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现代三级跳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苏格兰和爱尔兰。最早的正式比赛发生在1826年的苏格兰地区运动会上,比蒂创造了12.95米的第一个纪录。1896年,男子三级跳被列为首届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而女子三级跳则在1996年进入奥运会。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级跳的成绩不断提升,女子三级跳也得到了发展。目前三级跳的男女世界记录分别是英国人乔纳森·爱德华兹于1995年和委内瑞拉运动员尤丽马尔·罗哈斯于2022年创造的18.29米和15.74米。
三级跳的最高组织机构是管理全球田径运动各项事务的世界田联,中国田径协会成立于1954年。三级跳的重要赛事包括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和世界田联钻石联赛等,曾涌现出乔纳森·爱德华兹、尤丽马尔·罗哈斯、克里斯蒂安·泰勒、肯尼·哈里森等著名运动员。中国也涌现出邹振先、董斌、朱亚明等优秀选手。
历史沿革
早期起源
三级跳项目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代奥运会。根据一些国际体育史学者的研究,三级跳发展到公元5世纪的时候,运动员在跳远过程中需要手持重物,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证明,通过摆动手中重物的方式可以让人跳得更远。
现代三级跳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两者跳法不同。苏格兰采用单足跳、跨步跳、跳跃的方式,而爱尔兰则采用的是单足跳、单足跳、跳跃的方式(现在的三级跳规定必须使用苏格兰跳法)。最早的正式比赛可以追溯到1826年3月17日首次举行的苏格兰地区运动会,比蒂(Andre Beattie)创造了第一个三级跳记录——12.95米。
技术演进
自然形成(1896-1928)
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完善,1896年首届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被列为比赛项目,真正成为国际性的竞赛项目。美国选手詹姆斯·康诺利以13.71米的成绩夺得该届奥运会男子三级跳冠军。1908年,国际田联正式确定三级跳的比赛规则。

在这一阶段,运动员都只重视单足跳和跳跃,把技术动作的重点放在第1跳和第3跳上,而把第2跳看成是过渡步,是单足跳和跳跃之间的连接体,充当过渡功能。这使得当时的技术普遍动作消极、连贯性差:第1跳又高又远,并直腿着地,而跨步跳则距离过短,3跳比例极不合理。当时美国运动员员丹尼尔·阿赫恩在1911年创造了15.52米的世界纪录。
研究探索(1928-1960)
20世纪20年代后期,日本运动员开始在三级跳中处于统治地位,代表人物是大岛谨吉、南部忠平以及3夺奥运冠军的田岛直人,他们的技术特点是提高起跳和着地动作的积极性,腾空阶段采用屈腿和抬膝动作,为下一步起跳动作做好准备,从3跳比例来看,他们比较强调第一跳的远度,第二跳则起跳迟缓,远度较短,三跳的节奏不均匀。1936年,日本运动员首次突破了16米大关。
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了“打击式”和“缓和式”两种技术,“打击式”是前苏联运动员创造的,其技术特点是单足跳距离远,大腿前摆着地高抬膝盖,由上到下“打击式”的放腿,使着地动作更加积极,在第2跳和第3跳中双臂同时摆动,增加蹬地效果。从3跳比例来看,“打击式”的运动同样强调单足跳,但与日本运动员相比,“打击式”重视跨步跳,主要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谢尔巴科夫(16.23米)萨克利耶尔(16.71米)。
与“打击式”同期存在的另一种技术是“缓和式”,其技术特点是起跳腿下放时不做大幅度的摆动,着地动作比较柔和,腾空阶段身体平衡保持较好,与“打击式”相比,“缓和式”更重视第3跳,代表人物是连续五破世界纪录的巴西运动员达西瓦尔(16.56米)。
发展提高(1960-1980)
这一时期,三级跳的训练方法得到了较大改进,运动成绩也得以大幅度提高。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速度在三级跳中的重要作用。从1960年波兰运动员斯密特以17.03米首次突破17米大关到1975年巴西运动员奥利维拉以17.89米再创世界纪录,这15年间*中,三级跳的成绩提高了1.86米。而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技术是“扒地式”和“跑步式”。
“扒地式”技术是前苏联运动员在“打击式”和“缓和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技术特点是,在高速助跑的情况下,表现出自然、平缓和大幅度的技术动作;起跳前、起跳后腿部几乎是伸直下放着地,“扒地”动作充分有力,重视第1跳和第2跳之间衔接的连贯性。主要代表人物是获得3届奥运会冠军的前苏联运动员萨涅耶夫。
“跑步式”是波兰教练员斯塔尔斯琴斯基提出的新技术。他提出,加大第3跳的远度、缩短第1跳比例,将水平速度较多地保持到第3跳。1960年,波兰运动员斯密特采用这种技术以17.03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成为第一个突破17米大关的三级跳运动员。这一技术也是三级跳“单足跳远型”向“跳跃跳远型”转变的重要标志。这种“跑步式”技术的创立为现代三级跳成绩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被越来越多的运动员采用。
成熟完善(1980年以后)
这一时期,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训练方法更加系统完整。三级跳整体水平迅速提高并涌现看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适合个人特长的技术,打破了某一种跳法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1985年,美国运动员班克斯以17.97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他的特点是助跑速度快,起跳能力强,动作幅度大,水平速度损失小,第3跳获得了相当远的距离。与班克斯同期的保加利亚运动员马尔科夫用传统的苏式跳法同样跳出过17.92米的优异成绩。各种流派的出现,终于导致了一种博采众长的新的方法的出现,即爱德华兹的跑跳型跳跃方式,他在1995年瑞典哥德堡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创造了18.29米的新世界纪录,并一直保持至今。他把康利等人以跳跃为主的技术进行了改进,在保持跳跃式高速度助跑、适当减少第1跳、增大第3跳等原有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保持身体重心路线的平稳和低角度起跳等技术特点,进一步有效地减少了助跑速度的损失。

现在通用的三级跳技术结构是第1跳单足跳(起跳腿落地)、第2跳跨步跳(用摆动腿落地)、第3跳跳跃(必须用双脚落入沙坑)的混合型技术结构。
女子三级跳的发展
与男子三级跳相比,女子三级跳的历史很短。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女子三级跳比赛,但参赛人数很少、水平也低,一直得不到全面开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在国内的比赛中设立女子三级跳项目。同时,一些国际比赛中也出现了女子三级跳项目。1990年,国际田联决定将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14.54米(由中国运动员李慧荣创造)设立为第一个女子三级跳世界纪录,并在1992年的世界青年锦标赛中将其作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后,女子三级跳逐渐成为所有国际比赛及各洲、各国比赛中的正式项目,成绩和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1995年雅典田径世锦赛上,乌克兰运动员克拉维茨创造了15.50米的世界纪录。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三级跳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伊内萨克拉维茨以15.33米夺得金牌,成为第一个奥运女子三级跳冠军。2020年世界田联室内巡回赛总决赛中,罗哈斯在女子三级跳比赛中以15米43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了尘封16年的世界纪录。之后的东京奥运会、2022年田径世锦赛,她接连打破世界纪录,将女子三级跳的世界纪录提高到15.74米。

中国三级跳的发展
中国的三级跳项目开展较晚。1936年6月,王士林在第11届奥运会选拔赛上以14.36米的成绩创造了旧中国的全国纪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体育事业的复兴和探索,三级跳得到迅速发展。1954年,李荣国在苏联田径锦标赛中跳出14.66米的成绩,打破旧中国三级跳远全国纪录。之后,田兆钟、李前德等人不断刷新全国纪录。1964年,田兆钟在中朝对抗赛中创造了16.58米的全国纪录,该成绩位居当年世界第二。

1979年的第三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上,邹振先以17.0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成为亚洲第一位突破17米大关的运动员。之后他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并在1981年9月的第三届世界杯田径赛上以17.34米的成绩夺得亚军,并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该成绩在当年排在世界第3位。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三级跳发展迅猛。2009年的第11届全运会上,李延熙以17.59米打破了尘封28年之久的三级跳全国纪录并创造了新的亚洲记录,一直保持至今。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选手董斌在男子三级跳中以17.58米的个人最好成绩获得第3名,成为第2位在奥运男子田赛项目上摘得奖牌的中国选手。2021年东京奥运会,朱亚明以17.57米的成绩刷新了个人最好成绩并夺得银牌,创造了中国奥运史上的新成绩;2022年田径世锦赛,朱亚明跳出17.31米的成绩,赢得中国三级跳远项目在世锦赛上的第1枚铜牌。

比赛规则
比赛场地
助跑道

起跳板
起跳板是起跳的标志,应埋入地下,上沿与助跑道及落地区表面齐平。起跳板靠近落地区的边沿称为起跳线。紧靠起跳线前应放置一块橡皮泥显示板,以便于裁判员进行判断。
起跳板至落地区远端的距离不得少于21米。
在国际比赛中,建议起跳板至落地区近端的距离不少于13米。
起跳板应为长方形,用木料或其他适宜的坚硬材料制成,长1.22米± 0.01米,宽0.2米±0.002米,厚0.1米,涂成白色。
橡皮泥显示板应采用质地坚硬的木料或其他适宜的材料,长1.22米± 0.01米,宽0.1米±0.002米。此板应安放在紧靠起跳板前的凹处或一块搁板里,其高度超出起跳板7毫米±1毫米。填充橡皮泥时,应切去边角,以便与凹槽相对,靠近起跳线的橡皮泥表面应成90°角。

落地区
起跳规则
试跳失败
注:运动员助跑时在任意位置跑出助跑道标志线不算犯规
成绩测量
三级跳的距离,应以运动员落地时身体触地的、距离起跳线最近的点作为标准,从该点到起跳线的垂直距离,就是三级跳的距离,比赛成绩精确到厘米。
应以每名运动员最好的1次试跳成绩(包括因第1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跳成绩)作为其最后的成绩。
技术要领
三级跳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助跑、单足跳(第一跳)、跨步跳(第二跳)、跳跃(第三跳)。三跳中的每一跳均可以进一步分为起跳、腾空和落地阶段。
助跑阶段
目的
获得尽可能高的水平速度,为单足跳的起跳做好准备。
动作
随着运动员在助跑道上的向前跑进,步频和步长的加快,身体逐渐抬起成正直。在助跑的最后几步,运动员用前脚掌着地,大腿高抬,避免拉大步,以便于保持上体接近正直的姿势。运动员在最后3- 6步的助跑中,适当减小步长,加快步频,为起跳做好准备。整个助跑快速、轻松、与平跑技术十分接近。
助跑的距离取决于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加速能力强的运动员一般助跑的距离较短, 反之助跑的距离则长。优秀三级跳运动员( 包括男子和女子)的助跑距离一般在35-50米之间(18~23步)。

单足跳阶段(第一跳)
目的
获得尽可能远而低的腾空,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为跨步跳的起跳做好准备。
动作
助跑最后一步时,摆动腿积极有力地蹬地,起跳腿以积极、自然的动作快速踏上起跳板, 起跳腿在前迈时大腿抬得要比平时跑稍低一些。此时,上体保持垂直或适当前倾,起跳脚的着地点离身体重心的投影点较近,一般优秀运动员的着地角度为69°±3°。起跳脚着地后,由于冲击力的作用而迫使膝关节弯曲,随着身体的前移,上体和骨盆应快速前移,同时摆动腿大小腿折叠积极前摆,整个身体像一个压紧的弹簧,处于蹬伸前的最有利姿势。
随着身体的快速前移,起跳腿要及时进行快速的蹬伸动作,与此同时,摆动腿和两臂迅速向前上方做大幅度的摆动。起跳结束时,上体正直,起跳腿的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直,摆动腿屈膝高抬,同时抬头、挺胸、两臂摆起。此时的腾起角对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过大地腾起角会导致损失过多的水平速度,而且会使运动员腾空抛物线的轨迹加大,增加第二跳起跳腿的负荷,从而影响到之后的跳跃,理想的起跳角应该在12°-15°之间。
起跳脚在着地过程中做积极的扒地动作,避免过大的制动,以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此外,在着地时身体重心正好位于起跳脚的上方,脚踝部爆发式的蹬伸,起跳腿蹬并高抬膝部积极向前摆动。

跨步跳阶段(第二跳)
目的
获得更长的腾空时间和远度,维持空中的身体平衡,为跳跃的起跳做好准备。
动作
跨步跳的起跳实际上是从第一跳腾空后开始的。在第一跳腾空的后三分之一段时,运动员的身体开始下降。此时,起跳腿继续高抬,摆动腿充分后摆,以加大两大腿之间的夹角。同时两臂摆到身体的侧后方,为起跳做好准备。
起跳腿积极下压,做有力的扒地动作,同时摆动腿和两臂用力地向前摆动。为了避免由于巨大的冲击力而造成的过分缓冲,运动员在着地时,髋、膝、踝部相关肌肉要保持紧张,使着地动作富有弹性,身体重心保持在较高的位置。运动员的身体要尽量保持正直。
起跳腿着地后要及时屈膝、屈踝,进行适当的缓冲,以使身体快速前移。当身体重心接近支撑点上方时,摆动腿和两臂快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动,身体向上伸展,起跳腿进行快速有力的蹬伸动作。在蹬离地面的瞬间,起跳腿的髖、膝、踝三关节应充分蹬直。运动员腾空后要保持较长时间的跨步姿势。摆动腿积极上提,上体前倾,起跳腿屈膝向后摆动,使两大腿的夹角达到最大。

跳跃阶段(第三跳)
目的
经过前两跳后水平速度已有明显下降,因此在第三跳中要充分利用剩余的水平速度,尽可能提高垂直速度,以获得一个较高、较远的腾空轨迹,从而取得最大的远度。
动作
起跳腿着地后,要屈膝积极缓冲,身体快速前移,摆动腿和两臂快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起跳时运动员要伸髋、伸背,上体保持正直。在起跳结束的瞬间,起跳腿的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摆动腿和两臂高摆,以增加身体重心向上移动的距离。第三跳的腾起角稍大于前两跳,一般为18°±2°。跳跃阶段的动作形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与跳远相同,运动员为了获得最大的远度,要尽可能地快速向前跳出,以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
在跳跃阶段运动员可以采用跳远中的蹲踞式、挺身式或走步式技术。蹲踞式技术比较适合腾空时间相对短的运动员,而走步式技术则适合腾空时间相对长的运动员。
在开始做落地动作的时候,运动员要低头含胸屈膝向前拾腿,同时两臂摆向前方,成团身姿势,小腿尽量前伸,以求达到最大的远度。当运动员的脚接触沙面的瞬间,上体稍微拾起,膝和髋部顺势向前。然后,身体向侧方倒下,这一动作会防止运动员在落地时的后坐。

重要赛事
奥运会
1896年首届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被列为比赛项目,真正成为国际性的竞赛项目。美国选手詹姆斯·康诺利以13.71米的成绩夺得该届奥运会的男子三级跳冠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三级跳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伊内萨克拉维茨以15.33米夺得金牌,成为第一个奥运女子三级跳冠军。

世界田径锦标赛
世界田径锦标赛作为全球第三大赛事,每届赛事都有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运动员参加,共同争夺49枚金牌。第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于1983年在赫尔辛基举行。如今,该赛事每两年举行一次,通常在8月份举行。
1983年,首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在赫尔辛基举办,男子三级跳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之后,田径世锦赛每四年举办一届。自1997年开始,改为每两年举办一届。1993年,女子三级跳成为田径世锦赛正式比赛项目。

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
首届室内田径世锦赛于1985年1月18~19日在法国巴黎举行。此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在世锦赛之后的年度举办,比赛一般在3月举行,共26个比赛项目,其中包括男女三级跳。
世界田联钻石联赛
世界田联钻石联赛是世界田联组织的一年一度的田径系列赛赛事,创立于2010年,其前身是1998年以来一直举办的国际田联黄金联赛,每年的比赛都会在全球不同城市举行。钻石联赛每年5月开赛,9月结束,总决赛为每赛季最后一站赛事。钻石联赛根据运动员在每站比赛的表现/成绩给予积分,每个项目赛季总排名前八的运动员将晋级总决赛。每个项目的总决赛冠军得主将获得钻石联赛奖杯。
现存纪录
女子
| 成绩 | 姓名 | 国家/地区 | 创纪录日期 |
世界纪录 | 15.74米 | 尤丽马尔·罗哈斯 | 委内瑞拉 | 2022年3月20日 |
奥运记录 | 15.67米 | 尤丽马尔·罗哈斯 | 委内瑞拉 | 2021年8月1日 |
男子
| 成绩 | 姓名 | 国家/地区 | 创纪录日期 |
世界纪录 | 18.29米 | 乔纳森·爱德华兹 | 英国 | 1995年8月7日 |
奥运记录 | 18.09米 | 肯尼·哈里森 | 美国 | 1996年7月27日 |
组织机构
世界田联
世界田联的前身是于1912年7月1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的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Inter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IAAF),2012年更名为国际田径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2019年更名为世界田联(World Athletics)。
目前,世界田联旗下的协会会员达200多个,分属欧、亚、非、中北美、南美及大洋洲等6个地区联合会。其工作用语为英、法、俄/德、西班牙语等。不同工作用语文本发生冲突时,以英语文本为准。其主要职责是在世界上开展包括竞走在内的田径运动,在所有会员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制定国际比赛的章程和规则,保证会员之间的比赛按田联制定的章程和规则进行,与新的国家田协联系,解决在田径运动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与奥运会组委会合作举办田径比赛,确认世界纪录等。
亚洲田径联合会
亚洲田径联合会(简称“亚田联”)是亚洲地区的田径运动管理机构,成立于1973年,中国田径协会是其会员之一。根据亚田联章程,亚洲分为东亚、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5大地区,分别设立地区协会。
中国田径协会
中国田径协会(CHINESE ATHLETICS ASSOCIATION,CAA) 成立于195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田径协会、从事田径运动及与之相关体育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热心、支持和从事田径运动及相关工作的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团体会员,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的管辖田径运动的全国性运动协会;是世界田联、亚田联及相应国际和地区田径组织承认的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田径活动的唯一合法组织。
代表人物
乔纳森·爱德华兹
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1966年5月10日出生,英国男子三级跳运动员,集奥运会、世锦赛、欧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于一身。爱德华兹自1988年开始四度参加奥运会,获得1金1银。1995年田径世锦赛,爱德华兹终以18米29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创造了世界纪录,这一世界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此外,爱德华兹还多次获得黄金联赛冠军、欧锦赛冠军等多项荣誉。除了三级跳外,他还是一名短跑运动员。

尤丽马尔·罗哈斯

尤丽马尔·罗哈斯 (Yulimar ROJAS),1995年10月21日出生,委内瑞拉女子三级跳运动员。罗哈斯15岁开始接触田径,在练习跳高后改项跳远,之后又转项三级跳。2020年世界田联室内巡回赛总决赛中,罗哈斯在女子三级跳比赛中以15米43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了尘封16年的世界纪录。之后的东京奥运会、2022年田径世锦赛接连打破世界纪录,将女子三级跳的世界纪录提高到15.74米。截止到目前(2023年8月3日),罗哈斯共获得1枚奥运金牌、3枚世锦赛金牌、2次钻石联赛总决赛冠军、3次田径室内世锦赛冠军,此外还多次获得钻石联赛系列赛冠军,职业生涯中四次打破世界纪录。
邹振先
邹振先,1955年出生于大连,中国男子三级跳运动员。1973年,邹振先进入辽宁省田径队。1975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邹振先获得跳远亚军和三级跳远季军。1976年,邹振先入选国家田径集训队,并在当年10月以16.60米的成绩创造了男子三级跳的全国纪录。1978年,邹振先在中日田径对抗赛中以16.90米获金牌并创造了新的亚洲三级跳纪录。1979年亚运会,邹振先以17.02米夺冠并再次刷新亚洲纪录,成为亚洲第一个突破17米大关的三级跳选手。1981年,邹振先接连在亚洲田径锦标赛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得金牌,并打破大运会纪录和亚洲纪录。当年的世界杯田径赛上,邹振先再次打破亚洲纪录,获得亚田联“金鞋奖”,被誉为“亚洲飞人”。1984年他代表中国参加第23届奥运会,以16.85米的成绩获得第四名。1986年10月,邹振先退役。退役后,邹振先先后担任国家队三级跳远教练、国家田径队次重点项目领队、中国短跑队领队等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