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葆(1935年6月25日-2021年2月13日),1935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宿县,195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上海青年话剧团,后调入上海电影演员剧团,2021年2月因病去世,享年85岁。1956年,杨在葆首次登上舞台,在话剧《上海激战》中饰演一个士兵,1958年,杨在葆出演了《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中首个银幕角色秦兆龙。

1960年,杨在葆出演著名导演汤晓丹执导的战争片《红日》,他饰演的解放军连长石东根,成为他演艺事业早期最为人称道的银幕形象。1983年,杨在葆凭借主演的剧情电影《血,总是热的》,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1988年,杨在葆凭借在《原野》中的精湛演技,获得了第2届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 - 学会奖。2019年,杨在葆获颁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

演员不是杨在葆唯一的身份,1982年,他自编自导了电视剧《上海屋檐下》,1985年,他主动挑起导演一职,自导自演了电影《代理市长》,凭此作品获得了第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代理市长》1985年10月全国上映,观众达7万多人次,在当时可谓空前盛况。后来,杨在葆又先后于1986年和1998年导演了《党小组长》《昨日的承诺》等电影。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杨在葆的:人物经历、个人生活、主要作品、荣誉奖项、人物评价、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杨在葆

外文名

Zaibao Yang

性别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安徽省宿县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35年6月25日

去世日期

2021年2月13日

出生地点

安徽省宿县

出生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星座

巨蟹座0612

毕业院校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职业

演员、导演

代表作品

《红日》、《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原野》、《年青的一代》

所获奖项

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婚姻状况

已婚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1935年,杨在葆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母亲拉扯他同两个姐姐长大。杨在葆自幼爱好文艺,小学时就常参加说快板、演双簧等活动。1950年至1955年,杨在葆在安徽宿县一中读书时,任学生会文娱部长,出演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方珍珠》等。1955年,杨在葆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大学时期的他曾在多幕剧《上海激战》中饰连长吕尚武、独幕剧《妯娌之间》中饰亚林等。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杨在葆靠“人民助学金”完成大学学业,从入学时做小品到汇演毕业大戏,他的表演成绩一直都很优秀。

1958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开拍“反右故事片”《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中第三个小故事《疾风劲草》的编导谢晋去上戏挑演员,一眼相中杨在葆,跟他开玩笑说,“你真像个右派”。起初杨在葆在试妆后怕自己演不好这个角色,便再三推脱,最后在谢晋力主坚持下,还是学生的他出演了个人在大银幕上的首个角色秦兆龙。

演艺经历

1959年,杨在葆毕业后分配到上海青年话剧团任演员,身材魁梧的他常常被选中出演军人形象。1965年调入上影演员剧团,先后参加了《最后一幕》《红色宣传员》《年青的一代》《箭杆河边》等话剧的演出。1960年,杨在葆出演著名导演汤晓丹执导的战争片《红日》,饰演解放军连长石东根,这是他演艺事业早期最为人称道的银幕形象。1965年,杨在葆在影片《白求恩大夫》中成功地扮演了八路军的徐连长,越来越多的观众记住了他的名字。继《红日》后,一部表现年轻的地质勘探队员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影片《年青的一代》,又一次让杨在葆登上了事业的顺风船。同年,海燕厂选择他出演《这是我应该做的》,为塑造好三轮车工人的形象,杨在葆亲自踏起三轮车走街串巷。

1975年,因“文化大革命”饱受磨难的杨在葆复出影坛,1979年在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出演男主角罗霄将军,饰演一位与战士打成一片的随和的共产党将军。这一银幕形象,使杨在葆被授予1979年文化部优秀青年演员创作奖。1981年,杨在葆和刘晓庆一道出演电影《原野》,他所饰演的“仇虎”一角,成了不少70、80后们幼年的心理阴影。不同于以往战士、连长等正面人物的形象,这一角色也成了杨在葆新戏路的标志。由于某些原因,这部电影在拍摄完成的第八年才上映,影片获得了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3年,杨在葆决定出演《血,总是热的》时,香港打斗搞笑影片冲击内地市场,很多人劝杨在葆不要去演这部描写普通工厂生活的电影。但他却表示,演员就应该拍这样的影片,他不会为了挣钱而演戏。最终,他所塑造的“罗心刚”十分有时代特征,有血有肉,成为观众心目中一个“活生生的共产党员”。1984年,《血,总是热的》拍摄结束后,杨在葆在导演的催促下,便立即投入到《双雄会》的拍摄工作中。

1985年,电影《代理市长》在广州拍摄期间,导演陈怀恺突然病倒,主演杨在葆随即挑起导演的担子。他一天仅睡三、四个小时,带领团队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不仅如此,他带领团队将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费用从五十三万缩减四十五万,最终仅用不到四十万就完成了前期摄制。最终,杨在葆凭借该片获得第9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

1986年后,杨在葆基本处于“半息影”状态,他表示银幕很难反映时代的精神和时代的英雄。不演戏后,杨在葆当起了导演,先后于1986年、1998年执导了《党小组长》《昨日的承诺》两部电影。从50岁到70岁,整整20年,杨在葆没有再演过一部电影,杨在葆谢绝那些他认为缺乏生活基础的角色。

2001年,杨在葆在战争电影《绥远之光》中饰演一名国民党将军;2004年,杨在葆在犯罪剧情电视剧《终极目标》中饰演“孙世雄”;2007年,他在古装电视剧《卧薪尝胆》中饰演“阖闾”。2019年,杨在葆获颁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

其他经历

杨在葆另一个身份就是书法家,他从小就学习毛笔字,但真正开始认真练字,是从60岁退休以后。他临过很多名家的帖,尤其喜欢历史上草书大师王铎、怀素、米芾等人的作品。2018年上影演员剧团成立65周年庆祝活动上,杨在葆挥毫泼墨写下“融通天下”四个大字,勉励剧团继续攀登艺术高峰。2020年由杨在葆策划、题词出版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艺术家书画作品选》一书的书封。2020年10月10日,杨在葆提议并策划组织“北京电影制片厂艺术家书画展”,来自北影厂的著名演员谢芳、张目、程学钦等数十位老艺术家和影视界、书画界、媒体界朋友等2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个人生活

1963年,杨在葆与前妻夏启英结婚,两人曾一起在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学习。1971年,杨在葆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被关押了整整4年3个月14天。入狱期间,前妻夏启英以每月六十元的工资,独自一人养活一双儿女和父母。出狱后,杨在葆的前妻夏启英在他拍摄《血,总是热的》时患尿毒症去世,年仅47岁。

杨在葆与第二任妻子陈丽明结识于《双雄会》,陈丽明比他小22岁,在陈丽明真诚执着的追求下,二人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

2021年2月13日15点33分,杨在葆因胆囊炎发作引发心脏衰竭,经抢救无效,在北京不幸逝世。

主要作品

作品类型

作品时间

作品名称

角色名称

海报/剧照

参演作品

1958年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秦兆龙

杨在葆

1963年

《红日》

石东根

杨在葆

1965年

《白求恩大夫》

徐世杰

杨在葆

1965年

《这是我应该做的》

丁根宝

杨在葆

1965年

《年青的一代》

肖继业

杨在葆

1976年

《江水滔滔》

卢大成

杨在葆

1977年

《大刀记》

梁宝成

杨在葆

1979年

《从奴隶到将军》

罗霄

杨在葆

1981年

《原野》

仇虎

杨在葆

1981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金东水

杨在葆

1983年

《血,总是热的》

罗心刚

杨在葆

1984年

《双雄会》

张献忠

杨在葆

1985年

《代理市长》

肖子云

杨在葆

2001年

《绥远之光》

国民党将军

2004年

《终极目标》

孙世雄

2007年

《卧薪尝胆》

阖闾

杨在葆

导演作品

1982年

《上海屋檐下》

1985年

《代理市长》

杨在葆

1986年

《党小组长》

杨在葆

1998年

《昨日的承诺》

杨在葆

编剧作品

1982年

《上海屋檐下》

荣誉奖项

年份

奖项

作品

1980年

文化部青年演员创作奖

《从奴隶到将军》

1983年

全国优秀电视剧特别奖

《上海屋檐下》

1983年

第4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7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血,总是热的》

1985年

第9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代理市长》

1988年

第2届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 - 学会奖

《原野》

2019年

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

人物评价

杨在葆在艺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男演员中最具实力与魅力的一个,而他的表演总是激情充沛且富有阳刚之美,一度享有“中国银幕第一硬汉”的美誉。

杨在葆特殊的男性美,粗犷健壮、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杨在葆艺术创作的成功来自于他的刻苦钻研和兢兢业业的艰苦创业精神,是一个进取心强,对艺术充满激情的人。

从上世纪60年代杨在葆在电影《红日》中出演石连长,到《年青的一代》中的地质队长肖继业,杨在葆创造了一系列充满阳刚气息的男人形象。《原野》《从奴隶到将军》,一直到反映改革的影片《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杨在葆扮演的角色总是历尽磨难,充满奋斗的激情和直面现实的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