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今安徽桐城),历战国、秦朝、楚汉相争三个时期。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西楚霸王项羽麾下的主要谋士。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范增七十出仕,投奔项梁于吴中,向其献策,分析陈胜失败的教训,提出反秦策略。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后被封为历阳侯。公元前206年,范增献计刺杀刘邦,邀其赴鸿门宴,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不予理会。随后令项庄舞剑,借机行刺刘邦,终未成功。汉高帝三年(前204年),荥阳之战楚汉对峙,刘邦的谋士陈平施展“离间计”,使得范增遭到项羽的猜疑,于是范增在辞官归家,病死于途中。

范增自投奔项梁开始,先后又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后被封为历阳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著有《范增论》,分析项羽、范增等人的君臣关系,肯定范增的谋略能力。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范增的:人物生平、历史评价、流传佚事、墓址、后世纪念、影视形象等介绍

中文名

范增

身份

谋士

所处时代

战国、秦朝、楚汉相争时期

出生地

居巢

出生日期

公元前277

去世日期

公元前204

封号

历阳侯

主要成就

辅助项羽取得巨鹿之战胜利,消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辅佐项羽建立西楚政权

人物生平

吴中献计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今安徽桐城),历战国、秦朝、楚汉相争三个时期。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西楚霸王项羽麾下的主要谋士。

范增是居鄛人,秦末大泽乡起义时,他已年近七十。公元前208年,陈胜死后不久,项梁率领会稽子弟兵由楚地渡江向西到达吴中,成为反秦斗争的主力,范增前往投奔。范增和项梁相会于薛地,当时陈胜已被杀害,张楚大旗已倒,反秦斗争陷于低潮。项梁、刘邦等起义军首领正相会于薛地,商议挽救时局的方针和策略,范增的到来适逢其时。

范增见到项梁及一众将领,首先分析了陈胜失败的原因:秦灭六国,以楚人的仇恨最深,时至今日,世人仍惦记着为秦人所害的楚怀王,故「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亦非空穴来风。而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立楚王后裔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国反秦的力量,导致其势不长。接着范增论证和提出了反秦的策略:自项梁渡江以来,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正因项氏世代为楚将,所以才被人认为能够复兴楚国社稷。他建议应该应顺应民意,扶立楚王的后裔。项梁等人毅然接受了范增的提议,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草草创立楚国政权。

鸿门智斗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破武关,先于项羽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项羽于巨鹿之战歼灭了秦军主力章邯,直逼关中。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如今入了关,与之前大不相同,他这样的人志向是不容小觑的,我叫人观望他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这是天子之象。要速速攻打,不可错失良机。”项羽抵达函谷关,直闯关隘,向戏水之西进发。刘邦闻讯大惧,率领十万大军从咸阳退至霸州安营扎寨。

次日双方于鸿门会面,刘邦告诉项羽,自己得以入关实属侥幸,一定是有“小人”从中挑起事端,造成二人的误解。项羽回道:“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说罢,便请刘邦赴宴。宴会上,刘邦真正的对手与其说是项羽,不如说是范增。范增不时地向项羽使眼色,将自己的玉牌举起三次,示意项羽尽快行动。项羽一言不发,未有理会。宴会中刘邦借口离席,逃走前吩咐张良把一对白玉送给项羽、一对玉斗送给范增。张良回到席上,献上礼物,并代刘邦向项羽赔罪。项羽收下了璧玉,放在桌上,范增却勃然大怒拔剑撞破玉斗,怒骂项羽:“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范增察觉到刘邦对项羽的威胁,献计鸿门宴刺杀刘邦,却并未被项羽采纳。

范增

错分诸侯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为了稳定局势,分封十八路诸侯。分土建国要讲究谋略,范增给出了分封诸侯方案考虑到封国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制衡关系等,限制损害了刘邦、田荣两大军阀的政治权益。刘邦集团被分到偏远的巴蜀、汉中地区,蜀地山路险峻,以此困厄刘邦,令其难以东进威胁西楚;田荣集团被剥夺了侯爵封号;自认为陈馀只得到了赵地的三个县,不构成威胁;而蜷缩在梁地的彭越直接被范增所遗忘。这样的封侯方案,令这四股势力搅和在一起,密谋发动叛乱,破坏了西楚政权主导的霸权秩序。

君臣反目

公元前204年,刘邦项羽对峙于荥阳。荥阳是当时中原的交通枢纽,汉军占据荥阳南部,修筑甬道,用于运送军粮。项羽数次侵占夺取汉军粮道,汉军乏食,被项羽楚军困于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于是向项羽请和。项羽打算同意刘邦的请和,范增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在这样的战争局势下,范增围困刘邦于荥阳之策是十分有作用的,如果答应刘邦的求和,释放了他,以后必定会为此后悔。于是项羽采纳范增的策略急攻荥阳。

此时刘邦的谋臣陈平在接待项羽的使者时,利用反间计,抓住项羽多疑、自大的特点动摇了项羽对范增的信任。项羽的使者来到汉营,刘邦叫人准备丰盛筵席,捧着佳肴正要进献,细看使者,故意假装惊讶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便更换珍馐美食,改以粗淡的饭食供项羽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项羽,项羽便怀疑范增与汉有私情,渐渐夺去范增权柄。

辞官病死

范增七十出仕反秦,鞠躬尽瘁为项王。眼看项羽屡次错失良机已经气急交加,又被奸计所害,悲愤痛心的范增彻底灰心失望,最后不得不提出:“愿辞骸骨归卒伍”,项羽最终允许范增辞归。公元前204年,范增向项羽请辞归乡,孑然一身踏上前往彭城的路。未到彭城,背上突生毒疮发作而死,结局落魄苍凉。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汉高祖刘邦对范增赞赏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其谋士陈平也说:“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西汉大臣何武肯定范增的对于项羽的重要性: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楚以子玉轻重,魏以无忌折冲,项以范增存亡。

《三国志》作者陈寿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

唐朝宰相房玄龄等著《晋书》: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著有《范增论》: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作诗赞扬范增: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鄛人七十漫多奇,为汉敺民了不知。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

明代河漕总督陈荐:藏名羞立虎狼朝,乘鹤东依项籍豪。愤失兰图撞玉斗,不知天命与金刀。还家落日埋英气,回首浮云委旧劳。百步西连陵母冢,峨峨先识泰同山高。

道光年间进士汤鹏在《浮邱子》中:“是故燕惠王有乐毅而不能用,楚怀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汉文有贾谊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陆贽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苏轼而不能用,此左右谮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负面评价

金朝诗人田紫芝批判范增鸿门宴的计谋:“夫忠而识暗,不能择有道之主,当代无以建其功。昔范增为项楚画计,虽怒撞玉斗,未免为彭城之废人矣。”

南宋文学家洪迈对范增的看法与苏轼不同:“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呜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

康熙年间进士顾嗣立:“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

清代考据学家王鸣盛:“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

流传佚事

民间传说范增是诈死,实际上乘着石船前往九遮山(今属浙江省天台县境内),隐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中,为民治病,造桥铺路,造福百姓。范增虽声消迹灭,却依旧关心国事,当项羽自刎于乌江消息传来时,他嚎啕大哭:“竖子不听吾言,终有今日!”于是人们知道他便是范增,他却说:“范增早已死在彭城,哪里会到这里来!”不久人去洞空,不知所终。

墓址

范增墓在徐州市和平路乾隆行宫后的土山上。据传西楚军队非常敬重范增,将他葬于此地,范增墓址现今是国家级风景区。

范增

后世纪念

街头镇范增文化研究会在九遮山范增庙举行纪念范增诞辰2295周年庆典暨第十二届范增文化研讨会。

影视形象

时间

作品名称

饰演人员

1994年

《西楚霸王》

刘洵

2004年

《楚汉骄雄》

罗乐林

2005年

《楚汉风云》

辛明

2010年

《神话》

周野芒

2010年

《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

沈乐平

2011年

《鸿门宴传奇》

黄秋生

2012年

《楚汉争雄》

徐敏

2012年

《楚汉传奇》

孙海英

2012年

《王的盛宴》

陶泽如

2015年

《秦时明月》

韩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