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1919-2010),笔名荼。1919年8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是现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生前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位。

吴冠中从小成绩优异,学业顺利。1936年夏,在浙大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暑假军训中,他接触了艺术之美,遂转学至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46年,吴冠中赴法留学,毕业后旋即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因“文革”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三年后调回北京。70年代初,他开始创作水墨画。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于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擅长风景油画与水墨画,所著散文也颇受好评。代表绘画作品有油画《鲁迅故乡》《江南人家》,水墨画《双燕》《长城》。并著有《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吴冠中散文集》等书。终身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提出的艺术思想如“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等均在美术界引发极大争论。他曾获“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奖、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等奖项,还是首位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的中国籍艺术家。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吴冠中的:人物生平、代表作品、主要作品、重要展览、艺术思想、创作特色、主要成就、拍卖信息、人物评价、后世纪念、人物关系、社会活动、人物轶事、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吴冠中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江苏省宜兴县

性别

语言

汉语、法语

出生地

江苏省宜兴县

出生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日期

1919年8月29日

去世日期

2010年6月25日

民族

汉族

职业

画家、美术教育家

所获奖项

法国文艺最高勋位、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等

毕业院校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19年,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北渠村。虽然家境贫寒,学习成绩却很好,考取过无锡师范与浙江大学代办省立工业职业学校的电机科。

吴冠中

1936年夏,在浙大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暑假军训中,他认识了国立杭州艺专预科的朱德群。在朱德群带领下,吴冠中被西方现代艺术“敏锐的感觉和强烈的刺激”所征服,随即转入了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中国画及水彩画。在杭州艺专,吴冠中师从林风眠、潘天寿、吴大羽、李超士、常书鸿等大师。他们都对吴冠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学期间吴冠中喜爱国画,常与朋友夜间学习,并经常临摹八大山人、石涛的画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艺专撤离杭州,迁往云南和四川,与其他学校合并为国立艺专。1942年,吴冠中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在任教的四年期间,吴冠中结识了朱碧琴,对她一见钟情,后两人于1946年结婚。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次面向西方国家的公费留学考试。全国42个名额,其中绘画专业仅有两个名额。吴冠中以全国绘画专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公费留学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资格,于第二年赴法国深造。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吴冠中学习了杜拜的学院派绘画技巧。杜拜强调形与体,不讲究线条之美,这与吴冠中意见相左。后他从师苏弗尔皮教授,学习现代派画法。苏弗尔皮强调感受,重视色彩的运用,他启发了吴冠中对西方艺术品位、造型结构、色彩的力度等基本认识。

1950年,公费留学结束,吴冠中思虑再三,决定回国任教。

艺术生涯

归国生活

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中央美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中央工艺美院等院校。1961年西藏平叛后,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画家入藏写生,以反映平叛后西藏的和平美好。董希文、吴冠中及邵晶坤三位画家受邀入藏作画。在此期间,吴冠中创作了如《扎什伦布寺》等油画作品。对画作中的山、庙、树木、喇嘛等对象的远近与左右间的位置作了极大的调度,但具体物象仍然真实,充满移花接木之感。

吴冠中

1970年,吴冠中因“文革”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于三年后调回北京,被委派为北京饭店新楼绘巨幅作品《长江万里图》。绘画过程中,袁运甫、祝大年、黄永玉和吴冠中四位绘制者为更好完成这幅作品,一起去长江收集资料。三年之后,吴冠中利用这次的写生素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了巨幅油画《长江三峡》,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是吴冠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73年吴冠中调回北京,但北京的大学都未开学,他暂无工作。无事之下他将全部精力投身于绘画,在北京创作如《向日葵》《故宫白皮松》《双白杨》《白杨山桃》等十余幅京郊油画。1974年初,吴冠中开始在家尝试创作水墨画。后前往北京前海北沿陋室创作,作品包括第一幅大幅水墨画《漓江新篁》。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善于将情感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同时具有东方传统意趣和西方气息,令观者耳目一新。

1978年3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这是他回国后首次个人作品展,展览期间为师生作《在绘画实践中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体会》学术演讲,听众近千人;是年夏,吴冠中受北京鲁迅博物馆邀请,前往绍兴写生,回北京后为该馆创作了大幅油画《鲁迅故乡》。“鲁迅故乡”是吴冠中一生艺术创作中最多的题材之一,也是他艺术创作中最早的题材之一。

吴冠中

艺术探索

1979年4月,中国美术馆举办“吴冠中绘画展”,展出作品120幅,极大提高吴冠中的知名度;5月,在《美术》杂志发表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公开谈形式问题,在美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是年秋,应邀到长沙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大幅风景湘绣作画稿。在湖南写生,意外发现人迹罕至的张家界,并撰文《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盛赞张家界,张家界由此出名;11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80年代初,吴冠中前往全国各地写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1981-1983年,他创作出了《水上人家》《桑园》《双燕》等带有浓厚江南气息的画作,以及充满气韵之美的水墨画《松魂》《狮子林》和《汉柏》。期间吴冠又在《美术》杂志上发表发表文章《关于抽象美》,以自己的艺术实践阐述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此文在美术界引起一场大的辩论,致使吴冠中在界内褒贬不一。

吴冠中

1982年夏,吴冠中与其学生刘永明做伴前往新疆吐鲁番,在高昌遗址和交河故城写生。期间他完成了《高昌遗址》《交河故城》等水墨画。《高昌遗址》暗含了吴冠中从高昌念及玄奘,从干裂的遗址中窥探玄奘时代繁华的故国高昌的意图。这幅《高昌遗址》后来也在香港、新加坡等处展出,具有较强代表性。

1985年,吴冠中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并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退休。1987年9月,香港艺术中心举办了“吴冠中回顾展”。当时国内对吴冠中早已争议纷纷,港报却一片好评,英文版《虎报》还以《顶峰》评价吴冠中的作品。自从香港第一次回顾展后,吴冠中的作品在海外艺术品市场频受青睐,许多在香港举办的吴冠中作品个展的门票一票难求,常排长队。

吴冠中

1988年2月,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及南洋艺术学院主办“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吴冠中偕夫人前往并向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捐赠大幅水墨画《松与瀑》。次年,吴冠中及夫人接受日本西武百货公司老板的邀约,前往巴黎写生一个月,创作了《鸽》《巴黎蒙马特》《海外百草园》等油画作品。同年,“吴冠中——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画展在美国举行。11月,巴黎博览会在日本东京开幕,“吴冠中画巴黎画展”作为这次博览的重点项目,开幕仅四十分钟,画作就被订出十之八九。

1989年,吴冠中回国后,对眼花缭乱的国外生活感觉厌倦,便偕以前的学生王秦生去山西河曲,寻找黄土荒漠这种典型地区,进行绘画练习。面对沟壑遍横、体量巨大的黄土高原,吴冠中从中获取了灵感,将黄土高原想像成盘踞的老虎,创作了《老虎高原》《老虎》等作品以及《天际黄河》等反映当地风景的水墨画作品。同年5月,其水墨画作品《高昌遗址》在苏富比春季拍卖中,以187万港币售出,开创了中国在世画家国际画价的最高纪录。1990年3月,其油画《巴黎蒙马特》在佳士得春季拍卖中以104万港币售出,开创了中国油画画价的最高纪录;年底,吴冠中应香港土地发展公司邀约,为香港将要被拆除的旧街作画。第二年,香港土地发展公司为吴冠中的这批作品举办了“吴冠中眼中的香港”画展。

吴冠中

1991年7月,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章;同年9月,被收藏的水墨画《交河故城》在苏富比秋季拍卖中以260万港币售出,再创中国在世画家最高画价新纪录。次年,大英博物馆打破惯例,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次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文化部主办的“1999吴冠中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吴冠中

晚年生活

2002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法语:Académie des Beaux-Arts)通讯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海外华人报刊争相报道,甚至以艺术诺贝尔奖誉之。但好景不长,次年年初,他就因肝病住院治疗,且饱受失眠之苦。出院后,吴冠中毫不停歇完成了大幅油画《玉龙山下古丽江》及20余幅油画。并在2004年春节完成了个人自传《我负丹青》。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安详辞世。

代表作品

吴冠中在杭州艺专学习时受林风眠、吴大羽等老师的影响,热爱上了西方现代绘画,林风眠提出的 “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观点对他影响很深。法国留学结束后,他开始对“油画民族化”进行探索,在油画与中国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表现油画块面中形式感的同时,也能展现其中国画特有的意境美。主要阐述有三:中国意境融合西方现代形式、写意精神下的意象式抽象和中国式的画面处理。

在进行了“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之后,吴冠中又开始水墨画创作。他将西方抽象画的风格融入他所创作的江南风景作品,将点、线、面运用到极致,使画面呈现一种以灰色为主调的朦胧感,画风开始走向半抽象风格。其作品《双燕》《狮子林》《交河故城》等皆体现出“中国画现代化”形式美和意境美。

吴冠中的艺术探索为后人的中西融合之路开拓了崭新的境界,并极大地推进了油画的中国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向世界人民呈现了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同时是现代的艺术风格。

吴冠中

吴冠中

吴冠中

吴冠中

展开

参考资料来源:

主要作品

画作

所作年份

名称画作

类别

馆藏信息

尺寸

1974年

《一九七四年长江》

油画

上海美术馆

《太湖鹅群》

油画

中国美术馆

1976年

《鲁迅故乡》

油画

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戴河》

油画

/

《漓江新篁》

水墨画

/

1977年

《河边老树》

油画

/

《鼓浪屿》

油画

/

《长江三峡》

油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81年

《双燕》

水墨画

/

《高原人家》

油画

/

1982年

《井冈山》

油画

/

1983年

《狮子林》

水墨画

/

1986年

《长城》

水墨画

/

1987年

《江南人家》

油画

1988年

《鹦鹉天堂》

水墨画

/

1994年

《印尼宅院》

油画

/

1997年

《水巷》

油画

香港艺术馆

《照壁》

水墨画

/

参考资料来源:(注:仅列举部分)

书籍

出版时间

名称

2004年

《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

2008年

《吴带当风》

2010年

《吴冠中散文精选》

参考资料来源:(注:仅列举部分)

重要展览

时间

名称

地点

1978年

吴冠中作品展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北京

1979年

吴冠中绘画展

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1985年

吴冠中新作展

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1987年

吴冠中回顾展

香港艺术中心,中国香港

1988年

吴冠中画展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新加坡

1989年

“吴冠中——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展

美国旧金山、伯明翰、堪萨斯、圣约翰、底特律五市的博物馆巡回展出

1992年

“吴冠中——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

大英博物馆,英国伦敦

1996年

吴冠中画展

印尼雅加达

1999年

1999吴冠中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2年

“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大型回顾展

香港艺术馆,中国香港

参考资料来源:

艺术思想

风筝不断线

1949年2月,在给老师吴大羽的一封信中,吴冠中表达了离开巴黎返回祖国的决心,他认为自己在法国的生活太美好,太不切实际,与中国国内大众的生活十分不同,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他迫切地想回到国内,与祖国民众的生活产生深广的联系。后来,他把这层意思表达为“风筝不断线”。

“风筝不断线”从学理层面来看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艺术是断线的风筝;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创作成果要让群众看得懂、产生情感共鸣,“所谓‘风筝不断线’,即不脱离广大的群众。吴冠中和他所处的时代变化多样、风姿多彩,但他的作品的确做到了雅俗共赏。从《北国春晓》到《山间春色》再到依依江南的《故乡之晨》《太湖鹅群》,他对江南水乡的故土和北方下放劳动的村舍黄土地,都倾注了真挚、淳厚的热情。

笔墨等于零

1992年,吴冠中与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万青力就笔墨问题开展争论,后吴冠中在香港《明报周刊》发表短文《笔墨等于零》,强调“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 ,其价值等于零”这一具体概念。起初该观点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但随着1998年《中国画研究院通讯》和《美术观察》分别转载该文,引起了美术学界的争论和质疑。其中吴冠中老友张仃在“98国际美术年一一当代中国山水画 ·油画风景展”的学术研讨会上,以“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为题发言,对 “笔墨等于零”提出公开批评。这次批评之后,美术界迅速激起“笔墨是否等于零”的广泛讨论,形成“世纪之辩”。该次辩论也可称是关于中国画前途讨论的延续,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画的文化构架、中国画美学体系、中国画与世界、中国画与时代关系等多方面的思考。

“笔墨等于零”的含义,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笔墨不应该有固定的程式标准,“标准”等于零,创作者要能够突破那些与时代脱节的旧有模式,突破一笔一画皆有出处的束缚;第二,笔墨 要能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与画面内容和画家情感相贴合的任何创作手段,都是好笔墨;第三,脱离具体画面孤立地谈笔墨是无意义的。吴冠中提出这一观点,正是基于当时中国传统笔墨逐渐消失的节点。在此背景下,吴冠中对艺术追求是:“群众点头”、 “专家鼓掌”,以及西方观众的认可。该定位在笔墨之争中也曾受到非议,被认为是取悦市场、顾此失彼。但从笔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吴冠中的选择不失为一条国画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创作特色

技法:线条多样

在吴冠中的作品中,他自如地运用了中国古代水墨画常用的两种画法,即以线条勾勒成形象和以笔墨交错 、 重叠地营造出无固定界限的线性组织。 在他的作品《老树》中正是用交错重叠的水墨线条构成形象 。而在其他的一些作品,特别是以建筑物为题材的作品中,线条把通常是正面描绘的平面勾画出来。如《双燕 》和《邻居 》, 画面上准确的直线与精致的构图比例产生了有条不紊的排列效果和控制力。又如《小巷》的线条,走向更为奇特,使平面扭曲,这种变形手法内蕴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方式有所相似。

吴冠中

色彩:运用独特

吴冠中的独特色彩又是他一大特点。在油画中他多采用混合或复色,但是在水墨画中他却主要运用原色、简单色、不经混合的清澈颜色。 这一特点有时会被认为仅是为了反映不同画作材料选择的相异性。但事实上他的水墨画用色却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元素。这种风格在某些方面大部分得益于江南或长江下游地区的民间艺术。

吴冠中

题材:另辟蹊径,着眼细微

前人画家从不画长城、废城遗址或小街空巷 ,而这些“新”题材作为传统的延续却正是中国现今举目可见的题材。吴冠中的许多画作如老树古柏、林间小鸟、荷塘或点缀着游人的斑驳悬崖峭壁使我们看到他在传统的题材宝库中自得其所的另一面。甚至在他的油画中,尽管用色及造型源于西画,但却给人更中国画的美学意念,可能是江南的一草一木常居心间,挥之不去的缘故。

风格:中西融合

“文革”时期吴冠中创作了一批色彩鲜亮、用笔奔放、画风明朗的新油画如《丝瓜》《硕果》《滨海城市》等,体现了油画民族化的特点。七八十年代之交,吴冠中开始深入中国的“意境”美学和恬淡境界,逐渐由写景向写意转化,色调由浓烈转向淡雅,用笔由奔放转向随意洒脱,创作了一批有东方诗境的油画,如《水乡》《鱼之乐》《江南村》等。后来经过一系列合逻辑的蜕变过程,他找到了自己融合中西的又一个契机,以“写”和“虚”的观念的确立为标志,色调趋向简洁的黑白,绘画一气呵成,与西方绘画浓烈、厚重的绘画风格拉开了极大的距离。他将稀释、薄涂、自由洒脱,转化为中国的笔墨观和色彩观,其突出作品有《印度妇女》《新巴黎》《楚国兄妹》《旅程》等。

主要成就

获奖时间

荣誉奖项

1991年

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

1993年

巴黎市金勋章(法国)

1995年

九五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法国)

2002年

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法国)

2003年

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中国)

2006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香港)

参考资料来源:

拍卖信息

拍卖年份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拍卖价格

拍卖公司

1989年

《高昌遗址》

水墨画

187万港币

苏富比(英国)

1990年

《巴黎蒙马特》

油画

104万港币

佳士得(英国)

2005年

《黄土高原》

水墨画

1870万人民币

北京荣宝(中国)

《鹦鹉天堂》

水墨画

3025万人民币

北京保利(中国)

2006年

《长江万里图》

油画

3795万人民币

瀚海(中国)

2007年

《木槿》

油画

3920万人民币

北京保利(中国)

2016年

《竹海》

油画

4370万人民币

北京保利(中国)

2023年

《巨龙参天 镜芯》

水墨画

126.5万人民币

中鸿信(中国)

以上拍卖信息仅列举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曾任《国际先锋论坛报》》艺术主管梅利柯恩(S.MeUkian)(英国):“吴冠中的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且能打开通往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大道,十分不平凡。且他的作品是近数十年来现代画坛上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

曾任法国文化部长杰克·朗(法国):“吴冠中是一个对文化作出创造性贡献或对法国及世界文艺有光辉贡献者。法国人民通过他的作品了解并喜爱中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包林(中国):“吴冠中除了具备艺术天分外,对于工作与也十分敬业和勤奋。他像一个战士,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艺术家水天中(中国):“我认为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艺术界里,吴冠中是典型的一个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但又对这个时代、国家以及人民有所贡献的一个艺术家。”

后世纪念

2019年4月25日,由中国美术馆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2023年6月30日,《百年巨匠》清华系列开机暨展播启动仪式举行,这部包含吴冠中等多位巨匠的传记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取得了热烈反响。

纪念雕塑

研究中心

人物关系

介绍人物家庭、师生关系

社会活动

1979年5月,吴冠中在《美术》杂志(1979年第5期)发表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在美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次年3月在《美术》杂志发表文章《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的研究》及10月在《美术》杂志再度发表的文章《关于抽象美》均在美术界引起一场大的辩论。1981年再次发布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继续激化了美术界关于抽象美的讨论。

1988年2月,向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捐赠大幅水墨画《松与瀑》;同年12月,作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赴澳门举办“北京风光画展”并讲学。1990年2月至3月,应香港“敏求精舍”邀请偕妻子到香港讲学。

1991年8月,中国南方数省遭受洪涝灾害,吴冠中委托新华社书画院投标义卖其水墨画作品《老墙》(1986年作),所得50万港币全部捐赠灾区人民。次年12月,由香港翰墨轩义卖其水墨画《峨眉劲松》,所得港币30万元悉数购买《名家翰墨》1992年全年杂志,无偿赠送150家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

2005年9月,吴冠中赴上海参加“吴冠中艺术回顾展”并向上海美术馆捐赠6幅作品。次年8月,经典代表作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和水墨画《石榴》《江村》无偿捐献给国家,珍藏于故宫博物院。2008年4月29日,吴冠中将66幅代表作无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其中包括30幅油画、36幅水墨画。作品涵盖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同年9月2日,无偿捐献给新加坡美术馆113幅代表作,包括63幅水墨画、48幅油画、2幅书法作品。作品创作年代从1957年到21世纪初,全面表现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次年2月,他又无偿捐赠中国美术馆36幅代表作,包括13幅油画、22幅水墨画、1幅水彩画。

人物轶事

注释

[a]

现重庆大学

[b]

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表现主义有三大要素,其一,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其二,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甚至怪诞的艺术效果。其三宣泄内心苦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其中德表的战争题材尤为突出。艺术家有时通过批判观众来寻找情感共鸣。https://pic.xncsb.cn/baike/zd4hzscqzix.png src="data:image/svg+xml;base64,PHN2ZyB3aWR0aD0iMTYiIGhlaWdodD0iMTYiIHZpZXdCb3g9IjAgMCAxNiAxNiIgZmlsbD0ibm9uZSIgeG1sbnM9Imh0dHA6Ly93d3cudzMub3JnLzIwMDAvc3ZnIj4KPHBhdGggZmlsbC1ydWxlPSJldmVub2RkIiBjbGlwLXJ1bGU9ImV2ZW5vZGQiIGQ9Ik05LjMzMzY0IDMuMjY3ODdIMTEuODg1MUw1LjkwOTM3IDkuMjQzNjFMNi43NTc5IDEwLjA5MjFMMTIuNzMzNiA0LjExNjRWNi42Njc4N0gxMy45MzM2VjIuNjY3ODdWMi4wNjc4N0gxMy4zMzM2SDkuMzMzNjRWMy4yNjc4N1pNNy4zMzI4MSA0LjMxMTIzSDMuNzA3NDJWMTIuMjA3MUgxMS42MDMzVjguNjc0NDdIMTIuNzAzM1YxMi4yNTcxQzEyLjcwMzMgMTIuODM3IDEyLjIzMzIgMTMuMzA3MSAxMS42NTMzIDEzLjMwNzFIMy42NTc0MkMzLjA3NzUyIDEzLjMwNzEgMi42MDc0MiAxMi44MzcgMi42MDc0MiAxMi4yNTcxVjQuMjYxMjNDMi42MDc0MiAzLjY4MTMzIDMuMDc3NTIgMy4yMTEyMyAzLjY1NzQyIDMuMjExMjNINy4zMzI4MVY0LjMxMTIzWiIgZmlsbD0iIzM2NTFCMiIvPgo8L3N2Zz4K" alt="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