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橙(学名:Citrus sinensis (L.) Osbeck)为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常绿小乔木,别名广柑、黄果、橙、广橘等。甜橙原产于中国南方及亚洲的中南半岛,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包括美国、巴西、日本等地。在中国主产于四川、广东、台湾等地。甜橙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力较差,不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生长在pH值6.2-7.0、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

甜橙高可达8米。枝少刺或近于无刺。翼叶狭长,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很少披针形。花白色,很少背面带淡紫红色,总状花序有花少数,或兼有腋生单花。果圆球形,扁圆形或椭圆形,橙黄至橙红色,瓢囊9-12瓣,果肉淡黄、橙红或紫红色,味甜或稍偏酸;种子少或无,种皮略有肋纹。花期3-5月,果实4月开始生长,12月成熟,迟熟品种至次年2-4月成熟。

甜橙树冠圆形、枝叶茂密,可作为观叶观果树种,其果实甜酸可口,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橙汁、果酱和罐头等;种子可提取多种维生素;果皮可提炼香精油和果胶。同时甜橙果皮精油还可用于调配日用化妆品和皂用香精,其花可提制甜橙花油,其叶油可用于调配化妆品香精。此外,据中国药用典籍《中华本草》记载,甜橙果实可入药,具有疏肝行气、散结通乳、解酒的作用。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甜橙的:历史记载和传播、分类、形态特征、物种分布、生长习性、栽培技术、用途、贮藏、主要品种、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等介绍

中文名

甜橙

别名

广柑、黄果、橙、广橘等

拉丁学名

Citrus sinensis (L.) Osbeck

分布区域

原产于中国南方及亚洲的中南半岛,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植物界(Plantae)

维管植物门(Tracheophyta)

木兰纲(Magnoliopsida)

无患子目(Sapindales)

芸香科(Rutaceae)

柑橘属(Citrus)

甜橙(Citrus sinensis)

历史记载和传播

甜橙属于亚热带柑桔,原产于中国南方及亚洲的中南半岛,西汉时期已有黄柑、橙的记载,有关甜橙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2至3世纪的中国地方专著《东观汉记》和《南方草木状》。公元1178年,中国南宋韩彦直所著《桔录》中,首次将柑桔类果树分为柑、桔、橙3大类。16世界下半叶,中国地方志《绍兴府志》中便有了明确的甜橙分类。1471年,甜橙由中国传入葡萄牙里斯本,1520年,葡萄牙人又将甜橙引入欧洲。此后,甜橙在欧洲的栽培日益兴旺。1565年,甜橙又从欧洲转引至美洲,此后在美洲大陆逐步扩大种植。与此同时,甜橙从欧洲传入北非和澳大利亚。如今世界各国栽培的甜橙均源自中国南方,如广东、福建等地。

分类

甜橙类型丰富,全世界优良品种达400个以上。瑞士植物学家Swingle将甜橙分为三大类,即普通甜橙,脐橙和血橙。具体如下。

类型

形态特征

分布

优良品种

图片

普通甜橙

果皮一般较圆滑,果顶有时有环圈,无脐或极少有脐,果肉橙黄至橙红色

在世界分布于美国、巴西、西班牙等地,在中国广州、广东、浙江等地

新会橙、雪橙、香水橙、锦橙和伏令夏橙等

甜橙

脐橙

果顶有脐,果形一般较大,果皮较粗糙,但较易剥离,果肉的酸分较高

在世界分布于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四川、浙江、福建等地

华盛顿脐橙、汤姆生脐橙、罗伯生脐橙、哈姆林、贾发、乔伯、卡特尼拉等

甜橙

血橙

无脐,果肉赤红色或橙色,有血红色斑条,甚至中果皮也有血红色或紫红色色素,但未成熟的果则不着色

在世界分布于非洲北部和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各国,在中国分布于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地

红玉血橙、埃及血橙、马尔台斯血橙、西班牙血橙等

甜橙

形态特征

甜橙为常绿小乔木,高可达8米。

茎、叶

枝少刺或近于无刺。叶通常比柚叶略小,翼叶狭长,明显或仅具痕迹,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很少披针形,长6-10厘米,宽3-5厘米,或有较大的。

甜橙

花白色,很少背面带淡紫红色,总状花序有花少数,或兼有腋生单花;花萼5-3浅裂,花瓣长1.2-1.5厘米;雄蕊20-25枚;花柱粗壮,柱头增大。

甜橙

果实与种子

果圆球形,扁圆形或椭圆形,橙黄至橙红色,果皮难或稍易剥离,瓢囊9-12瓣,果心实或半充实,果肉淡黄、橙红或紫红色,味甜或稍偏酸;种子少或无,种皮略有肋纹,子叶乳白色,多胚。

甜橙

甜橙

物种分布

甜橙原产于中国南方及亚洲的中南半岛,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包括美国、巴西、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埃及等地。在中国主产于四川、广东、台湾、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湖北等地,浙江、贵州、云南、陕西、安徽等地也有栽培。

生长习性

甜橙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9℃,耐寒力较差,临界最低温度为-5℃,当温度下降到-6℃时易引起冻害。甜橙需水量大,不耐干旱,一般降雨量在1000-1500毫米为宜,其对土壤要求不严,pH值5.5-7.5的红壤、黄壤、紫色土、冲积土均可正常生长,但以pH值在6.2-7.0、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最佳。

甜橙每年抽梢3次,春梢多发生在2-4月,3-5月植株开花,5-7月植株抽生夏梢,8-10月秋梢发生。果实4月下旬开始生长,至12月上旬成熟,需经幼果期(4月至6月底)、果实膨大期(7月初生理落果基本停止后至10月上旬)、着色成熟期(10月中旬果实开始着色至果实变为橙黄色完全成熟),迟熟品种至次年2-4月果实成熟。

栽培技术

嫁接

选取1年生木质化春梢作接穗,1年内除温度最低的12月、1月外均可嫁接。春季以切接为主,秋季以腹接为主,芽接最好在6-9月,一般采用盾状芽接。嫁接后20-30天即可检查成活情况,成活嫁接苗露出芽眼,以促进其萌发。

定植

甜橙幼苗定植前,应深翻熟化土壤,挖设定植穴并充分灌水,同时在定植穴内分层施用有机肥和混合磷肥作底肥。定植时期因各地气候不同而有所差别,中国华南地区多在2-3月春雨来临时栽植,西南、华中地区则多在秋、冬季定植,冬季有冻害的地区应在春季定植。嫁接苗移栽时应尽量带土或用泥浆水蘸根,定植时注意苗木的根颈与地面平齐。

养护管理

甜橙幼苗移栽后1-2月结合中耕除草,施稀薄沤肥,每月可施2次,半年后即可施人畜肥。结果树每年中耕除草并施肥3-4 次,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可适当增施氮、磷、钾化肥。可在甜橙幼树长至35-50厘米时摘心,并保留3-4个主枝。甜橙结果树修剪时应适当疏去部分枝叶,如先端过分下垂者,对先端密集短弱的枝梢应重剪。

病虫害防治

甜橙的主要病害有黄龙病、溃疡病、脚腐病等,黄龙病发生时需立即挖除病株,补栽壮苗,建立无病苗圃;防治溃疡病可在春季萌芽至开花前后,以及夏、秋梢展叶时和叶片转绿时喷施波尔多液药剂;脚腐病发生时可用刀刮除病部,并涂抹波尔多液保护,同时挖除树干基部带菌泥土,换上河沙或新土,将发病部位埋入土中,促其换发新根。

甜橙的主要虫害有柑橘红蜘蛛、黄蜘蛛、吹绵蚧、红蜡蚧、糖片蚧、星天牛、褐天牛等,蜘蛛类虫害发生时可喷施波美度石硫合剂、三氯杀螨矾、螨卵酯、辛硫磷等药剂;防治蚧类虫害可引入其天敌,如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等,也可适量喷施松脂合剂、辛硫磷、蔬果磷乳油等药剂;天牛类虫害发生时需及时灭除虫卵,钩杀成虫,并将辛硫磷或敌敌畏原液注人虫孔杀虫。

采收

采收甜橙果实时,应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一般在果皮有70%-80%转变为橙黄色时即可采收。如过早采摘,果实香气不浓,含精油量低;过分成熟时采摘,又容易造成浮皮果,为整果磨油带来困难,且易腐烂,不耐贮运。若是以生产精油为目的,可适当提前采收。

用途

食用营养

甜橙品种繁多,果实甜酸可口,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其维生素C的含量,每100毫升果汁一般含40-60毫克,约为柑橘(Citrus reticulata)的1倍、苹果(Malus pumila)的12倍,再加上其香气浓郁,可耐久贮,果实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橙汁、果酱和罐头等。此外,柑橘种子还可提取多种维生素,果皮可提炼香精油和果胶用于加工糕点、含酒精饮料、清凉饮料等。

甜橙

甜橙

园艺观赏

甜橙树冠圆形、枝叶茂密、浓绿光亮、四季常青,果大橙黄色,可作为观叶观果树种,栽植于公园、街道、建筑边、假山旁等多处,也可列植或丛植于草地边缘。

甜橙

工业产品

甜橙果皮可制成香精油,用于调配日用化妆品和皂用香精;其花可提制甜橙花油,用于酸橙花油的增量剂。甜橙叶油与柠檬叶油用途近似,可用于调配化妆品香精。

甜橙

医学药用

据中国药用典籍《中华本草》记载,甜橙果实可入药,具有疏肝行气、散结通乳、解酒的作用,可治疗肝气郁滞所致协肋疼痛、脘腹胀满、产妇乳汁不通、乳房结块肿痛、醉酒等疾病。

贮藏

甜橙属于非跃变型果实,没有呼吸高峰的出现,也没有内源乙烯合成的高蜂,属于较耐贮藏的水果。但不同品种间的耐贮性差异较大,早熟品种耐贮性较差,中、晚熟品种耐贮性较强。即使相同的品种,受到栽培技术、果皮结构、表皮蜡质等因素的影响,耐贮性也会有差异。

窖藏

窖藏是中国贮藏甜橙的主要方式,在窖藏前需用乐果或托布津药剂对地窖进行消毒,再挑选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健康果,用2,4-D和防腐剂进行防腐处理后,在清晨或傍晚入窖贮藏。贮藏前期注意窖降温,中后期注意密封降氧、隔热、保温。在窖藏中可用聚乙烯塑料薄膜包装或进行打蜡处理,可显著减少果实失水,有利于保持果实的新鲜度。

冷藏

冷藏有利于减少甜橙的腐烂和失重,冷藏前先将经过处理后的甜橙预冷,再放入冷库内堆码成垛,冷库应根据不同品种对温度的要求维持在3.5-9℃,相对湿度为85%-90%。每隔一段时间对冷库进行换气,防止二氧化碳等不良气体对甜橙造成伤害。在贮藏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及时剔除腐烂变质的果实。

气调贮藏

气调贮藏可减轻甜橙果实的低温病害,但气调贮藏在甜橙的生产应用上较少。甜橙气调贮藏的适宜气体指标为氧气10%-12%,二氧化碳2%-5%。

主要品种

甜橙的主要品种包括新会橙、雪柑、哈姆林甜橙、红玉血橙、脐血橙等。

品种名

形态特征

分布

习性

图片

新会橙(Citrus sinensis 'Xinhui Cheng')

树势中等、较开张。叶长椭圆形,两端渐尖。果较小,长圆或近圆形,果顶常有印圈;果皮橙黄至橙红色,薄而光滑,油胞细小平生;果肉浅黄色,汁较少,味香甜

原产于中国广东新会,广州及广西南部栽培较多,中国其他柑橘产区有引种

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成熟,稍耐藏,对积温要求较高,在中国广东、广西和福建表现良好,在偏北地区品质下降

甜橙

雪橙(Citrus sinensis 'Xue Cheng')

树势强,枝稍细长,偶有小刺。叶椭圆形,翼叶不明显。果圆或长圆形,油泡较小,平生或微突;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度,有清香

原产于中国广东汕头,福建、台湾、四川、广西等地均有栽培

11月中下旬至12月成熟,适应性强

甜橙

锦橙(Citrus sinensis 'Jin Cheng')

树势旺、枝梢开张,具小刺,叶姿直立。果长卵圆形,皮稍粗,较易剥,汁泡柔嫩多汁,甜酸适度,微香

原产与主产区为中国四川,广西、福建等地有引种

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成熟,本品种宜在冬春温暖湿润的地区种植

甜橙

哈姆林甜橙(Citrus sinensis 'Hamlin')

树势旺,枝叶茂密,小枝粗社,叶长椭圆形。果圆球或椭圆形,果顶圆,蒂部微凹;皮深橙色,肉嫩多汁,甜面香

原产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欧洲地中海沿岸国家栽培较多,中国引入后在四川、广东、福建等地栽培

在美国高温地区于10月成熟,低温地区于11月至翌年2月成熟,在中国产区11月中旬成熟

甜橙

红玉血橙(Citrus sinensis 'Ruby Blood')

树势中等,树形半开张,枝悄细硬有短剌。叶较小,线形。果扁圆或球形,皮薄面滑,鲜橙色或紫红色。果顶多有印圈,果肉血红色,柔软多汁,有香气

主产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中国四川栽培较多,浙江、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有少量种植

1月至2月成熟

甜橙

脐血橙('Washington Sang')

树势开张。枝梢密丛生,有短刺。叶片椭圆形,浓绿,宽大肥厚,翼叶中大。果实长椭圆形,果顶稍有乳突,花柱常宿存;果皮薄、橙黄,光滑,油泡平;果肉充分成熟时有红斑,甜酸适度,有清香,无核

原产于西班牙,中国从摩洛哥引入,在四川、浙江、广西等地均有栽培

1月至2月成熟,采前不易落果,较耐寒,较抗溃疡病

甜橙

产业发展

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甜橙占世界柑桔总产量的68.8%,主产于北、中和南美洲,占世界甜橙总产量的64.1%,亚洲占15.8%,欧洲和非洲分别占10.5%和8.2%。1988年,全世界柑橘产量6739.8万吨,其中甜橙为6473.8万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0年的统计数据,甜橙在全球的种植面积已超过3万公顷,产量达8万吨,其中巴西、印度和中国是主要的生产国(产量分别为16.7吨、9.8吨和7.6万吨),其次是美国(4.8万吨)。在欧洲,甜橙产量超过6万吨,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是主要生产国,产量分别为4.3吨和3万吨。2020年,意大利用于脐橙和血橙生产的耕地面积为84160公顷,产量超过21吨/公顷。

中国甜橙的主产区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甜橙产量及栽培地位仅次于宽皮柑桔类。1949年前,甜橙仅在浙江省浙南和衢县有少量栽培,但随着60年代规模性引种,人们逐渐意识到甜橙的经济效益。1989年,中国浙江的甜橙栽培面积达2.1万亩,占全省柑桔类作物栽培面积的1.18%。据中国《新华社》报道,2013年以来,中国四川叙永县因地制宜,发展种植甜橙约10万亩。据中国《四川新闻网》报道,截止2017年12月,中国四川泸州马蹄镇以海拔700公尺为分界线发展甜橙3.2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规模示范基地5个,投产2.1万亩,出口加拿大20万斤。据中国《人民日报》报道,2018年,中国四川泸州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在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的甜橙示范园5000余亩,发展订单农业,带动贫民致富。

甜橙

相关研究

后苦味分析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品种的甜橙果实榨汁后,放置过程中柠檬苦素的含量变化。发现在榨汁后的0-32小时内,兴国甜橙3-5中柠檬苦素含量变化最不稳定,纽荷尔脐橙的后苦味现象最明显,不利于果汁加工;而佛罗斯特夏橙、红夏橙和鹿寨蜜橙在30小时内柠檬苦素增加较少,有利于果汁加工。

抑菌活性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甜橙精油的化学成分和抑菌活性,发现甜橙精油的轻相和重相组分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并且酸性环境下轻相组分的抑菌效果较好,碱性环境下重相组分的抑菌活性更强。在高温处理下,轻相组分对细菌的抑菌效果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重相组分的抑菌效果有所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