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几乎所有病人均为初产妇,发病多在产后3~4周。产褥期乳腺炎主要是由细菌的入侵,以及乳汁淤积、乳头皲裂的原因引起的。产褥期乳腺炎即急性乳腺炎时乳房的化脓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的红、肿、热、痛,局部肿块、脓肿形成,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在脓肿形成前以抗感染、促进乳汁排出为主,脓肿形成后以切开引流为主。产褥期乳腺炎可导致脓毒血症和菌血症,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预后较好。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产褥期乳腺炎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等介绍

中文名

产褥期乳腺炎

外文名

puerperal mastitis

是否传染病

症状表现

乳房红、肿、热、痛、局部肿块

就诊科室

妇产科

显状部位

乳房

原因

乳头皲裂,乳腺管阻塞,细菌入侵,乳汁淤积

多发人群

初产妇

就诊科室

  • 妇产科、乳腺外科或者普通外科

病因

  • 产褥期乳腺炎是产褥期的常见病,常常继发于乳头皲裂、乳房过度充盈、乳腺管阻塞。

乳头皲裂

  • 通常是由于哺乳姿势不正确,婴儿未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口中,且固定于一侧的哺乳时间过长所致。

乳汁淤积

  • 初产妇哺乳无经验,乳汁多,婴儿往往不能把乳汁吸尽,致使有多余的乳汁淤积在乳腺小叶中,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乳汁的淤积促使急性炎症发生。

  • 初产妇如孕期不经常擦洗乳头,上皮脆弱,小儿吸吮时间过长,乳头表皮浸软,易发生皲裂,发生皲裂后婴儿吸吮引起母亲剧烈疼痛,影响充分哺乳,乳房不易排空,乳汁易淤积。

  • 此外,乳头发育不良,短平、小、内陷等,乳汁更易淤积。

乳腺管阻塞

  • 常见于继发性的乳汁淤积,不完全吸空乳房、不规律性哺乳及乳房局部受压是主要原因。

  • 乳汁淤积也多见于乳头发育不良者(如乳头凹陷),影响了哺乳的进行。

  • 另外,初产妇的乳汁中含有较多的脱落上皮细胞,更容易引起乳腺管的阻塞,使乳汁淤积加重。

细菌入侵

  • 急性乳腺炎主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见于链球菌。

  • 细菌可直接经乳管侵入,因为乳汁淤积潴留,容易感染。因潴留的乳汁易分解,分解的产物为酸性不仅对乳腺管有刺激,而且是细菌繁殖很好的培养基。

  • 细菌可通过乳头小创口或裂缝进入,经淋巴管侵入乳叶间质形成蜂窝织炎。

  • 产褥期产妇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可经血循环引起乳腺感染。

  • 另一条感染途径是由婴儿体内的病原菌(如口腔、鼻咽部感染)在哺乳时直接沿乳腺管逆行侵入乳腺小叶、在淤积的乳汁中生长繁殖引起乳腺感染。

症状

  • 产褥期乳腺炎主要表现为淤积性乳腺炎和化脓性乳腺炎。

淤积性乳腺炎

  • 发生于产褥初期(常在产后1周左右)。由于初产妇缺乏喂哺乳儿经验,易致乳汁淤积,未按时排空所致。

  • 患者感双乳不等程度的胀痛,并有中等度体温升高(38.5℃左右)。检查乳房胀满,表面微红(充血),压痛,排出乳汁后症状多能消失。

  • 如不及时处理,或乳头较小,被新生儿用力吮破,滞留乳汁可为化脓性细菌所污染。

化脓性乳腺炎

  • 多由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通过破裂的乳头感染所致。产后乳汁淤积,如不及时排空,易致感染。

  • 细菌侵入乳腺管后,继续向实质部侵犯,则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化脓性乳腺炎。

  • 炎症或脓肿所在部位,均表现红肿及压痛。脓肿部按之有波动感,必要时可行局部穿刺,抽出脓液做细菌学检查,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供选择抗生素时参考。

检查

  • 确诊产褥期乳腺炎首选影像学检查。

  • B超检查对乳房炎性肿块及脓肿形成的诊断很有价值,且具有定位作用。

  • 血常规:如果是乳腺炎往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加。

  • 细菌学检查:通过脓液涂片、脓液培养、血培养,可以查找引起乳腺炎的细菌,并指导临床用药。

  • 局部穿刺抽脓:对乳房深部脓肿,炎症明显而未见波动者,可行穿刺抽脓术,有助于确定乳房深部脓肿位置。

  • X线钼靶摄片:通过这种检查可以作为应用抗生素后炎症变化的监测乳房改变。

诊断

  • 医生诊断产褥期乳腺炎,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进行诊断。

  • 产后哺乳的女性出现乳房胀痛以及局部红、肿、热、痛,并可扪及痛性肿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炎性表现。

  • B超检查可以发现炎症肿块、乳汁潴留、脓肿形成等情况就可以考虑此病。

  • 再通过检查血常规、细菌学检查、脓液涂片、脓液培养以及血培养可以查找引起乳腺炎的原因。

  • 局部穿刺抽脓:有波动的炎性肿块,用针刺获得脓性液体,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 产褥期乳腺炎主要要和乳腺癌相鉴别。产后哺乳的女性如出现乳房胀痛以及局部红、肿、热、痛,并可扪及痛性肿块,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请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影像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等,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 治疗原则主要是要根据病情选择局部治疗、抗生素治疗或手术治疗。

脓肿形成之前

  • 早期仅有乳汁淤积的产妇全身症状轻,可继续哺乳,采取积极措施促使乳汁排出通畅,减轻淤积。用绷带或乳托将乳房托起,乳汁淤积期患者可继续哺乳,局部用冰敷,以减少乳汁分泌。

  • 局部治疗:对乳房肿胀明显或有肿块形成者,局部热敷有利于炎症的消散,每次热敷20~30分钟,3次/天,严重者可用25%硫酸镁湿敷。

  • 抗生素使用: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抗生素,根据病情或口服或肌内注射或静脉点滴。

脓肿已形成

  • 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口一般以乳头、乳晕为中心呈放射形,乳晕下浅脓肿可沿乳晕做弧形切口,脓肿位于乳房后,应在乳房下部皮肤皱襞1~2厘米做弧形切口。

危害

  • 产褥期乳腺炎怀孕并不是对母亲构成多大的危险,更大的威胁是对胎儿。

  • 产褥期乳腺炎的危害主要是疼痛并且出现发烧的症状,使产妇抗拒哺乳,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

  • 产褥期乳腺炎可导致脓毒血症和菌血症:部分产褥期乳腺炎患者在患病早期因为各种原因耽误了治疗,炎症持续发展,如果进入了急性化脓阶段,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该病可能会导致脓毒血症和菌血症的发生,这两种并发症都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 产褥期乳腺炎可导致乳房瘘管:产褥期乳腺炎发生脓肿后如不及时治疗会发生溃烂,导致皮肤破口和乳腺瘘管,如果处理不得当或者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最终会导致长期不愈的乳瘘。

预后

  • 产褥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体温、病程、症状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等。总体来说,早期、规范治疗,对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预防

  • 保持乳头清洁,经常用温肥皂水洗净,如有乳头内陷者更应注意清洁,不要用乙醇擦洗。

  • 养成良好的习惯哺乳,每次将乳汁吸尽,如吸不尽时要及时挤出,不让婴儿含乳头睡觉。

  • 如有乳头破损要停止哺乳,用吸奶器吸出乳汁,在伤口愈合后再行哺乳。

  • 改变饮食习惯:要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