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英文译名为BEIJING SPORT UNIVERSITY,英文简称为BSU),简称北体大。学校校址为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主管部门是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学校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学校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行列,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设有4个学部,25个学院,拥有4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在校学生13000余名,专任教师852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北京体育大学的:校史沿革、学校规模、科研资源、学校文化、行政管理、校友情况、学校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北京体育大学

别名

北体大

外文名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成立日期

1953年

所属地区

北京市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

办学性质

公办高校

主管部门

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

占地面积

75.5万平方米(2023年4月)

学生人数

13000余名(2023年4月)

教师人数

852人(2023年4月)

前身

中央体育学院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曹卫东;党委副书记、校长张   剑(2023年4月)

校庆日

11月1日

知名校友

仲满、张怡宁、张小平等

校训

追求卓越

校歌

《追求卓越》

主要院系

25个(2023年4月)

院校代码

10043

主要专业

体育教育、教育学等(2023年4月)

专业数量

41个(2023年4月)

校史沿革

中央体育学院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为加强对体育运动的领导,政务院增设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建议由贺龙担任主任,蔡廷锴任副主任。

1953年8月31日中央四部委联合通知中确定“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央体育学院”,学校于当年9月开始招生。学校校址定于北京先农坛。1954年1月,学校搬迁至北京西郊圆明园北侧,学校一直在该校区开展办学工作。

北京体育学院

1956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66年7月“文革”开始,学校领导机构陷入瘫痪,1973年6月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同时学校由国家体委军管会领导,其机构撤消后,归国家体委和北京市双重领导,延续到1978年9月。1979年,学校从加拿大引进艺术体操项目,并向全国推广,同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散管理的决定的报告》,该院又列为全国重点学校,隶属教育部和国家体委领导,以国家体委为主。1980年,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柯特兰学院、科隆体育学院签订合作协议。1981年,学校与美国春田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1983年,国家体委在向学校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北京体育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又红又专的体育人才,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1985年9月,调整院级领导班子,实行院长负责制。学院由此建立院长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群众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群众民主管理主要由教职工代表大会体现。自1986年起,大部分教研室归各系领导。1992年,国家体委党组和北京市委决定该院领导体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即党委集体领导,院长全面负责。

北京体育大学

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4年1月国家体委党组正式任命该校领导班子成员。1995年7月金季春任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元伟、邢文华为副校长。1995年1月9日学校对部分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高教研究室合并为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与统战部合并为党委组织部。

1995年9月根据国家体委体人字(1995)356号文件,撤销"国家体委干部培训中心"将其职能划归北京体育大学;成立"国家体委干部培训中心",由北京体育大学管理。撤销北京体育大学管理系,成立"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与培训中心为一套机构,对外挂两块牌子。

1996年1月成立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培训中心。该中心与武术系为一套机构,一套领导班子,对外挂两块牌子。1996年4月成立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中等武术学校。1996年5月在原训练竞赛科的基础上,成立训练竞赛处。1997年生物科学系更名为人体运动科学系。2001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党委任命张万增为党委书记,科教司司长史康成兼任校长。

2001年,根据国办发〔2001〕15号文件指出,要把北京体育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根本任务是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体育专门人才。2004年10月24日,学校举办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5年,学校正式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行列,同年,学校成立研究生冠军班。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奥林匹克引智中心、中国足球运动学院挂牌成立。2017年9月,学校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2018年,学校参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表演。

2019年,学校获批设置生物医学工程、播音与主持艺术等11个本科专业。

北京体育大学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4月,学校现设有4个学部,25个学院。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也设在学校。

学部

学院

专业

学科门类

体育与健康学部

教育学院

教育学

教育学

体育教育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运动康复

康复物理治疗

医学

体能训练学院

体能训练

教育学

中国武术学院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

体育旅游

休闲体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旅游管理

管理学

心理学院

应用心理学

理学

人文社科学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法学

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体育商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

经济学

经济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

文学

网络与新媒体

广告学

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语

德语

法语

俄语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波兰语

捷克语

匈牙利语

克罗地亚语

塞尔维亚语

艺术学院

表演

艺术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舞蹈表演

舞蹈学

人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

汉语言文学

继续教育学院(冬奥培训学院)

-

奥林匹克运动学部

竞技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

体育学

冰雪运动

中国足球运动学院(中国橄榄球运动学院)

-

中国篮球运动学院

-

中国排球运动学院

-

中国田径运动学院

-

中国游泳运动学院

-

中国冰上运动学院

-

中国雪上运动学院

-

附属竞技体育学校

-

体育工程学部

体育工程学院

智能体育工程

体育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

参考文献:

师资情况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852人,外聘教师201人,学校3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入选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家15人、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体育学术技术人才培养对象5人、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体育教练人才培养对象3人、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才培养对象后备人员2名、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专业队资助对象3名。国家级教练员16人,国际级裁判4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0人。

职称

姓名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许奎元、曹卫东、陈立人

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杨桦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曹卫东、马鸿韬、肖淑红、任弘、高捷、王莉、赵丽、樊庆敏、石丽君、温宇红、高颀、刘卉、段全伟、米靖、武文强

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体育学术技术人才培养对象

胡扬、矫玮、陆一帆、王卫星、杨斌胜

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体育教练人才培养对象

许奎元、陈立人、卢秀栋

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才培养对象后备人员

孙葆丽、张力为

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专业队资助对象

谢勇、周铁民、白梅

参考文献: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1个学科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次。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全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博士学位授权点

体育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新闻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体育、新闻与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应用心理

国家重点学科

体育学

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次

体育学科

参考文献: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1个。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获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市级优质课程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9门。

教学基地方面,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专业建设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冰雪运动、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舞蹈表演、休闲体育、体能训练、新闻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体育经济与管理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经济学、智能体育工程、汉语国际教育、英语、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国家特色专业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运动医学、运动、营养与健康、现代体育竞赛:竞争精神与竞技发展、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户外运动基础、奥林匹克运动

国家精品课程

运动医学、奥林匹克运动、运动训练学、排球

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运动医学、游泳理论

参考文献:

学校交流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已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同时,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院校和欧盟教育委员会“伊拉斯谟+”师生交流项目资助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训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科技部立项。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

科研资源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3年,现馆舍建于1984年,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阅览座位1100余个。截至2020年底,馆藏纸质图书133万册,其中体育类图书30万余册,珍贵民国体育图书917册;电子图书186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884万余册,电子期刊78万余册;镜像、自建及网络数据库40个,音视频13.9万小时;订阅924种中文期刊、97种外文期刊。并加入CALIS和BALIS协作组织。

学术期刊

《北京体育大学学部》创办于1959年,主管部门为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单位为北京体育大学,主要开设有党的二十大专题、体育与社会、体育科学与工程、体育文史哲、书评等栏目。该刊为南京大学CSSCI来源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20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社科卷)、中国社科院AMI收录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收录权威期刊(A+)。

《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SSEJ创办于2019年,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体育科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致力于报道国内外体育运动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等原创性论文。2021年、2022年先后被Scopus、CSCD数据库收录。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哲社科基地、2个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地、1个体育科学学会培训基地。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G高新视频体育融合创新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

北京市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重点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与应激适应重点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

人工智能体育工程实验室

冰雪运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

体育融合出版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家体育科普基地

北京体育大学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科普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运动营养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冬奥文化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基地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3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

奖励名称

成果名称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推进研究

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中部地区社区科学健身综合应用示范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

2016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

迈向体育强国的制度框架和思想基础

青少年游泳高原训练理论创新与实践

基因标记用于我国中长距离游泳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研究

运动调控高血压动脉功能中的电-机械耦联逆重构机制

2016年北京体育大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体媒人物——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口述史》(上下)

2016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竞技参赛学理论的系统构建

2016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有氧运动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对骨骼肌ERRα/γ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体媒人物——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口述史》(上、下)

2016年体育科学学会奖

提高我国老年人科学健身素养水平的研究

中国专利奖

双上肢协调运动训练和测试设备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奖

体育大国的崛起:新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体育大事

学校文化

校徽

北京体育大学

学校徽志为圆形,由徽标和中英文校名组成。徽标为大写字母“S”的演变体。其中,艺术形式的“S”,是单词sport的简写,飞舞的跑道和红色象征着青春的活力。

校训

学校校训为追求卓越

校歌

校歌为《追求卓越》

我们迎着灿烂的太阳

朝气蓬勃健康成长

我们本是人民的优秀儿女

振兴中华是神圣的使命啊

增强民族体质

弘扬体育精神

探索科学真理

引领文明进步

继承先农坛精神

发扬北体大荣耀

全体师生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曹卫东

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   剑

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高   峰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田志宏

党委常委、副校长

洪   平

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   健

党委常委、副校长

周启迪

党委常委、副校长

朱   晗

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良玉

注:查阅统计时间:2023年5月5日

参考文献: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姓名

职务

任期

钟师统

院长

1953.9—1982.8

钟师统

名誉院长

1982.8—1993.12

马启伟

院长

1982.8—1985.9

杨福鹿

院长

1985.9—1992.6

王世安

校长

1992.6—1995.7

金季春

校长

1995.7—2001.6

史康成

校长

2001.3—2002.9

杨桦

校长

2002.9-2015.6

池建

校长

2015.6—2018.6

曹卫东

校长

2018.6-2021.12

张剑

校长

2021.12-至今

参考文献:

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

职务

任期

徐英超

临时党支部书记

1952.7—1953.10

李东敏

院党支部书记

1953.10—1954.7

李东敏

院党总支书记

1954.7—1955.11

赵斌

院党总支书记

1955.11—1957.2

钟师统

党委书记

1957.2—1983.10

赵斌

党委书记

1979.9—1983.10

梅振耀

党委书记

1983.10—1985.9

王世安

党委书记

1985.9—1990.8

尹维祖

党委书记

1990.8—1993.7

王世安

代理党委书记

1993.7—1994.1

金季春

党委书记

1994.1—2001.6

张万增

党委书记

2001.6—2004.3

杨桦

党委书记

2004.3—2017.3

曹卫东

党委书记

2017.4—至今

参考文献:

校友情况

荣誉

姓名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个人佩剑冠军

仲满

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

张怡宁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拳击冠军

张小平

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举重冠军

丁美媛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射击冠军

陈颖

第二十八届奥运会排球冠军

张娜

第二十七、二十九届奥运会体操冠军

杨威

第二十九、三十届奥运会乒乓球团体冠军

王皓

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射击冠军

许海峰

第三十届奥运会举重冠军

吕小军

注:查阅统计时间:2023年5月7日

参考文献:

学校荣誉

2015年10月,北京体育大学获2015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志愿者工作集体。

2016年9月,北京体育大学获2015年度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优秀集体。

2017年4月,北京体育大学获2016年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2018年11月,北京体育大学获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志愿服务工作优秀组织单位。

2019年12月,北京体育大学获“北京市先进教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2022年8月,北京体育大学荣获“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