄河上游第一湾南部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黄南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今同仁县、尖扎县等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文献记载,秦汉年间,黄南地区为羌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先秦至南北朝

西汉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统兵进击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摩望等归顺赵充国,西汉王朝遂与河南诸羌建立羁摩关系。次年,西汉设立河关县,今尖扎县、同仁县部分地区即为河关县辖区。西汉末至东汉中期,为先零、烧当、迷唐等羌族部落驻地,汉朝曾在今尖扎等地驻军屯田。

东汉延熹二年(159年)始,河南县烧当羌联合其他八部羌人反汉溃败,汉在大、小榆谷屯田。

魏晋南北朝时期(230年-255年),今黄南地区一度归蜀汉政权。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永嘉之乱后,吐谷浑进入黄河南部地区,今黄南地区为其辖区。北周时期(557-581年),今尖扎县、同仁县境分别属北周嗽州达化郡之达化县、绥远县辖治。

隋唐至宋元

隋唐前期绥远县并入达化县,辖今尖扎县、同仁县两县境。唐咸亨元年(670年)吐谷浑国败亡,今黄南地区成为唐与吐蕃的争夺地区。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唐金城公主远嫁吐蕃赞普,唐都州都督杨矩接受吐蕃厚赂,表奏唐朝准划九曲之地为吐蕃辖地。天宝十二年(753年),哥舒翰出兵击败吐蕃,收复黄河九曲之地。次年设洮阳、浇河两郡,洮阳郡辖今黄南境。两年后,吐蕃乘安史之乱东进,完全占据今黄南地区。

宋初,今黄南地区由唃厮啰政权控制。景德三年(1006年),唃厮啰之兄扎实庸咙由黄河南部诸蕃部拥立,与唃厮啰分地而治,后为鬼章部所据。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七月,洮西安抚使王赡率军攻取邈川,黄河南部诸蕃部降宋,黄南地区成为宋朝辖地,北宋祟宁三年(1104年),在今循化县境设积石州。南宋绍兴元年、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金占领河州,随后占据黄河南部地区达90余年。南宋宝佑元年、蒙古汗国宪宗三年(1253年),蒙古在河州设‘吐蕃宣慰使司”,辖今甘青藏区。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改称都元帅府。

蒙古汗国宪宗三年(1253年),在河州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一,管理甘、青藏区。中统二年(126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至元十年(1273年)并入陕、川行省,二十三年(1286年),又改置陕西等地行中书省,管辖今陕、甘东南部、川西、青海藏区。在陕西行中书省所辖之河州路下置贵德、积石两州,今尖扎县及同仁县西北部属贵德州,同仁县以东、以南为积石州境。元在黄河以南之海南、黄南州地设“必里万户府",属河州路,委当地藏族大首领为万户长,系元河州都元帅仲巴·帕巴龙树家族统治区。元初,河州都元帅帕巴龙树,曾在今同仁县隆务河畔建萨迦派小寺。此后,西藏拉杰扎那哇受元朝国师巴思巴指派来同仁传教,其后裔隆钦多代本成为隆务土官。

明清时期

明洪武三年(1370年),邓愈率兵攻占河州,次年改设河州卫,改必里万户府为必里千户所,辖黄河南部游牧部落。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贵德州为贵德守御千户所,下设十屯,其中今黄南地区有七屯。明永乐元年(1103年),必里千户所升格为必里卫,制今黄南、海南,甘南部分藏区。明宣德元年(1426年),隆务寺萨迎派高僧罗哲桑格被封为弘修妙悟国师,必里卫势力渐衰,遂由隆务寺夏日仓活佛─隆务囊代而治之,逐渐形成热贡地区隆务寺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万历年间(1573-1620年),蒙古土默特部火落赤及其子洪萨巴图尔控制了今黄南地区。

清朝建立后,清廷承认和硕特蒙古在青截地区的统治地位。清顺治九年(1652年)博硕克图济农率部占据了巴水、泽曲河、黄河流域,今黄南地区遂属博硕克图济农的势力范围。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军进人青海地区,初沿明制,今黄南部分地区仍属贵德守御千户所,隶河州卫。雍正元年(1723年),平定罗布藏丹津叛乱事件后,清廷加强对青海的统治,今尖扎县地区仍归贵德守御干户所辖,今同仁县、泽库县地区划为河州同知辖。雍正四年(1726年),置驻西宁办事大臣,今河南县地区由办事大臣节制。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驻循化,设循化厅,今同仁县、泽库县地区归循化厅所辖,今尖扎县地区属贵德守御干户所辖,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置贵德厅改隶西宁府,循化厅、贵德府所属藏族部落归西宁办事大臣兼理。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循化厅、巴燕戎格厅、丹噶尔厅、贵德厅改为县,属西宁道,今同仁县、泽库县为循化县辐地,尖扎县为贵德县辖地,河南萦旗为省直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元月建立育海省,7月由循化县析置同仁县,辖今同仁县、泽库县地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同仁县设青海省第七专员公署,辖同仁县、同德县。1949年9月青海解放,成立同仁县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同仁县改称同仁藏族自治区(县级)。1953年,析原贵德县六区(康家区)和昂拉区成立尖扎县;9月,从原同仁藏族自治区析出泽库县;12月,成立黄南藏族自治区,辖同仁藏族自治区、尖扎县、泽库县。10月,成立河南蒙古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县级),由省直辖。1955年5月,黄南藏族自治区改称黄南藏族自治州。1959年1月,省人民委员会报经国务院批准,将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循化撤拉族自治县交由黄南州代管。

1962年12月,循化撤拉族自治县改为省直辖。自此,黄南州形成直辖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代管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行政管理格局。20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正式批复同意撤销黄南州同仁县,设立县级同仁市,其隶属关系、管辖范围、政府驻地均不变。

地理

位置境域

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南介于东经100°34′-102°23′,北纬34°03′-36°10′之间,东部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夏河县接壤;南部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毗邻;西部与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贵南县及果洛州玛沁县相接;北部与海东地区的化隆县、循化县及海南州贵德县为邻,南北长233千米,东西宽172.5千米,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

黄南藏族自治州

气候

黄南州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降水偏少,分布不均,暖季短暂,冷季漫长,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达2500~2800小时,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年均温北部4~8℃,南部-1.8~1℃,昼夜温差大,全州月均温>10℃的日数,北部为230~226天,南部少于160天。无霜期北部为134~180天,南部为20~29天。年降水量358~61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其中7~9月份降水最多。

地质

黄南州境地质构造分属两个构造体系,北纬35°以北属祁吕贺山字型前弧西翼西南缘部分,35°以南属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两个构造体系在同仁县多哇乡一带构造形迹相交叉,岩层以岩性单一,沉积厚度大的三叠系为主体。元古界仅在州境东北角有小片出露,晚古生界下二叠统仅在同仁县双朋西一带出露,中、上泥盆统及二叠系出露于东南部李恰如山南代富桑河一带,侏罗系分布零星、面积极小,白垩系及第三系多沿南北向断陷盆地分布。岩层以三迭系最为发育,约占州境面积的60%。

黄南州境地层属祁连山地层区和巴颜—秦岭地层区的一部分,包括三个小区:北部扎马山—文都大寺一线以北,属祁连山地层区中祁连山分区化隆小区;该线以南属巴颜喀拉—秦岭区,其中同仁县以北属北秦岭分区倒淌河—合作小区;以南属南秦岭分区同德—武都小区。震旦系分布于州境北缘之黄河沿岸尖扎县李家—贵德县松坝一带,泥盆系仅见于州境南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一带,石炭系出露于州境南部河南县西倾山一带,二迭系仅见于黄南北部倒淌河—合作小区及南部同德—武都小区之西倾山一带,三迭系、第四系在黄南地区遍及全境,第三系主要出露于尖扎县黄河南岸、同仁县保安盆地、泽库多福顿、原王家乡址东、泽库西山及河南县。

黄南州褶皱构造从北至南可划分为兴海—同仁复背斜带、同德—河南复向斜带、西倾山复背斜带。北部褶皱带呈北西向展布,南部多呈东西向展布。断裂构造,以同层挤压与上述褶皱带走向一致的深断裂为主,纵贯全区。州境内岩浆活动北强南弱,印支和燕山早期以侵入活动为主,晚期以喷出活动为主。侵入岩为中基性岩,由印支晚期的中酸性岩,向燕山期基性岩过渡。南部构造区,包括州境西南部和南部,发育着一系列东西走向的褶皱和断裂,为黄南地区分布面积最广、规模最大的主要构造带。北部构造区,官秀寺—多哇以北、扎马山—文都大寺以南,广泛分布北西向褶皱和断裂,多为全型褶皱。南北向构造,分布于东西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之间,断裂构造断续出现,纵贯全区。

黄南藏族自治州

地形地貌

黄南州地处黄河右旋大河曲的弦部,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以中部麦秀山为分野,南部地势平缓,北部山势陡峻。山地面积9904.84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53.33%,其中中山面积2512.09平方千米,山原平地面积为8665.63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46.67%。全州主要地貌类型主要山脉属鄂拉山和青海南山会合东延部分,大体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全州最高山峰为扎玛日根山,海拔4971米,最低谷地为北部黄河出境处,海拔1960米,海拔高差达3011米。

黄南州境地貌受构造上升和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所控制。古冰川雕凿和冰蚀作用较强烈。古冰川地貌分布较广,存在着大约海拔3400米、3800米、4000米以上3级冰蚀夷平面。北部河流急湍,落差大,切割剧烈,形成深沟陡崖,构成侵蚀—构造中高山区的地貌景观。南部流水切割作用相对较弱,属以古冰川侵蚀作用为主的侵蚀—构造中低山区,第二级冰蚀夷平面多保存完整,河南县代富桑滩、泽库县纳木洪德日滩,具有牧草植被广泛,河流多呈蛇曲形,山谷坳化等。

土壤

黄南州土壤划分为10个土类、25个亚类、38个土属、45个土种。高山寒漠土是垂直带最上层土壤,主要分布于西北和中部海拔4200米以上高山岭脊、陡峭倒石流、冰碛台地处,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28%。高山草甸土是全州最大的土类,广泛分布于高山带中的较缓山坡、浑圆小丘、滩地、沟谷和冰碛台地3600~4200米地带,占全州土地面积58.01%。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于山地寒温针叶林植次生草、灌植被地带内的海拔3400一3600米地带,占全州土地面积的24.38%。灰褐土主要分布于中部或北部的隆务河上段及支流和黄河支流流域的河谷、峡谷地区,海拔2900-3700米范围内,占全州土地面积的2.97%。黑钙土占全州土地面积的2.92%,主要分布在山地草甸土以下、粟钙土带以上海拔2900-3400米的黄河、隆务河、大南曼河流域的脑山地区。栗钙土占全州土地面积的5.16%,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2400-2800米,以及泽库县西北部边缘海拔3300-3400米地带。灰钙土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21%。主要分布在黄河、隆务河海拔2400米以内河谷阶地及谷地。灌淤土主要分布在黄河、隆务河中段低阶地河谷地区,占全州土地面积的0.26%。潮土占全州土地面积的0.10%。多分布于河流两岸低阶地或沟谷阶地及冲蚀干河床。沼泽土零星分布的在洼地。

水文水利

水文

黄河干流流经黄南州257千米,有大小河流156条。黄南州境内的河流呈树枝状展布。较大河流均以泽库县为中心,以放射状注入黄河,构成了本区独特的水系网络。主要河流有泽曲河、巴曲河、茫曲河、莫曲河、隆务河。河南县代富桑河、同仁县的多畦河分别为黄河支流洮河和大夏河之正源。

黄河由南北两端环绕州境,南端由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流入河南县南部柯生乡,流经柯生、多松、宁木特3乡境,干流长度为161千米,流经州境段多年平均径流量411.67亿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占省内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4.51%。隆务河是州境内最大的河流,系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泽库县境内夏德日山主峰南约1千米处,流经同仁、尖扎两县注入黄河,全长144.3千米,流域面积为4959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2.9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7.22亿立方米。大南曼河系大夏河的支流,发源于同仁县多哇乡东南部的布达拉卡山,源头高程4025米,流向由西南向东北,蜿蜒东流至甘肃省夏河县注入大夏河,境内干流长40.8千米,流域面积803.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587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13亿立方米。泽曲河发源于泽库县宁秀乡迪日公玛山的沼泽地区,迂迪曲折地由东向西流至河南县宁木特乡汇入黄河。干流长229.2千米,流域面积4788.2平方千米。

黄南藏族自治州

水利

2011年-2022年,黄南州累计新建、维修、改造各类水利工程134项目,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116处。黄河上游大型水力发电厂李家峡水电站已建成,直岗拉卡电站、康扬水电站已开工建设,隆务河规划15座电站,已建成8座、在建3座。李家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梯级开发规划中的第三级,坝型为三圆心双曲拱坝,坝底宽45米,坝顶厚8米,最大坝高155米,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000兆瓦,设计年发电量59亿千瓦时,水库总库容16.5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双排机布置的水电站。

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

黄南州州境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08.8万千瓦,其中黄河南北两段为242万千瓦,境内河流为66.8万千瓦。境内河流中隆务河流域为36.8万千瓦,巴河流域为3.4万千瓦,泽曲河流域为7.2万千瓦,洮河流域为2.7万千瓦。其余河流为16.7千瓦。州境河流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为5.617万千瓦。集中分布于隆务河、黄河。

矿产资源

黄南州共发现各种矿产62种,主要矿种有金、银、铜、铅、锌、锑、砷等共25种,135处产地,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金属矿产5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土、分散元素矿产,主要为铟、镉2种,化工非金属矿产3种,水气矿产2种,共计14种,占全省已上矿产资源储量矿产的16.87%。具有一定规模可供开采利用的有9个小型矿床:即同仁县铁吾矽卡岩型磁铁矿矿床;同仁县双朋西矽卡岩型黄铜矿矿床;同仁县旁群哇热液脉型黄铜矿矿床,同仁县若嘿欠热液脉型黄铜矿矿床;同仁县夏卜让热液脉型铅锌铜矿床;泽库县多朗尕日赛热液脉型铅砷矿床;泽库县多确壳热液脉型金矿床;尖扎县茨卡热液型萤石矿床;同仁县麻巴沉积型石灰岩矿床。

森林资源

2022年,黄南州森林覆盖率29.43%,全州林地面积1424.7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14.95万立方米,草原总面积263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8.9%,有国有林场15个。2011年-2022年,全州累计完成国土绿化391.88万亩,完成义务植树945万株,完成草原生态修复242.4万亩。黄南州泽库、河南两县及同仁县东部瓜什则、多哇两乡,属青南高原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区中的玛沁—玉树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地带;尖扎、同仁两县大部属青海东北部和青南高原西部草原区中的青海东北部温性草原亚区。天然森林多呈块状,主要分布在黄河南端河南县宁木特乡,黄河北段尖扎县主要支流上段,隆务河中、上游及其支流地区。森林植被分为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油松林分布在境内黄河北段支流较温暖的谷地两侧的山地阴坡。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尖扎、同仁两县海拔2500-3800米的阴坡。祁连圆柏林在尖扎、同仁两县海拔2000-3600米的山地阳坡均有分布。大果圆柏林主要分布在河南县西倾山南侧及下游宁木特河谷以及泽库县麦秀山区。山杨、白桦混交林,分布在尖扎、同仁两县海拔1800-3600米的山地阴坡。冬瓜杨林,主要分布在尖扎县黄河支流下段和同仁县隆务河谷林区河岸。

黄南藏族自治州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黄南州有野生植物约90科1370多种。约有种子植物1190种,分别隶属于94科,428属,在种子植物中,木本植物约140余种,分属36科。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玉龙蕨等,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油麦吊云杉、掌裂兰、角盘兰、甘肃贝母、五脉绿绒蒿等。

黄南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

动物

黄南州有野生动物70多种。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马麝、金雕、胡兀鹫、黑颈鹤、黑鹤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鬣羚、狼、岩羊、野猪、猞猁、兔狲、暗腹雪鸡、淡腹雪鸡、高山雉等。省级保护动物有藏鹀、蜡嘴雀、藏雀、领岩鷚、藏狐、沙狐、香鼬、黄鼬、棕背黑头鸫、红胸朱雀等其他野生动物。

黄南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2年,黄南州全境属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7个,省级自然保护地2个,面积42.25万公顷。

主要自然保护地

类别

名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三江源麦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中铁军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

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

泽曲国家湿地公园、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沙漠公园

泽库和日国家沙漠公园

青海三江源麦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三江源麦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黄南州泽库县境内,总面积2684.38平方千米,是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源头区域。隆务河源头麦秀河及扎毛曲分别从东部与北部穿横而过,形成了两大集中的高寒森林区,是黄河上游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8℃,由低至高大致分为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高寒草甸及高山垫状植被。主要优势乔木有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紫果云杉、白桦等;灌木有山生柳、杜鹃、小叶金露梅、鲜卑花。常见的植物约有50余科、100余属、2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有10余科、80余种。有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有100余种。

青海三江源中铁军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三江源中铁军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玛沁、同德、兴海3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峡谷地带,是一个以保护和恢复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维持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7.1万公顷。全区以山地地貌为主,海拔2900–5126米,最高峰为阿尼玛卿雪山。该区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3.7℃,年均降水量420毫米。保护区内植被可分为森林、灌丛、山地草原和高寒沼泽4种类型。优势树种包括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白桦等,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有雪豹、白唇鹿、林麝、马麝、蓝马鸡、斑尾榛鸡等。

自然灾害

干旱是黄南州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他气象灾害有洪灾、雪灾、雹灾等。黄南州地貌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是青海省内山洪地质灾害的多发区,1988—2008年,黄南州共发生了80次由山洪引起的地质灾害,共造成人员伤亡近20人。雪灾是黄南地区冷季的主要自然灾害,黄南地区雪灾发生频率高,危害面积大,多发生在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间,降雪过多,积雪过深,且伴低温,持续时间长,积雪覆盖草场而影响牲畜正常放牧。

2022年,黄南州自然灾害造成全州32个乡镇16394人受灾、农牧民房屋倒塌(严损)185间、农作物成灾面积322.01公顷、草场受灾面积2973.97公顷、死亡牲畜2486头,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51.78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黄南州下辖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州人民政府驻同仁市隆务镇。

区划详情

区划

驻地

面积(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代码

区号

同仁市

隆务镇

3465

632301

0973

尖扎县

马克唐镇

1600

632322

0973

泽库县

泽曲镇

6494

632323

0973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优干宁镇

6250

632324

0973

整理来源:

政治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黄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书记

朱战民

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蒋树成

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

扎西才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黄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主席

林华旦

备注:表格数据更新截至2023年7月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黄南州常住总人口为281044人,出生人口4523人,出生率为16.09‰,死亡人口1970人,死亡率为7.0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黄南州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14810人,占总人口的41.57%;乡村人口161405人,占总人口58.43%;城镇化率为41.57%,65岁及以上人口1.81万人,占6.54%,0-14岁人口7.33万人,占26.54%,男性人口为139528人,占50.51 %;女性人口为136687人,占49.49%,总人口性别比为102.08。

民族

黄南州有藏族、蒙古族、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等17个民族。2022年,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62102人,占总人口的93.26%。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其中:藏族192571人,蒙古族37772人,回族19503人。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汉族主要分布在州府和四县县府所在地。回族主要居住在在同仁隆务镇、尖扎马克塘镇、康杨镇、李家、昂拉乡以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泽库县县城等地。

黄南藏族自治州

语言

黄南州语言有汉语、蒙语、安多藏语等。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黄河南部地区的藏语通行于整个安多。河南县蒙古族通用藏语藏文。柯生乡的尖克、柯生、毛曲牧委会,赛尔龙乡的尕克、赛尔龙牧委会普遍会说蒙古语。全县其他乡社的蒙古牧民一般会用蒙古语。土族分别操土族语保安话和吴屯话,均兼通藏语。同仁土话受藏语影响较大,吸收了大量藏语语汇甚至某些语法成分。汉语地区的汉语按方言分,可分为同仁县的保安、隆务地区近似河保安方言区和尖扎县康杨地区近似化隆、贵德两县之间的西宁方言区。

宗教信仰

黄南州是全民信教的地区,有苯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藏族、蒙古族、土族、族汉各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藏族、土族两族还信奉苯教。回族、撒拉族、保安族三族信仰伊斯兰教。清末至民国时期基督教曾在隆务、保安两地传播。2010年统计,全州宗教中藏传佛教占主体地位,信教群众约有18万人,占总人口的80%左右,信仰藏传佛教的约有16万人,占信教总人数的80%左右。截至2022年5月,全州有112座宗教活动场所、58个民间信仰场所、263处玛尼康(俄康),有96座藏传佛教寺庙、1座汉传佛教寺庙、17座清真寺和412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

苯教

吐蕃军队进入青海黄河南部后,苯教传入。西藏兴佛灭苯时,部分苯教师离开西藏本土到青海,黄南地区遂成为苯教发展的中心区域之一。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传入黄南地区可追溯至吐蕃王朝赤松德赞(755-797年)时期。11世纪时,黄南已有不少宁玛派、萨迦派僧人传教播法。1206年,萨班应阔端王的邀请,率侄八思巴和恰那多杰到达凉州,归顺蒙古并得卫藏地方政治宗教领袖地位,隆务寺、夏卜浪、昂拉塞康寺等相继创建。明朝进一步崇奉藏传佛教,册封各教派及地宗教领袖,宗教势力增强,宗教寺院有了大的发展,初步形成政教一制度。清朝独尊格鲁派,其他教派的部分寺院相继改宗格鲁派,隆寺和德钦寺成为宗主寺院。同仁、泽库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隆务寺为中的政教合一制度。尖扎、贵南地区形成了以德钦寺为中心的政教合一制度。藏传佛教教派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

主要宗教场所

宗教

派别

场所名称

地址

佛教

藏语系

宗玛日寺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

佛教

藏语系

尕让雄寺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

佛教

藏语系

多杰宗寺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多禾茂乡加仓村

佛教

藏语系

西卜沙寺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西卜沙乡果孔地区

佛教

藏语系

夏德日寺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泽曲镇

佛教

藏语系

和日寺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镇和日村

资料来源:

伊斯兰教

13世纪初叶,黄南地区曾有“探马赤军"驻防,伊斯兰教随之传入。明代在青海河南部地区推行屯田实边政策,今自治州境内有七屯,屯田之初有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民族和内地的回民屯垦,留居这一地区。伊斯兰教在境内传播开来。黄南地区的伊斯兰教教派有老教和新教两派。境内有尖扎县康家清真寺、杨家清真寺等宗教场所。

道教

黄南州境内道教传入在明万历以后。境内二郎庙、关帝庙、城隍庙、土地庙等分布在同仁县保安堡、隆务镇二地、尖扎县康杨李三屯。二郎神除在保安等汉族繁居区供奉外,在藏族、土族繁居的尕则墩、年都乎、四合吉等村庄也修有二郎庙,供奉二郎神。

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今黄南州的有两个派别,一为宣道会,在保安堡;一为神召会,在隆务街。基督教传入黄南的最早年代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清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897-1899年),英籍传教士省吾携白洋布到循化,交换当地土特产。民国十二年(1925年),美籍基督教宣道会传教士汪霄鹏、女传教士汪雷道蕴二人到同仁保安堡传教。

经济

综述

黄南州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弱,2021年经济总量位于青海省第五第三产业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有农畜产品加工业、电力生产业、饮料制造业等优势产业。2022年,黄南州地区生产总值110.89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1.20亿元,全州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19元,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为29.01:24.82:46.17。

第一产业

黄南州特色种植业以番茄、辣椒、茄子、草莓、特色果蔬、羊肚菌等为主。2022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12.2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13.9万亩,粮食总产量2.84万吨,蔬菜产量1.41万吨。

畜牧业是黄南州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20年,黄南州1861万亩草场、161万头(只)牲畜全部通过国家有机认证,8.59万亩饲草基地通过认证。2022年,全州各类牲畜存栏168.82万头只,其中牛存栏83.4万头只,羊存栏85.42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78.44万头只。

黄南州是全省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有1个绿色原料生产基地,1个有机原料生产基地。培育省级家庭牧场30家、省级示范社20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3个,培育地标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产品8个。2022年,黄南州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74亿元,同比增长4.61%,其中农业产值7.95亿元,牧业产值30.31亿元,渔业产值0.4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亿元。

第二产业

黄南州形成以水电、光伏发电、农畜产品加工、中藏药材加工、民族特色手工、生态水加工、建筑建材业等为基础的工业架构。

黄南州工业主要产业为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全州水电站总数达到29座,光伏电站达到8户。电力生产企业总装机容量达到319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达到223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达到960兆瓦。2022年,完成发电量76.71亿度。

农畜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是黄南州新兴特色产业。截至2020年,黄南州泽库县国家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牧业产业园,2家企业肉类产品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引进青海绿草源、西北骄、启龙奶业、雅克牧业等多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2022年,生产乳制品1496.3吨,熟肉制品152.4吨,鲜冷藏肉1517.8吨,矿泉水47894吨。2022年,黄南藏族自治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2亿元。

第三产业

黄南州第三产业以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产业为主导产业,是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形成以唐卡、雕塑、堆绣、藏戏、石刻为主的文化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全州文化旅游业经营主体达到5000家以上。2022年,全年旅游总人数389.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亿元。

截至2020年,黄南州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22万户,累计建成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20余家,同仁市热贡文化产业园区入选全省文化产业园区,先后建设一市三县4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商品零售13.21亿元,餐饮收入2.77亿元。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2年,黄南州建成工业园区4个:泽库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尖扎县三江源生态产业集中区、泽库县有机畜牧业产业园区、河南县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

泽库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泽库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黄南州泽库县,主导产业为牦牛和藏羊,园区入驻企业24家,已投产16家,其中产品加工企业6家,电商服务企业各1家,牦牛高效养殖企业1家,入驻省级精准扶贫产业园小微企业16家,园内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9家,2022年,泽库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总产值30.14亿元,主导产业产值23亿元,占总产值76.3%,产业园二三产业产值与总产值比值达到了76%。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黄南州有各类学校261所,其中高等院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职教育学校1所,高中6所,中小学113所,教学点41所。共有在校学生69656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34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029人,小学在校学生30796人,全州教育系统共有在编在岗教师3148人,全州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04%。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

黄南州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黄南州卫生学校,2004年经省教育厅、原省卫生厅和州政府批准,改建为黄南州职校,成为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就业培训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总建筑面积11.09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22年,黄南州有卫生医疗机构346个,其中综合医院4个,民族医院4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卫生监督所5个,采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个,乡镇卫生院37个,村卫生室284个

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建于1957年,旧址位于州府隆务镇隆务北街,2013年8月整体搬迁到新址。州医院是由政府举办的三级乙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卫生部、省红十字会、爱德基金会等认定的“爱婴医院”“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红十字医院”“CBM防盲治盲指导中心”。

黄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是1983年在原同仁县藏医诊疗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截至2023年7月,有职工6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4人,床位50张,建筑总面积5303平方米。

科技事业

2022年,黄南州实施各类科技项目9项,其中基础研究项目计划1项、中央引导资金项目2项、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1项、天津市援青项目5项。黄南州先后与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设施农业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等签订了科技合作战略协议,有专业技术人员5511名,主要分布在农牧、卫生、教育等行业,2家企业获科技部命名的“星创天地”,5家企业获省科技厅命名的“省级科技型企业”,5家企业获省科技厅命名的“省级众创空间”。

文化事业

2022年,黄南州共有艺术专业团体1个,民间团体42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州民族歌舞剧团原创舞蹈《金黄果熟了》入选首届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汇演节目,大型藏戏《意卓拉姆》入选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并获优秀剧目奖。黄南州先后举办首届青海•热贡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第二届中国藏戏艺术周、第二届安多民歌大赛等36项大型系列活动,及176项市各级各类文旅活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有4座县级广播电视台,开办包括普通话、藏语在内的公共广播节目4套,公共电视节目5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达到98.4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47%。

黄南州民族博物馆

黄南州民族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被确认为第六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始建于1979年,时称“黄南州热贡艺术馆”,博物馆内设9个展厅:文物厅、唐卡厅、雕刻厅、沙画厅、堆绣厅、曼唐厅、民俗厅等。展出类别有:铜、木、石、象牙、丝织品、陶器、瓷器、古籍善本及九大门类32个品种的历代热贡艺术精品等。

黄南藏族自治州

黄河南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

黄河南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2014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截至2023年7月,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场馆共五层,内设自然资源、历史成就、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四个展厅,主要以图片、标本、文物、沙盘等形式全面展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黄河南蒙古的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

黄南藏族自治州

体育事业

截至2020年底,黄南州共有业余体校1个,室内体育场馆7个,公共体育场4个,乡镇体育活动站点32个。2022年,完成黄南州体育场升级改造,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看台座席总数扩容为7362个,为400米标准场地。在青海省第十八届运动会“青海物产杯”篮球项目成人三人制比赛中,黄南州代表队斩获金牌。境内有黄南州体育场、同仁市群众文化体育馆、尖扎县民族体育场、泽库县民族体育馆、泽库县第一民族体育场、河南县民族体育场等体育场馆。

人居环境

截至2020年底,黄南州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47微克每立方米,细颗粒物平均浓度21微克每立方米。2011年-2022年,2021年底隆务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3%,黄河干流共设12个水质监测断面,均为Ⅱ类,达标率为100%,地表水整体水质优。全州修建污水处理厂7座,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22座,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3.18%、96.3%,森林覆盖率29.43%、68.9%。

社会保障

2022年,黄南州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7494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822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3968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12995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5.43万人,有城镇低保对象3648户5612人,农村低保对象15100户55744人。年内享受特困人员供养政策1144人。

交通

综述

黄南州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弦部,系“通甘连川”的交通要地。黄南州境内省道203线纵贯全境,张掖—汶川高速公路直达同仁,在建西成高速铁路途经黄南州,黄南机场正在规划建设中,境内有麦什扎大桥、昂拉大桥、郭麻日大桥等大桥,其中海黄大桥是西北地区跨径最大的钢混斜拉桥。

公路

截至2023年3月,黄南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876千米,其中国道(国高)里程543.2千米,省道里程532.9千米,县道里程551.6千米,乡道里程达1978.8千米,村道里程达2149.1千米,专用道里程达120.9千米,公路密度达到32千米每百平方千米,主要公路有:河鄂公路、省道203线、张掖—汶川高速公路。有汽车客运站27座:黄南州中心汽车客运站等。境内在建同赛高速,经过境内10个乡镇38个行政村,全长204.524千米,计划2025年10月建成通车。

黄南藏族自治州

航运

截至2023年3月,黄南州有水运企业2家,码头2座:坎布拉库区码头等,客运航线2条:“黄河三峡”旅游航线等,船舶27艘。

公共交通

2022年,黄南州有出租车722辆,公交车78辆。截至2023年3月,黄南州开通长途客运班线17条,公交线路22条,城乡公交覆盖208个建制村,覆盖率达79.38%。

人文

综述

黄南州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文化遗存最为集中、文化旅游资源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之一。境内热贡文化结合了雪域文化、河湟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等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在文化内涵上具有多样性,兼容并蓄、多元共存,包含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土族於菟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市隆务镇、年都乎乡、同仁市、尖扎县先后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境内同仁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黄南藏族自治州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黄南州有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244处,古建筑100处,古墓葬27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7座(处),其他7处。

类别

名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务寺、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和日寺石经墙及和日寺、囊拉千户院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干木遗址、新麻遗址、勒加遗址、乔什旦遗址、新尼(乙)遗址、拉毛遗址、马克唐遗址、烧人沟墓地、勒合加墓地、年都乎墓地、如什其墓地、尕马堂东台墓地、罗哇村场后台遗址、古日寺、瓜什则寺、囊拉赛康、南宗寺、能科德千寺、更钦·久美旺博昂欠、隆务清真大寺、曲格寺、洛多杰智合寺及其石窟、王家寺、西关寺、二郎庙、圆通寺、古浪仓故居、康杨清真寺、香扎寺、拉卡寺、尕队遗址、一世夏日仓故居、根敦群培故居、九天玄女庙、阿哇寺、多杰宗寺、达参寺、桑卡滩寺、铁吾古寨堡、新城古城堡、热贡八大修行处

隆务寺

隆务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称“隆务大乐法轮洲”,位于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很小。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王朝敕建新寺院。并正式定名为隆务寺。明宣德年间名僧散木丹仁钦及其弟藏传佛教学者罗哲森格为弘扬后来兴起的格鲁派,重修隆务寺。明万历年间修建了大经堂。共建各类佛殿经堂23座、囊谦27院。

黄南藏族自治州

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

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保安古城、年都乎城堡、郭麻日城堡、吾屯城堡。保安古城位于同仁县城北13千米的保安镇城内村,隆务河东岸台地上,该城建于明代,占地60040平方米。郭麻日城堡位于同仁县北7千米的郭麻日村内,隆务河西岸台地上,该堡建于明代,古堡呈长方形,占地36000平方米。年都乎城堡位于同仁县城北1千米的年都乎村内,隆务河西岸台地上,该堡建于明代,古堡呈梯形状,占地34500平方米。吾屯城堡位于同仁县城北6千米的吾屯村内,隆务河东岸台地上,该堡建于明代,古堡呈长方形,占地19800平方米。

黄南藏族自治州

和日寺石经墙及和日寺

和日寺石经墙及和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语全称“和日贡特合欠奥赛多杰切林”,意为“和日大乘光明金刚洲”。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泽库县规模最大的宁玛派寺院。寺院依山而建,以转经路为界,建筑集中在沟谷地段,占地面积约0.2平方千米。寺院建有经堂、佛殿以及活佛府邸和僧舍等附属建筑。主要佛殿建筑分布在和日寺建筑群中部,以大经堂为中心向东、西、北三面展开,东有莲花圣殿、北有舍利塔殿、西有小经堂及观音殿等建筑。

黄南藏族自治州

囊拉千户院

囊拉千户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49年,原为居住在尖扎地区昂拉千户的宅院,该庄院用木质结构建造。以四合二层木质结构建筑为主,坐西向东,第一进院四面皆为面宽七间进深两间的丁顶土木结构二层楼,第二进院正面为单层山顶砖木结构正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西面建平顶土木结构厢房,正面两侧各有一座小角院,为佛堂。大门为砖木雕刻带门楼。前有砖雕照壁,共有200多间房屋。

黄南藏族自治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3月,黄南州各级非遗项目名录达701项,占全省非遗项目名录的三分之一,其中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2项,州级非遗项目219项,县市级非遗项目430项。

类别

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

黄南藏戏、热贡艺术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黄南藏戏、尖扎达顿宴、河南蒙古包营造技艺、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和日石刻技艺、同仁刻版印刷技艺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斯协(民间调解词)、同仁保安花儿会、蒙古族刺绣(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刺绣)、藏式石灼羊肉制造技艺、传统帐篷编织技艺(泽库黑帐篷制作技艺)、尖扎藏式木屋营造技艺、热贡牛角雕刻技艺、热贡靛蓝纸制作技艺、河南县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河南县蒙古族擀毡技艺等

黄南藏戏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黄南藏戏有如下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音乐方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演出剧目除八大传统藏戏外,还有《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保留了《公保多吉听法》原始戏剧形态的仪式剧,即兴表演独具特色。

黄南藏族自治州

热贡六月会

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独有的。六月会有固定的阶段时间,它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七到二十五。正式参加者是所有的男子和年轻未婚的少女,其他人只是观赏者。具体日程少则包括煨桑、请神、龙鼓、舞蹈、祭祀等,多则还有上口钎、开山、小品和山歌等。六月会从头到尾贯穿歌舞表演,主要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和“莫合则”(军舞)三大类,在不同村庄呈现出多样性。热贡六月会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特点,它集仪式、庆典、歌舞、民间小戏表演为一体。

黄南藏族自治州

习俗

节庆习俗

黄南州境内藏族节日有玉哇娘乃节、燃灯节等。河南县蒙古族节日有正月初八放生节、正月祈愿法会、玉畦娘乃、农历五月初四祭“鄂博"、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圆寂日、那达慕等。春节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隆重庆祝的吉祥节日。回族节日有斋月、尔德节、古尔邦节等。

娘乃节

娘乃节是农历四月十五日是藏族佛教纪念释迦牟尼诞辰及圆寂的纪念日,既是各寺院的宗教节日,也是全区信教群众的主要节日。燃灯节是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迭部和其他藏区同样,是各寺院和信教群众共同活动的重要宗教节日。

黄南藏族自治州

那达慕

河南县“那达慕”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会期为3天,主要以赛马、搏克、射箭三项竞技活动为主,在此基础上延伸非遗展示、书画、民歌弹唱等各类文体活动。

黄南藏族自治州

五彩神箭

尖扎县是“五彩神箭”文化的起源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射箭在尖扎是一项综合性民间竞技娱乐活动,从2010年起,尖扎县每两年举办五彩神箭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9月7日—9月10日),赛事集体育、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

黄南藏族自治州

民族服饰

藏族服饰

黄南地区藏袍是用羊皮、羔皮、毛纺褐子、氆氇、布或毛料缝制。颜色以褐色为主,妇女在节日多以华丽的饰物点缀藏袍。藏族多镶花氆氇边。男女礼服基本一样,均为氆氇褐衫、羔皮皮袄、毛哔叽盘袄等几种,用缎子作面料,襟、袖镶织锦缎,下摆镶水獭皮;女式衣服多为圆高领长袍,底襟稍窄,下摆宽大。热拉一和察日折领外边均镶水獭皮的条边。春夏秋三季喜戴礼帽,冬季戴狐皮帽。狐皮裁成扇形,红绿绸缎为面,帽顶加里子,顶端打褶,扇下角加两根飘带。同仁县六月会跳神舞时,男性戴红缨毡帽,喇叭花形,形似礼帽,用黑布镶边,顶尖高,顶端系红缨,藏语叫单夏一,穿藏靴。

黄南藏族自治州

蒙古族服饰

河南蒙旗的衣服普遍腰宽领高,袖子宽而长,赛尔龙、柯生乡的妇女服装尚保留着蒙古女装的小翻领,马蹄袖的式样;部分男性还穿着“苏乎兰木”(蒙古靴子),在甘青藏区享有盛名。蒙古族发饰有“加赫布"、“热赫登”,装饰品有项链、手镯、耳环,悬挂在腰带上的“阿朗一、“月朗”。成年妇女结辫和藏族妇女一样,辫小辫108条,然后总拢于脑后。

黄南藏族自治州

  • 土族服饰

同仁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跑斗”,以“贯珠束发”为总特征,显示出对土族传统服饰的继承和发展。

  • 回族、撒拉族服饰

黄南地区的回族的服饰与汉族服饰大体相同,男性多戴白色或青色平顶小圆帽,俗称顶帽。女性盖头颜色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少女及少妇为绿色,已婚中年妇女则为黑色,老年妇女多为白色。

民居建筑

黄南藏族从事畜牧业的住牛毛帐房。牛毛帐房用牛毛捻线,织成褐子,缝制而成,质料结实,脊片成长方形,由扇组合而成,里面中心由一根横梁和两根柱子支撑,四角各有一根毛和柱子,两边各有两根毛绳和柱子,前后中间各有一根毛绳和柱子绷,顶端留有长方形的天窗,可通风通烟和采光。另外每户备有白布帐房,用来接待人或临时备用。农业区居住平房,一般是一家一院,围土墙庄廓,上房一般是7间,也有6间、5间不等。蒙古族住蒙古包,蒙古包结篱为架,围毡为墙,拱架为顶,洞天为窗。

黄南藏族自治州

艺术

舞蹈

於菟

“於菟”在汉语典籍中是“虎”的别称。跳“於菟”是年都乎村的土族村民每年必定举行的隆重祭祀活动,目的在于驱除邪恶、疾病,祈求吉祥平安。选中跳“於菟”的小伙子,脱光上身、挽起裤管,由画师用锅底灰在他们的脸、上身、四肢上都画满虎豹斑纹,头发扎成毛刷状,形似愤怒的老虎,腰挎刀具,两手各持一根长杆,开始表演。

黄南藏族自治州

吉祥舞

吉祥舞藏语称为“谐",原是藏族对歌舞的笼统称谓,以舞蹈动作伴随演唱,也有以乐器配合的。这种歌舞一般在喜庆、节日、庆典等聚会时的场合,由1人或数人手捧酒杯载歌载舞,或赞神灵佛祖,或颂父母尊长,或说吉祥幸福,或祈长寿健康。可称之为吉祥之舞。同仁县藏族、土族六月会期间,农区各村轮流举行的活动中,成行或成环形坐在一起,由歌手举杯边唱边舞。

黄南藏族自治州

环舞

环舞藏语称为“郭儿谐”,“郭儿"意为园圈,“谐"即舞,意译为环舞,这是一种流行于黄南地区藏、土、蒙古族的群众性歌舞。参舞者成单行围成圆圈边唱边舞边转圈。有的村庄跳环舞时队首一人拉胡琴伴奏领舞,歌声嘹亮,舞姿舒展。歌词有传统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内容涉及古老的神话传说、天地形成、男女爱情等,歌唱形式有一人或数人领唱,群舞者齐唱,有时男女分别一问一答式的合唱。

龙鼓舞

龙鼓舞藏语称“拉什则",意为神舞,是流传于同仁县农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同仁地区约有30多个村庄流行这种神舞,以扎毛乡牙什当村最为出名。此舞始于300余年前的德庆寺。

黄南藏族自治州

龙舞

龙舞藏语称“鲁什则一,意既龙舞。主要流行于同仁县麻巴乡一带。每年农历6月20日至25日,全村藏族农民聚集在打麦场上,敲锣打鼓,跳舞、唱歌,尽情欢乐,庆祝风调雨顺,农牧丰收,欢渡“鲁什则节一。

踢踏舞

踢踏舞流行州内藏族居地的一种舞蹈。参舞者随着音乐节奏踢踏而舞,伴以屈背、转身等动作,大幅度摆动上衣长袖。舞蹈开始时,一般先由男女1至2人领跳,而后众多舞者翩跹相随。舞步节奏先由抒情的慢板开始。

黄南藏族自治州

文学

黄南地区的民间诗歌,大体上可分为歌谣、诵词、仪式歌、叙事诗等几类。歌谣在黄南地区称为勒,致可区分为多段回环体、四句六言体和自由体三种。“拉伊"当地称作情歌,基本结构是每首两段,每段3至4句,每句多为7言。花儿一是汉族、回族、撒拉族、保安族十分喜爱和传唱的民歌,每首“花儿"歌词也是一首小诗。

工艺美术

截至2022年,黄南藏族自治州有州级以上各类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民间工艺师1037名,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8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2人,省级民间工艺师222名。黄南地区的民间工艺,除构成“热贡艺术"的绘画、雕塑、堆绣外,各族群众用于装饰的刺绣、剪纸、金、银制品也都有地方特色。

饮食文化

黄南州藏族特色饮食主要有措麻、烧馍、尼糊、糌粑、手抓、肠子等。蒙古族特色饮食是以奶、肉、米、面、糖、红枣、酥油为原料的食品,如“谢玛尔”“特勒”“次托麻”“星”“蕨木者”“夏巴里”等。黄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特色饮食是“清真老八盘”。

蕨麻米饭

蕨麻米饭具有甜而不涩,油而不腻的特点。蕨麻系高原蔷薇科野生植物,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因此长期食用。以熟烂的蕨麻加酥油拌米饭,既香又甜,腻味全除,色香味俱佳。将大米煮至七八分熟,捞出后用冷水去米汁再加酥油拌匀,再放入笼内蒸熟,出锅后加煮熟的蕨麻,一样一半盛在碗内,再撒上白糖,浇上酥油汁,食用时边搅边吃。

黄南藏族自治州

土烧馍

土烧馍藏语称卡什得,是同仁县农业区藏族群众的烧烤大饼,为该地区所特有。制作方法是:将白土块烧红,捣碎摊平,把揉好的发面放在上面,盖上烧红的小土块,烙、焖、烤兼而有之,吃起来香脆可口,且能长期储存。制作好的烧馍一般为圆形,大小在直径60厘米以上。

黄南藏族自治州

阿卡包子

阿卡包子,藏语称为“夏馍馍”,包子馅为牦牛肉,四成肥肉,六成瘦肉,将肉剁碎,加葱、野香草粉为佐料搅拌而成。包子皮不用擀面杖,用两只手捏成。包子的大小和形状如同核桃,顶端有漩涡。阿卡包子的特点是味道香而不腻,肉馅鲜而爽口。

黄南藏族自治州

清真老八盘

清真老八盘有酸辣里脊、三烧儿、蘑菇炒肉片、清炖牛肉、酥合丸、醪糟汤、糊羊肉、烧湟鱼八种,酥合丸可以与酿米互相代替,清炖牛肉可以与袈裟肉互相代替。

黄南藏族自治州

特色产品

截至2022年,黄南藏族自治州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有机认证产品数量达到43个。

境内主要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苏呼欧拉羊

河曲马

同仁黄果梨

泽库牦牛

泽库藏羊

泽库蕨麻

泽库黄蘑菇

泽库黑青稞河南县雪多牦牛

尖扎山羊

尖扎荞麦

同仁青稞

同仁胡麻

尖扎花椒

黄南秦艽

黄南黄芪

同仁豌豆

同仁蕨麻

兴海牦牛肉

贵南黑藏羊

贵德蜂蜜

共和蕨麻

贵德长把梨

贵德辣椒

资料来源:

兴海牦牛肉

兴海牦牛肉,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兴海牦牛长期生长在海拔3924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采用传统游牧放牧饲养方式,其体质坚韧、结构匀称紧凑,体格高大,头大角粗,毛色以黑褐色居多。兴海牦牛前躯发育良好,后躯欠佳,鬐胛高,尾短且生长蓬松长毛,体格高大,头大角粗;鬓甲高而较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毛或裙毛密长,被毛毛色多为黑褐色,嘴唇、眼框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多为灰色或乳白色。屠宰后从胴体上看,肌肉光泽润滑,肉色深红,脂肪淡黄色,肌纤维清晰有韧性,呈明显的大理石纹,弹性好,外表湿润,不粘手,无异味。

黄南藏族自治州

贵德蜂蜜

贵德蜂蜜常温下呈乳白色或金黄色,全部结晶,无发酵征状。有蜜源植物花的气味,甜润细腻。贵德蜂蜜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贵德蜂蜜产自青海省贵德县。贵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谷地,适宜蜜蜂的生长、发育与繁衍。贵德县是青海省蜜蜂的优良品种繁育基地,禁止外地其他蜂群进入,是蜜蜂品种优良的地区。贵德县野生蜜源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低,春季有当地独特的长把梨花、软梨花等为藏蜂繁殖提供了独特蜜源,油菜等作物病虫害少,不施农药,蜜源洁净,无污染。

黄南藏族自治州

贵德长把梨

长把梨是甘肃和青海两省的特产。在青海,长把梨分布于贵德、民和、乐都、化隆和尖扎等地,其中以贵德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因此,人们习惯地称它"贵德长把梨"。贵德由于土肥水美,气候宜人,自古就被称为"瓜果之乡"。早在明代,就大面积地种植梨树了。贵德梨年产约150万公斤,占全省梨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贵德长把梨为中熟品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

黄南藏族自治州

传统村落

截至2022年11月,黄南州共有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中同仁市36个、尖扎县18个,是全国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市)之一。

批次

名单

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同仁县保安镇城内村、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下庄村、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同仁县曲库乎乡江什加村

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同仁县扎毛乡牙什当村

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同仁县双朋西乡环主村、同仁县双朋西乡宁他村、同仁县双朋西乡双朋西村、同仁县扎毛乡和日村、同仁县黄乃亥乡日秀麻村、同仁县曲库乎乡江龙农业村、同仁县曲库乎乡木合沙村、仁县曲库乎乡索乃亥村、同仁县年都乎乡尕沙日村、同仁县加吾乡吉仓村、尖扎县贾加乡贾加村、尖扎县昂拉乡尖巴昂村、尖扎县昂拉乡牙那东村

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上庄村、同仁县兰采乡土房村、同仁县年都乎乡录合相村

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同仁县隆务镇措玉村、同仁县隆务镇隆务庄村、同仁县保安镇浪加村、同仁县保安镇新城村、同仁县保安镇银扎木村、同仁县扎毛乡国盖立仓村、同仁县黄乃亥乡奴让村、同仁县曲库乎乡瓜什则村

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同仁市隆务镇牙浪村、同仁市保安镇东干木村、同仁市保安镇全都村、同仁市保安镇群吾村、同仁市保安镇城外村、同仁市双朋西乡协智村、同仁市曲库乎乡多哇村、同仁市年都乎乡曲么村、同仁市加吾乡加吾岗村、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其村、尖扎县马克唐镇洛科村、尖扎县马克唐镇解放村、尖扎县康杨镇城上村、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尖扎县坎布拉镇拉夫旦村、尖扎县坎布拉镇德洪村、尖扎县坎布拉镇茨卡村、尖扎县坎布拉镇尖藏村、尖扎县贾加乡南当村、尖扎县贾加乡安中村、尖扎县措周乡洛哇村、尖扎县措周乡措香村、昂拉乡如什其村、尖扎县能科乡德乾村

德洪村

德洪村位于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镇海拔3000米的大山深处,截至2023年7月,全村共44户173人,均为藏族。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村北依黄河,紧靠李家峡水电站,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和砖结构的建筑。

黄南藏族自治州

尖藏村

尖藏村位于尖扎县坎布拉镇,该镇距离青海省西宁市约130千米,距离尖扎县城约50千米,距离坎布拉镇政府驻地约20千米,辖尖藏、拉德两个社,截至2023年7月,尖藏村全村共54户252人,均为藏族,是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原始村落,是尖藏村民间藏戏的重要传承村落,其传统民居多贴近藏民生活习惯,建筑结构多为木结构。

黄南藏族自治州

风景名胜

综述

黄南州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青海省重点旅游胜地之一,是中国西部地区有国家级文化旅游桂冠最多的地区之一。截至2022年9月,黄南州有A级景区17家,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1家,国家AAA级景区14家,国家AA级景区2家。尖扎县德吉村、同仁市扎毛村、泽库县和日村入选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村先后入选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同仁、尖扎、泽库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境内有7个国家公园。主要自然和人文景观有:尖扎县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李家峡电站大坝和库区风光、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热贡艺术、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寺、南宗尼姑寺、麦秀原始森林风光、泽库和日石经墙、河南圣湖仙女洞及青南草原风光等。

类别

景区名称

国家AAAA级景区

热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

国家AAA级景区

河南县瀞渡工业旅游景区、黄南州热贡艺术博物馆、河南县白螺湖景区、尖扎县德吉景区、泽库县和日景区、黄南花儿沟景区、同仁县保安镇东干木乡村旅游景区、泽库县幸福山景区、尖扎县能科景区、泽库县泽曲国家湿地公园、河南县双鱼湖等

国家AA级景区

阿尼格日佛景区、泽库县麦秀国家森林公园

主要景点

隆务古城

隆务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隆务古街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的中心点,也是安多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会地,聚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及基督教的宗教场所,隆务寺、圆通寺、清真寺、二郎庙在不足1千米的古街上一字排开,古城内居住着藏、汉、回、土、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

黄南藏族自治州

麦秀国家森林公园

麦秀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黄南州泽库县境内,距州府隆务镇32千米,是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核心区之一,又是国有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林区,总面积67596公顷。属黄河上游一级支流隆务河的干流麦秀河流域。境内沟壑纵横,水体呈河流、小溪、涌泉、瀑布、积雪等多种景观。

黄南藏族自治州

坎布拉国家公园

坎布拉国家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境内,距西宁市100千米,距尖扎县城37千米,平均海拔2500米,是中国西部唯一一座集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为一体的国家公园。坎布拉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会地区,因红色砂砾构成的丹霞峰林地貌而著称,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主要地质遗迹分为:丹霞地貌景观遗迹、新生代以来地层沉积序列遗迹、黄河侵蚀基座阶地及峡谷地貌遗迹、松坝峡松动体及李家峡滑坡遗迹、申宝山冰缘地貌遗迹。人文景观遗迹主要有李家峡水电站,宗教文化景观遗迹阿琼南宗寺、南宗尼姑庙,森林资源遗迹等。

黄南藏族自治州

重要人物

姓名

简介

察罕丹津(1670年-1735年)

藏族,号岱青和硕齐,藏文史书称其为济农王,黄河南部和硕特前首旗第一任扎萨克、和硕亲王

久哲切洋多杰(1871年-1933年)

藏族,是青海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领袖人物

洛桑隆朵丹贝坚参(1888年-1959年)

藏族,海南地区藏传佛教领袖,爱国人士

旦增尼玛(1992年-)

藏族男歌手、演员,代表作有单曲《翅膀》,电影《岁月如歌》

对外交流

友好城市

旅游友好城市

类别

省份(国家)

城市

国内友好城市

河南省

焦作市

黑龙江省

佳木斯市

对口支援

2010年开始,由天津市对口支援黄南州。

重要荣誉

2019年12月,黄南州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正式命名黄南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2020年3月,黄南州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2021年10月,黄南州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注释

[a]

尖扎的康、杨、李三电和同仁的保安季、李、昊、脱四屯

[b]

热贡唐卡

[c]

热贡堆绣

[d]

热贡艺术

[e]

五彩神箭

[f]

旅游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