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生母为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与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五子多铎为同母兄弟,和硕睿亲王,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天命十一年(1626年),被封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多尔衮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崇德三年(1639年),降郡王;崇德六年(1641年)到七年(1642年),因在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复立为亲王。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后,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顺治元年(1644年),带领清军入关,问鼎中原;次年,被授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被尊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病死于喀喇城(今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时年三十九岁,诏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发现多尔衮生前谋篡大位之罪,诏削爵位,撤享太庙,并罢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逐出宗室,财产入官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平反,复宗籍,还爵。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生平事迹、历史评价、家族成员、人物争议、存世追思、影视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性别

所处时代

清朝

出生地

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民族

满族

出生日期

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

去世日期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

去世地点

古北口外喀喇城(今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

谥号

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顺治七年追谥,次年取消)、忠(乾隆四十三年追谥)

庙号

成宗(顺治七年追谥,次年取消)

主要成就

征战蒙古与朝鲜、统一全国

生平事迹

少年坎坷

多尔衮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万历四十年(1612年)阿巴亥生下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因出身嫡出,皆颇受重视;

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阿巴亥被人告发与大贝勒代善有亲密关系,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并借阿巴亥私窃皇帛的罪名将其“离弃”,于是,阿巴亥与其三个孩子便开始了休弃生活。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盛京(今沈阳),召回阿巴亥,重新立其为大福晋。

努尔哈赤在多尔衮幼年时就下谕:“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多尔衮以幼童年纪跻身一众成年的和硕额真行列之间,参预国政.并且,当时多尔衮与其弟多铎各领镶白旗十五牛录,是除四大贝勒之外,领有牛录(八旗制度的基层军政组织)最多的宗室成员,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努尔哈赤去世后,其母阿巴亥被自缢而亡,时年37岁。阿巴亥死后,皇太极等贝勒遵守承诺,并未为难年仅15岁多尔衮和13岁多铎;同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年号天聪。

战场建功

出征蒙古

天聪二年(1628)三月,多尔衮跟随其兄皇太极出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今漠南蒙古、青海),两军会战,多尔衮事先进行周密的部署,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明确速战方针,使得多罗特部战败,八旗军队俘获了敌军一万三千余人,大胜凯旋,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他“墨尔根岱青”(蒙古语译为:聪明的战将)的称号,并称赞其“既勇且智”,随后皇太极加封多尔衮为继任固山贝勒。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与贝勒岳托一齐前往蒙古察哈尔部(今漠南蒙古、青海)招降已死的林丹汗遗留部众。在此之前,蒙古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一直与后金对抗,和明朝修好,经过多年的苦战,皇太极率领军队将其击败,林丹汗匆忙逃窜,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等率精兵万人,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多尔衮等人率大军到达托里图城下,惧城内人心慌乱,以生事端,便派人入城劝降,并许诺秋毫无犯,林丹汗的遗孀苏泰和儿子额哲一起出城投降,并献上一块玉玺,此玺最早为传国玉玺,上刻四字:制诰之宝,元顺帝被明太祖朱元璋击败后逃窜时掉落此宝,所以此玺代表着皇权的继统合法权。多尔衮将此印玺献于皇太极,皇太极闻讯大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并于次年改国号为清,改年号为崇德,改族名为满洲。

对战明军

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多尔衮跟随皇太极攻打明朝,清朝大军由龙井关入明境,与三贝勒莽古尔泰一齐攻打汗儿庄(今河北省唐山市),大败明军,收降明朝守将;同年十一月,多尔衮驱兵攻打通州(今北京通州区),渡河抓捕哨兵,攻打北京城,在北京城广渠门外连续作战,击败前来救援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和锦州总兵祖大寿的援军;十二月时,击败明山海关的援军;天聪四年(1630年)二月,多尔衮再度随同三贝勒莽古尔泰一齐出兵攻打明朝,攻破明军大营,斩杀六十余人,俘获战马八匹,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

天聪五年(1631年)八月,多尔衮又跟随皇太极攻明于辽西,参与大凌河之战(今天辽宁省凌海市),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明军出城诱战,明军大败;十月,多尔衮和贝勒阿巴泰一齐跟随已降清的明将祖大寿前往锦州城外,四千八旗大军假装溃败,待明军出城时将城内守军击败,在洪承畴由南向北的发炮中,多尔衮险些被击毙;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再度攻明,号令后金军从长城得胜堡、上方堡突入长城,奔袭大同。

崇德三年(1638年),多尔衮被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之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王,杀五郡王,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获马五匹、银二万两的赏赐。崇德七年(1642年),多尔衮攻下松山,俘获明朝统帅洪承畴,攻克锦州;松锦之战后,明朝关外只剩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成定局。

征服朝鲜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对朝鲜发动“丙子之役”,多尔衮带领的清军势如破竹,朝鲜屡屡败退,其他贝勒所带领的军队所到之处:“人家皆烧尽,鸡豚鹅鸭无所见,只有犬吠,饱人肉而狂走”,但只有多尔衮所辖之军队例外,《清史讲义》中记载“多尔衮于征朝鲜时,《朝鲜实录》记载其举动,在满洲中独为温雅得体”。多尔衮攻占江华岛朝鲜王驻地后,严束部众,保护朝鲜王李倧及其臣子,送还朝鲜王室一部分被掳人口;崇德二年(1637年)清、朝两国缔结“三田渡盟约”,正式确立清、朝两国的宗藩体制,盟约规定:朝鲜须把昭显世子等贵族子弟送到沈阳为人质。崇德二年(1637年)四月中旬,朝鲜世子抵达沈阳(当时名盛京)。

辅佐理政

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改年号崇德,与明朝形成对等地位;皇太极大封诸王贝勒,多尔衮因在几次战役中所立的战功,地位持续上升;四月,皇太极论功大封群臣,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列六王之第三位,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七月,皇太极开始仿照明朝设立六部管理国家,从而取消四大贝勒共掌国政制度,架空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多尔衮负责掌管吏部;多尔衮先后提携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升迁,建立脱离王爵集团的国家管理集团,同时建议皇太极对国家官员系统进行全面改革,并确定了八衙官制,对加强清朝前期的中央集权起到重大作用。

争夺皇位

积极争权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骤然逝世于沈阳清宁宫,由于其死亡的突然性,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生前也并未册立嗣子,所以,众多王公大臣皆在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

此时,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两大政治集团——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之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皆在互相争夺。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朝中两黄旗的大臣皆表示希望由皇太极的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而豪格居长子地位,屡立战功,已封肃亲王,且才能出众,掌户部事,实力强劲,朝中上下皆认为豪格是皇位的不二人选,所以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密谋良久,决定议立豪格,并找到贝勒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同时,当时由多尔衮、多铎两兄弟所率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势力,极力反对豪格即位,从属两白旗的贝勒阿济格和多铎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

提出拥立豪格的八大臣之一——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多尔衮偷袭;崇德九年(1644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两黄旗众大臣一方面派人包围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为帝,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之后,阿济格和多铎赶来劝说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推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以“年老体衰”为由推脱力辞,表达自己中立立场,豪格恐即位机会消逝,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表示如若不立皇子,他们将跟随先皇而去。代善见有火拼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即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自己为帝已为不可能,迅速提出主张:双方皆退一步,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其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个妥协方案被各方所接受。

辅佐幼帝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年仅6岁的福临在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的跪迎之下,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由此,多尔衮开始走向权力的顶峰;随后,多尔衮的统治集团处理反对顺治帝即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新王朝的统治,在客观上避免八旗内乱,保存清军内部实力,维护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利益走向。

清军统一

攻占北京

崇德八年(1643年)一月,农民领袖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十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潼关,占领西安,随后分兵攻打汉中、榆林、甘肃,在年底以前已据有西北全境,给予明廷以重创;同时,多尔衮派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率军出征,攻克明朝关外据点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割断宁远与山海关的联系。

顺治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多尔衮虽然试图与农民军协同作战,但未果,直到明朝崇祯帝急诏宁远守将吴三桂回师勤王,发现皆事已晚;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而亡;四月初四,吴三桂叛归山海关,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多尔衮接受范文程的建议,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十九日,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于十五日向多尔衮递交请求支援的信函,多尔衮以此逼迫吴三桂降清,吴三桂只得答应;二十一日,多尔衮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山海关战役后,李自成由北京撤军到山陕一带,休整力量,以图再举,多尔衮则乘胜占领北京城。

一统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李自成由北京撤军到山陕一带后,积极准备反攻之战。除此之外,各地的农民军活动也并未间断;同时,福王朱由崧被明朝旧臣拥立为帝,定都于南京,改年号为弘光,各地的频繁军事、政治活动为清朝统一中原产生了障碍。

由此,多尔衮采取先西北,后江南的战略方针。九月,清军占领山东,顺治帝同时自盛京迁都北京;随后,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一众大臣、精骑向李自成所在的西安进攻;十月,清军攻陷太原,包围陕西。同时,清皇朝正式入主中原,顺治帝在南郊天坛祭天上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标志着清王朝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多尔衮受封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十二日,清军攻占潼关,李自成自西安向湖广转移,关中地区全为清军控制,多尔衮认为大顺军主力已败,遂调整部署:令多铎转军南下,进攻南明,令阿济格追击李自成。五月初四,李自成率余部勘察时,突遭地方武装包围,全部牺牲,清军追至围攻,大顺政权亡;同时,多铎军攻克扬州,兵部尚书史可法殉难,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清王朝在实际上统治全中国。

权倾理国

开国定制

清王朝正式开启统治中原之路后,多尔衮在管理国家方面也逐渐发展。

在政治体制上,多尔衮沿承明朝现有的政治制度,继续任用明朝的叛将降臣;中央机构中,仍以六部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尚书皆由满人担任,但废除王贝勒亲理部事制度;中央虽承明制,但同时引进议政王大臣会议、理藩院等机构;地方机构中,因新朝急需用人,所以普遍任用降清的汉官,如多铎攻克南京后,把南下途中招降的明将吏三百七十二人分别任命各级职务,洪承畴总督江南军务后,也推荐旧官一百四十九名,这些人都得到多尔衮的批准,当朝为官;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于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命陈名夏、谢启光等六汉人侍郎任汉尚书。

对于吏治,多尔衮表示:“衙役害民,从来积弊。如果有巨奸,即加重治,严禁重蹈明朝故辙。”十分重视传统的京察大计,对各级官员严格考核。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大计全国官员,对谢允复等八百一十六名官员分别加以革职、降调、致仕,除整顿旧官之外,多尔衮还十分重视选用新人,重开科举制度,并于顺治三年(1646年)、四年(1647年)、六年(1649年)分别举行三次会试,共取进士一千一百人,首科之中,选出四位大学士、八位尚书、十五位侍郎、三位督抚,还有都察院副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内院学士等六位高官,如傅以渐、魏裔介、魏象枢、李霨、冯溥等均出自科举,其他人也都充实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机构中,成为新朝统治的骨干力量。

在经济调节上,由于明末清初动乱不安,社会经济十分凋敝,多尔衮批示道:“征输须循旧额,加派弊政速宜停止。”并发布“大清国摄政王令旨”,向全国人民宣布取消明末加派,以发展经济、减轻民负,安定民心。

权势攀升

顺治帝即位之初,济尔哈朗与多尔衮终止诸王贝勒办理部院事务的旧例,将权力集中到“摄政二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手中,代行皇权,统摄大政。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济尔哈朗以其只是皇帝的堂叔、亲疏有别为托词,主动避让,提出群臣奏事以多尔衮领衔,奏事首先需报告多尔衮;十月,济尔哈朗被封为辅政叔王,多尔衮则为叔父摄政王,并赐予册宝、册文;顺治二年(1644年)五月,顺治帝奏折上写道:“于叔父上加一皇字,庶上下辨而体统尊”,多尔衮成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多尔衮将济尔哈朗排挤出局,另择胞弟多铎晋辅政叔德豫亲王,将皇叔父摄政王修改成为独一无二的“皇父摄政王”,彰显其突出地位。

自此,多尔衮成为顺治帝与天下臣民公认的“皇父摄政王”,顺治帝还下谕:“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

身死荣辱

坠马而亡

多尔衮因与明朝的松锦之战中,劳累过度,元气大伤,身患三种病症:第一种是怔忡之症,第二种是中风前兆,第三种是咯血症。入关后更是每日疲于各类政务,以至于头昏目胀,身体状况十分不好。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因为自己生病心情不太好,率领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出猎古北口外;十二月九日,多尔衮因狩猎坠马,膝盖受伤,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顺治帝追封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并赐以豫亲王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

身后清算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向顺治帝递上一封检举信,揭发多尔衮生前曾与党羽密谋,企图率两白旗移驻永平(今河北卢龙县),“阴谋篡夺”,又说多尔衮曾私下制成皇帝登基的龙袍服装,家中收藏着当皇帝用的珠宝。顺治帝随即召集王爷大臣密议,公布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的奏折,悉数多尔衮的罪状,称其“显有悖逆之心”,最后,多尔衮被撤去帝号,母亲及福晋的封典全都被削夺了。

多尔衮薨后不到两个月,被追罪,全面清算,削爵,擢宗室,籍家产,罢庙享,断其后嗣,掘墓,开棺,鞭尸,多尔衮的嗣子多尔博也在其获罪后被勒令归宗,并令旨不得去给多尔衮扫墓祭祀。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阅看实录,以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明示平反昭雪,还其原爵,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避免日后惹起宫廷是非,上谕中说:“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于是将有关多尔衮的档案概行销毁,以至《八旗通志》中的《多尔衮传》,记他死后的事也只寥寥数笔。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军事实力

多尔衮的军事实力极强。

《清世祖实录》记载道,顺治帝曾经评价过多尔衮:“各处征伐,皆叔父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

历史学家李治亭评判其道:“在清朝开国史上,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决定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明清兴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策进关夺权;又在关键时刻,指挥关键的山海关决战,一举击败李自成,清朝顺利进关;再决策,定鼎北京;国家初成一统!从一定意义上说,多尔衮之开创清朝历史新纪元,与努尔哈赤之开国奠基一样,同具深远的历史意义。”表明了多尔衮战功赫赫的事实,也肯定了他对清朝开国的贡献。

辅佐作用

同时,对多尔衮的评价中还多为肯定了其对顺治帝初期的辅佐作用。

《清世祖实录》中记载,顺治帝本人就曾肯定多尔衮道:“叔父幼而正直,义无隐情,体国忠贞,助成大业。又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

中国近代清史学家孟森说道:“清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世祖冲龄,政由摄政王出。当顺治七年以前,事皆摄政专断,其不为帝者,摄政自守臣节耳。屡饬廷臣致敬于帝,且自云太宗深信诸子弟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以翼戴冲人自任,其功高而不干帝位,为自古史册所仅见。”认为多尔衮是难得的忠臣。

负面评价

但在其反面,有许多人也认为多尔衮独揽大权,刚愎自用,作威作福。

四大亲王之一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就曾评价他道:“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极度批判其捷越本分、以下犯上的罪行。

官方史料中也有众多记载,《清史稿》中:“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功劳未可尽泯。今其茔域榛芜,后嗣废绝殊堪悯恻。交内务府派人员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时祭扫。”

《清世祖实录》说道:“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至僭妄悖理之处,不可枚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皆批判了多尔衮功高震主的行为。

家族成员

父亲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女真族,父亲为显祖宣皇帝爱新觉罗·塔克世,生母为宣皇后喜塔喇氏,多尔衮之父,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是清王朝的奠基人。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终年六十八岁,谥号高皇帝,庙号清太祖,尊号聪睿恭敬汗、大英明汗,后累次加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葬于清福陵(沈阳东陵)。

母亲

孝烈武皇后乌喇那拉氏(1590年—1626年),名阿巴亥(穆麟德:Abahai),乌拉部满泰贝勒之女,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睿忠亲王多尔衮生母。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被逼殉葬,享年37岁。

后妃

福晋

敬孝义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1649年),睿忠亲王多尔衮嫡福晋,科尔沁桑噶尔寨贝勒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明安的孙女。顺治六年(1649年)十二月卒,谥号敬孝忠恭正宫元妃,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追谥敬孝忠恭静简慈惠助德佐道义皇后,附太庙。

继福晋

继福晋佟佳氏,建州女真本部尚书孟噶图之女。

义顺公主(1635年—1662年),本名李爱淑,朝鲜成宗的五世孙女、锦林君李恺胤之女;顺治七年(1650年)三月,被多尔衮求娶做续弦;顺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二十六日,义顺公主回到汉城,后终身未嫁,于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十八日病死,享年二十八岁。

养子

爱新觉罗·多尔博(1643年—1673年),豫通亲王多铎第五子,睿忠亲王多尔衮养子,生母为和硕豫通亲王继福晋博尔吉济特氏·达哲,于崇德八年(1643年)出生;康熙十一年(1672年)去世,年三十岁。

人物争议

下嫁之谜

“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是清宫最著名的谜案之一,也成为直到现在,史学界依然被热烈讨论的话题。

许多史学家认为孝庄太后确实下嫁多尔衮,有以下依据。一是满清自古以来就有少数民族间“转房婚”的习俗,其被称为“收继婚”,所以从民族习俗方面判断来看,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有可能的。二是史学家蒋良骐在《东华录》中记载的,顺治帝下诏给多尔衮罗列的罪状中,指责其自称“皇父摄政王”,同时还说道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皇宫内院指的便是孝庄太后的宫室。三是《朝鲜仁祖李倧实录》中也有记载孝庄太后下嫁一事,书中将多尔衮称为“太上”,太上指的是太后的丈夫。四是南明官员兼诗人张煌言写的组诗《建夷宫词》中,有这样几句:“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明确记录了太后举行婚事的现场状况。

但对于这些确定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的证据,否定“太后下嫁”说的学者们也给出诸多解释:一是满清当时“叔嫂婚”的风俗确实存在,但是不能成为太后下嫁的确切论证;二是多尔衮“皇父”的称号由来已久,且之前也有皇帝为表示对大臣的尊敬称大臣为“父”的,如周武王就称姜子牙为“尚父”,且多尔衮的称呼大多出自大臣们的建议,是廷议之后才决定的;至于“私入皇宫内院”一说,只能证明多尔衮于孝庄太后的关系比较亲密,但不能因此就确定孝庄太后下嫁于多尔衮;并且,如果孝庄太后真下嫁于多尔衮,太后因居住于多尔衮王府,而不是住在宫中,多尔衮也就没必要犯忌讳去“私入内院”;三是如真有太后下嫁之事,朝鲜《李朝实录》中应该皆有记载,因为当时清朝廷的所有诏书都会发给朝鲜一份,但是,《李朝实录》中并没有关于太后下嫁的记载。四是张煌言是明代著名的抗清文人,南明遗臣,清军入侵时,其奋力起兵反抗,后因鲁王政权覆灭,隐居江南田县,后被旧部出卖,据死不降,张煌言作为抗清大臣,对清朝的事务记载和意见不能保持绝对中立,而谈及“慈宁宫大婚”,《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十年,建慈宁宫于隆宗门之西”,即顺治十年(1653年)之前孝庄太后一直居住在盛京,而慈宁宫于顺治十年(1653年)建工完成,所以,“慈宁宫大婚”就必须发生于顺治十年之后,但顺治十年(1653年)时,多尔衮早已于三年前病逝于河北,因此,所谓的“慈宁宫大喜”并不会发生。

存世追思

死后陵墓

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被撤去帝号、庙享,家产皆籍没入官,建设中的墓地被拆除,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诏令平反,依亲王陵寝制度恢复坟茔,多尔衮园寝俗称“九王坟”。

九王坟坐落在今东直门外新中街附近,占地三百多亩,其中可耕地一百多亩。园寝坐北朝南,最南边有神桥一座,下边是月牙河,北边八九米远是宫门三间、栅栏门,有围墙、子墙共两道。九王坟位于妙高峰下的北安河,九王坟“藏”于树林深处,碑亭是单檐歇山式建筑,覆绿色琉璃瓦,四周有券门,亭内竖有一通高大的石碑。据记载,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针对多尔衮陵墓下发的一份谕旨:“睿王坟园,因伊罪恶竟行毁坏,似属太过。其房屋门墙俱著修理,柱用黑色,仍命信郡王拨人看守。”也就是说,顺治帝在两年后,意识到自己对于多尔衮的处罚太过严厉,承认对“坟园竟行毁坏”较为过分,这就直接证明了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皇帝下令毁坏多尔衮陵墓的事,确实发生过。

影视形象

年份

电视剧\电影

扮演者

1974

《武侠董小宛》

江岛

1976

《帝女花》

靓次伯

1985

《碧血剑》

甘国卫

1987

《满清十三皇朝》

罗乐林

1989

《庄妃轶事》

樊志起

1992

《一代皇后大玉儿》

孙鹏、尔冬升

2000

《碧血剑》

卢庆辉

2001

《魂断秦淮》

陈道明

2003

《孝庄秘史》

马景涛

2005

《大清风云》

张丰毅

《太祖秘史》

应俊

2007

《碧血剑》

巴音

2012

《美人无泪》

韩栋

2015

《大玉儿传奇》

耿乐

2017

《独步天下》

屈楚萧

2018

《苏茉儿传奇》

严宽

《袁崇焕》

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