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安顺市下辖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面、安顺市南部,是中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境域国土面积228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下辖3个街道、8个镇、2个乡,常住人口289700人。县政府驻松山街道城墙路176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英文名

Ziyun Miao and Buyei Autonomous County

面积

2284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贵州省西南面、安顺市南部

地理坐标

东经105°55'10"~106°29'03",北纬25°21'49"~26°03'05"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贵州省

所属市

安顺市

行政类别

自治县

下辖地区

3个街道、8个镇、2个乡

行政区划代码

520425

人口

289700人(2022年末常住人口)

方言

汉语方言属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

民族

苗族、布依族、汉族等31个少数民族

GDP

95.42亿元(2022年)

人均GDP

32955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12405元(2022年)

著名景点

格凸河户外休闲旅游景区、同合旅游景区等

邮政编码

550800

政府驻地

松山街道城墙路176号

电话区号

0851

简介

紫云自治县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的中低山盆谷区,地势南北高而中部平缓,东西两侧向外倾斜,西部山脉属乌蒙山系,其余为苗岭山系。格凸河为县内最大的河流。境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干湿明显。紫云自治县战国属夜郎国,晋属夜郎郡,唐朝时期为降昆县,宋朝时为和武州,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置康佐长官司,隶安顺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归化理苗府。1913年以城西有紫云洞,改名为紫云县。1949年12月5日,紫云县和平解放。1966年2月11日,设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2000年6月,设立地级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由安顺市管辖。

紫云自治县是贵州以及西南部分地区连接广西的咽喉要道。初步形成以跨省、跨县公路和县内公路为骨架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紫云自治县位于贵阳和安顺1小时经济圈,已形成蓝莓、茶叶、红芯红薯等农业优势产业,新型建材、特色食品加工等工业重点产业,以及大健康和文化旅游业等特色服务业。此外,紫云自治县产业园区是贵州省100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2022年,紫云自治县生产总值(GDP)95.4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2.95:19.29:47.7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955元。

紫云是苗族和布依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十五个支系的苗族同胞,以及将近全县人口四分之一的布依族。各族风俗、服饰、节日等是紫云地区人文的代表。其中,苗族史诗《亚鲁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苗族刺绣、苗族蜡染、布依族古情歌等贵州省级非遗和苗族跳花节、苗族赶坡节、布依族“六月六”等习俗各具特色;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文笔塔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紫云自治县为特色民族村寨聚集区,有中国传统村落7处。其中猴场镇打哈村是亚鲁王文化传承基地之一。截至2023年4月,境域内紫云格凸河户外休闲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合旅游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地名缘于城郊紫云硐。《安顺府志》有载:“紫云硐在城西,硐极幽邃,常有紫气腾于其上;中建佛寺,颇有烟云飘渺之概。”故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紫云自治县境在殷周时属鬼方辖地,春秋时期,为牂柯国属地。战国时,为夜郎属地。

秦代,属夜郎郡。汉属谈指县,隶牂柯郡。三国蜀汉时期,仍属牂柯郡。西晋时属牂柯郡谈指县,隶于益州。南朝宋、齐、梁时期,为谈指县地,属夜郎郡,隶宁州。

隋唐至宋元

隋代属牂柯郡的宾化县。唐贞观年间,在今紫云县境内罗黎寨置降昆县,属琰州。降昆县为本县建置之始,后废县入罗甸(殿)国。五代时为罗甸国地。

南宋时,在今紫云火烘罗黎寨置和武州,为夔州路绍庆府所辖縻州。元宪宗七年(1257年),属普定府,治所罗黎寨。大德七年(1303年),普定府改普定路,隶云南行省曲靖宣慰司。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和宏州改为镇宁州,领十二营寨、康佐寨,仍属曲靖宣慰司。

明清

明代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康佐长官司,属安顺州。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六,镇宁州衙迁至安庄卫(今镇宁县属)。万历三十年(1602年),改隶安顺军民府。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属安顺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废康佐长官司。雍正八年(1730年)七月,于以原镇宁属火烘哨、康佐正、副长官司辖地及镇宁、广顺、定番3州毗连地置归化厅,设治于威远汛城(今紫云县城),移安顺府通判驻其地。雍正八年(1730年)于今县城置归化厅,置归化理苗府,意指苗胞多(苗族)夷胞少(布依族)。乾隆六年(1741年),移归化营至厅城,营厅同治。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改厅为县。因归化县与福建归化县重名,遂以城西有紫云洞而改为紫云县,属贵州黔西道,列为三等县。1923年,直属省政府。1935年,属贵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5年3月,中央红军在取得南渡乌江、佯攻贵阳、东调滇军之机动后,于4月9日迅速从贵阳与龙里之间的空间地带南下,12日,红一军团一师二团政委邓华率领先遣团,于午后4时许攻占紫云县城。13日,军委纵队、红一军团、三军团和五军团分别进至紫云县境的坝羊及安顺县的鸡场、杨武一带。此时,面对蒋介石的尾追堵截。紫云成了红军唯一可走的通道。17日、18日,中央红军左、右路军胜利渡过北盘江,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任务。中央红军足迹涉及紫云境内今10个乡(镇)195个村寨,行程约180千米。

1937年后,属贵州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5日,紫云县和平解放,安顺专员公署派员接管,建立紫云县人民政府。

1956年8月,改紫云县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57年,将紫云县的摆韦、坝地划入长顺县,拨陇贯入安顺市,将八步乡与望谟县田坝乡相易。

1958年12月9日,撤销紫云县建制。猫营、座马河2个人民公社划拨长顺县管辖;紫松、宗地、猴场、火烘4个人民公社划拨望谟县管辖。

1961年8月18日,恢复紫云县建制,仍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收回1958年划拨长顺、望谟二县的6个公社。

1965年8月,紫云县改属安顺专区。

1966年2月11日,建立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2000年6月,撤销安顺地区和县级安顺市,设立地级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由安顺市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紫云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面、安顺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5'10"~106°29'03",北纬25°21'49"~26°03'05",东邻黔南州长顺县、罗甸县,南连黔西南州望谟县,西接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北抵安顺市西秀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7.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6.10千米,总面积2284平方千米。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气候

紫云自治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干湿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5.3℃,1月平均气温5.8℃,极端最低气温-7.3℃(1977年2月8日)。7月平均气温22.6℃,极端最高气温33.8℃(1988年5月13日)。多年日照时数为1294.5小时,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在4560℃以上,无霜期年平均288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4%。多年平均降水量1291.4毫米,降雨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的51.80%。多年平均风速2.30米/秒。夏半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冬半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

地质

地质构造

紫云自治县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复杂变形区东部,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构造线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主要由一束大体平行的较紧密褶皱和逆断层组成。

  • 褶皱

紫云自治县境内以位于西南部的火花背斜为主,轴向大致呈330°,长度约27千米,宽度约10千米。核部地层为泥盆系中统火烘组,倾角10~50°,翼部依次出露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倾角约10~60°。褶皱枢纽端向两端倾没,次级褶皱亦呈北西向。

  • 断层

紫云自治县内主要发育近南北向断层,有少量近东西向断层,由北向南依次发育有较大规模的猫营正断层、大营逆断层。它们多具中等规模,断层倾角一般所见为40~75°,并常有后期向张性转化的特征。

地层

紫云自治县境内的地层以二叠系和三叠系分布最广,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沉积岩和碳酸盐岩体形成众多的溶洞群,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地层分布窄密,如火烘槽子至新民乡的野茅哨附近,水平距离7千米,竟有16个组的地层出露。境内典型地层剖面多,以紫云地名命名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火烘组,二叠系晒瓦组、三叠系紫云组及新苑组,还有引起国际地质学界注目的石灰系——二叠系过渡剖面及二叠系有油气显示的海绵、水螅礁相灰岩。境内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占全县总面积的51.30%,并与非碳酸盐岩呈复域分布。

地形地貌

紫云自治县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的中低山盆谷区,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77.8%。境内地势南北高而中部平缓,东西两侧向外倾斜,西部山脉属乌蒙山系,其余为苗岭山系。最高点马鬃岭海拔1681米,最低点喜翁河出口处海拔623米,最大高差为1058米,一般高差为100~350米。境内地势结构复杂,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拔1000~1450米的低中山,其次是低于1000米的低山区,占18.21%,高于1450米的中山地区,仅占2.42%。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各条河流的河谷地带及东南部与罗甸县接壤的边缘部分。1450米以上的地区零星分布于北部的马棕岭,西北角沙坎及南部的铲平山、金峰顶山等高山地带。此外,紫云自治县境内岩溶地貌和侵蚀—剥蚀地貌两种类型共存,全县岩溶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51.43%。侵蚀—剥蚀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48.57%。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紫云自治县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分属红水河、北盘江两个水系。东部河流属红水河水系,径流总量12.6亿立方米,集水面积1469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64.6%。西部为北盘江水系,集水面积806平方千米,占35.4%。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28条,总长度1074千米。流域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格凸河、大屯河、猫营河、坝羊河、小牛场河、乌龙河、猴场河等17条,总长度382.5千米。

  • 格凸河

格凸河为县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长顺,经安顺以伏流入境,流经黄土、猫营、牛场坡等地,出境流入罗甸。全河流域面积2448平方千米,全长144.2千米,其中县内流域面积1358平方千米,河长91千米,末段24千米为紫云与长顺两地界河。县内天然落差448米,多年平均流量21.3立方米/秒。

地下水

紫云自治县地下水属贵州地下水分区的第Ⅱ区的南部峰丛、峰林溶洞裂隙水亚区及第Ⅲ区的峰丛、峰林溶洞裂隙水与碎屑岩裂隙水亚区。县内有龙桃河、大摆河、桃竹河、陆竹河等22条暗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峰丛洼地及其岩山区,特点为埋藏较深,难以开发利用。

水利

截至2022年7月,紫云自治县有13个水库、5个水电站和83个山洪山塘。有猫营镇格八水库、格凸河镇羊场村冷水冲、猴场镇猴场村等38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此外,境内河流水流落差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58万千瓦,尤以格凸河为优。格凸河已开发的发艾、格八、板母等3处电站装机容量7600千瓦,小穿洞电站8000千瓦已发电上网。

  • 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

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位于紫云自治县板当镇黄家湾河道,地处格凸河中游河段,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于2017年破土动工,2021年2月实现大坝下闸蓄水。工程是以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农业灌溉为主,并结合发电等综合利用的Ⅱ等大(2)型工程,水库兴利库容0.874亿立方米。发电厂房主机间布置3台混流式机组,电站总装机容量2.4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630万千瓦时。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及水电站的建成,对助力紫云自治县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土壤

紫云自治县按土壤分类,共有7个土类、19个亚类,44个土属,86个土种。境内土壤随着海拔的高低自上而下形成三个土壤地带。海拔1450米以上的马鬃岭山地主要为山地黄棕壤,海拔800~1450米地带为黄壤分布,海拔850米以下的地带为黄壤和黄红壤混合分布;丘陵地貌自上面下土壤分布着硅铝质黄壤—黄泥土或黄沙土—黄泥田或黄沙泥田类型组合;岩溶地貌自上而下土壤分布为黑色石灰土或黄色石灰土——大土泥或大泥土——大眼泥田。县内自然土质量差,土层浅薄,并多分布在陡坡地区,普遍缺磷,大部分缺钾。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紫云自治县共有耕地42664.06公顷,其中水田占23.33%,水浇地占0.24%,旱地占76.43%。猫营镇、板当镇、宗地镇等五个乡镇耕地面积较大。有草地882.89公顷,均为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火花镇。有湿地3.47公顷,均为内陆滩涂,主要分布在板当镇。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818.92公顷。有交通运输用地3445.25公顷。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39.46公顷。

矿产资源

紫云自治县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10余种,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大理石、煤、陶土、石膏、方解石、冰洲石、石灰岩、锰、萤石、铅、锌、锑、铜、石英、重晶石和汞等,其中石灰石是县内丰富的资源,黏土较丰富,是硅酸盐水泥生产的重要材料;大理石是重要的优势矿产,截至2023年4月,大理石主要分布于北部猫营和南部猴场2处、7个矿区,C+D级储量943万立方米,已发现的品种有12个,尤以“杨柳青”系列剥离量小,成材率高。招商引资建成的顺成大理石厂,产销势头良好,产品是居室难得的装饰材料。截至2021年6月,紫云石材在猫营辖区内已探明的石材矿资源储量在5万立方米至50万立方米之间,通过安顺市国土资源局备案确认的饰面石材资源总量为84.95万立方米。

水资源

紫云自治县由于山高坡陡,河流多流于峡谷之中,形成山高水低,地表水流失快、地下水深埋,工程性缺水十分突出。水资源总量为16亿立方米,其中境内水资源量为13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64亿立方米,丰年16.12亿立方米,偏枯年9.86亿立方米,特枯年6.45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3.61亿立方米,其中暗河1.94亿立方米,占53.74%,泉井1.67亿立方米,占46.26%,浅层地下水0.58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截至2021年10月,紫云自治县森林覆盖率68.63%;全县林地面积233.3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8.13%,人均森林5.43亩/人,森林蓄积量450.79万立方米。累计完成营造林50.5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11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6.75万亩,封山育林16.71万亩,森林抚育9万亩。经济林主要有油桐、油茶、山苍子、漆树等。果木类主要有沙梨、枇杷、苹果、梅、杏。竹木类有慈竹、麻竹、苦竹、桂竹等。

生物资源

紫云自治县有各类药材1700余种,常见的有杜仲、黄柏、银杏、天麻、三七、砂仁等271个品种。宗地镇德昭村是最早发展前胡种植产业的村子,前胡、山豆根、丹参、金银花、一枝黄花等草药在宗地镇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大营镇金龙村中药材种植基地,主要种植黄精。此外,牧草共有46科77属151种,其中禾本科46种,占30.46%,莎草科23种,占15.23%。其中适宜草食性鱼类利用的水生植物主要有金鱼藻、棉条草、浮萍等。

生物多样性

动物

紫云自治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哺乳、爬行、鸟、两栖4个纲,25个目,46个科,80多种。其中,哺乳纲主要有山獾、竹鼠、松鼠、岩松鼠、黄鼬等;爬行纲有草游蛇、翠青蛇、水蛇等;鸟纲有大杜鹃、小杜鹃、云雀、文鸟等。鱼类有5个目7个科27种,有鲫鱼、鲢鱼、鳙鱼、草鱼、银鱼等。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林麝、穿山甲、大灵猫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红腹锦鸡等。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植物

紫云自治县境内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共有68科125属181种。包括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63科120属175种。其中木本类植物主要集中在蔷薇科、蝶形花科、山茶科等,如合欢、海州常山、毛肋杜鹃、长蕊杜鹃等。此外,紫云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贵州高原(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地带——黔南中山盆谷常绿栎林、马尾松林、柏木林地区——惠水、紫云灰岩中山常绿栎林、马尾松、石灰岩植被小区。境内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等,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榉树、杜仲、翠柏、檫、楠、马蹄菏、红豆杉等。

2023年9月,紫云自治县共有473棵古树名木大树,分布在辖区内13个乡镇,其中有6个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板当镇尅混村关口布依古寨有一株千年金丝榔,高50多米,树干直径约2米。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生态功能区

紫云自治县生态功能区主要集中在格凸河风景名胜区、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浪风关林场森林公园等地。

  • 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

紫云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涉及的四大寨乡纳容、噜嘎、关盘的等13个村,区域拟建规划面积约11000公顷,试验区规划面积约2000公顷。黑颈长尾雉又名地花鸡,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全球濒危物种。紫云四大寨乡纳容、落城等地是黑颈长尾雉种群的理想自然生存场所,大面积的栎类林种子和松林种子为黑颈长尾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经初步估算,分布在该区域的黑颈长尾雉种群有60只以上,是贵州发现的黑颈长尾雉唯一集群分布地。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自然灾害

紫云自治县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雹灾、凝冻灾害等。其中,冬春干旱发生2~3月份,夏早(伏早)发生在6~8月,发生频率54.50%,其中重早频率31.80%;暴雨平均每年出现4.50次,最多年为11次(2010年);紫云属于一般冰雹区,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冰雹灾害,平均每年发生2.20次,最多年达5次;紫云初霜冻期一般出现在11月下旬。2021年5月31日20时~1日8时15分,紫云三岔沟、偏坡等13站出现暴雨。灾情造成6个乡镇(街道)受灾,累计造成受灾人口326人,农作物受灾29.47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5.4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末,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下辖3个街道、8个镇、2个乡。县政府驻松山街道城墙路176号。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

行政区划代码

电话区号

邮政编码

下辖镇(乡、街道)数量

下辖地区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520425

0851

550800

8个镇

格凸河镇、猴场镇、猫营镇、板当镇、宗地镇、大营镇、坝羊镇、火花镇

2个乡

白石岩乡、四大寨乡

3个街道

松山街道、五峰街道、云岭街道

政治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主要领导

中国共产党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委员会

书记

黄浩洋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姚华杰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县长

杨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委员会

主席

吴开林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9.19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紫云自治县有常住人口289700人。2022年出生人口4582人,死亡237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人口出生率为10.87‰,死亡率为5.62‰。有户籍人口411078人,其中男性218112人,女性192966人。截至2020年11月,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5977人,占32.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97674人,占67.32%。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4926人,占28.92%;15-59岁人口为161857人,占55.12%;60岁及以上人口为46868人,占15.9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4518人,占11.75%。

民族

紫云自治县主体民族为苗族、布依族、汉族,是中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2022年末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64.08%,有苗族、布依族、瑶族、彝族、仡佬族、侗族等31个少数民族。紫云自治县为苗族和布依族聚居区。其中,苗族主要分布在松山、水塘、猴场、猫营、板当、宗地乡、大营乡等地。布依族主要分布在松山、猫营、板当、水塘、火花、坝羊、达帮等乡镇;侗族主要分布在松山和猴场等地;瑶族主要分布在猴场镇;仡佬族主要分布在松山街道。

语言

  • 汉语方言

紫云自治县汉语方言属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川黔片最主要的语音特点是音系简明,只有4个调,没有变调,也没有轻声,内部一致性非常高,是最典型的西南官话。成渝小片的特点是四呼俱全。汉语方言是紫云各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言,境内汉民族的方言大体一致,以县城所在地松山镇方言为代表。例如:在紫云话里,表示程度的“完”作为补充成分同内容、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及比况的状态性动词“象”等结合,构成一种特殊的述补结构(以下简称“形·完”结构),如“脏完—脏极了”“累完—累极了”等。

  • 苗族语言

紫云自治县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形成支系较多,彼此隔绝语言有变,紫云是苗族湘西方言(东部方言)、黔东方言(中部方言)、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3大方言的集成地,共有3大方言5个次方言10个土语。其中,宗地苗语连读变调现象只发生在阴平调(1a和1b)和阳平调(2调)的音节之后,这种变调条件在麻山、翁道、四大寨各地的黑苗语中是共同的,在苗语川黔滇方言中,许多地方也有这种现象。

  • 布依族语言

紫云自治县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同壮语、傣语、侗语都有亲缘关系,与壮语关系更密。布依语在紫云境内布依族内部,各地语法比较一致,词汇基本相同,语音对应也比较整齐,有土语区分无方言的差别。布依文共有8个声调,包括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舒声调分别用1、z、c、x、s、h表示1、2、3、4、5、6调,促声调不标调号,用-p、-t、k和-b、-d、-g两套韵尾分别表示第7调和第8调。现代汉语借词一律不标调号。

宗教信仰

紫云自治县主要有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宗教。宗教团体有紫云自治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截至2022年3月,紫云自治县有紫云硐普化禅寺、文昌宫天主教堂等11个宗教活动场所。

  • 佛教

紫云佛教属于大乘佛教系。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佛教徙活动于紫云硐。1950年,因土匪暴动时,所有和尚还俗出走。1984年,重修紫云硐寺庙,信佛者人数增多。境域内佛教经常诵读的有《大藏经》中的《华严经》《金刚经》。

  • 基督教(新教)

紫云自治县境内信奉基督教者大多属于循道公会。基督教系英国传教士柏格里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从威宁、毕节、赫章、纳雍等地迁居紫云的苗族带进。改革开放以后,有少数布依族和苗族参加信奉基督教。1982年开始,逐步设立集会点。紫云基督教信教者主要分布在松山、水塘、猴场、白石岩、达帮等镇(乡),每星期日都作礼拜。

  • 天主教

清光绪年间,英国天主教士在紫云自治县四大寨晒瓦建立天主教堂,此教堂一直办到1949年前夕。1985年,松山、猴场、四大寨、狗场等地信仰天主教的教徒成立紫云天主教筹备小组,而后宗教活动逐渐走向正轨。县内信奉天主教的人主要分布在狗场、猴场、四大寨罗等地。

经济

综述

紫云自治县位于贵阳和安顺1小时经济圈,已形成蓝莓、茶叶、红芯红薯等农业优势产业,新型建材、特色食品加工等工业重点产业,以及大健康和文化旅游业等特色服务业。紫云自治县产业园区是贵州省100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紫云自治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其中包括格凸红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紫薇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省级龙头企业。此外,紫云自治县曾是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11月23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2年,紫云自治县生产总值(GDP)95.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7%;三次产业结构为32.95:19.29:47.76。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8%、38%、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9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88元。财政总收入-40635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2027万元。

第一产业

紫云自治县农业为地方经济基础产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化的阶段。境域内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水稻等,其中,玉米、大豆在猫营、板当、坝羊等地采用复合种植方式,利用施肥、施药、管护等技术方式提高粮食单产。此外,县境内工业污染较少,适宜高品质蔬菜水果的种植,重点打造蓝莓、茶叶、红芯红薯等农业优势产业,生猪、生态鸡、中华蜂等特色养殖产业。其中,白石岩乡以红芯红薯为核心产业,坝羊镇、板当镇以茶叶为核心产业,猫营镇、板当镇以蓝莓为核心产业,多点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此外,安顺市立华牧业有限公司是紫云引进的龙头企业,该企业集种鸡培育、小鸡孵化、肉鸡养殖等为一体,在紫云建有种鸡养殖基地、肉鸡质检中心以及77个家庭农场。

截至2022年7月,紫云自治县共有紫云红芯红薯、紫云花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有紫云红芯红薯、紫云花猪、紫云冰脆李、紫云蓝莓、板当薏仁米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涉及5个种养殖农产品。其中,“紫云红芯红薯”有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

2022年,紫云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31.44亿元,增长3.1%。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2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3.29亿元;林业产值6.49亿元;牧业产值12.11亿元;渔业产值1.16亿元。粮食总产量11.54万吨;油菜籽产量2.31万吨;烤烟产量0.09万吨;水果产量9.31万吨;蔬菜产品(含食用菌)33.51万吨;茶叶产量0.12万吨。四肉总产量3.4万吨。年末牛存栏7.76万头;生猪存栏22.48万头。

第二产业

紫云自治县以新型建材、特色食品加工和工业园区经济体为第二产业主要发展方向。2022年,紫云自治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8.14亿元,增长5.5%。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企业2户,亏损企业2户,亏损总额3337万元,盈利企业16户,利润总额5012.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4822万元,销售产值97371万元,产销率为92.89%,工业增加值29088万元。其中:采矿业完成增加值117万元;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1246万元;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完成增加值7725万元。建筑业总产值10.73亿元。

  • 新型建材

紫云自治县在新型建材产业中,石材为“工业强县”的主导产品,重点打造的猫营石材工业园和毗邻县城的要塞之道。投资亿元以上落地猫营石材工业园区的石材产业项目主要有淋金灿、鸿基、梓峰、蕙佑等,加上县域范围内还有其他重钙粉、工程石、碑石等小微石材加工企业。其中包括年产120万方石材板材的六和石材公司和年开采100万方大理石的紫光矿业公司等。2022年园区有新型建材企业63户,实现工业产值7.9亿元、增加值1.82亿元。

第三产业

紫云自治县传统服务业主要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构成。现代服务业主要有大健康、文化旅游业等。2022年,紫云自治县第三产业增加值45.57亿元,增长1.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3.19亿元;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为4.5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的增加值为2.04亿元;房地产业的增加值为3.22亿元。邮政业务收入2271.84万元。金融业的增加值为2.2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1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0.38亿元。

  • 文化旅游业

紫云自治县逐步形成以喀斯特自然风光为基础,亚鲁王文化为文化核心,户外运动为特色的休闲、康养、研学、运动等多业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山地户外等生态复合型和科普探险型新型旅游。紫云自治县以格凸河景区为主,串连周边特色景区景点、民宿村落,形成特色旅游环线,培育处安顺市紫运薯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规上旅游商品企业。2022年,紫云自治县总体旅游接待人数达287.64万人次。旅游收入25.68亿元。动员云朵酒店、同合民宿、格凸河景区等77家民宿酒店、旅游景区入驻“一码游贵州”平台,完成交易总额14.4万元。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0年9月,紫云现有7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及12个市级农业园区。此外,紫云自治县产业园区是贵州省100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

  • 紫云自治县产业园

紫云自治县产业园区成立于2011年2月,2020年被认定为贵州省特色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8.82平方千米,分为猫营工业园和白云产业示范园两个功能区,其中,猫营工业园位于猫营镇辖区,规划面积为10.81平方千米,白云产业示范园位于五峰街道辖区,规划面积为8.01平方千米。园区内的新型建材产业为首位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潜力产业。2022年,紫云产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6.47亿元。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9户,招商引资项目3个,涉及蓝莓、红芯薯、粮油加工等。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2年末,紫云自治县有学校总数为190所,在校学生总数为72998人。其中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人数2210人;普通中学(初中加高中)18所,在校生人数为23638人;普通小学91所,在校生人数为36434人;幼儿园79所,在园幼儿人数为1054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人数为167人。紫云自治县有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38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9.3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25%。实现普惠性幼儿园全覆盖。

紫云自治县主要学校

学校名称

简介

地址

紫云自治县第一中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中学教育机构

云岭街道办祥云路

紫云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

具有自主招生资格、自有办学场所的教育机构,紫云自治县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松山镇新东路59号

紫云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中国唯一的一所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学校前身为归化梅花书院

五峰街道办事处海子公园

紫云自治县第二中学

紫云自治县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

松山镇文化路119号

  • 紫云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

紫云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位于松山镇新东路,成立于1985年,是紫云自治县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70.2亩,拥有现代化教学大楼、实训楼、塑胶足球场和篮球场等场所。有专任教师88人。学校职高部开办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平面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美容美发等,建有标准的汽车维修、音乐钢琴、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网络等实训室,已发展成为一所集中等职业教育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普职并举的综合性高中。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末,紫云自治县共有卫生机构193个,其中县医院1个,县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 1个,卫生院13个,村卫生室154个,诊所11个,民营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469人(医院679人,卫生院58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60人,注册护士590人,药剂师67人。卫生机构数床位1556张,其中医院976张,卫生院462张。2021年,紫云自治县传染病(乙丙类)发病率为389.11/10万。健康档案建档率100%;全年无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35‰,健康基础指标位列贵州省第八位。紫云自治县确定为贵州省“家长学校,养育未来”农村婴幼儿照护服务项目试点县。

紫云自治县主要卫生机构

名称

等级

地址

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紫云自治县云岭街道祥云路

紫云自治县妇幼保健院

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紫云自治县云岭街道磨南村后寨组

  • 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

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位于云岭街道祥云路,始建于1934年,是紫云自治县唯一的集医疗、急救、教学、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院区占地面积24642平方米,是紫云自治县紧急救援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医院实际开放床位470张,有职工570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13人。医院以骨科为特色专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分别获得2021年、2022年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立项。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科技

截至2021年末,紫云自治县有科研活动的企业5家,共有科研人员65人。2021年科研经费支出872.8万元。紫云争取到科技特派员18名,全年开展技术服务1200人次,解决技术问题347个。截至2022年9月,紫云自治县建立农技协联合会1个、乡镇(街道)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2个,在民政部门注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1个,各类科普基地协会30余个,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00余名。2022年,紫云自治县专利授权量14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件。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有格凸红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紫香源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

紫云自治县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组织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面与示范》其中的《紫云中蜂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项目已经立项。争取到科技部科技研发与应用资金272万元,此为紫云自治县首次争取到国家科技部的重点研发项目科研经费。此外还有《薯—豆—菜分带轮作高效栽培示范》等贵州省级项目获批。

文化

截至2022年末,紫云自治县有业余文化表演团体23余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13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2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35%。2021年,紫云开展文化文艺活动40余场次,推出了“赏春意,品书香,暖万家”春节主题活动、“建党100周年,经典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创作编排的戏剧小品《红军岩》获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贵州省选拔赛三等奖;舞蹈《红色娘子军》参与安顺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安顺市群星大舞台文艺节目展演活动。

  • 紫云自治县文化馆

紫云自治县文化馆位于松山镇格凸大道,成立于1951年1月18日,馆舍面积2600平方米。设有声乐、舞蹈、戏剧、非遗传承等部室。有剧场、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厅、声乐培训室等厅室,有文化志愿者1500余人。紫云文化馆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百余场,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文化交流及文艺汇演。2019年,紫云文化馆与13个乡镇(街道办)和十个易地移民安置点建立了总分馆制及文化服务点。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体育

截至2022年7月,紫云自治县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56.48万多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03平方米。体育场地主要有县体育场、县民族高级中学体育馆、云岭多功能球场、五峰街道干桥村体育场、海子大道体育中心体育馆等。紫云自治县建立攀岩运动、武术、跆拳道、足球等一批长期训练运动员的基地。曾举办8人制周末足球联赛、职工篮球赛、中国攀岩联赛等赛事。县文武学校学生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滑板项目半决赛及决赛,分别取得半决赛第九和第十一名名次。此外,紫云是“全国县域足球”赛事举办地,贵州·紫云“五峰杯”足球比赛已举办了三十五届,促进了紫云足球事业的发展。

  • 紫云自治县体育馆

紫云自治县体育馆位于五峰街道办事处海子村,总面积6200平方米,馆内设主馆、副馆各一个,主体育馆座位数3000个。体育馆开放篮球训练及比赛、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育教学、健身等体育运动项目,承接各类体育健身、体育训练、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公益活动等。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环保

2022年,紫云自治县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100%,PM10、PM2.5平均浓度均达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8.63%。全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均达排放限值。紫云自治县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截至2020年末,境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为2331.51平方千米,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6.64%。此外,紫云自治县打造格凸河镇、板当镇硐口村、猫营镇黄鹤营村等5个村镇为代表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点,通过配备的垃圾压缩车及配套的垃圾桶、果皮箱等设施,建立垃圾处理网络。紫云自治县成立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截至2020年6月,完成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改造20513个,村级公厕157座。

截至2021年底,紫云自治县已建成建制镇污水处理厂7座。全年污水处理率为90.47%,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3.64%。紫云环境监测站对紫云自治县猫营镇格八水库、格凸河镇羊场村冷水冲、猴场镇张家坝等7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表水)进行水质监测。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紫云自治县城镇企业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80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202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020人。全年发放城镇最低居民生活保障资金共3431.33万元。全年累计发放农村最低居民生活保障资金11332.62万元。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275人,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326.33元,农村低保覆盖率13.8%。截至2021年末,紫云自治县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7106人。紫云自治县通过资金扶持、创业服务、实用技术培训、社会保障等措施,建设残疾人保障事业。其中,通过实施残疾人事业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资助学龄前儿童完成学前教育;通过“圆梦大学,励志成才”残疾大学生阳光助学项目,补助残疾人完成学业。

交通

综述

紫云自治县是贵州以及西南部分地区连接广西的咽喉要道和重要的出海通道。初步形成以跨省、跨县公路和县内公路为骨架,以乡村公路为脉络的运输网络,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境内有惠兴高速、安紫高速、S209、S309等重要线路穿境而过。

公路

紫云自治县有惠兴高速、安紫高速、紫望高速、都香高速穿境而过,S209、S309等省道过境,县城至坝草码头、百层码头全程高速通达,行政村通硬化路达到100%。截至2022年末,紫云自治县公路通车里程为3151.48千米。高速公路4条88.4千米,其中:惠兴高速紫云段52.4千米,安紫高速紫云段11.3千米,紫望高速紫云段23.8千米,都香高速0.9千米。国道1条78.4千米,其中:G354营紫段50.2千米,紫乐段28.2千米。省道5条257.094千米,县道29条501.935千米,乡道73条683.538千米,村道552条1235.214千米,组组通公路218条306.899千米。

铁路

2023年3月,黄桶至百色铁路(“黄百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黄百铁路起自沪昆铁路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黄桶站,经贵州省镇宁县、紫云县、望谟县及广西乐业县、凌云县,利用南昆铁路接入百色站,线路全长314.6千米。黄百铁路的建设,将结束紫云自治县尚无铁路通行运输的历史。

航运

截至2021年末,紫云自治县共有通航河流两条(格凸河、鼠场河),其中格凸河水域航道约7千米,有经营性船舶24艘;鼠场河水域航道约22千米,有乡镇自用船舶32艘。客船、渡口船、旅游客船主要集中在格凸河景区大穿洞码头及宗地镇鼠场河渡口,规模偏小。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7月,紫云自治县共建成13个乡镇客运站、1个公交始发站、40个公交站台、116座农村客运招呼站。截至2021年末,紫云自治县拥有营运客车114辆,拥有客运线路55条,其中省际3条、市际11条、县际3条、县内38条。有公交企业2家,车辆26台,企业运营线路4条,其中城区公交线路2条、城乡公交线路2条。开通的站点主要有宗地、打郎、摆落、逢停、罗甸、马场、狗场、洞口等地。此外,紫云自治县出租汽车(包含巡游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共计205辆,其中,用油出租汽车25辆,新能源出租汽车180辆,占比88%。

人文

概述

紫云是苗族和布依族聚居区,民族氛围浓厚,境内居住着十五个支系的苗族同胞,以及将近全县人口四分之一的布依族。各族风俗、服饰、节日等是紫云地区人文的代表。其中,苗族史诗《亚鲁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苗族刺绣、苗族蜡染、布依族古情歌等贵州省级非遗和苗族跳花节、苗族赶坡节、布依族“六月六”等习俗都各具特色;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文笔塔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紫云自治县为特色民族村寨聚集区,有中国传统村落7处。其中猴场镇打哈村是亚鲁王文化传承基地之一;猫营镇黄土村佑卯组被誉为“核桃之村”。

饮食

紫云自治县的农村地区,盛产大米的坝区居民以大米为主食,盛产包谷的居民以包谷为主食。农忙时节,下午要吃响午,吃早餐逐渐形成习惯。城乡居民饮食多为每日两餐,分早饭,晚饭。紫云人平时肉食以猪肉和鸡肉为主,副食品蔬菜主要有豆腐、白菜、青菜、菠菜、莴笋、韭黄等。烹调方法有主要有炸、煎、清炖、清蒸、红烧及凉拌。紫云自治县特色饮食主要有紫云酸菜粉、冰粉、紫云丝娃娃、冰浆、紫云裹卷、炭火烤小豆腐、紫云凉粉等。

  • 紫云酸菜粉

紫云酸菜粉是紫云县独有的特色美食,其原材料主要为做豆腐的原味酸汤浸泡的酸白菜、紫云县特产柴火辣椒面、由姜蒜水浸泡的水豆豉、锅巴粉等。具有健胃、助消化等功效。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紫云丝娃娃

丝娃娃是贵州地域特色美食,而紫云县的丝娃娃另有一番风味,其原材料主要为各族新鲜的蔬菜、面饼、紫云县特产柴火辣椒面熬制的酸辣汤等。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冰浆

冰浆是紫云自治县特色小吃,也是中国最传统的冰淇淋之一,原材料主要有冰块、新鲜的水果、白砂糖、糯米等,具有消暑解渴,清凉降火的作用。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紫云裹卷

裹卷是安顺市的有名小吃,紫云人借鉴安顺的做法,制出更具地方风味的裹卷。裹卷为冰冷食物,由米皮、辣椒底料、配菜、霉豆腐水等组成。成品清凉爽口,颇受老人、孩子喜欢。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7月,紫云自治县共有1处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紫云文笔塔;2处安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紫云打告岩洞葬、紫云宗地苗族粮仓群;4处紫云自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紫云硐摩崖石刻、印山摩崖石刻、板贡摩崖石刻、锅厂寨红军标语。

紫云自治县文物保护名录(部分)

单位名称

级别

类别

文化/时代

地址

紫云文笔塔

省级

古建筑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紫云自治县松山镇石头寨村上亘旦组北亘旦坡顶

紫云宗地打告岩洞葬

市级

古墓葬

/

紫云自治县宗地镇大地坝村打告组东2000米山坡西半坡

紫云宗地苗族粮仓群

古建筑

清末

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打郎村达则组、打落组寨中

参考资料:

  • 紫云文笔塔

紫云自治县塔山石塔又名文笔塔,位于县城东南一高山之巅。石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塔八角九层,塔高十五余米,周围十七米,底层每方二米许。从底至顶端概由磴石筑成,每层均以石琢屋檐,伸出七公分许。各层起落分明,往上至顶,逐渐缩小,作瓦形覆盖,另制尖顶竖其上。从第三层起,每层八方均雕刻罗汉像一尊,形态各异。2006年6月,紫云文笔塔被公布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紫云宗地打告岩洞葬

打告岩洞葬位于宗地乡大地坝村打告组东2000米山坡西半坡。该洞葬为苗族洞葬,年代不详。洞口向西,呈三角形,宽10米,高8米,深10米,洞内存放棺木50余具。洞口处棺木用井字木架固定,后面棺木用木料支架堆放三层,头向洞口顺洞而放。成人棺长2米;小孩棺木长1米。随葬品有碗、竹编饭包以及部分服饰、鞋。该洞葬对研究紫云社会历史发展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2009年,紫云打告岩洞葬被列为安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紫云宗地苗族粮仓群

宗地苗族粮仓群位于宗地乡落湾村达则组寨中,分布在宗地红岩、湾塘、落湾等地。是从清末起,当地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建成的具备实用功能的储藏间。粮仓大小因自家需要而定。圆仓高5-7米,可储存近万斤粮食。底部由四根圆柱支撑。四根木柱顶端分别与四块直径约1米的圆形石板或木板穿榫。仓体用篱笆围成圆柱体,顶部呈圆锥体,草覆盖。宗地苗族粮仓群对研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常见的杆栏式建筑具有重要价值。2009年,紫云宗地苗族粮仓群被列为安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4月,紫云自治县有1项国家级非遗—苗族史诗《亚鲁王》。有苗族刺绣、苗族蜡染、花山布依古歌、攀崖技艺、竹王崇拜、龙场地戏、蓝靛制作技艺、苗族阿玛仁8项贵州省级非遗。以及一些民间风俗文化如苗族跳花节、苗族赶坡节、布依族“六月六”等已成为市级非遗。

紫云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项目

级别

类型

批次

传承人

亚鲁王

国家级

民间文学

第三批

陈兴华

苗族刺绣

省级

传统美术

第三批(扩展)

吴光琴、伍子艳等

苗族蜡染

传统技艺

第三批(扩展)

杨婷婷

攀崖技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

第三批

罗发科

花山布依古歌

传统音乐

第四批

韦小石

龙场地戏

传统戏剧

第五批(扩展)

胡明聪

蓝靛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第五批

柴尔坤

参考资料:

  • 苗族蜡染

蜡染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紫云少数民族均擅长蜡染。蜡染是指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浸染,呈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图案,防染剂蜡自然龟裂呈现特殊“冰纹”。由于蜡染图案丰富,风格独特,多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2009年9月,紫云自治县申报的苗族蜡染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蓝靛制作技艺

蓝靛制作是采用纯天然蓝靛草植物作为原料,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制作加工,使其成为天然环保的染料。蓝靛制作技艺在紫云县各乡镇都有分布,其中以靛山沟最为典型。蓝靛制作技艺中的育苗与管理为修建蓝靛池和制作蓝靛。制作前需在蓝靛池旁举行祭祀仪式,以感恩开创用生石灰作催化剂的祖先。制作时,将蓝靛草放入池中浸泡,待颜色变翠绿后清理渣滓,加入石灰水搅拌,静置沉淀后即可得蓝靛膏。2019年6月,紫云自治县申报的蓝靛制作技艺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习俗

  • 丧葬习俗

紫云自治县境域内的苗族丧亡分天殇、凶死和善终、寿终等类,办理不同的丧事,分类对待。其中,天殇,即未成年而死的,均不办悼丧仪式。凶死,即在外面落水跌岩等意外死亡的,只能在屋外停尸吊丧。安葬后,孝家杀牛宴请吊客,通过“倒簸箕”及解斋仪式后,孝子即可食荤。苗族办丧事离不开草鞋,所用的东西用单数不用双数,亡人回祖宗的路要走中间一条。

紫云自治县境域内的布依族丧葬流程主要有送终、烧倒头纸、停棺(入殓)、行孝礼、、开路、百期和周年等。其中,停棺、入殓,各族各家各有规矩。较普遍的停法头顶神龛,脚抵大门停于正堂之中,说法是生从大门入,死从大门出。还有一俗,入殓盖棺,将死者生前用的药罐全在棺上扎碎,以示祛灾除祸,死者生前一切物都可留子孙,唯药罐不留。

  • 竹王崇拜

竹王崇拜源于自称“古董”苗的苗族群体,紫云自治县是其分布地之一。据推断,西汉时,夜郎国被灭后,部分苗民逃到镇宁定居,后在三国后期迁往陕西汉中,留下革利苗族。他们供奉竹王为祖宗,视其为民族图腾,男性成人后要安“竹王”位,逝世时用竹片陪葬,女性则用竹梳表示崇拜。苗族供奉竹王“偶像”,是用麻束成并供奉在自家的堂屋楼上椽角上,一是表示尊敬老祖先竹王,二是表示对竹王至高无上的崇拜。竹王崇拜的习俗对古代苗族文化和夜郎文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9年9月,紫云自治县申报的竹王崇拜民俗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苗族跳花节

跳花节是苗族同胞传统而隆重的节日之一,每年正月初十到正月十五期间,栽花树、祭花树、跳花树,苗族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吹芦笙、唱民歌、跳舞蹈,祈求风调雨顺。紫云自治县的苗族跳花节活动一般在紫云公园举办,全县各地苗族同胞齐聚于此,欢度春节。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民族服饰

紫云自治县的白苗服饰被称之为龙场式,主要分布在织金、纳雍、大方等地。白苗支系服装较为原始,女装为自制棉麻布裁剪,前片长于后片,领子插入小三角合身,腋下小长方形连接成袖窿,纹样装饰衣领、肩背和袖子,配百褶裙。穿着时交叉系前衣身于腰后显腰线,肩披彩色绒球披肩,头发束于头顶,牛角木梳置头部中间,发尾缠黑毛线成梭形发髻。整体服饰独特,彰显了白苗支系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追求。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艺术

  • 亚鲁王

亚鲁王文化,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麻山及西部苗族方言区。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坝寨村东拜苗寨,是亚鲁王城(即亚鲁王的王庭所在之城)古迹所在地,《亚鲁王》在这里传唱千年。《亚鲁王》是一部涵盖创世、迁徙和英雄史诗内容的苗族史诗,描述亚鲁王国二百余个王族后裔的谱系及其迁徙征战的故事。史诗长约两万六千余行,涉及古代人物一万余人,四百余个古苗语地名,二十余个古战场的细腻描述。《亚鲁王》有时用叙事形式朗读吟唱,有时用道白形式问答,大量出现反复重叠和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以散文诗为主,歌唱的曲调低沉悲凉。2011年,紫云自治县申报的《亚鲁王》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苗族阿玛仁

苗族阿玛仁是指苗族人所唱的以娱乐、悠闲、传情为主要内容的歌曲总称。在紫云自治县的格凸河镇、宗地镇、猴场镇、大营镇、四大寨乡等苗族乡镇广泛流传。苗族阿玛仁的歌唱环境以结婚和贺新房时居多,传统的“丢花包”“赶坡”“栽花树”等节庆活动也是苗族阿玛仁的主要歌唱场合。苗族阿玛仁包含了苗族的情歌、玩表歌、敬酒歌、诉苦歌、迁徙歌等种类。苗族阿玛仁曲调低沉与高亢交错,喜调、哀调、平调都有囊括,单声部与多声部相配合。2019年6月,苗族阿玛仁被评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龙场地戏

大寨地戏是集说、唱、演(跳)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紫云龙场地戏的演出程序主要有“开箱”“请神”“跳神”“封箱”等几个部分。每次表演前,都要先进行庄严的开箱仪式,并将脸谱放在祭台上进行敬神仪式。龙场地戏的演出在每年的正月和七月,一堂戏的演员有二十个左右,演员中,汉族、苗族、布依族都有。龙场地戏表达了明将后裔们追求安宁生活的愿望,对祖先的缅怀。2019年6月,龙场地戏被评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传统村落

紫云自治县共有7处中国传统村落。分别为格凸河镇格丼村、猴场镇打哈村、猫营镇黄土村佑卯组、坝羊乡五星村云上组、火花乡九岭村、猫营镇牛角井村、白石岩乡岩上村。

  • 猴场镇打哈村

猴场镇打哈村位于紫云自治县南部,村域面积3.52平方千米,有46户294人。海拔1369.24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100毫米,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山地地貌显著,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明朝时陈家、伍家、韦家先后搬至境域内定居。打哈人居住在山区,房屋建筑特点多依山而建,建筑呈“大”字形分布,道路呈“人”字形分布,有利于躲避战乱和集合防御。打哈村是苗族聚集村落,亚鲁王文化传承基地之一。特色文化节俗有唱亚鲁王与部落分离的离别歌;苗族民族传统节日“四月八”等。打哈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辣椒,养殖黑山羊、猪。每逢星期三会去赶集,主要交易商品为打哈村农作物,以及日常生活用品。2019年6月,猴场镇打哈村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猫营镇黄土村佑卯组

佑卯组位于紫云自治县猫营镇西南8千米处。村落总面积为4平方千米,常住44户160人,其中苗族97人,汉族63人。平均海拔为1443米。平均温度为17℃-19℃,平均降水量为1000—14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村落形成于清朝时期,呈山地地形,盐溶地貌。佑卯组是传统苗族村落,房屋为东南西北朝向,以点到面的向外扩张,交叉分布,错落有序。内部由杉树相衬搭建,因地势高、风大,所以层次主要以一层为主,二层次之。特色民宿文化主要有苗族人民的芦笙曲、萨笙舞、月亮湾帐篷节及民族刺绣等。此外,佑卯组主要种植玉米、向日葵,养殖畜牧。该村盛产核桃,被猫营镇人民誉为“核桃之村”。2019年6月,猫营镇黄土村佑卯组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地方特产

紫云自治县地方特产主要有紫云红芯红薯、紫云蓝莓、紫云花猪、紫云冰脆李、紫云板当苡仁米等。

  • 紫云花猪

紫云花猪主产于紫云自治县宗地乡。民国初期,宗地乡及周边乡镇就有养殖紫云花猪的习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紫云花猪来源于土猪,又被称为“六花猪”或“宗地花猪”。紫云花猪体型中等偏小,被毛以黑色为主,肩胛延伸至腹部、额心、四肢、尾尖呈白色,头中等,四肢直立,腹较大松弛下垂。紫云花猪肌纤维细嫩,高蛋白、低脂肪,卵磷脂、谷胺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2014年7月,“紫云花猪”被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紫云红芯红薯

紫云红心红薯产于紫云自治县黄色土壤,广泛分布于松山、白石岩、猫营、板当、坝羊等乡镇。红薯黄皮红芯,个体一适中均匀,无洞无虫,香甜感好。紫云红心红薯所含的氨基酸、钙、铜、锰、钾、锌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普通红薯的3—8倍,含碘、硒是普通红薯的20倍以上,是原生态有机农产品。2020年4月,紫云红芯红薯获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紫云冰脆李

紫云冰脆李主要是紫云自治县的火花、格凸河、四大寨、松山、五峰、坝羊、猫营等12个乡镇的特产。它色泽金黄,内腹空心,核肉分离,皮薄肉脆,芳香、多汁。富含糖、酸、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是夏季清暑解凉的产品。2020年4月,紫云冰脆李获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风景名胜

综述

紫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格凸河景区、森林覆盖率为75%的同合旅游景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和紫云青少年青春长征起点的羊场红色文化园旅游景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聚集区海子民族文化园等。截至2023年4月,紫云自治县有1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紫云自治县A级景区名录

景区名称

等级

景区地址

紫云格凸河户外休闲旅游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松山镇城墙路

紫云同合旅游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同合村

海子民族文化园旅游景区

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安顺市紫云自治县五峰街道海子村海子公园

紫云羊场红色文化园旅游景区

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羊场村

参考资料:

重要景点

  • 紫云格凸河户外休闲旅游景区

景区位于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总面积56.8平方千米,景区以喀斯特地貌为基础,以穿洞群景观为代表,集峡谷河流、原生植被、苗族文化及风土人情景观于一体的自然与民族文化公园。景区主要由大河景区、大穿洞景区、小穿洞景区、黄家湾景区构成。其中大穿洞景区的穿上洞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河道遗址之一;大河景区中的天星洞葬有40余口基本完整的悬棺;小穿洞景区的中洞人家居住着18户苗族人家,房屋建筑为无顶木柱竹篱,是穴居文化的经典之作;黄家湾景区塔山石塔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2006年6月,格凸河被列入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同合旅游景区

紫云同合旅游景区位于市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同合村,距紫云县城18千米,距镇政府驻地16千米,景区内涵盖大高寨观景台、黄家湾水库、红色研究线、生态采摘园、生态鱼塘、森林民宿、丛林探险等景点。是一个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为75%。2021年11月,同合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海子民族文化园旅游景区

紫云海子民族文化园旅游景区位于紫云自治县五峰街道海子村,距紫云县城4千米,距紫云收费站9千米,是城镇化带动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景区内有水上乐园、旱地游乐设施,同时还建设了可供游客休闲聚会的农庄,每年会定期举行“四月八”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少数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2021年11月,海子民族文化园被评为国家级AA级旅游景区。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著名人物

名字

生卒年

简介

曾肇嘉

1860—?

紫云克座人。曾肇嘉在光绪年鉴中殿试第三甲82名,钦点即用知县,签分山西。今存当年会试文章五篇,为主考、知师等赏识

黄松鹤

1917—1951

紫云自治县松山镇人。1936年,黄松鹤到紫云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因倾囊相助革命事业,在当地又有“红色孟尝君”之称。1951年3月,因诬陷,被错杀。1985年3月1日,平反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韦庆文

1919—1950

紫云自治县松山镇人,布依族。韦庆文致力于教育事业,后参加革命活动。他在武装解放紫云与土匪激战中不幸牺牲,时年31岁

杨德才

1934—1952

紫云大营乡大坡寨人,苗族。杨德才在朝鲜战场先后参加战斗9次,毙敌30余人。1952年11月,杨德才在夺五圣山高地时牺牲,而后他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称号

毛明举

1955—2010

布依族,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四大寨乡把才村人。2010年2月10日晚,把才村天然林发生山火,他用柴刀和双手挖出了20多米隔离带,后来不幸摔下陡峭的坡坎后牺牲。毛明举被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

韦成刚

1973—

紫云自治县松山镇同心村人。韦成刚依靠科技种养殖,成了家乡脱贫致富的带头人。2015年4月,获得全国劳模称号

重要荣誉

授予时间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部门

2016年1月

贵州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文明示范县

贵州省公路局

2018年9月

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

2019年3月

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2月

贵州省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贵州省委依法治省办

2022年12月

第二批“贵州省禁毒示范城市”

贵州省禁毒委员会

2023年1月

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

中国科协

注释

展开[a]

截至2023年2月

[b]

1-6批总数

[c]

zang

[d]

1986-2010年间

[e]

第七次人口普查时间节点

[f]

2022年末

[g]

截至2023年

[h]

截至2022年11月

[i]

1-6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