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L.),又名欧洲夹竹桃,为夹竹桃科(Apocynaceae)夹竹桃属的一种常绿大灌木,因其茎部像竹,花朵像桃而得名。夹竹桃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在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大部分省区有栽培,尤以南方为多。常在公园、风景区、道路旁或河旁、湖旁周围种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夹竹桃的:历史记载、形态特征、物种分布、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病虫害防治、物种危害、功用价值、延伸文化等介绍

中文名

夹竹桃

别名

欧洲夹竹桃

拉丁学名

Nerium oleander L.

分布区域

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在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大部分省区有栽培,尤以南方为多

植物界(Plantae)

木贼门(Equisetophyta)

木兰纲(Magnoliopsida)

龙胆目(Gentianales)

夹竹桃科(Apocynaceae)

亚科

夹竹桃亚科(Apocynoideae)

夹竹桃属(Nerium)

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简介

夹竹桃高可达6米,夹竹桃叶形优美,花色艳丽,花期长,观赏价值高,在保持水土、改善和绿化环境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其种子含油量约58.5%,可榨油供制润滑油;茎皮纤维强度较好,为优良的混纺原料。夹竹桃多以叶入药,在中医药中,认为其有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祛瘀的作用。但其全株及乳白色汁液均有毒,入药时需慎用,如因不当药用或误服过量夹竹桃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夹竹桃的花语为“警戒,小心”,也有“深刻的友情”之意。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曾创作抒情散文《夹竹桃》,提及“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该文被小学语文课本收录。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于1888年创作了著名作品《夹竹桃》(Oleanders),认为夹竹桃花是“欢乐的”和“对生命的肯定”。

历史记载

《植物名实图考》中关于夹竹桃的较详记载为:“李衎《竹谱详录》,夹竹桃自南方来,名拘那夷,又名拘拏儿,花红类桃,其根似竹而不劲,足供盆槛之玩。”

形态特征

夹竹桃高可达6米,通常1.5~3米。

夹竹桃

夹竹桃

叶厚,具光泽,披针形,长5~21厘米,宽1~3.5厘米,3片轮生,稀对生。

夹竹桃

夹竹桃

聚伞花序,顶生,花芳香。萼片窄三角形或窄卵形,长0.3~1厘米。花冠紫红色、粉红色、白色、橙红色或黄色,5裂,裂片1.3~3厘米,单瓣或重瓣,花冠筒长1.2~2.2厘米。

夹竹桃

夹竹桃

果实

蓇葖果2枚,圆柱状,长12~23厘米,干时会裂开。种子长圆状,具种缨,种缨长0.9~1.2厘米。

夹竹桃

物种分布

夹竹桃原产于地中海地区,阿富汗、印度、伊朗、缅甸等国均有分布,现广泛栽培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中国大部分省区有栽培,尤以南方为多。

夹竹桃

夹竹桃

生长习性

夹竹桃常在公园、风景区、道路旁或河旁、湖旁周围栽培。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半阴,不耐寒,生长适温20~30℃,冬季温度不低于-5℃;忌水渍,耐一定程度空气干燥;抗空气污染力强,对粉尘及有毒气体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夹竹桃树势强健,适应性强,在肥沃的中性沙质壤土中生长良好,微酸性、微碱性土也能适应。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夹竹桃春季至秋季均可开花,但自然授粉结实少。11~12月份果实成熟开裂,开裂时带柔毛的种子会自动飘落到土壤中进行繁殖。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栽培时可以采用人工授粉。11~12月份种子成熟后要及时收集,尽量随采随播,或晾干贮存。播种时间春夏季均可,18~21℃利于种子萌发,成苗率较高。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是夹竹桃的主要繁殖方式。扦插有土(沙)插和水插两种,可选用1~2年生枝条或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春夏季均可进行,从选好的粗壮枝条上截取插穗,去除下部叶片,这样才能生根快,成活率高。

压条繁殖

压条常在雨季进行,可采用方法有埋土压或筒压。具体方法为先将1~2年生夹竹桃枝条轻度刻伤或作环割处理,然后将枝条压入土里,保持一定湿度,约1个月即可生根,2个月左右即可剪离母体,第二年进行带土移栽。此方法繁殖夹竹桃数量较少,生产上很少使用。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以春季芽刚萌动时分株为好,采用母株丛外围的幼嫩部分分株移栽。

组织培养繁殖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夹竹桃脱毒优质苗,其茎段、茎尖和叶片均可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病虫害防治

夹竹桃蚜

夹竹桃蚜以成蚜、若蚜直接刺吸夹竹桃新梢、嫩叶,影响树木生长,同时还分泌大量蜜露,导致煤烟病的发生,大大降低观赏价值。可以用氧化乐果或辛硫磷进行防治,也可对草蛉、瓢虫等夹竹桃蚜的天敌进行人工保护,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煤烟病

煤烟病主要危害夹竹桃的枝叶和花,受害部位开始出现黑色小斑,而后区域逐渐扩大,形成较坚硬的黑色霉层,或者变成黑色粉末状,难脱落。可以通过喷施石硫合剂,防治蚜虫,适当修剪,增强通风等措施进行防治。

物种危害

植物毒性

夹竹桃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全株及乳白色汁液均有毒,甚至燃烧后的产物也有毒性。其新鲜树皮的毒力比叶强,干燥后毒性减弱;花的毒力较轻。夹竹桃中的主要有毒成分为欧夹竹桃苷,它属迟效强心苷类,并有较强的致吐作用。

夹竹桃

主要危害

夹竹桃的毒性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人畜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异位节律等心脏反应,直至休克死亡。临床症状主要以心率不齐、出血性胃肠炎和各组织器官出血为特征。

防治措施

在园林中应用时,建议种植在人和动物不能接近的地方,或采用围栏或其他保护隔离措施,以避免接触造成中毒。同时做好植物登记挂牌警示,明确植物的毒性和防治,加大对夹竹桃有毒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避免动物夹竹桃中毒主要从饲料饲草入手,严禁在夹竹桃生长的地方放牧和采集饲草。

夹竹桃

夹竹桃入药煎汤或研末,均宜遵医嘱慎用。如因不当药用或误服过量夹竹桃便会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给予催吐、洗胃等对症治疗。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夹竹桃树形高大,叶片如柳似竹,形态优美,花色艳丽,有特殊香气,且花期很长,在长江流域是最长花期的木本花卉之一,极具景观价值。常见的栽培变种有:淡黄夹竹桃,花淡黄色、单瓣;重瓣夹竹桃,花红色、重瓣;白花夹竹桃,花白色、单瓣。

环保价值

夹竹桃叶面蜡质层厚,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害气体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还有极佳的滞尘力,有过滤空气的特效,可被用于工业污染区的绿化。夹竹桃属于浅根性的直根系树种,根系细根含量丰富,根系形态适合稳固边坡表层土体,能有效提高边坡表层抗冲刷和抗侵蚀能力,是一种有效的生态护坡植物。

药用价值

夹竹桃多以叶入药,味辛、苦、涩,性温,有大毒。归心经。有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祛瘀的作用,主治心力衰竭、喘咳、癫痫、跌打肿痛、血瘀经闭;外用治甲沟炎、斑秃、杀蝇。

经济价值

夹竹桃种子含油量约为58.5%,可榨油供制润滑油;其茎皮纤维强度较好,为优良的混纺原料,也可用于绳索及造纸。

相关研究

夹竹桃含有大量的强心苷类、孕甾类、三萜类、生物碱类和油脂类等化合物。临床医学研究发现,夹竹桃具有强心、镇痛、镇定、利尿、抗菌、抗肿瘤等作用,而且夹竹桃对多种害虫有毒杀、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和趋避等作用。

延伸文化

明代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创作的民歌时调集《夹竹桃》是研究明代文化、风俗与文学的重要典籍。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创作了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夹竹桃》,被小学语文课本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