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蜂属(Bombus)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纲、膜翅目、蜜蜂总科、蜜蜂科的一属,通称熊蜂。熊蜂是一类多食性的社会性昆虫,主要以花粉和花蜜为食,是多种植物,特别是豆科、茄科植物的重要授粉者。世界上已知的种类有50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和亚寒带,适应于寒冷、湿润的气候。中国的熊蜂种类丰富,约有150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和新疆。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熊蜂属的:种属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价值意义等介绍

中文名

熊蜂属

亚纲

有翅亚纲

动物界

熊蜂族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拉丁学名

Bombus

膜翅目

亚目

细腰亚目

蜜蜂科

亚科

蜜蜂亚科

熊蜂属

外文名

bumble bee

简介

熊蜂体躯硕大,是所有蜂类中重量级的昆虫。它们的后脚具有胫距,与蜜蜂有所区别。熊蜂的社会性较蜜蜂松散,一到秋末或冬初,群中个体除了交尾的女王蜂能渡冬外,其余皆死亡。熊蜂的巢穴主要筑于枯木至建筑物内。

熊蜂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数量正在减少,这是由于栖息地丧失、农业机械化和农药的使用。熊蜂的减少对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为它们是重要的农业授粉者。

种属分布

该属已知300余种,除南极洲外,各洲都有分布,广泛分布于寒带、温带,其中温带地区较多。中国的熊蜂不少于150种,分布极广。在新疆和东北地区,熊蜂种类极为丰富,新疆有典型的草原荒漠种松熊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有典型的针叶林种藓状熊蜂和森林草原种乌苏黑熊蜂。在青海、西藏以及四川和云南的西北部山区,熊蜂种类亦丰,青藏高原有典型的高山种猛熊蜂,云南、四川有喜温的种类鸣熊蜂,但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平原上熊蜂很少。

形态特征

熊蜂因为体态似熊而得名。外形近似蜜蜂,但唇基隆起;颚眼距明显;第1亚缘室被斜脉分割;雌蜂和工蜂后胫具花粉篮,胫节外侧光滑,边缘具长毛;雄蜂阳茎基腹铗和刺缘突突出或明显超过生殖突基节。熊蜂个体大,寿命长,浑身绒毛,有较长的吻,对一些深冠管花朵的授粉特别有效。

生活习性

熊蜂与蜜蜂同属于社会性昆虫,其进化程度处于从独居蜂到半社会性蜜蜂的中间阶段。职能有分工,分雌蜂、雄蜂和工蜂。大多数种类一年1代。一个蜂群只有1个雌蜂。以雌蜂越冬。春暖花开时,越冬的雌蜂开始活动——寻找建筑蜂房的地点、采粉、繁殖等。工蜂羽化以后,立即清理巢房、储备蜂粮、调节巢房温度以及与雌蜂共同照料子蜂。雄蜂出现较晚,专司交配,交配后几天即死亡。

熊蜂属

熊蜂具有旺盛的采集力,能抵抗恶劣的环境,对低温、低光密度适应力强,在蜜蜂不出巢的阴冷天气,熊蜂可以继续在田间采集。而且,熊蜂不像蜜蜂那样具有灵敏的信息交流系统,它能专心地在温室内作物上采集授粉而不去碰撞或从通气孔飞出去。

价值意义

熊蜂是益虫,对于农林作物、牧草、中草药以及野生植物的传粉起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牧草的传粉效果显著。有些国家为了提高牧草的产量,已经开始人工繁殖熊蜂。

熊蜂是温室中比蜜蜂更为理想的授粉昆虫,尤其为温室内蜜蜂不爱采集的具有特殊气味的番茄授粉,效果更加显著,增产幅度高达30%以上。用熊蜂给温室蔬菜授粉,不但可以提高产量,而且可以改善果菜品质,减少畸形果菜的比率,解决运用化学授粉所带来的激素污染等问题。

熊蜂是自然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指标动物,对于动物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均有一定意义。

熊蜂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