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生年不详—前186年),字子房,一说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人,另一说沛郡(今安徽亳州)人。他是秦末汉初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是西汉开国功臣。刘邦誉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又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军事谋略,被后人誉为“谋圣”,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并列为中国古代十四圣之一 。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的国相。在秦灭韩之后,张良国破家亡,踏上复仇之路。公元前218年,他先在秦始皇出巡博浪沙时刺杀,失败后逃亡。在下邳遇黄石公传授兵法,潜心研读,积蓄实力十年之久。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同时,张良出山遇到明主汉高祖刘邦。后来他献策入关中,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之后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筹备最后的楚汉决战。最终协助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大汉王朝,后功成身退。公元前197年张良又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公元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 。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张良的:人物生平、家族谱系、历史评价、人物轶事、文艺形象、后世纪念、人物关系等介绍

子房

所处时代

秦末汉初

出生日期

不详

去世日期

公元前186年

谥号

文成

人物生平

年少复仇

国灭家亡

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张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国相。父亲张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国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年),父亲张平去世。因此,张良出生应不晚于前250年。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即公元前230年,秦国都迁咸阳,并制定了统一全国的计划。在秦国统一全国的规划中,首先就选择了韩国。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灭韩,秦军很快攻破韩都阳翟,俘虏韩王安。韩国的贵族,也被限令一月之内迁往咸阳近郊,不服从者,将被诛九族。韩地由此成为秦国的颍川郡。

张良的年轻时代,家破国亡,以致让他沦为没落的贵族遗少。韩国为秦所灭,作为世代食韩禄,承韩君之恩的世家子弟,面对国仇家恨必然会激起他的满腔愤怒。

《史记》记载: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此时的张良满身锋芒,一心想为国报仇,他遣散家僮,没有为弟弟下葬,聚敛所有的家财寻访力士,只为刺秦复仇。

博浪刺杀

张良在淮阳学礼时见到了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6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张良事先得知消息,寻找埋伏地点。最终选择了博浪沙(博浪沙在河南省原阳县东郊)。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会导致秦始皇的车队的速度降低,其四周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因此张良众人拟定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但是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所拉,混淆刺客。据说这一方法是由原来秦国的国尉尉缭准备的。

秦始皇的车架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便提前做好了狙击秦始皇的准备。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

历史上有记载的刺秦只有三次,荆轲和高渐离都是作了有死无生的打算;唯有张良在行刺失败后成功逃脱,并且逃过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 。

逃亡岁月

黄石授书

被通缉期间,张良徜徉于下邳桥上,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故意将鞋甩到桥下,要求张良捡起,张良念其年老只得遵从,老人得寸进尺让其为他穿上,张良又照办了。老人笑着离去。而张良随着老人的身影一再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表示“孺子可教”。约定五天后清晨相会。五天后拂晓,张良去到那里。但老人已至老人发怒再约五日后相见,五日后鸡鸣,张良又迟于老人,老人又拂袖离去,这次,张良不到半夜便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拿出一部书,交给他说:“读了这部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以后就会发迹。”说完便走了,张良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后发现所得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

后人称此老人为“黄石公”,皇甫谧《高士传》记载:

黄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乱,自隐姓名,时人莫知者。

十年藏锋

张良潜藏在下邳时,潜心苦读《太公兵法》十年而有成,同时张良又聚集了百余名少年,成为当地的游侠行侠仗义。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这也是后来鸿门宴上项伯行事与张良交好的原因。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起兵反秦。张良也趁机召集起一百多人反秦。这时,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兵留县,张良想去投奔他,但中途偶遇刘邦。这时,刘邦正带着几千人开辟领地,来到了下本城西,于是张良就加入了刘邦阵营。张良被刘邦委任管理马匹。这期间,张良常向刘邦讲解《太公兵法》。刘邦也经常采纳他的主张。

《史记》记载:

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张良曾经为很多人讲过类似问题,但只有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张良说:“沛公的智慧,大概是上天赐给他的。”因而就跟上了刘邦,不再去找景驹。

佐策入关

入关咸阳

刘邦从洛阳出辗辕关南下时,张良与刘邦一连攻下了韩地十数个城池,又打败了秦朝杨熊的军队。刘邦派韩成留守阳翟,让张良随他一道南进,攻下宛城,接着向西挺进,攻入了武关。

刘邦本想用两万人强攻镇守骁关的秦朝军队。张良劝谏秦军实力强悍,不可轻敌,可以诱之以利,先虚张声势,然后派郦食其带着奇珍异宝去关上贿赂秦国的守将。秦将果然中计,答应了和刘邦一起袭击咸阳。

刘邦本要同意,张良却认为主将同意反叛,但部下却未必,应该趁着他们思想松懈,发起突然进攻。于是引兵突袭骁关,秦军无备,骁关失守。接着刘邦乘胜追击到蓝田,与秦军再
战,秦军彻底瓦解。

汉元年(前207年)张良随刘邦进入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秦宫劝谏

汉元年(前207年)刘邦进了宫,宫室里声色狗马、奇珍异宝,不计其数,还有美女如云。刘邦沉溺其中。樊哙一再劝谏但是没有作用。

张良劝谏道: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

正因为秦朝荒淫无道,所以您今天才打到这里。既然我们是为天下除害,那就应该以俭朴为本。现在才刚刚打进了秦京,您就想要过他们昏君的那种享乐日子,这就叫‘助桀为虐’。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接受樊哙的劝告。

于是刘邦退出皇宫,回军到霸上驻扎。

鸿门之宴

宴前筹谋

汉元年(前207年)项羽因刘邦先入咸阳非常恼火。这时,项羽的军队四十万而刘邦仅有十万。范增因刘邦之前贪财好色,但是进入咸阳却一反常态断定其有大志向劝谏项羽杀掉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同张良交好,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叫张良一起离开,张良因为仁义不肯离,转而告诉了刘邦。张良献计,请项伯向项羽转达刘邦的善意。后刘邦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建议第二天早晨刘邦一定要亲自向项羽赔罪。

鸿门赴宴

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于鸿门见项羽,向项羽谢罪。项羽留下刘邦饮酒。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沉默不见。于是出去召来项庄,让他自请舞剑趁机刺杀,项庄拔剑起舞,但项伯也拔剑起舞,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一时无法刺杀刘邦。

张良眼见情况危急便去营口找樊哙保护刘邦。樊哙冲入营帐打断了项庄的刺杀。项羽欣赏樊哙英武,赏肉赐酒。《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樊哙影射项羽: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后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刘邦趁上厕所的时机,把樊哙叫了出去。(有猜测樊哙之言为张良教导)

樊哙建议刘邦趁机逃走,刘邦便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解释刘邦恐惧项羽的责备,已经回到军营了。如此在项伯与张良的帮助下,刘邦与项羽在鸿门宴之中有惊无险。

汉中献计

明烧栈道

汉元年(206年)正月,刘邦被封为汉王,统管巴、蜀地区。刘邦赏给张良黄金百镒、宝珠二斗,张良把这些全部转送给了项伯。刘邦又通过张良厚赠项伯,让项伯帮他向项羽请求汉中地区。项羽答应了,于是刘邦又获得了汉中一带。刘邦回到封地的路上,张良送他们到褒中,刘邦才让张良回到韩国去。张良临别前对刘邦建议:把走过的这条栈道烧掉,可以向人们表示没有再打回去的打算,也可以哄得项羽放心。汉王便让张良返回韩国。汉王行进中,烧断了所经过的的栈道。

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刘邦的缘故,项王不派韩王成到封国去,让他跟随自己一起东去。张良向项王解说到:“汉王烧断了栈道,已经没有返回的意思了。”张良便把齐王田荣反叛之事上书报告项羽。项王由此不再担忧西边的汉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齐国。

汉元年(206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下邑之谋

韩王成先被项羽降位为侯,后又在彭城
被杀。张良闻风逃走,抄小路西去投奔了刘邦。而刘邦这时已收复了关中。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命他跟藉一道东征项羽。

汉二年(前205年)刘邦开始乘虚占领了彭城,后又被项羽回师打败。西逃到下邑时,刘邦下马问众人∶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如果我豁着把函谷关以东的地盘都分给他们,谁可以帮我一道破楚立功?

只有张良回答∶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九江王黥布,是项羽的猛将,现在正与项羽不合;彭越和齐王田荣相勾结,正在梁地坚持造反。这两个人可以迅速利用。您的部下只有韩信可以委派重任,可以独当一面。假如您真想把地盘拿出来,那就分给他们三个,项羽肯定可以打败。”

于是刘邦派遣随何去劝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了其他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叛抗汉时,刘邦又派了韩信前去征讨,韩信遂平定了燕、代、齐、赵等国的大片地区。刘邦最终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就是靠着这三个人的力量。

决胜千里

持筷定略

汉三年(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刘邦极为烦恼,与郦食其商议应该如何削弱楚方的势力。郦食其表示应分封六国后裔,刘邦认为合适便请郦食其做相应准备。此时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询问张良关于这件事的看法。

张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划地讲了起来。他指出:

1.商汤有把握可以置夏桀于死地。您今天能够置项羽于死地吗?

2.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所以还封殷的后代于宋国,那是周武王有把握能得到殷纣的人头。您今天能得到项羽的人头吗?

3.周武王进入殷都后,曾在商容住过的里巷口立表表彰他,曾把箕子从监狱里放出来,而且给比干重修了坟墓。您今天能够去为圣人修墓,去为贤人的里巷口立表表彰,到那些智者的门前去表示敬意吗?

4.周武王当时能拿巨桥仓库的粮食和鹿台所存的钱币,来救济贫穷,您今天能把仓库里的东西拿出来去救济贫穷吗?

5.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一结束,立刻把战车改为轩车,把兵器倒过头来用虎皮蒙上,表示今后永远不再使用它们了。您今天能够弃武用文,不再打仗吗?

6.周武王当时还把战马放牧在华山的南坡,表示以后不用它们了。您今天也能把马放出去,不再用它们吗?

7.周武王当时还把运输队的牛放牧到桃林塞的北面,表示他今后不再运送军饷。您今天也能把牛放出去,不再运送军饷吗?

8.今天项羽是最强不过的,您把六国立起来,六国立刻就会屈服于项羽,谁还会来听从您的指挥呢?

刘邦急忙中吐出口中的食物大骂郦食其,紧接着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

劝封韩信

汉四年(前203年),齐国所有的地方都已经被韩信全部打下。韩信派人向刘邦请示因齐国自古是诡诈多变,反复无常的国家,南面又紧挨着楚国,如果不立一个临时的齐王来镇守它,它的局势就难以稳定。希望能让自己暂时当一个代理的齐王。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韩信的使者来到荥阳后,刘邦一看韩信的来信,勃然大怒,张良、陈平匆忙暗中一踩刘邦的脚,又凑到他耳边悄声说明:局势对刘邦不利,不应禁止韩信称王。不如趁势立他为王,好好对待,命其守好齐国。不然韩信也有谋反的可能。

刘邦于是派张良前往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又把韩信的全部人马调回刘邦那里。

决战之谋

汉四年(前203年),汉对楚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

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终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

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的处境,便与陈平一同谏汉王: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

刘邦采纳的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汉军各路兵马陆续会集垓下(今安徽灵璧县沱河北岸)。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敌兵士气,终于打败项羽,迫其别姬、自刎。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 。

功成身退

分封诸侯

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分封开国功臣,《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张良没有带兵打仗独当一面的功绩。但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是子房(张良的字)的功劳。应当自己挑选齐地的三万户做封地。”张良说:“当初我自己在下邳起兵,到留县遇上了您,这是老天爷把我交给您的,现在我只要一个留县就够了,不敢领受这三万户的厚赏。”于是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刘邦因大肆分封亲密下属引起众多旧臣不满,刘邦不知如何自处,张良建议其首先封赏与刘邦有旧仇的雍齿,以安众将士的心。于是刘邦立即大摆酒席,封雍齿为什方侯,当众催促丞相、御史让他们赶快给大家评定功劳,赶快进行封赏。众大臣见雍齿都可被封侯,便不再担心。

劝都关中

汉六年(前201年)刘敬劝刘邦国都应该设在关中。刘邦听后迟疑不决。刘邦的大臣们大多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大都劝刘邦建都洛阳。他们认为洛阳东有成来,西有崤山和渑水,背靠黄河,面对伊、洛二川,形势险要。张良却认为洛阳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瘠薄,四面都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不是一个可以发挥军事优势的地方。相对而言关中左有崤山和函谷关,右有陇山与岷山,中间沃野千里。南面连着物产丰富的巴、蜀,北面挨着盛产牛马的胡地,背靠着万无一失的南、北、西三面,集中力量只用于控制东方的诸侯。东方安定时,可以通过黄河、渭水把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长安,一旦有诸侯叛乱,关中的人力物力可以通过渭水、黄河顺流而下供给前线。

刘邦当天驾车西行建都关中。张良也跟着刘邦进了关中。张良一直多病,到了关中以后,整天学习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不吃五谷杂粮,一年多时间闭门不出。

太子之变

吕后问计

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
多大臣劝阻,但都始终没能彻底改变刘邦的态度。吕后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提醒吕后请教刘邦极为信任,且智计百出的张良。后吕后派建成侯吕释之去请教张良,但张良表示当初刘邦曾多次处于危急之中,所以他能采纳自己的意见,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他是出于个人的感情想换太子,自己的建议没有作用。

吕释之强逼张良,张良只得给出办法:去请四位刘邦一直敬重但请不到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商山四皓)。这四人讨厌刘邦的傲慢无礼,宁愿逃到深山里躲藏,也不愿做汉朝的子民。但是刘邦一直对这四人很崇敬。以太子的名义请这四个人,然后令其充当太子的宾客,刘邦知其德高望重,对太子必是极大助力。于是吕后便让吕释之派人带着厚礼和太子的书信,谦恭地去请这四个人。四人请来后,先住在建成侯吕释之的家里。此四人之后出席于刘邦参加的宴会,刘邦见此,不由叹息太子“羽翼已成”,遂放弃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自言修仙

汉十二年(前195年)张良又跟随刘邦去讨伐代国,在马邑为刘邦出过奇计,任萧何当相国,也是刘邦听从张良劝告的结果。

《史记》记载: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张家世代在韩国担任丞相,韩国被灭亡后,我为了替韩国向秦朝报仇,曾不吝惜万贯家财,闹得天下震动(博浪刺杀)。现在我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当做了的老师,被封为万户候。已经达到了平民的极致,我的愿望已经满足了!我想放弃人世间的一切事情,跟着赤松子去云游成仙。

后张良“去学辟谷,道引轻身”(不吃五谷,领悟“道”意图飞升)刘邦死后,吕后回想从前,感激张良的恩德,便强迫他吃东西,并规劝:“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张良不得已,又勉强恢复了吃饭。

汉吕后二年(前186年),张良死,朝廷谥之为"文成侯"。他的儿子张不疑继承了留侯的爵位。

家族谱系

关系

人物

备注

祖父

张开地

战国时韩相,相韩昭侯、韩宣惠王与韩襄王

父亲

张平

战国时期韩相,相韩釐王与韩桓惠王

长子

张不疑

袭封留侯,后因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贬为城旦

次子

张辟疆

曾任侍中

六世孙

张皓

字叔明,东汉司空

七世孙

张纲

字文纪,张皓之子,官至广陵太守

十世孙

张翼

字伯恭,张皓玄孙,三国蜀汉时官至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祖父

张开地:战国时韩相,相韩昭侯、韩宣惠王与韩襄王。

父亲

张平:战国时期韩相,相韩釐王与韩桓惠王。

长子

张不疑:长子,嗣侯。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坐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赎为城旦。《汉书·张良传》与《汉书·高惠高后文景功臣表》中所记有出入。《张良传》中记为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坐不敬,国除 。

次子

张辟彊:次子。汉惠帝驾崩,吕后干嚎,辟强为侍中,年15岁,洞察吕后之意,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迺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迺哀。吕氏权由此起。迺大赦天下。

后代

张千秋:张良六世孙,阳陵公乘,元康四年,朝廷下诏张千秋复家,世代免除赋税徭役。东汉司空。

张晧:张良六世孙,东汉大臣,官至广陵太守。

张纲:张晧之子

张续:张纲之子

张翼:张纲曾孙,三国时蜀汉大臣,官至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张微:张翼之子

张超:张良后代,汉灵帝时期的别部司马 。

张道陵:相传为张良八世孙,五斗米道的创始人

张衡:张道陵之子

张鲁:张衡之子

其它

张汤:与张良同祖,所出不明。(《汉书》卷59《张汤传》:“赞曰: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

历史评价

司马迁: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筴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扬雄: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聩。

班固:闻张良之智勇,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故孔子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学者多疑于鬼神,如良受书老父,亦异矣。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

赫赫钭军,受兵黄石,规图胜负,不出帷幄。命惠瞻仰,安全正朔,国师是封,光荣旧宅。

司马光: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归有光:张子房当秦楚之际,以家世相韩,为韩报仇,择可以委身者,遂从高帝。汉之天下已定矣,子房不受万户之封,愿从赤松子游。或谓子房不终事汉者,为韩也。夫诛秦灭项,子房之志已毕,移以事汉,何损于义而必去之?独其为道恬澹,薄视人世之功名,而有飘然远举之志耳。

王夫之:汉高帝疑于所立,乃进而谋者,张良、叔孙通耳。良虽多智,而心固无私;通虽诡合,而缘饰儒术;且皆从容讽议之臣,未尝握兵而持国柄者也。

人物轶事

修仙问道

张良曾说过“作为一个平民来说,这已经到达顶点,我的愿望已经满足了!我愿意地弃人世间的一切事情,想跟着赤松子去当种仙。”于是他就学着不吃粮食,意想平地飞升。传说张良得到成仙。(这一点被司马光批评,认为聪明如张良,怎会口出江湖术士之言,可能底下看到宫廷斗争,以及自己功高震主的推测。)

《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趣味轶事

苏轼在《留侯论》亦有引述司马迁之语,苏轼认为黄石公于石桥故意将其鞋滑落到桥下,是要试探张良是否尚可教之,并认为黄石公可能是隐士。

大封群臣时,刘邦曾要张良自己选一块地,以试探子房是否有野心, 但遭到张良拒绝并预备求去。刘邦最后只好封他为留(县)侯。张良挑选留县的原因是,当初他与刘邦在此相遇,特此纪念。

《史记·留侯世家》提到“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司马迁看了张良图画后,惊讶于其“相貌如妇人好女”,并感叹以貌取人的缺失。

文艺形象

文献记载

历史记载

《史记》

《秦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

《汉书》

《高祖帝纪》《陈胜、项籍列传》《张良、陈平、王陵、周勃列传》

《资治通鉴》

《前汉纪》

《前汉高祖皇帝纪》

《十七史百将传》

《张良传》

小说

《搜神记》

《太平广记》

《殷芸小说》

《周六国前汉人》

《独异志》

《太平广记》

《张子房》《真白先生》《黄石公》

《古小说钩沉》

《清平山堂话本》

《合同文字记》《张子房慕道记》

《抱朴子内篇》

《敦煌变文集》

《汉将王陵变》《季布诗咏》

现代小说

《谋圣张良》《少年张良》《天意》 《一代谋臣——张良》《张良演义》等

戏曲

《全元杂剧》

《张子房圮桥进履》《汉高皇濯足气英布》《随何赚风魔蒯通》

传奇

《赤松游》

秦腔

《张良卖布》《斩韩信》《张良归山》等

京剧

《张良辞朝》

传说

张良卖剪刀,张家界、白云山、崂山、紫柏山等隐居,修仙传说

影视形象

年份

电影、电视剧

饰演者

1985年

楚河汉界

黎汉持

1986年

真命天子

谢贤

1998年

吕后传奇

周晓文

1998年

汉刘邦

王刚

2004年

楚汉骄雄

蒋志光

2004年

大汉巾帼

沈保平

2005年

楚汉风云

沈保平

2009年

战神韩信

黄海

2011年

鸿门宴

张涵予

2011年

楚汉争雄

马晓伟

2012年

王的盛宴

奇道

2012年

楚汉传奇

霍青

2012年

王的女人

任学海

2015年

秦时明月

丁宇辰

2018年

天意

李雨轩

后世纪念

墓地

说法一

张良埋骨于今徐州沛县。
此种说法是以唐代的文献记载为依据。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
当初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曾经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作为自已的封地,但张良以留城是当年与刘邦首次相见之地为理由,要求把留地封给他,"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由于张良的封地是留,死后埋葬在封地留城附近,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符合人之常情,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由于唐代距汉不远,又有文献记载,因此这种说法有较强的说服力。


说法二

第二种说法是,张良埋骨于今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此种说法有地方志文献记载作为依据。据清道光年间《永定县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永定县志》另有一处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诣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根据《史记》记载,张良确实曾在被封为留侯后,向刘邦作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表白。综合上述文献,青岩山山水奇丽、林木清幽、景色秀美,张良晚年前往隐居学道并于死后葬于该地,极有可能。

说法三


张良埋骨于今河南省兰考县。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的确存有一座张良墓。该墓位于兰考县城西南6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的南侧,紧靠着陇海铁路线。据有关材料记载,该墓冢高约 10 米,周长约有100米,保护区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墓冢周围古木参天,松柏环绕,郁郁葱葱,一派肃穆的气氛。

此外,当地还流传着关于张良的一些传说。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氏开始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在今河南省兰考县)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在这里。后代的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张良功成名就之后,为了保全自己,避免重蹈兔死狗烹的下场,就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听说后急追至白云山,不料张良已经飘然而去,从此不知所终。

说法四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良埋骨于今山东省微山县的微山岛上。并且在今微山县的微山岛上,现存有一座张良墓。该墓冢位于微山的西麓、微子墓南约1.5公里处。张良墓的墓形是下方上圆,墓冢高约 15米,长宽各100 米。墓冢前面有一块清乾隆二年立的石碑,石碑高约 1.7 米,宽约0.9米,厚约0.16米,上书有"汉留侯张良墓"六个大字。张良墓冢的东侧原有一座张良祠,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当地传说张良体弱多病,晚年就在封地留城休养,死后葬于留城东面的微山岛上。墓前还有一个很大的村庄叫"墓前村"。

张良庙

张良庙位于秦岭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川陕公路横越门首。

康熙三十六年(1697),兵部尚书、御史于成龙(振甲)路过张良庙,见有道人看守香火。康熙三十八年(1699),于成龙再次过紫柏山时,道人换成了僧人,张良圣像换成了释迦佛像。遍查之下得知,是僧人抢占了张良庙,于是将僧人逐出,并亲书‘相国神仙’四字匾额,重修大殿,重塑了张良金身,并募全真道人潘一良看守香火,自此,潘一良徒子法孙世代相袭。

张良庙有六大院,156间房舍,总面积为14200平方米。进大门是一座连通二门的大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记桥给黄石公进履之意。二门内侧左右有钟、鼓二楼,向北是大殿院,大殿院正北为大殿,原系供张良像处。大殿左侧向东入小门为“北花园”,园西北角阶下竖一大碑,高260厘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上刻“英雄神仙”四个大字,颇为爱好书法的游客所赞赏。阶上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张良拜黄石公为师之意。 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曰“回云亭”,取功成身退,返回云山之意。亭前柱石刻对联:“赤松黄石有深意,紫柏青山无俗情”。由回云亭右侧上坡,经曲折盘道六大层又逢一亭,上覆苇草,名曰“草亭”。再经盘道十大层,便到“授书楼”,取黄石公在记桥与张良授书之意。

庙中石刻

中国传统的文人墨客,大多都喜欢刻字立碑,有歌功颂德,有记述史实,不一而足。张良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驻足停留,纷纷刻石留名。据《张良庙匾联石刻诗文集注》收录,张良庙现存石刻有碑刻60通,摩崖石刻43块,还有道教匾联石刻17方、石刻诗词15首,大多为清代、民国时期所作。

张良作为汉初功臣,经司马迁大力渲染,极具传奇色彩。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特题刻“第一山”,赞许张良归隐之地清雅脱俗的环境;明朝大学士赵贞吉路过张良庙所刻诗词 “归山好”,一方面颂扬张良特殊的人生经历,一方面寄予了自身对现世官场的厌恶和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到近代以来,国家和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间,尤其是抗战时期,在此书写篆刻的人物众多。

张良庙抗战石刻的题刻者主要是驻守在汉中的官员和途经张良庙的旅行者,他们或表达对张良辅助刘邦功绩的歌颂,或表达对张良功成而退的赞赏,也有赞美自然风光、抒发抗日情感的均题词在此。

张良庙抗战石刻内容大概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歌颂张良功绩。如:周开勋的“椎秦兴汉”,陈立夫的“成功不居”,何应钦的“功业垂宇宙”等;

第二、抒发抗日爱国情感。如:段象武的“借君之椎,以椎暴日”,王耀武的"还我河山”,高树勋的“扫除倭寇,再来作伴”等;

第三、赞美自然风光。如:翁国华的“奇人奇地”,冯治安的“神仙福地”等。

除此之外,还有孙蔚如的“大勇若怯”,王辅臣的“英雄神仙”,赵守钰的“淡泊明志”,熊斌的“其犹龙乎”,魏席儒的“知止”等,赞扬了张良的高洁品质。

历代配享

公元731年,唐玄宗设置太公尚父庙,留侯张良配享祭祀。

公元760年,姜太公姜尚被尊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十人配享,张良位列其中。

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仍以张良配享武成王庙。

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张良位列其中。

清朝康熙年间,遵循明朝旧例,取张良在内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