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古称清溪,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泉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西北部,全县总面积2993.79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有常住人口100.4万人,通行普通话与闽南语。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安溪县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著名人物、城市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安溪县

英文名

Anxi County

面积

2993.79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东南部

地理坐标

东经117°36′39″至118°17′00″,北纬24°50′16″至25°26′27″之间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福建省

所属市

泉州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15个镇、9个乡

行政区划代码

350524

人口

100.2万人(2021年末常住人口)

方言

闽南话

GDP

907.18亿元(2022年)

人均GDP

84308人民币、74391人民币

邮政编码

362400

政府驻地

凤城镇大同路1号

电话区号

0595

火车站

安溪东站(高铁站)

简介

安溪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以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受地形地貌影响,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谚。早在新石器时期,安溪县境内就有人类生息。唐咸通五年(864年),置小溪场。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以小溪场和南安部分属地置县,命名清溪县。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名清溪为安溪,属泉州。1986年1月,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安溪县隶属泉州市。截至2022年10月31日,安溪县下辖15个镇、9个乡。

安溪是铁观音发源地、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国家批准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中国百强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清水岩寺、安溪文庙、李光地宅和祠等国家级文保单位。有安溪清水岩旅游区、安溪县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等A级景区。还有铁观音制作技艺、清水祖师信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溪县已形成“一叶五金五银”的特色农业;形成以茶业、藤铁家居工艺行业为特色,建材冶炼建筑、食品、光电、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健康卫品八大产业链;形成包括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科技服务、数字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城市商圈、步行街、夜市等消费集聚区,以及“三铁三世遗”的文旅品牌。2022年,安溪县完成GDP907.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1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70.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5.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例为6.74:51.90:41.35。其中,涉茶总产值320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1430亿元;藤铁产业产值265亿元。

名称

安溪,曾名为清溪,取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宋代,因清溪其名与浙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腊起义地)同音,改清溪为安溪,取溪水安流之意。

历史沿革

先秦至清

夏朝、商朝,安溪地域属扬州。西周,属七闽地。春秋战国,属越地。秦朝,属闽中郡地。

汉朝,高祖五年(前202年),属闽越国地;始元二年(前85年),属冶县。三国时期,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以南部都尉地为建安郡,增设东安县,属东安县。

晋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境域属晋安郡晋安县。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境域属晋平郡晋平县。南朝齐,复属晋安郡晋安县。南朝梁,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属南安郡晋安县。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安郡为南安县,属南安县。

唐朝初期,境域属南安县;咸通五年(864年),析南安县西二乡置小溪场,仍由南安县管辖。

五代时期,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小溪场监詹敦仁向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申请建县,以小溪场和增割南安属地置县,命名清溪县,属清源军。

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为平海军,清溪县属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清溪县属泉州;宣和三年(1121年),改清溪为安溪,属泉州。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安溪县属泉州路总管府;大德元年(1297年),属泉州;大德二年(1298年),改泉州路为泉宁府,不久泉宁府复改泉州路,安溪县仍属泉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复立泉州分省,后复为路,安溪县仍属泉州路。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泉州路改为福建行省泉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福建行省改为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安溪县仍属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清沿明制,安溪县仍属泉州府。

中华民国

民国初期,安溪县先后属南路道、厦门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安溪县直隶福建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十九路军于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安溪县属兴泉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安溪县仍隶属福建省;7月,安溪县改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安溪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31日,安溪县城解放;9月,正式成立安溪县人民政府,隶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署名称略有更改,安溪县先后隶属泉州行署、晋江区专员公署、晋江专署、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6年1月,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安溪县隶属泉州市。至今仍属泉州市。

地理

位置境域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西北部,晋江西溪上游。介于东经117°36′39″至118°17′00″,北纬24°50′16″至25°26′27″之间,东接南安市,西连漳州市华安县,南毗厦门市同安区,北邻永春县,西南与漳州市长泰区接壤,西北与龙岩市漳平市交界。总面积2993.79平方千米。

安溪县

地质

安溪县位于华南褶皱系(又称华南准地台)东南部,地层发育较为完整,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属南岭东西向构造及新华夏构造体系。境内各时期地层均有分布,出露面积约1800平方千米,不同时期地层厚度变化幅度从0~2295米,地层包含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侵入岩(含次火山岩)活动频繁,还有脉岩小侵入活动,分布县境内各地。岩浆活动导致原沉积岩系受变质,金属矿产迁移富集,成为工业矿体。岩体出露面积约950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近三分之一;经历过漫长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安溪县形成以褶皱、断裂为主的构造体系。

地形地貌

安溪县属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地势高且多山,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有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最高山峰太华尖,位于福田乡境内,海拔1600米;东南部地势相对较平缓,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有千米高山475座,最低海拔32米,位于城厢经兜村。境内地貌主要为中山、低山、丘陵,其间还分布有河谷盆地。

境内按地形地貌之差异,可分为内外安溪。以湖头盆地西缘的五阆山,过尚卿乡的科洋,转南经虎邱镇的福井,至官桥盆地西缘的跌死虎山尾作为天然分界线。线以外称外安溪,线以内称内安溪。外安溪地势相对平缓,平均海拔300~400米,以低山、丘陵、串珠状河谷盆地为主,面积约占辖区面积的32%;内安溪地势相对较为高峻,平均海拔600~700米,以山地为主,山峦陡峭,河谷狭窄,山脉走向各不相同。

气候

安溪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85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3J/m,年平均气温为16~21℃,年平均无霜期330天,≥10℃的有效积温为5500℃。但受地形地貌影响,内外安溪气候有各自特点,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谚。外安溪夏季长且炎热,冬季短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0.3℃,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无霜期350天左右;内安溪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热,秋季冷得较早,春季来得稍迟,夏秋局部多雷阵雨,有“三寒”危害,内安溪比外安溪普遍迟一个节气。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无霜期260天左右。

水文水利

水文

安溪县境内河道属晋江、九龙江两大流域,河流总长度531.7千米,河网密度0.17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32.3亿立方米。东部河流属晋江流域,流域面积1986平方千米,占64.8%。有干流西溪(清溪),还有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门溪等主支流。其中西溪为境内最大的河流,从西北至东南流经境内桃舟、剑斗、湖头、城厢等乡镇;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流域,流域面积1071平方千米,占35.2%。最大支流福美溪,还有龙涓溪、举溪、祥华溪等支流。

境内河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较大,径流的月际间不均匀,汛期(4月~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73%;枯水期(10月~次年3月)占全年径流量的27%。年际间径流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地表径流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相似。其中晋江西溪还是福建省含沙量较大的河流。

水利

安溪县有中型水库2座,分别是安溪兰田水库、安溪龙门水库。其中安溪兰田水库库容1055万立方米,集水面积18.4平方千米;安溪龙门水库库容2226万立方米,集水面积161平方千米。

土壤

安溪县山地土壤可分为六个土类,十三个亚类、三十九个土属;耕地土壤可分为二个土类、七个亚类、十八个土属、三十三个土种。主要包括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潮土、黄壤等类型,其中红壤占比最大。耕地土壤受地形、母质、水文、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呈区域性分布。主要分为河谷平原,山坡田、山垄田地片;其中黄泥田占50.58%,灰泥田占16.2%,冷烂田占15.77%。据2019年监测数据,安溪县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呈中等水平,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丰富水平。

山地土壤的分布,受地形、气候、海拔影响,呈地带性和垂直性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现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地带性分布;又因地貌差异,呈垂直分布;海拔300米以下,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250~700米则为红壤区;700~880米是红壤与黄壤的过渡性土壤——黄红壤;880米以上多为黄壤分布。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安溪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已探明有铁、煤、铅、锌、锰、石墨、稀土、石灰石、叶蜡石、高岭土、花岗岩、温泉、矿泉水等20多种矿产,其中铁矿石品位高、储藏量多。

安溪县矿产分布

矿种

分布区域

铁矿

主要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湖上乡珍地村、雪山村等地

含钛磁铁矿

主要分布于龙滑乡西兴村

锰—锰铁矿

主要分布于尚卿乡青洋村

稀土金属矿

主要分布于尚卿乡中兴村蕉坑、官桥镇马狮村、湖上乡盛富村等地

铅锌矿

主要分布于感德镇尾厝村铅山、桃舟乡南坑村、祥华乡福洋村、福田乡双垵村、湖头镇山都村洋坑等地

石灰石

主要分布于湖上乡湖上村、珍地村、雪山村,尚卿乡青洋村,剑斗镇后井村、剑斗村、东阳村,感德镇霞春村、潘田村等地

萤石矿

主要分布于感德镇华地村、桃舟乡棠棣村等地

硅灰石矿

主要分布于桃舟乡南坑村

无烟煤矿

主要分布于剑斗镇后井村、剑斗村、东阳村、御屏村牛姆林,湖上乡珍地村、湖上村,尚卿乡青洋村,感德镇洋山村、潘田村香菇园、尾厝村,福田乡福前农场蔡西,龙滑乡后田村,祥华乡白珩村等地

石墨矿

主要分布于尚卿乡青洋村

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官桥至龙门、感德至长坑至祥华、剑斗至湖头一带

高岭土矿

主要分布于城厢、魁斗、金谷、蓬菜、感德、长坑、祥华、龙门、虎邱、西坪、尚卿、龙涓、大坪13乡(镇)

粘土矿

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沉积、堆积于缓坡地段和圆顶山包上

叶蜡石矿

主要分布于白濑乡寨坂村至湖上乡长林村一带

石英岩矿

主要分布于感德镇洋山、福斗、岭头,湖上乡岭尾,剑斗镇由义,湖头镇产贤,龙滑乡庄灶等地

含石英角闪辉长岩

主要分布于福田乡与祥华乡交界处(白桃岩体)、魁斗镇大岭村等地

辉绿岩(青草石)

主要分布于官桥镇碧二村、剑斗镇潮碧村、大坪乡双美村上加美州等地

彩石矿

主要分布于感德镇山塔

水晶矿

主要分布于龙滑乡美岭村,西坪镇珠洋村,长坑乡珊屏村、玉美村、华美村,官桥镇新厅村林脚等地

钾长石矿

主要分布于长坑乡扶地村、尚卿乡科名村等地

硫铁矿(黄铁矿)

主要分布于感德镇霞春村

矿泉水

主要分布于蓬菜镇清水岩,尚卿乡翰卿、新楼,半林林场场部等地

参考资料:

水资源

安溪县水资源可分为地表水与地下水,其中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降水渗入地下后,绝大部分水又汇入河道,成为地表水,因而水资源总量近似于地表水资源量。全县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0.5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0.5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包含矿泉、温泉等。据2007年统计,安溪县有泉眼180个,每个泉眼多年平均流量0.105升/秒。境内温泉水资源丰富,水质多为无色、透明、低矿化度水。

土地资源

安溪县土地资源呈林地多耕地少、未利用土地比重大的特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安溪县的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在占比较大。安溪县土地中,有耕地93.40平方千米,园地958.69平方千米,林地1718.14平方千米,草地10.28平方千米,建设用地209.12平方千米,交通用地25.48平方千米,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7.34平方千米,其他土地4.55平方千米。

森林资源

安溪县森林面积327.6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5.77%,植被覆盖率86%,森林蓄积量为935万立方米。大体可分为亚热带季雨林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有四种类型植被:常绿阔叶林、竹林、亚热带针叶林、灌草丛。境内西北部中低山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照叶林),东南部丘陵低山区,属亚热带雨林植被带。以剑斗的潮碧大牛山,连后井、月星,经长坑的扶地、山格凤过山、珊屏铜发山、东坑太湖山,过祥华石狮碧岩山、白玉佛耳山一线为界。界西北海拔1300~15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界东南在海拔400~450米以下,为亚热带雨林带;在400米以上的山地则仍有区域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这两个植被群落特征已不明显,所存面积不大,多数由杉木林、马尾松林、建柏林等人工林代替。

生物多样性

安溪县已知的维管束植物(也称高等植物)有152科496属939种,其中,藤类植物29科44属68种,裸子植物7科8属9种,被子植物116科444属862种(苔藓、真菌类未作调查);森林动物24日69科283种,其中,兽类7日18科38种,鸟类13日34科155种,两栖爬行类4日16科65种(鱼类未作调查),昆虫类14目42科11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黑麂、小灵猫、金猫、豺、黄腹角雉,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鸳鸯、松雀鹰、赤腹鹰、蛇雕、小鸦鹃、褐翅鸦鹃等。

自然灾害

安溪县主要有台风、暴雨、大风(龙卷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其中以暴雨、台风等引发水灾及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影响安溪的台风每年平均3.1次,严重影响1.9次,5~10月均有出现,7、8、9三个月为盛期,平均分别为0.9、1.0、0.7次。全县暴雨日数在5.3~8.1天,一般集中在5~9月,以6~8月最多,各地每年都有一次以上的暴雨出现。2006年7月,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安溪县24个乡镇全部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3870万元。2007年8月13日,受暴雨影响,辖区19个乡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286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安溪县下辖15个镇,9个乡,下设45个社区、443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大同路1号。

凤城镇、参内镇、湖头镇、蓬莱镇、官桥镇、剑斗镇、城厢镇、魁斗镇、金谷镇、龙门镇、西坪镇、虎邱镇、感德镇、长卿镇、芦田镇

湖上乡、尚卿乡、大坪乡、龙涓乡、蓝田乡、祥华乡、桃舟乡、白濑乡、福田乡

参考资料: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末,安溪县有常住人口100.2万人,人口出生率9.1‰,死亡率7.4‰,自然增长率1.6‰。户籍人口120.72万人,其中男性64.40万人,占53.35%,女性56.32万人,占比46.65%。18岁以下325314人,18~34岁277146人,35~59岁437788人,60岁及以上166986人。

2017年~2021年常住人口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常住人口(万人)

100.6

100.8

100.6

100.4

100.2

参考资料:

民族

安溪县常住人口中,主要由汉族构成,少数民族占比较低。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安溪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8.8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1.18%。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共有2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8.92%,畲族占0.86%,此外还有壮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瑶族、侗族、满族、彝族、朝鲜族、维吾尔族、黎族、傣族、白族、水族、高山族、土族、毛难族、仡佬族、京族、拉枯族、景颇族,占0.22%。

语言

安溪县方言主要为闽南话,主体上属于闽南方言的泉州话语系。两晋南北朝及唐宋期间,中原人南迁,带来中原古汉语与本地越语融合,形成闽南话。宋代安溪置县不久后,安溪话与中原官话就不能相通。可见,安溪话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

安溪话即有闽南古闽越语成分,也有古中原汉语的成分,可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安溪话受其他闽南方言渗透,如湖头受到泉州话影响,龙涓受到漳州话影响,大坪受到同安话影响。还融进了外来语言,有吸收外国语言的,如“雪文”“的士”;有吸收其他闽南方言,如厦门话的“流疡”“一单”。同时,由于普通话推广,还吸收了大量的普通话,如“工作”“联系”“学习”;一些受外语影响的词汇,也改说普通话,如“红毛灰”“番仔火”,改说“水泥”“火柴”。

安溪话在“腔”(指土音)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有永春腔、长坑腔等,永春腔分布于安溪大部分地区,此外由于地域的不同,腔也不是完全一致。安溪话大体又可分为两大水系方言区,晋江水系区域的方言接近于泉州话,九龙江水系的方言则接近于漳州话。各方言区又有所差异,又可分细为八片。安溪话以城关区域为代表,包括凤城、城厢、魁斗、蓬莱、金谷和参内等乡镇,差异较大的有龙涓、大坪、长坑、湖头等区域。

经济

综述

安溪县已形成了“一叶五金五银”的特色农业,建成“一区九园”,形成茶业、家居工艺、建材冶炼建筑、食品、光电、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健康卫品八大产业链;其中涉茶总产值增至320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1430亿元;藤铁家居工艺产业行业产值265亿元,获评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有规上工业企业300家。有A级景区7个,逐步形成“三铁三世遗”文旅品牌。

2022年,安溪县全县完成GDP907.18亿元,增长4.3%。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铁路)325.12亿元,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5.87亿元,下降4.7%。第一产业增加值61.1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70.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5.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例为6.74:51.90:41.35。

2017年~2021年安溪县生产总值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生产总值(万元)

5785046

6631764

7264631

7406259

8456095

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

469393

490929

537124

562177

569905

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

3079173

3397320

3665783

3695059

4350192

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

2236480

2743515

3061724

3149023

3535998

参考资料:

第一产业

安溪县农业、林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合农作物、茶叶等生长,但地形复杂,耕作条件差,有“小旱小忧、大旱半收”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种薄收,加之技术落后,天灾人祸,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农业建设、技术革新等,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此后经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加之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在曲折中发展。70年代后,农业耕作制度改革,推行“三改三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等。1979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经济逐步向开放、竞争和商品化经济发展。

安溪县粮食作物以稻谷、甘薯、马铃薯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至2022年末,已形成“一叶五金五银”的特色农业。2022年,安溪县第一产业增加值61.19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4万亩,完成撂荒地整治1.24万亩、退茶还耕1.29万亩,创建粮食生产示范区8.33万亩。

安溪县的茶历史悠久,是古老茶区,拥有丰富的茶树良种资源。有82个茶树种质资源,其中包括铁观音、黄金桂(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2022年,安溪县涉茶总产值增至320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1430亿元。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年产量6.2万吨,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5.2万亩,新增绿色食品茶叶认证0.56万亩、茶叶气候品质认证13家。安溪铁观音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第二产业

五代时期,安溪县已可以生产银铁、瓷器、纸等产品。宋代,开有铜矿、银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2年,安溪有印刷、炼铁、制茶、电力等企业11家。1953~1957年,有能源、冶金、化工、食品、印刷、日用陶瓷、建材(石灰)、粮食加工、铁木竹农家具、服装等多门类工业,工业企业50家。1958年,建立湖头、潘田、福德三个钢铁基地,新建工厂144个。“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在曲折中发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现代化生产规模,同时,乡镇工业和“三资”企业迅猛发展。至1990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186个,产值38285万元,形成以建材、食品(精制茶)、化工、机械、能源、冶金、纺织、服装、造纸、印刷的工业结构。

安溪县已建成“一区九园”,形成茶业、家居工艺、建材冶炼建筑、食品、光电、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健康卫品八大产业链,此外还有包装印刷、纺织鞋服等产业。2022年,安溪县第二产业增加值470.86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95.74亿元,建筑业增加值75.29亿元,工业投资99.26亿元,有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全年新引进产业链项目86个,总投资452.41亿元。

第三产业

安溪县商业在宋代已发展成一定规模。明代,沿溪的凤城、仙苑、溪东、源口、湖头等圩场逐渐发达,其中湖头号称“小泉州”。清乾隆五年(1740年),茶商始往东南亚、日本和台湾等地经销茶叶。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于公路、城镇建设,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新集镇,县城已有230多户的小商贩经营米、猪、鸡、布帛、蔬菜、药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2月,先后建立安溪县国营中百、中纺、专卖、食品、食杂、贸易、药材等7个公司。此后经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市场经济发展受挫。1978年后,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市场逐渐再度繁荣。

安溪县已形成包括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科技服务、数字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万达、财富中心等城市商圈以及步行街、夜市等消费集聚区。A级景区增至7个,逐步形成“三铁三世遗”文旅品牌,建制村物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2022年,安溪县第三产业增加值375.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3.16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74.81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37.30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280亿元。接待游客超610万人次,旅游收入62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安溪建县后,就有私塾存在;宋代,县城建县学,设学官。明代,兴办书院、社学。清末,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将考亭书院改为学堂。这是泉州府最早设立的一所学堂。民国时期,改学堂为学校,开创课堂教学制度,县立、区立、私立中小学相继出现,职业技术教育和幼儿教育开始萌芽。但由于天灾人祸及客观条件,文盲占全县人口90%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创办新学校、冬学、民校等方式开展教育,扫除文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溪县调整学校布局,整顿教学秩序,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至1985年末,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87年,实现扫盲低线达标,成为基本无盲县。

2021年,安溪县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23.33亿元,比上一年预算增长11.4%。境内有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有各类学校459所,普通中学52所(初级中学33所,完全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在校生77986人,专任教师4932人,主要有安溪一中、铭选中学、安溪八中等学校,其中安溪一中是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7003人,专任教师300人,包括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省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小学212所,在校生106672人,专任教师6273人;幼儿园191所,在园幼儿4176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27人,招生36人,毕业生40人。

卫生健康

2021年末,安溪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11个,其中医院11个,卫生院及服务中心(站)2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含妇幼所、院)3个,村级卫生室492个,个体门诊部、诊所、医务室79个,血液透析中心1家。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22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73人,注册护士2238人,实有病床5411张。其中安溪县医院是三级综合性医院,安溪县中医院是三级中医医院。

科技

2022年,安溪县年度R&D经费投入5.81亿元。建立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家,新增省级科技小巨人9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新增市级院士工作站1家、专家工作站2家、省级学会服务站1家;市级科技项目结题率97.49%。57个县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55.9亿元、增长11.9%。实施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8个、组织申报“揭榜挂帅”项目4个;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认定省级科技特派员30人、团队8个。

文化事业

2021年末,安溪县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总量45.65万册;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24个,村级文化室488个;博物馆1个;高甲剧团1个,演出场数92场,观众人数7.85万人次;影剧院1个,公益活动文艺演出46场,观众人数2.96万人次。年末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调频发射机3部,电视发射机2部;广播节目1套,电视节目1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3%。全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49300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总长7960千米。

2022年,安溪县创编茶文化主题舞台剧《铁观音》,现代高甲戏《莫耶·延安颂》荣获第28届福建省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此外还有高甲戏《李光地》、高甲戏讽刺喜剧《凤冠梦》、讽刺喜剧《玉珠串》等作品。

环保

2022年,安溪县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9%。完成河道治理14千米,建成安全生态水系15千米,推进40个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项目;完成水电站清理整治销号工作;持续推进仑苍饮用水源地安溪境内环境整治和龙涓溪里口大桥、罗内桥断面水质提升工作,主要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造林绿化1.2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万亩;打造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7个,建成全省首个林长制主题公园。新增口袋公园15个,新增绿化12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

2021年,安溪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6亿元,增长11.0%。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30591人,失业保险金人数55426人,工伤保险人数65410人,生育保险人数48523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3519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62647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有18个,床位数1472张。便民服务代办点488处。城市有361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减少24人;农村有14915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增加612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71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75人。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43场,累计提供岗位1.6万个,实现招工引才6000多人。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共计7700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4%。

交通

综述

安溪县境内地形复杂,古代由陆路与水路构成主要交通方式,交通不便。宋代,已有驿站、驿道。水路则是大宗商品的主要集散方式。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建安溪北石至同安公路,为县内第一条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公路建设。水路再次短暂兴起之后,由于陆路交通发展和航道淤积等因素,逐渐被陆路取代。1958年冬,漳(平)泉(州)铁路延伸进境内,安溪县成为泉州市第一个通铁路的县份。至1990年,安溪县公路总长1524千米,公路桥399座,各乡镇场所在地全部通车,92.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公路网。

截至2020年末,安溪县已形成了由三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两条省道交织的路网。东部各城镇实现15分钟上高速,基本融入厦漳泉1小时交通圈。干道网布局东密西疏,布局不均,南北向缺少干道联系。还有漳泉肖铁路、兴泉铁路穿境而过。形成以“常规公交+农村客运”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全部建制村通客运。

公路

安溪县境内有三条高速公路(沙厦高速、甬莞高速、政永高速),高速公路一纵两横,设有6个高速互通;两条国道(G355、G358)、两条省道(S217、S312)呈指状分布。

2021年末,安溪县公路通车总里程5457.292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2.56千米;二级公路245.48千米;三级公路280.05千米;四级公路3099.67千米;等外公路1699.54千米。公路密度达178.51千米/百平方千米。

铁路

安溪县境内有漳泉肖铁路、兴泉铁路。漳泉肖铁路在安溪境内里程为110千米,安溪境内仅设货运编组站。兴泉铁路于2022年12月30日开通,设有安溪东站(高铁站)。

公共交通

截至2020年末,安溪县形成以“常规公交+农村客运”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有客运站25个,农村客运候车亭190个。其中安溪汽车总站为一级站、安溪新恒兴客运站为二级站,均位于城区。农村客运线路32条、公交线路23条;城区公交新能源化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运比例达到100%。

2021年末,安溪县共有营运汽车总数2092辆,其中客运班车287辆,货运汽车1529辆,出租车99辆。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14.92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1.8%;旅客运输周转量0.65亿人千米,比上年增长20.4%。

人文

综述

安溪文化融合了古闽越和古中原文化,还兼具侨乡特色,民间节规、礼仪、饮食等多遵循泉州习俗。此外,还有茶文化、背佛迎春、迎“清水祖师”、圣王公祭墓、茶歌(舞)文化、南音文化、安溪高甲戏等习俗及文化。其中,铁观音制作技艺、清水祖师信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饮食

安溪县主食以大米为主,杂粮为辅。早、晚餐稀饭,早餐有牛奶、豆浆、油条、西式糕点等。中午干饭,或者咸饭、炒米粉、炒面等。风味小吃有湖头米粉、圭卷、炸豆腐、咸笋包、芋包、葱油粿、白粿、官桥豆干、豆干面、龙涓大饼、冬瓜糖、麻酪等风味小吃。烹调讲究,红烧、炖、炒并用,品种丰富,口味清淡。此外,还有茶粽、千层茶糕、茶香鱼、茶香多宝鱼、茶粥、茶爆小河虾、茶香鸡等特色美食。

习俗

安溪古闽越土著文化融和古中原文化,形成了南北交融的地方文化,民间节规、礼仪多遵循泉州习俗,加之茶乡侨区等因素,茶俗、民风略有不同。有盘古公、拜山主、宴大劝、土地公请火、迎城隍公、背佛迎春、迎清水祖师、圣王公祭墓等习俗,其中盘古公、拜山主、宴大劝已废止。

  • 背佛迎春

官桥善坛钟姓,其远祖于明嘉靖年间,由厦门钟宅迁入,为携带原供奉的“妈祖”来乔迁地,遭祖地人故意为难,迁民设法用襁褓帨巾,背着“妈祖”来安溪。以后善坛每年迎春,就沿袭着用襁褓背“妈祖”巡境,以示纪念。

  • 土地公请火

按村俗,各处的土地公,点眼进龛安炉后,就不能移动。但安溪县有几处的“土地公”,却抬出来“巡境”迎香。如蓬莱温泉唐姓的“土地公”,相传是“土地公头”“三宝大王”,每年的大寒季节,要抬出来巡行全村,当值者还要大宴宾客,求福。龙山后刘姓,于每年农历元月十三日,定例轮股抬“土地公”出来迎春,求庇托福。县城“城隍公”每年农历三月迎春时,“土地公”必抬在最前头。

  • 迎城隍公

县城每年农历三月迎“城隍公”,“土地公”抬最前头,接着大锣开道,特制的“八爷”“九爷”(无常鬼像)跟着,由穿“勇”字或“卒”字制服的人,执举三十六把“驾”(木制的古兵器模样)护驾吆喝过市。

茶文化

安溪县的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现代。境内生长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树,是古老茶区。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铁观音”诞生。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2022年,涉茶总产值增至320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1430亿元。茶业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并衍生茶王赛、茶王鉴尝会、茶艺表演、茶艺、茶歌茶舞、茶诗茶联、茶戏剧茶影视、茶书刊、茶摄影等茶事活动。

  • 安溪茶艺

乌龙茶冲泡技艺,分为8个流程:烫杯——白鹤沐浴;落茶——乌龙入宫;冲茶——高山流水;刮沫——春风拂面;斟茶——关公巡城;点茶——韩信点兵;看茶——赏色嗅香;品茶——品啜甘露。

侨民文化

安溪县是全国的著名侨乡,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东南亚居多,尤其是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早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安溪人就前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谋生。此后,因战乱、经商等因素,前往海外。民国后期,许多人逃往东南亚各地,成为大批安溪人移居海外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国定居的安溪人减少。安溪侨胞在事业有成后,积极回乡投资兴业,捐办公益事业。战争期间,积极捐钱捐物,参与革命斗争。此外,安溪侨胞也为侨居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还与侨居地居民一起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编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级别

Ⅷ-150

传统技艺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

国家级

Ⅹ-85

民俗

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

国家级

传统音乐

安溪茶歌

省级

传统技艺

毛笔制作技艺(张氏)

省级

传统技艺

竹藤编技艺

省级

传统技艺

安溪县成珍桔红糕制作技艺

省级

传统技艺

安溪蓝印花布

省级

  • 铁观音制作技艺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安溪茶农长期生产经验和劳动智慧的结晶,综合借鉴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作原理,结合实际,形成独特的半发酵工艺,并以此制作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制作技艺由采摘、初制(十道工序)、精制(六道工序)三部分组成,还要根据季节、气候、叶的鲜嫩程度等各种情况灵活处理。

  • 清水祖师信俗

清水祖师信俗是发端于福建省安溪县清水岩崇信清水祖师的传统民间信俗,流布于中国闽、粤、浙、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国家。清水祖师法号“普足”,俗名“陈荣祖”(又作陈昭应,1047~1101年),是北宋僧人,在安溪清水岩修道,被尊称为清水祖师,被安溪人视为地方最重要的保护神,也被茶业尊奉为安溪铁观音的保护神。每年春节,迎春绕境三天,举行献花、献茶以及请“三忠火”(仪诣三忠庙拜祀张巡、许远、岳飞)仪式,以敬茶的方式迎请清水祖师下山。

文物古迹

名称

类别

时代

级别

安溪文庙

古建筑

国家级

清水岩寺

古建筑

国家级

李光地宅和祠

古建筑

国家级

安溪土楼

古建筑

明清

国家级

安溪瓷窑址

古遗址

宋至清

省级

石门玉湖殿

古建筑

明清

省级

崇墉永峙楼

古建筑

省级

金谷威镇庙碑

石窟寺及石刻

省级

湖头大成祖宇

古建筑

省级

湖头李氏宅祠建筑

古建筑

省级

安溪青阳下草铺冶铁遗址

古遗址

宋元

省级

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陈氏宗祠

1933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

省级

参考资料:

  • 安溪文庙

安溪文庙位于安溪县城区,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八闽第一”“秀甲东南”之美誉。现存格局为清康熙年间重建。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自外至内有泮宫、腾蛟起凤石坊及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庑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谕衙等,建筑面积5986平方米。

安溪县

  • 清水岩寺

清水岩寺位于蓬莱镇鹤前村,海拔500米的蓬莱山上,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现存为明清及近代建筑。四周还有其他文物古迹,殿后岩上有埋藏清水祖师骨灰的宋代真空塔,中殿后巨石下有岩洞狮喉,殿前出山门有裂竹、清珠帘、方鉴塘、石面盆、罗汉松、觉亭、石粟柜、浮雕岩图碑及护碑亭、枝枝向北树等。

  • 李光地宅和祠

李光地宅和祠位于湖头镇,包括新衙、旧衙、贤良祠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衙,又名昌佑堂,在湖头镇湖二村。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为李光地府第,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五进庭院,双护厝,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东巷北端入口处,有报官亭和报房。二进厅堂悬挂明清职官像。大门一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贤良祠,位于湖头镇湖四村的俊民中学边,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名榕树书屋。祠三进,占地约1000平方米。正堂宽深三间,厅堂内外环墙嵌大理石,镌刻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等诗文。祠右有石构碑亭,立碑一方,镌刻雍正《谕祭文》。

安溪县

特产

安溪县茶树资源丰富,已有茶树品种达82种,被誉为“茶树良种宝库”。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名茶有铁观音、黄金桂(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

风景名胜

综述

安溪县有宗教朝圣、流水茶香、古镇古迹、非遗技艺、红色人文、温泉养生等旅游资源。有A级景区7个,其中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3个。此外还有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安溪县阆苑岩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逐步形成“三铁三世遗”文旅品牌。2022年,接待游客超610万人次,旅游收入62亿元。

重要景点

安溪县A级旅游景区名录

景区名称

级别

地址

安溪清水岩旅游区

AAAA

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

安溪县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

AAAA

安溪县东二环路

安溪凤山风景旅游区

AAA

安溪县城内西北

安溪洪恩岩景区

AAA

安溪县虎邱镇区圭峰山

安溪志闽生态旅游区

AAA

安溪龙门与厦门同安交界处

安溪国心绿谷生态茶庄园

AAA

安溪县尚卿乡黄岭村

泉州安溪花千谷景区

AA

安溪县官桥镇

参考资料:

  • 安溪清水岩旅游区

安溪清水岩旅游区位于安溪城关西北16千米处的蓬莱山,景区总面积11.1平方千米,主峰海拔763米,是一处以清水岩寺为主体,以清水祖师文化为特色,融宗教朝圣、生态旅游、民俗展示、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景区。清水岩寺始建于北宋,已有950多年历史,是“清水祖师”修炼道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之一、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泉州十八景之一,此外“清水祖师信俗”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溪县

安溪县

安溪县

安溪县

  • 安溪县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

安溪县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位于安溪城东片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园区占地约1213亩,分为四个区域,乌龙集镇、清心湖、百岁村、花田里,是在安溪茶产业基础上,以茶文化为主题景区。

安溪国心绿谷生态茶庄园

安溪县

安溪县

安溪县

著名人物

林嗣环(1607~不祥)

官桥镇人,字铁崖,清代文学家,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口技》等

李光地(1642~1718年)

湖头镇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著有《榕村全集》等

陈万策(1674~1724年)

安溪崇信里(今祥华乡珍山村)人,字对初,号谦季;清代数学家,詹事府詹事。著有《四书制义》2卷、《馆阁丝纶》2卷、《近道斋诗文集》8卷

莫耶(1918~1986年)

金谷镇溪榜村人,作家,原名陈淑媛、陈爰,笔名白冰、椰子、沙岛,歌曲《延安颂》词作者

詹仰庇(1534~1604年)

祥华乡多卿人,曾任监察御史、云南按察司副使

官献瑶(1703~1782年)

长坑福春人,授翰林院修撰、提督粤西学政、陕甘学政等,著有《读易偶记》等

李尚大(1920~2008年)

湖头镇人,印尼雅加达安溪福利基金会主席,实业家、社会慈善家

李陆大(1926~2006年)

湖头镇人,新加坡著名实业家、慈善家

陈火炎(1968年~)

官桥镇吾宗人,教授、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参考资料:

城市荣誉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2019年

全国科普示范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3年

中国天然氧吧

中国气象局

2021年

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0年

中国藤铁工艺之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02年

注释

[a]

“三铁”指铁观音、藤铁、冶铁;“三世遗”指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

三寒:春寒、梅寒、秋寒

[c]

一叶五金五银:“一叶”指茶叶;“五金”指金线莲、山茶油、柿饼、芦柑、官桥豆干;“五银”指淮山、茭白、麻笋、湖头米粉、面线

[d]

至2021年末

[e]

三改三化:水稻高秆改矮秆、间作稻改连作稻、单季稻改双季稻,实现连作化、矮秆化、卷秧化

[f]

R&D经费: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具体指的是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g]

铁观音:因安溪所产茶品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故此得名

[h]

仅列举部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