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山(1921年5月2日-1993年8月6日),河北省三河市沈庄子人,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和相声表演艺术家 ,是曲艺界高派的创始人,他也是“快板史上第一个站起来唱快板的人”。

高凤山7岁时拜北京天桥艺人曹德奎(曹麻子)为师学唱数来宝。1944年又拜相声艺人高德亮为师学说相声。10岁开始,高凤山先后与马三立、朱相臣、罗荣寿、孙宝才等在京、津和唐山卖艺。解放后,高凤山受邀到中南海演出,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赞扬。1949年高凤山加入相声改进小组,积极促进编演新曲目。后专攻快板书、数来宝。晚年高凤山主要从事曲艺教学工作,并与罗荣寿合作,登台演出《卖布头》《黄鹤楼》等传统相声节目,其代表作有《同仁堂》《数来宝》《诸葛亮押宝》《武松打店》等。高凤山弟子很多,有崔琦,石富宽等。高凤山曾任北京曲艺三团团长、北京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曲协理事。

1993年高凤山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高凤山的:人物经历、个人生活、主要作品、艺术特点、社会活动、人物评价、后世纪念、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高凤山

性别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语言

汉语

籍贯

三河市

出生日期

1921年5月2日

去世日期

1993年8月6日

出生地

河北省三河市

出生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承

高德亮、曹德奎

职业

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和相声表演艺术家

所获奖项

担任北京实验曲艺团团委、市曲艺三团团长等职务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4年,高凤山的家乡遭受蝗灾,姐姐被人贩子拐卖,等他在北京打鼓(收破烂)的父亲高占奎回来没多久,母亲也因病去世。

为带家人存活下去,高凤山的父亲携一家四口投奔北京的亲戚。几年后哥哥与曾祖母相继去世,父亲积劳成疾病倒。不满六岁的高凤山开始到铁匠铺学习打剃头刀,而父亲在高凤山学徒不足半年时病逝。在经历了几段学徒生涯后,高凤山选择到热闹的天桥做起了买卖,不幸被小贼偷走了摊子,他只得在街头流浪,靠捡烟头卖钱或乞讨过日子,现实生活使他感悟到掌握一手本领的重要性。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1928年春,高凤山正式向曹麻子拜师,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艺路。在师父的指导下,高凤山学会了《武松打店》《鲁达买肉》以及时事段子《打南口》。但在学艺期间,高凤山遭受了师父的欺压,于是高凤山逃到了天津的“三不管”地带。

曲折前进

凭借出色的表演,高凤山在“三不管”开始小有名气。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他只得又回到北平。1940年,北平日伪组织天桥艺人演出,高凤山借搭台之机冒死翻墙而逃。

1944年冬,高凤山携妻来到唐山谋生,但遭到汉奸特务压迫。为多条生路,他又拜相声艺人高德亮为师。白天,夫妻二人出去卖艺,晚上,高凤山就去夜市上叫卖冰糖块。

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曲艺繁荣发展,艺人们自发组织了相声改革领导小组,高凤山成为了小组成员。他们通过曲艺宣传镇压反革命、戒赌禁毒、婚姻法,告别“撂地”为生的艺路。大栅栏内的三庆园、西单长安大戏院、吉祥戏院、儿童剧场,这些街头艺人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场地,从此成为了他们的舞台。由此,曲艺声望大振,高凤山的数来宝和相声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51年,高凤山担任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小组长,前往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1951年后,高凤山先后担任了北京实验曲艺团团委、市曲艺三团团长等职务。1958年,北京市三个曲艺团合并为国营剧团——北京曲艺团,他被任命为该团团长。繁忙的工作重担,并没有影响他的演出和艺术创作,在此期间,高凤山创作改编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曲艺新段,如《壮志凌云》《三废变为宝》《小黑姑娘》《闯王斩堂弟》《李逵下山》等30多个快板段子,通过曲艺革新“为新中国服务”,高凤山运用手、眼、身、法、步几个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成功把观众带入角色之中。1963年秋,高凤山领导的北京曲艺团被邀请到中南海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许多中央领导观看演出。

后期发展

高凤山在任北京曲艺三团团长等职务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年演员的“传、帮、带”上。在他的主张下,曲艺团先后招收了四期80多名学员,如著名的青年曲艺演员刘学智、王学义、石富宽,李金斗、王谦祥等。高凤山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戏曲学校等许多院校授过课,为越南的同仁们讲过学,晚年高凤山主要从事曲艺教学工作,大戏剧家欧阳予倩专门请他介绍过咬字发声的经验,张瑞芳跟他学过绕口令。他还和高元钧、李润杰、刘洪宾、刘学智合作,出版过《快板、快板研究》的理论文集。1990年,高凤山开始指导孟新恢复濒于失传的“牛骨数来宝”。

其它经历

“文化大革命”中高凤山被打成彭真的“走狗”,游过街、挨过斗、蹲过牛棚。

高凤山从一线上退下来后,还担任着北京曲艺团顾问、中国文联委员、崇文区政协常委、崇文区曲艺杂技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个人生活

高凤山各有一名哥哥姐姐,父亲是高占奎。1944年,高凤山和王玉珍结为夫妻。

高凤山先后拜师曹德奎、高德亮,弟子有崔琦,石富宽等。

1993年高凤山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

主要作品

相声作品

选取部分作品

作品图片

时间

作品

/

《卖马》

/

《同仁堂》

/

《黄鹤楼》

/

《卖布头》

快板作品

选取部分作品

作品图片

时间

作品

高凤山

1985年

《诸葛亮押宝》

高凤山

/

《黑姑娘》

/

《闯王斩堂弟》

高凤山

/

《综合利用开红花》

/

《劫刑车》

/

《武松打店》

/

《杨志卖刀》

高凤山

/

《张羽煮海》

/

《周仓偷孩子》

书籍作品

作品图片

时间

作品

高凤山

1960年

《快板、快板研究》

1964年

《壮志凌云:数来宝、快板》

艺术特点

在打板上,高凤山采用大指压板、二指挑板、三指撩板,充分利用扇、撩、打、粘、连、碾的技法,改变了传统模式中声韵无力,板眼单调的缺点,让竹板活了起来。通过竹板的起落,创造环境,真正起到了搀、驾、扶、托的艺术作用。

在唱词上,高凤山加强了艺术的语句处理,通过气裹力、力托气、气托音,音托字,避免了嗽叭嘴、麦克风式的直出直入,并巧妙利用高音、中音、低音、炸音,使词断情不断,情断意不断。

在表演上,高凤山运用手、眼、身、法、步,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成功把观众带入角色之中,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社会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高凤山加入相声改革领导小组,成为小组成员。

1951年,高凤山担任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小组长,前往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

1951年后,高凤山先后担任了北京实验曲艺团团委、市曲艺三团团长等职务。1958年,北京市三个曲艺团合并为国营剧团——北京曲艺团,他被任命为该团团长。

从一线工作退下来后,高凤山依旧担任着北京曲艺团顾问、中国文联委员、崇文区政协常委、崇文区曲艺杂技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将尚存的余热奉献给党和国家。

人物评价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曾说:“高凤山先生是我非常崇敬的快板表演艺术家,他的“高派”快板艺术以其高亢清脆的噪音、明快流畅的节奏、感情充沛的表演等特点深受观众喜爱。如果写一本快板艺术史,其中必然会有高凤山的名字;如果编一套快板理论著作,高凤山也一定会名列其中。”

何云伟也在高凤山先生9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中表示:“高先生是中国曲艺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泰斗,他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贡献值得每一位曲艺演员学习。”

相声演员李金斗评价高凤山:“快板创始人高昂里三大派,首屈一指的是高凤山先生,他是一个万能的曲艺艺术家,唱快板、数来宝、单口响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双簧、太平歌词无一不通,无一不好。”

高凤山创立了高派表演艺术,作为高派创始人和站起来唱快板的第一人,他成功把以前的天桥撂地、数来宝艺人单漆跪地的表演方式改革,他的曲艺作品和教学精神为我国艺术宝库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方网评价高凤山:“高凤山对艺术精益求精,注意从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他的表演动作准确,神态逼真,吐字清脆,节奏俏丽,语言流畅,人称"高派"快板艺术。”

高凤山与李润杰、王凤山在中国曲坛被合称“三大快”。

后世纪念

2008年3月22日晚,北京曲艺家协会和崇文区文化馆快板沙龙联合举办了“纪念一代宗师高凤山先生”专场演出。

2011年,纪念快板大师高凤山先生诞辰90周年演出在东二环的“北京之夜”举行。

2013年,由演员杨晶等主演电影《高凤山》杀青,本片以第一视角叙述高凤山的故事,着重讲述他创立高派表演艺术的艰辛岁月和经历。

2021年,张文甫在《曲艺》杂志中发表《群口快板 缅怀恩师高凤山》一文。

2022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高凤山》,本书描写了现代曲艺大师高凤山先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向读者展现了一代快板大师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