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剧情
网络黑客尼奥(基努·里维斯 饰)做了一场奇幻的梦。在梦中,他从电脑上收到一系列讯息,并根据讯息他与一位名叫崔妮蒂(凯瑞-安·莫斯 饰)的美丽女子接头。尼奥从崔妮蒂处得知,“母体”正在找他,他可能随时面临危险。第二天,一名叫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 饰)的黑客给他打电话,并告知他有人即将来抓他,谈话间便有一帮黑衣人冲进了他的公司。尼奥在墨菲斯的帮助下试图逃跑,但还是被黑衣人逮捕了。黑衣人将尼奥绑进小黑屋,并使用一系列手段威胁尼奥帮他们寻找墨菲斯。挣扎之下,尼奥从梦中惊醒。
尼奥刚醒,便接到了墨菲斯的电话。墨菲斯约尼奥出来见面,提醒他察觉他所生活世界的异常之处,并给了尼奥一次机会,让他离开“母体”,亲自探寻“母体”是什么。
尼奥在墨菲斯的指引下离开了“母体”,在看见“母体”真面目的同时,也发现自己浑身插满了管子,躺在了一个满是营养液的培养皿中。尼奥四下环顾,周围遍布着和他状况相似的培养皿,无穷无尽。尼奥在震惊中被冲进下水道,墨菲斯使用飞行船把尼奥从坠落中救起。
墨菲斯帮助尼奥完成了复健运动恢复身体机能,并给尼奥解释了情况。原来,人类在同机器人的战争中一败涂地,意识被圈养在人工智能系统“母体”中,为机器人提供能源。在最早诞生的“母体”中,有一位可以运用“母体”漏洞的救世主,救世主组织了人类第一批反抗力量,建立了地底城市“锡安”(Zion)。救世主死后,先知预言他会再度降临,摧毁“母体”并结束人类同机器人的战争。墨菲斯告诉尼奥,他就是救世主再世。
墨菲斯通过机器帮助尼奥学习了武术,并带着尼奥去“母体”中面见先知(格洛丽亚·福斯特 饰)。在途中,尼奥和墨菲斯一行遭到了“母体”的袭击——作为“母体”杀毒软件的特工史密斯(雨果·维文 饰)在此埋伏已久。为了掩护尼奥离开,墨菲斯被捕,并遭到了特工的连环拷问。经过惊险的打斗,尼奥救出了墨菲斯,自己却被特工击中,命悬一线。尼奥命悬一线时,崔妮蒂依据先知给她的预言“她会爱上救世主”亲吻了尼奥,尼奥获得崔妮蒂的吻后,救世主的力量在尼奥的身体中苏醒,尼奥在“母体”中复活。
尼奥获得了救世主的力量后,他能看到“母体”中所有意象的代码并随意更改,这使得他同特工的打斗易如反掌。尼奥下线后发布了一篇对抗宣言,以救世主的身份正式同“母体”宣战。
演员与角色 尼奥(Neo)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饰在“母体”中他的身份是一名工程师,实际上还是一名网络黑客。在崔妮蒂的指引下他结识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并得知自己就是肩负带领人类逃离“母体”的救世主。为了担负起救世主的使命并解放人类脱离被奴役的命运,他积极地在“母体”中与特工组织对抗。饰演者基努·里夫斯将他的角色描述为能敏感地意识到世界有些不对劲的人。 崔妮蒂(Trinity)凯瑞-安·莫斯(Carrie-Anne Moss)饰墨菲斯的助手,一名逃离了“母体”的黑客。不仅联络上尼奥、促使他与墨菲斯相见,同时也参与到解救人类的行动中。被先知预言会爱上救世主。 墨菲斯(Morpheus)劳伦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饰黑客组织的首领,一名从“母体”中解放出来的人类,同时也是尼布甲尼撒号(Nebuchadnezzar)飞船的船长。他的使命是保护好人类所建造的城市锡安,同时也引导着尼奥担负起救世主的职责,试图将更多人从“母体”中解救出来。 先知(Oracle)格洛丽亚·福斯特 (Gloria Foster)饰“母体”中的预言家,能预见“母体”的未来。许下了救世主会再度降临和崔妮蒂会爱上救世主的预言。 特工史密斯(Agent Smith)雨果·维文(Hugo Weaving)饰“母体”中的特工程序,被“母体”赋予了超出常人的能力。捕猎着一切可能威胁“母体”的存在。他的终极目标是阻止人类离开“母体”并摧毁人类城市锡安。影片制作 项目开发
沃卓斯基姐妹最初对于《黑客帝国》的设想最初并非是电影,而是一部科幻漫画。在构思的五年半时间中,他们完成了14版剧本草案。虽然很多投资方都喜欢他们的剧本,但他们很难想象这将如何翻拍到屏幕上,这成为了沃卓斯基姐妹创作《黑客帝国》的一大阻碍。因此,沃卓斯基姐妹聘请了知名的插画家史蒂夫·斯格罗斯 (Steve Skroce)和高夫·达隆 (Geof Darrow),为《黑客帝国》创作了600多个故事板。华纳兄弟的高管们通过故事版看到沃卓斯基姐妹惊人的大胆想法后,决定投资《黑客帝国》并为影片的拍摄大开绿灯。不过,因为没有人能预估《黑客帝国》所能带来的票房收益,华纳兄弟只给了沃卓斯基姐妹6000万美元预算,这让她们不得不远赴澳大利亚拍摄。
角色准备 在拍摄之前,主演们花了至少整整四个月(1997年10月至1998年3月)与武术指导一起学习动作,他们最初认为这只需要几周的时间。
为了准备尼奥在培养皿中醒来的场景,基努·里维斯瘦了7千克,并把全身的毛发剃光,让尼奥看起来瘦弱憔悴。
根据导演的要求,演员们需要完全理解《黑客帝国》,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哲学。大多数主要演员和剧组人员都需要阅读《拟像与仿真》。基努·里维斯表示,在打开剧本之前导演就让他读了《拟像与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法]让·鲍德里亚,1981)和《失控》(Out of Control,[美]凯文·凯利,1994),最终他终于能够解释所涉及的哲学之间的细微差别。据饰演女主角的凯瑞-安·莫斯坦言,她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取景 为了降低成本,影片几乎完全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拍摄,但由于堪景人员实在太难找到看起来破败不堪、又具有美国风格的地点,所以许多城市衰败的景象是从零开始创建的。
这部电影使用了电影《移魂都市》(Dark City,1998)中的布景,包括屋顶、建筑物和其他外景。崔妮蒂在电影开始时遇到的屋顶与《移魂都市》男主角约翰·梅铎(John Murdoch)在黑暗城市遇到的屋顶相同。由于取景相似,且两部电影都有人类遭到其他物种控制的剧情,这引发了《黑客帝国》抄袭《移魂都市》的说法;实际上,《黑客帝国》的剧本早在《移魂都市》上映之前就已经写好了。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需要驾驶直升机穿过的悉尼领空受到法律限制,拍摄一度停滞。为了让电影拍摄进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随后修改了相关条例,允许拍摄进行。
特效
在拍摄子弹时间镜头之初,视觉效果总监约翰·盖耶塔和摄影总监比尔·波普使用了许多轨道,希望以传统的方法创造效果:他们用轨道车搭载摄影机,并且将以极快的速度围绕动作拍摄,但却失败了很多次。最终他们选择了计算机特效,通过类Unix操作系统FreeBSD为“子弹时间”的视觉效果编写一个全新的程序。
为了得到这组奇妙的“子弹时间”镜头,《黑客帝国》剧组在摄影棚内搭建了一个巨型绿幕,将120架摄影机精确地摆放在一条由计算机追踪系统设定的路线上,然后利用激光瞄准让相机快门按照预先编程好的顺序和时间间隔开始拍照,再把各个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扫描进计算机,由加入或删除帧的办法,对相邻两张照片之间的差异进行虚拟修补,以此获得360度镜头下拍摄对象的流畅、灵活的动作,最后再由计算机将该连贯的动态图象与背景融合。
原声音乐 歌曲名
表演者
作者
时长
Bad Blood
Ministry
Ministry
05:00
Dragula
Rob Zombie
Rob Zombie, Scott Humphrey
04:36
Leave You Far Behind
Lunatic Calm
Simon Shackleton, Howard Saunders
03:13
Mindfields
The Prodigy
Liam Howlett
05:40
Prime Audio Soup
Meat Beat Manifesto
Jack Dangers, Coxsone Dodd
06:17
Clubbed To Death
Rob Dougan
Rob Dougan
07:26
My Own Summer
Deftones
Moreno Chino Camilo, Cheng Chi, Carpenter Stephen, Cunningham Abe
03:34
Spybreak
Propellerheads
Alex Gifford
04:00
Rock is Dead
Marilyn Manson
Marilyn Manson, Jeordie White, Madonna Wayne Gacy
03:10
Ultrasonic Sound
Hive
Hive
04:54
《黑客帝国》的配乐由美国知名作曲家唐·戴维斯(Don Davis)作曲。为了贴切影片风格和主题,戴维斯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后现代风格的音乐元素。同时在编曲方面,戴维斯根据电影剧情的层层推进,融合了管弦乐、人声合唱和电子合成器等多种创作元素。
主题与亮点 文化内涵 《黑客帝国》之所以能成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不仅因其对未来世界的奇思妙想,更重要的是其对于世界存在的讨论、对人类生存的反思。影片将人类放置在了身体被机器奴役、精神被虚拟世界所控制,因此只能感受机器施予感受的东西的处境中,引发了大量观众对于虚拟与现实、人类与人工智能,甚至人类与自身进化过程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在《黑客帝国》的世界观中,主角过着看似平凡的一生,但却一直生活在虚拟的现实和外界的操控中,不再有绝对的真实和虚拟。在《黑客帝国》中,人类和机器的生活都有规则可循,但与机器不同的是,人类的生活是富有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的。“母体”产生的机器规则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确定性系统,没有留下想象或变通的空间,由一个元规则支配,所有的机器都得听从“母体”的指令支配,接受当前的条件。正如尼奥在电影结尾警告“母体”通过代码们生成的特工那样,“你害怕改变”,机器一旦违背了“母体”所定下的元规则,就会被视为程序错误遭到删除。它们的规则是没有历史的静态规则,因此机器在“母体”中也没有未来。尽管这个“母体”是由非人类智能创造的,但它最终似乎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人类活动场所,这是因为人类会根据自身的思想、喜好来使他们的生活充满变化。这个看似有着死板规则的“母体”世界最终因人类的存在而变得不再冷冰冰,人类有能力运用规则并找到规则中的矛盾点,并试图反抗。这也是“母体”永远无法依靠程序制定的规则驯服人类的原因。
影像风格
赛博朋克风格的运用亦是使得《黑客帝国》广受好评的一方面。《黑客帝国》对于赛博朋克风格的出色运用不仅仅在于时髦的服装、炫酷的特效、一串串绿色代码,更表现在传统科幻情节与超高速反重力的动作表演相结合,例如在影片中对于尼奥获得“救世主”能力后的第一视角,“母体”中的人或事物在该视角中都以绿色代码的形式呈现。
动作设计 《黑客帝国》的打戏片段由香港知名动作指导袁和平设计。在《黑客帝国》之前,也有众多好莱坞影片希望能邀请袁和平作为动作指导,但都因语言原因被袁和平拒绝,因此袁和平起初对于是否赴美指导《黑客帝国》这件事犹豫不决。后来,《黑客帝国》的制作人通过袁和平所属的香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给袁和平寄去了飞往洛杉矶的免费机票,并表示只是去聊聊。出于礼貌,袁和平依约赴往洛杉矶,随后便成为了《黑客帝国》的动作指导。
通过《黑客帝国》,袁和平将香港动作电影的打斗风格和武打内容带到了全球观众的眼前。袁和平的的动作指导和沃卓斯基姐妹的影片设计,将西方科幻元素与中国功夫完美结合,这是《黑客帝国》受到了世界范围内众多评论家及观众称赞的重要原因。
荣誉成就 年份
提名/获奖名称
结果
获奖主体
2000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剪辑
获奖
扎克·斯坦伯格(Zach Staenberg)
最佳视觉效果
获奖
约翰·盖塔(John Gaeta)、珍妮克·瑟尔斯(Janek Sirrs)、史蒂夫·考特利(Steve Courtley)、乔恩·图姆(Jon Thum)
最佳音效剪辑
获奖
约翰·瑞兹(John T. Reitz)、格雷格·鲁德洛夫(Gregg Rudloff)、大卫·坎贝尔(David E. Campbell)、大卫·李(David Lee)
最佳音响
获奖
丹·A·戴维斯(Dane A. Davis)
第5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电影奖 最佳摄影
提名
比尔·波普(Bill Pope)
电影奖 最佳剪辑
提名
扎克·斯坦伯格(Zach Staenberg)
电影奖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
欧文·帕特森(Owen Paterson)
电影奖 最佳特殊视觉效果
获奖
约翰·盖塔(John Gaeta)、珍妮克·瑟尔斯(Janek Sirrs)、史蒂夫·考特利(Steve Courtley)、乔恩·图姆(Jon Thum)
电影奖 最佳音效
获奖
约翰·瑞兹(John T. Reitz)、格雷格·鲁德洛夫(Gregg Rudloff)、大卫·坎贝尔(David E. Campbell)、大卫·李(David Lee)、丹·A·戴维斯(Dane A. Davis)
第2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
提名
《黑客帝国》(The Matrix)
MTV电影+电视奖
最佳电影
获奖
《黑客帝国》(The Matrix)
最佳男性表演
获奖
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
最佳动作
获奖
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劳伦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
最佳荧幕二人组
提名
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劳伦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
突破性女性表现
提名
凯瑞-安·莫斯(Carrie-Anne Moss)
最佳动作序列
提名
对于屋顶/直升机序列(For the rooftop/helicopter sequence)
第26届美国科幻、奇幻及恐怖电影学院土星奖
最佳科幻电影
获奖
《黑客帝国》(The Matrix)
最佳导演
获奖
莉莉·沃卓斯基(Lilly Wachowski)、拉娜·沃卓斯基(Lana Wachowski)
最佳男主角
提名
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
最佳女主角
提名
凯瑞-安·莫斯(Carrie-Anne Moss)
最佳男配角
提名
劳伦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
最佳编剧
提名
莉莉·沃卓斯基(Lilly Wachowski)、拉娜·沃卓斯基(Lana Wachowski)
最佳服装
提名
金·巴雷特(Kym Barrett)
最佳化妆
提名
妮基·古利(Nikki Gooley)、鲍勃·麦卡伦(Bob McCarron)、温迪·塞恩斯伯里(Wendy Sainsbury)
最佳特效
提名
约翰·盖塔(John Gaeta)、珍妮克·瑟尔斯(Janek Sirrs)、史蒂夫·考特利(Steve Courtley)、乔恩·图姆(Jon Thum)
2012
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年度典藏电影
年度典藏电影
获奖
《黑客帝国》(The Matrix)
发行与票房 上映信息 国家/地区
上映日期
美国
1999年3月31日(首映)
莱索托
1999年3月31日
澳大利亚
1999年4月8日
新西兰
1999年4月8日
新加坡
1999年4月22日
马来西亚
1999年5月6日
丹麦
1999年5月7日
意大利
1999年5月7日
韩国
1999年5月15日
巴西
1999年5月21日
哥伦比亚
1999年5月21日
墨西哥
1999年5月21日
泰国
1999年5月21日
纽埃
1999年5月26日
菲律宾
1999年5月26日
中国台湾
1999年6月4日
芬兰
1999年6月5日(Night Visions电影节)
科威特
1999年6月9日
阿根廷
1999年6月10日
英国
1999年6月11日
爱尔兰
1999年6月11日
德国
1999年6月17日
中国香港
1999年6月17日
荷兰
1999年6月17日
瑞士(德语地区)
1999年6月18日
瑞士(法语地区)
1999年6月23日
西班牙
1999年6月23日
法国
1999年6月23日
以色列
1999年6月24日
冰岛
1999年6月25日
葡萄牙
1999年6月25日
印度尼西亚
1999年7月3日(雅加达)
比利时
1999年7月7日
挪威
1999年7月7日(Filmquart电影节)
芬兰
1999年7月9日
挪威
1999年7月9日
瑞典
1999年7月14日
爱沙尼亚
1999年7月16日
乌拉圭
1999年7月30日
捷克
1999年8月5日
匈牙利
1999年8月5日
斯洛伐克
1999年8月5日
波兰
1999年8月13日
斯洛文尼亚
1999年8月19日
希腊
1999年8月20日
克罗地亚
1999年8月26日
保加利亚
1999年9月3日
土耳其
1999年9月3日
罗马尼亚
1999年9月10日
日本
1999年9月11日
俄罗斯
1999年10月14日
中国
2000年1月14日
立陶宛
2000年4月21日
意大利
2000年5月5日(重映)
德国
2003年5月29日(重映)
阿根廷
2003年10月2日(重映)
加拿大
2010年2月11日(数字电影节)
西班牙
2012年5月5日(巴塞罗那)(重映)
阿联酋
2016年1月7日(网络上映)
韩国
2016年9月22日(重映)
捷克
2019年7月3日(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荷兰
2019年8月29日(重映)
俄罗斯
2019年10月14日(重映)
意大利
2019年11月3日(数字修复版)(里雅斯特科幻节)
中国
2020年4月22日(4K修复版)(北京国际电影节)
印度
2020年5月31日(网络上映)
新加坡
2021年12月2日(重映)(IMAX)
西班牙
2021年12月3日(重映)(4K)(20周年)
加拿大
2021年12月7日(重映)(IMAX)
阿根廷
2021年12月9日(重映)
智利
2021年12月9日(重映)(IMAX)
格鲁吉亚
2021年12月9日(重映)(IMAX)
墨西哥
2021年12月9日(重映)
土耳其
2021年12月10日(重映)(IMAX)
票房 《黑客帝国》上映3天便获得了 2760 万美元票房,5天获得了3720 万美元票房,风靡了1999年春季的北美影院。《黑客帝国》于1999年火遍全球后,亦于2003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于部分欧洲、亚太地区国家进行重映。据不完全统计,《黑客帝国》在全球范围内总票房为4.67亿美元。
影碟发行 1999 年 9 月 21 日,华纳家庭视频公司首次发行c,该版本对白和字幕仅有英文版本,却成为美国第一张售出 100 万张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 10 亿美元特许经营权的 DVD[23],在2000年更成为第一张在美国销售超过 300 万张的 DVD。到2003年,《黑客帝国》DVD售出超过1000万张。
2000年3月31日,创新设计艺术公司发行了《黑客帝国》DVD的限量版珍藏盒,该版本中收录了《黑客帝国》摄制过程中的许多幕后记录。
2008 年 10 月 14 日,华纳家庭视频公司发行了《黑客帝国》的蓝光版本,该版本收录了《黑客帝国》的长篇纪录片以及影片音乐原声带。
2018 年 5 月 21 日,华纳家庭视频公司推出了《黑客帝国》的4K超高清蓝光版本。
续作
作为后续作品,《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The Matrix Reloaded)于2003年5月15日由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全球发行,亦在2003年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放映。该影片主要讲述了尼奥成为救世主后,带领人类最后的城市锡安,反抗母体围剿的故事。该影片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7亿4184万美元的票房2003年11月5日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发行了系列第三部作品《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The Matrix Revolutions)。该影片承接第二部,讲述了在母体发出最猛烈攻势的状况下,锡安的人类展开最后自救行动的故事。该影片的评价褒贬不一,在烂番茄收集的219篇专业影评人中“新鲜度”为34%,平均得分仅有5.3分(满分10分),最终该影片共收获了4亿2734美元票房。2021年12月16日,最新续作《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The Matrix Resurrections)发行,在全球范围内收获1亿5729万美元票房。该影片讲述了母体再次重启后,尼奥和崔妮蒂再次在虚拟和现实中面临抉择的故事。
IP衍生 纪录片 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于2001年11月20日发布了关于《黑客帝国》拍摄幕后的纪录电影《黑客帝国:重访矩阵(The Matrix Revisited)》。该纪录片内容以拍摄花絮、动作设计、制作幕后以及演职人员访谈为主。该影片以DVD的形式发行,内藏了包括188 分钟音乐作品和7分钟独家视频的彩蛋。
动画版
2003年,基于《黑客帝国》主题的动画短片集《黑客帝国动画版(Animatrix)》发布。该动画集由沃卓斯基姐妹担任总制作人,且汇集了来自亚洲和北美的7位顶尖动画制作人:安迪·琼斯(Andy Jones)、前田真宏、渡边信一郎、川尻善昭、小池健、森本晃司以及钟彼特(Peter Chung)。该动画集在《黑客帝国》世界观的基础上,对于母体诞生以及人类和机器的战争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评价与评分 专业评价 《黑客帝国》于 1999 年 3 月 31 日在美国上映后,受到评论家的广泛赞誉,他们称赞其创新的视觉效果、动作序列、电影摄影和娱乐价值。在烂番茄收集的161篇专业影评人中“新鲜度”为88%,平均得分7.8分(满分10分)(截止2022年9月21日)。
除去奥斯卡等富有含金量的业界奖项以及入选美国国家电影名录,《黑客帝国》亦获得了不少电影领域内专家评审的青睐。2000年,《黑客帝国》被提名为达拉斯-沃斯堡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日本科学院最佳外国电影、在线影视协会OFTA最佳剪辑,并荣获了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最佳视觉效果奖。2021年,《黑客帝国》被选入在线影视协会OFTA电影名人堂。
《芝加哥太阳时报》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评论道:“《黑客帝国》是一部视觉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冒险游戏,令人血脉喷张,但它在引人兴奋时又循规蹈矩,回到公式化的剧情中。我们想要一个想象的飞跃,而不是用打斗和交火强制性带来高潮。《黑客帝国》借用了香港动作片的反重力编排,这十分有趣,但它还可以运用得更多更好一些。”
《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斯蒂芬·亨特(Stephen Hunter)评论道:“在《黑客帝国》中沃卓斯基姐妹所呈现出的的活力和风格特别吸引我。这部电影蕴含着一种解放的能量。《黑客帝国》是纯粹动作的尖峰,而且由于它发生在矩阵的现实而不是真实的现实中,所以它的动作表演更得以从重力和感官中解放出来。”
然而,《黑客帝国》也因过多的暴力戏份受到一些评论家的批评,《英国圣公会杂志》的编辑彼得·埃利奥特(Peter Elliott)评论说:“《黑客帝国》最能捕捉到的是对未来的焦虑——许多年轻人在讨论即将到来的21世纪都会谈到这种焦虑。影片中的地球被生态灾难和战争摧毁,人们蜷缩在洞穴中挣扎着生存。这会加重年轻人对环境灾难或国际战争的担忧。”
大众评分 大众评分(截止2022年9月21日)
网站
评分
人数
链接
豆瓣电影
9.1/10
786998
1
时光网
8.2/10
9.86万
2
IMDb
8.7/10
1890116
3
烂番茄
85/100
25000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