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原四维戏剧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艺部接管,划归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旧剧处来管理,学校改名为"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平剧实验学校"。
1950年1月28日,学校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田汉担任校长。

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归中国戏曲研究院领导,学校改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
1952年11月20日,遵中央教育部"关于统一以中等技术学校(包括专业学校)所在地来定名"的通知,学校改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
1954年5月,学校更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同年8月,东北戏曲研究院的戏曲学校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成立了沈阳分校。
中国戏曲学校
1955年1月4号,中国戏曲研究院改组后学校被划分出来独立办学,归中央文化部直接领导,学校正式命名为"中国戏曲学校"。
1955年8月,沈阳分校迁到北京与中国戏曲学校合并。
1956年8月,学校迁址至宣武区里仁街3号。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停课。
1970年,教师和学生到天津市警备区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1973年,学校开始恢复。同年11月,学校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
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
中国戏曲学院
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制升格为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的名称正式开始使用,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1985年,表演系和音乐系的中专部合并,成立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
1986年,舞美系增设服装设计专业。1993年,舞美系增设布景设计专业。
1995年,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96年,学院开始筹备并且举办第一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
2000年,学院迁址至丰台区万泉寺400号。学院划转北京市。
2014年,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戏曲学院。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至2022年6月,学院设有10个教学单位、15个专业以及28个本科专业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作曲)专业学制五年,其它专业学制为四年。
系部设置 | 专业分类及方向 |
京昆系 | 表演(京剧表演) |
表演(昆曲表演) |
表演(京剧器乐) |
表演(昆曲器乐) |
表演系 | 表演(多剧种表演) |
表演(戏曲舞蹈) |
表演(多剧种器乐) |
表演(影视表演) |
表演(戏曲形体教育) |
导演系 | 戏剧影视导演 (戏曲导演) |
戏剧影视导演(戏曲影视导演) |
音乐系 | 音乐表演(民族器乐) |
音乐学(音乐学)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戏曲作曲)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音乐制作) |
录音艺术 (音响艺术设计) |
戏曲文学系 | 戏剧影视文学 (戏曲文学) |
舞台美术系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戏曲舞台设计)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舞台灯光设计)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化装造型设计) |
服装与服饰设计 (戏曲服装设计) |
动画(动画设计) |
绘画(数字绘画) |
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
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 | 艺术管理 (国际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管理(剧院管理) |
戏剧影视文学(国际文化交流)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 |
继续教育部 | / |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 | / |
师资情况
截至2022年9月,学院有教职员工431人,其中专任教师278人。有5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6名戏曲研究所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60.2%,高学历教师占 教师总数比 71.7%,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有 7 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 名百千万人才工程,12 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 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 名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师资情况 | 姓名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 | 蔡英莲、钮骠、沈世华、宋丹菊、谢锐青 |
戏曲研究所 | 吴新苗、傅谨、赵建新、陈友峰、裴喆、李小红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钮骠、沈世华、傅谨、于魁智、张火丁 |
北京市教学名师 | 舒桐、颜全毅、张艳红、李威、李艳华、李艳艳、王婷 |
百千万人才工程(部分) | 王绍军、颜全毅 |
北京市高层次人才(部分) | 张尧、谢柏梁 |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 颜全毅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6月,学院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专业硕士点1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点”各1个 。
学科建设 | 学科/专业名称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 |
专业硕士点 | 戏曲(京昆表演、京剧器乐演奏、舞台监督)、戏曲(戏曲表演、戏曲表演形体训练)、舞蹈(舞蹈表演)、戏曲(戏曲导演、戏曲影视导演)、戏曲(戏曲作曲)、音乐(民族器乐演奏)、戏曲(戏曲文学创作)、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戏曲人物造型设计、舞台灯光设计、舞台美术工程设计与管理、艺术设计、戏曲动漫创作、视觉设计与媒体艺术)等 |
北京市重点学科 | 戏剧戏曲学 |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点 | 戏剧与影视学 |
教学情况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各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北京市优质课程3门。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教学成果,有戏曲导演专业团队、京剧表演专业教师团队等教学团队。
教学情况 | 专业/项目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表演(京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戏剧影视文学、音乐表演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表演(京剧)、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剧影视导演 |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 表演(京剧)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动画、艺术管理、音乐表演、服装与服饰设计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戏曲主修剧目》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戏曲主修剧目》、《戏曲大戏写作》 |
北京市优质课程 | 京剧表演主修课程(武生专业)、戏曲角色创作、京剧唱腔写作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部分) | 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优势,培育京剧武戏尖端人才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部分) | 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优势,培育京剧武戏尖端人才 |
戏曲舞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应用 |
从“零件教学”到“成品教学”的创新实践 |
服务国家传统文化复兴战略,构建戏曲人才培养与人口培育体系的协同创新发展 |
学校交流
学院与德国、瑞士、芬兰、法国、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多所教育机构、艺术团体和会议组织定期开展艺术与学术交流、联合创作与演出、师资互访与培训等活动,共建多所艺术文化比较研究与交流中心。
学院与国(境)外23所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馆藏纸质资源33.91万册,生均纸质图书 142.72 册,以戏曲及相关艺术专业图书资料为主,兼收文学、哲学、历史及其他社科类图书资料;音像资料4万多盘,购买及共享电子资源中文数据库12个,外文数据库4个,自建馆藏戏曲音视频特色库(戏曲音视频VOD点播系统)1个,含24504个戏曲视频资料,电子化馆藏1976年前(含1976)戏曲图书4000多种。
学术期刊
《戏曲艺术》是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高等院校学报、学术类期刊,主要发表中国戏曲艺术理论研究学术类文章,所刊载文章严格限定于戏曲史论、戏曲文学、戏曲表导演、戏曲音乐、戏曲舞台美术以及戏曲民俗等戏曲文化研究诸方面;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学校有2个国家一级学会秘书处常设学院和研究基地以及多个学术研究平台。
科研平台 | 平台名称 |
国家一级学会秘书处常设学院 |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 |
研究基地 | 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
学术研究平台(部分) | 戏曲研究所、京剧研究所、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宋飞胡琴艺术传承传播中心 |
学术成果
截至2020年,学校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教育部、文旅部等机构取得科研立项课题近二百项;从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中获得立项共40余项,共资助院级科研项目77项;学校有5个长城学者项目,12个青年拔尖人才研究项目,10个青年英才计划项目,6个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获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6项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学术成果 | 项目名称 |
国家级科研立项(部分) | 《戏曲艺术当代发展路径研究》、《戏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北京卷)》、《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 |
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2002年-2006年) | 《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曲音乐史》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2004年)、《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2012年)、《中华戏曲文化学》(2008年)、《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2010年)、《<鼎峙春秋>研究》(2019年) |
校园文化
校训
学院的校训是德艺双馨、继往开来。校训要求学生重德行重艺业,德为艺先,成为爱党爱国爱民,有扎实的民族艺术功底、会融会贯通的戏曲英才;彰显学院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担当,把学院建设成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高水平特色戏曲艺术大学。

校徽
学院校徽为圆形,中间为“曲”字的京剧脸谱图案;上方为 “中国戏曲学院”隶书字样,呈半环形排列;下方为“中国戏曲学院”英文全称,与上方中文字体排列成环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李必友 |
党委副书记 | 尹晓东 |
院长 | 尹晓东 |
副院长 | 宋飞、冉常建、孙庆胜、张尧 |
党委常委 | 冉常建、蒋澄瑛、孙庆胜、张尧 |
纪委书记 | 蒋澄瑛 |
资料来源于,截至时间2022年9月 |
历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校长 | 田汉(1950-1951)、王瑶卿(1951-1954)、晏甬(1955-1961)、萧长华(1961-1966) |
院长 | 史若虚(1978-1983)、王荣增(1983-1986)、俞琳(1986-1989)、朱文相(1989-1996)、周育德(1996-2001)、杜长胜(2001-2012)、巴图(2014-2019) |
历任书记 | 晏甬(1955-1958)、史若虚(1958-1966)、李文(1979-1983)、刘亚明(1983-1986)、俞琳(1986-1987)、孙松林(1988-1996)、刘胜利(1996-1996)、杜长胜(1998-2006)、王民忠(2006-2006)、张凡(2006-2014)、龚裕(2014-2021) |
资料来源于,截至时间2022年9月 |
校友情况
校友姓名 | 校友成就 |
肖笑波 | 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
张艳萍 | 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三届中国豫剧节表演金奖获得者 |
顾卫英 | 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
陈丽宇 | 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文联“文艺出新人”大奖赛戏曲组“全国十佳、“CCTV·越女争锋”全国越剧青年演员挑战赛“十佳金奖” |
吴素真 | 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中国梆子十大青年领军人物第一名、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文华表演一等奖、河南省第三、五、六届青年演员戏剧大赛一等奖 |
刘雯卉 | 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二十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 |
学校荣誉
2006年,学院获中国学院奖多项大奖,有教育奖、组委会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制作奖和最佳视频奖等。同时还获得活动组织贡献奖。
2010年,学院获第29届奥组委、共青团中央、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联合颁发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单位”、获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颁发的“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23年,首都文明办组织开展的活动中,学院获2022年度北京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优秀案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