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是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同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建议决定成立的。该署于1973年1月正式成立,临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后于1973年迁至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成立之初,在世界各地设有7个地区办事处和联络处。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专门机构成员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均可加入。到2009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其活动。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全球环境状况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前景愈加深切关注的21世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志
联合国环境署标志设计的图案由地球、人与橄榄枝三个元素组成。人的头、脚和双臂突破了地球轮廓,寓意环境署的使命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空间环境,同时表达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标志设计外围环绕着两根柔和交叉的橄榄枝,象征着和平、友好、协调的联合国宪章宗旨;该组织标志设计中的蓝白两色是为了与联合国标志相靠拢,保持统一的形象标识。

组织架构
架构
部门主要机构 | 下属机构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通讯和信息部门(Communication Division) |
行政服务处(Corporate Services Division) |
经济部门(Economy Division) |
生态系统部门(Ecosystems Division) |
事务治理部门(Governance Affairs Office) |
法律部门(Law Division) |
环境政策执行部门(Policy and Programme Division) |
科学部门(Science Division) |
参考资料
办事处参考资料
管理
管理人员姓名 | 职位 |
英格·安德森 |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 |
伊丽莎白·姆雷玛 |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 |
萨米·迪玛希 | 西亚办事处主任 |
德钦茨仁 | 亚太办事处主任 |
苏珊·加德纳 | 生态司司长 |
刘健 | 科学司司长 |
丽嘉·诺娜 | 经济司司长 |
参考资料
会议
会议参考资料
合作机构
名称 |
巴塞尔可持续能源机构 |
新加坡建设局(BCA)可持续建筑中心 |
环境署-DHI伙伴关系:水与环境中心 |
全球适应中心 |
全球高效照明中心 - GELC |
格栅-阿伦达尔 |
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瑞士日内瓦 |
格子华沙, 波兰 |
法兰克福学派 - 气候与可持续能源融资 |
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 (IGES) - 环境技术 |
GRID-苏福尔斯,美国 |
中国科学院: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关系 |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资源中心(RRC.美联社) |
环境署世界养护监测中心 |
参考资料
工作及任务
任务
1.环境监测:采取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同联合国的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对全球的污染,卫生,气候及可再生资源等进行监测,把各个国家和各个国际组织的地面规划,船只、飞机和人造卫星收集到的环境数据加以分析和标准。
2.资料查询:利用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查询系统在各国的联络点,来协助个人和各个组织查询有关环境的技术和科学资料来源,并定期出版《国际资料来源指南》分发给各国联络点。
3.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通过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设在各国的登记处,收集全世界已经知道的大约4.5万种化学品和每年新增加的大约1000种化学品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定期公布潜在有毒化学品的消息。
4.人类基本需要与环境的评价工作:主要是评价某些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气候,大气和臭氧层,对满足人类基本需要与环境实际或可能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作
1.人类居住区:与“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合作,处理人类居住长期规划方面的问题。
2.环境卫生:对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协助减轻由于环境缺陷和疾病给人类造成的损害,例如营养不良,疟疾、血吸虫病等许多同环境污染有关的传染病。对于发达国家,主要是减轻因劳动紧张、人口密集﹑噪声,有毒废物(包括放射性物质)所造成的疾病和与癌症有关的污染。参加国际化学安全计划的制定。
3.防止沙漠化:改良干早土地的利用方法,通过各种技术来防止沙漠的扩大,并把它们变成良田。
4.资源保护:主要是保护野生生物和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资源以及各种农作物﹑动物、鱼类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与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及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拟定《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并加以实施。
5.能源:评价各种能源在生产,运输,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影响。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这些国家的农村地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发展工作。
6.自然灾害:促进各国提高对反复无常的自然灾害的突然袭击的防御能力,例如防御地震﹑台风,暴雨和水灾等的能力。
7.环境与发展:促进在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发展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
8.工业与发展:注意对环境有现实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工业,例如化学、石油,钢铁﹑制铝、造纸、制糖和水泥工业的发展。向正走向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提供有关规划、厂址选择,结构和操作控制等方面的建议,并提供改善环境,合理使用人力、物力的指导方针。
9.海洋:关心海洋污染,包括溢油和人类活动日益扩大(例如旅游、运输和开采海洋资源)所引起的环境影响。
成员
截至202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有193个成员国及地区。
A | Afghanistan | 阿富汗 |
Albania | 阿尔巴尼亚 |
Algeria | 阿尔及利亚 |
Andorra | 安道尔 |
Angola | 安哥拉 |
Antigua & Barbuda | 安提瓜和巴布达 |
Argentina | 阿根廷 |
Armenia | 亚美尼亚 |
Aruba | 阿鲁巴 |
Australia | 澳大利亚 |
Austria | 奥地利 |
Azerbaijan | 阿塞拜疆 |
B | Bahamas | 巴哈马 |
Bahrain | 巴林 |
Bangladesh | 孟加拉国 |
Barbados | 巴巴多斯 |
Belarus | 白俄罗斯 |
Belgium | 比利时 |
Belize | 伯利兹 |
Benin | 贝宁 |
Bhutan | 不丹 |
Bolivia | 玻利维亚 |
Bosnia & Herzegovina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Botswana | 博茨瓦纳 |
Brazil | 巴西 |
Brunei | 文莱 |
Bulgaria | 保加利亚 |
Burkina Faso | 布基纳法索 |
Burundi | 布隆迪 |
C | Cabo Verde | 佛得角 |
Cambodia | 柬埔寨 |
Cameroon | 喀麦隆 |
Canada | 加拿大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中非共和国 |
Chad | 乍得 |
Chile | 智利 |
China | 中国 |
Colombia | 哥伦比亚 |
Comoros | 科摩罗 |
Congo | 刚果共和国 |
Congo (Democratic Rep.)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Costa Rica | 哥斯达黎加 |
Croatia | 克罗地亚 |
Cuba | 古巴 |
Curaçao | 库拉索 |
Cyprus | 塞浦路斯 |
Czech Republic | 捷克共和国 |
Côte D'Ivoire | 科特迪瓦 |
D | Denmark | 丹麦 |
Djibouti | 吉布提 |
Dominica | 多米尼克 |
Dominican Republic | 多明尼加共和国 |
E | Ecuador | 厄瓜多尔 |
Egypt | 埃及 |
El Salvador | 萨尔瓦多 |
Equatorial Guinea | 赤道几内亚 |
Eritrea | 厄立特里亚 |
Estonia | 爱沙尼亚 |
Eswatini | 斯威士兰 |
Ethiopia | 埃塞俄比亚 |
F | Fiji | 斐济 |
Finland | 芬兰 |
France | 法国 |
G | Gabon | 加蓬 |
Gambia | 冈比亚 |
Georgia | 格鲁吉亚 |
Germany | 德国 |
Ghana | 加纳 |
Greece | 希腊 |
Grenada | 格林纳达 |
Guatemala | 危地马拉 |
Guinea | 几内亚 |
Guinea Bissau | 几内亚比绍 |
Guyana | 圭亚那 |
H | Haiti | 海地 |
Honduras | 洪都拉斯 |
Hungary | 匈牙利 |
I | Iceland | 冰岛 |
India | 印度 |
Indonesia | 印度尼西亚 |
Iran | 伊朗 |
Iraq | 伊拉克 |
Ireland | 爱尔兰 |
Israel | 以色列 |
Italy | 意大利 |
J | Jamaica | 牙买加 |
Japan | 日本 |
Jordan | 约旦 |
K | Kazakhstan | 哈萨克斯坦 |
Kenya | 肯尼亚 |
Kiribati | 基里巴斯 |
Korea (Rep. Of) | 韩国 |
Kuwait | 科威特 |
Kyrgyzstan | 吉尔吉斯斯坦 |
L | Laos | 老挝 |
Latvia | 拉脱维亚 |
Lebanon | 黎巴嫩 |
Lesotho | 莱索托 |
Liberia | 利比里亚 |
Libya | 利比亚 |
Liechtenstein | 列支敦士登 |
Lithuania | 立陶宛 |
Luxembourg | 卢森堡 |
M | Madagascar | 马达加斯加 |
Malawi | 马拉维 |
Malaysia | 马来西亚 |
Maldives | 马尔代夫 |
Mali | 马里 |
Malta | 马耳他 |
Marshall Islands | 马绍尔群岛 |
Mauritania | 毛里塔尼亚 |
Mauritius | 毛里求斯 |
Mexico | 墨西哥 |
Micronesia (Federated States Of)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Moldova | 摩尔多瓦 |
Monaco | 摩纳哥 |
Mongolia | 蒙古 |
Montenegro | 黑山 |
Morocco | 摩洛哥 |
Mozambique | 莫桑比克 |
Myanmar | 缅甸 |
N | Namibia | 纳米比亚 |
Nauru | 瑙鲁 |
Nepal | 尼泊尔 |
Netherlands | 荷兰 |
New Zealand | 新西兰 |
Nicaragua | 尼加拉瓜 |
Niger | 尼日尔 |
Nigeria | 尼日利亚 |
North Macedonia | 北马其顿 |
Norway | 挪威 |
O | Oman | 阿曼 |
P | Pakistan | 巴基斯坦 |
Palestine | 巴勒斯坦 |
Panama | 巴拿马 |
Papua New Guinea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Paraguay | 巴拉圭 |
Peru | 秘鲁 |
Philippines | 菲律宾 |
Poland | 波兰 |
Portugal | 葡萄牙 |
Q | Qatar | 卡塔尔 |
R | Romania | 罗马尼亚 |
Russia | 俄罗斯 |
Rwanda | 卢旺达 |
S | Samoa | 萨摩亚 |
San Marino | 圣马力诺 |
Sao Tome & Principe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Saudi Arabia | 沙特阿拉伯 |
Senegal | 塞内加尔 |
Serbia | 塞尔维亚 |
Seychelles | 塞舌尔 |
Sierra Leone | 塞拉利昂 |
Singapore | 新加坡 |
Sint Maarten | 圣马丁岛 |
Slovakia | 斯洛伐克 |
Slovenia | 斯洛文尼亚 |
Solomon Islands | 所罗门群岛 |
Somalia | 索马里 |
South Africa | 南非 |
South Sudan (Rep.Of) | 南苏丹共和国 |
Spain | 西班牙 |
Sri Lanka | 斯里兰卡 |
St Kitts & Nevis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St Lucia | 圣卢西亚 |
St Vincent & Grenadines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Sudan | 苏丹 |
Suriname | 苏里南 |
Sweden | 瑞典 |
Switzerland | 瑞士 |
Syria | 叙利亚 |
T | Tajikistan | 塔吉克斯坦 |
Tanzania | 坦桑尼亚 |
Thailand | 泰国 |
Timor Leste | 东帝汶 |
Togo | 多哥 |
Tonga | 汤加 |
Trinidad & Tobago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Tunisia | 突尼斯 |
Turkmenistan | 土库曼斯坦 |
Türkiye | 土耳其 |
U | Uganda | 乌干达 |
Ukraine | 乌克兰 |
United Arab Emirates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United Kingdom | 英国 |
United States | 美国 |
Uruguay | 乌拉圭 |
Uzbekistan | 乌兹别克斯坦 |
V | Vanuatu | 瓦努阿图 |
Vatican City State | 梵蒂冈城国 |
Venezuela | 委内瑞拉 |
Viet Nam | 越南 |
Y | Yemen | 也门 |
Z | Zambia | 赞比亚 |
Zimbabwe | 津巴布韦 |
参考资料
与中国的合作
合作与影响
中国自1973年以来一直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成员。1976年,中国在肯尼亚内罗毕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兼任代表。长期以来,中国与环境署保持良好合作关系。2003年9月,环境署在北京设立代表处。2014年5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内罗毕会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联合国环境署参与筹建该联盟。2018年,时任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来华访问4次,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均与其会见。2018年11月,时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来华出席国合会2018年年会“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题论坛。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成员身份加入。2021年2月22日,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2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主题为“加大力度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率团与会,并在领导者对话会议上作了题为“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加强保护自然行动”的发言。
2022年2月28日至3月2日,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3月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率团线上参会,并在多边环境协定领导者对话会上视频发言。2022年3月3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总部所在地内罗毕举行了纪念成立50周年特别会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并发言。
驻华代表机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负责人是涂瑞和(中国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2号。电话:010–85320921。
成就
时间 | 成就 |
1974年 | 通过区域海洋保护方案;通过资源利用方式、环境与发展战略的科科约克宣言;建立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活动中心 |
1975年 |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效;通过国际环境教育方案;通过控制疟疾,血吸虫病和棉花虫害的行动计划,1975年成立地中海行动计划(MAP) |
1976年 | 建立潜在有毒化学品国际登记中心;通过人类居住行动计划 |
1977年 | 通过水资源管理行动计划;通过全球防治沙漠化行动计划;通过全球综合防治农业害虫方案;通过环境教育宣言;建立全球环境资料源查询系统 |
1978年 | 通过欧洲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环境监测和评价方案 |
1979年 | 签订远程跨国大气污染公约;签订野生动物迁徙保护公约;通过世界气候影响研究方案 |
1980年 | 公布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通过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宣言;通过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国际方案 |
1981年 | 通过环境法方案 |
1982年 | 公布世界自然宪章 |
1983年 | 通过防治非洲干旱影响的行动计划;通过保护、合理利用海洋哺乳动物的行动计划;通过世界土壤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通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区域环境方案;通过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太平洋地区环境教育区域行动方案 |
1984年 | 发表世界工业环境管理大会宣言。1985年:通过生物圈保护行动计划;通过内陆水系环境管理方案;通过保护大气臭氧层国际公约;通过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效应气体"对气候影响的评价;通过非洲环保合作方案 |
1985年 | 1985年签署维也纳 |
1986年 | 通过阿拉伯环境宣言 |
1987年 | 第19届理事会2月7日通过《内罗毕宣言》,呼吁加强环境署在全球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领导地位,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 |
1988年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
1989年 | 关于危险物种越境转移巴塞尔公约 |
1992年 |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二十一世纪议程,内容为可持续发展蓝图,-生物多样性公约 |
1995年 | 为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地污染而发起全球行动纲领 |
1997年 | 内罗毕重新定义并加强了环境署的作用和任务 |
1998年 | 鹿特丹公约获得事先知情权 |
2000年 | 根据Cartagena生物安全协议而采取措施以解决转基因生物体问题,马尔默宣言—第一届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会呼吁国际社会进行环境管理,千禧年宣言 - 可持续性环境发展列为8项千禧年发展计划之一 |
2001年 | 斯德哥尔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POPs) |
2002年 |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
2004年 | 巴厘战略计划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 |
2005年 |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强调了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指出此重要性正在下降,世界首脑会议公布的文件中强调了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
参考资料
环境奖项
地球卫士
2.环境署Sasakawa奖项
3.com+信息交流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奖金
4.种子奖(英语)
5.Volvo环境奖(环境)
6.关注你的世界—环境署国际摄影大赛(英语)
7.国际饭店与餐馆协会(IH&RA)环保奖
8.Zayed国际环保奖(英语)
9.全球500强环保绩效荣誉名册(英语)
10.LivCom奖:最适宜居住地区国际奖项(英语)
11.臭氧奖项(英语)
12.绿色奖项(英语)
主题
2020年:关爱自然,刻不容缓(Time for Nature)
2019年: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Beat Air Pollution)
2018年:塑战速决(Beat Plastic Pollution)
2017年:连接人与自然(Connecting People to Nature)
2016年:对野生动物交易零容忍(Zero tolerance for the illegal trade in Wildlife)
2015年:七十亿个梦,一个地球,关爱型消费(Seven Billion Dreams. One Planet. Consume with Care. )
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Raise Your Voice, Not the Sea Level)
2013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think eat save )
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Green Economy: Does it include you?)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Forests:Nature at Your Service)
2010年:多样的物种 唯一的星球 共同的未来(Many Species One Planet One Future)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Your Planet Needs You-UNite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2008年: 促进低碳经济(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7年: 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Melting Ice – a Hot Topic)
2006年:莫使旱地变为沙漠(Deserts and Desertification -Don't Desert Drylands!)
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Green Cities---Plan for the Plan)
2004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Wanted! 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
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于它(Water - 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
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Give Earth a Chance)
2001年: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Connect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of life)
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00 The Environment Millennium - Time to Act)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Our Earth - Our Future - Just Save It!)
1998年: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For Life on Earth)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Our Earth, Our Habitat, Our Home)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We the Peoples: 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One Earth One Family)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 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Only One Earth, Care and Share)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Climate Change. Need for Global Partnership)
1990年:儿童与环境(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ning)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When People Put the Environment First, Development Will Last)
1987年:环境与居住(Environment and Shelter: More Than A Roof)
1986年:环境与和平( A Tree for Peace)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Youth: Pop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1984年:沙漠化(Desertification)
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Managing and Disposing Hazardous Waste: Acid Rain and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保境识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Ground Water; Toxic Chemicals in Human Food Chains and
1980年: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A New Challenge for the New Decade: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Only One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Lands Loss and Soil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Water: Vital Resource for Life)
1975年:人类居住(Human Settlements)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