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兵》(原名《国魂》)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陈凯歌执导的剧情片,由孙淳、王学圻、吴若甫等主演,于1986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某空降兵部队士兵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阅兵式进行严格艰辛训练,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人生意义的故事。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大阅兵的:剧情简介、角色介绍、幕后花絮、获奖纪录、幕后制作、制作发行、影片评价、演职员表等介绍

中文名

大阅兵

导演

陈凯歌

主演

孙淳、王学圻、吴若甫

编剧

高力力

制作人

陈利国

摄影

张艺谋、潘立中

剪辑

周新霞

灯光

翚春业

配乐

赵季平、瞿小松

录音

林临、黄英侠

出品公司

广西电影制片厂

上映时间

1986年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片长

103分钟

类型

剧情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imdb编码

tt0090895

主要奖项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美术设计

何群

外文名

The Big Parade

指挥

朱少伯

拟音

刘荃业

演奏

陕西乐团交响乐队

副导演

张若、高力力

造型设计

王立秋、郭京

服装设计

李莉

道具

王玉光

布景师

王玉光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前夕,解放军某部正在选拔参加阅兵式的士兵。教员孙放(孙淳饰)的训练方法严厉苛刻,这让很多新入伍的战士都感到了压力。刘国强(关强饰)性格活跃,而且热心帮助同乡郝小园(康华饰),对于连长李伟成(王学圻饰)报名参加阅兵很是好奇,不理解阅兵对这个老兵的意义。排长江俊彪(鹿镭饰)是罗圈腿,在训练中屡遭批评,嘴快的刘国强便劝他用背包带绑腿矫正。没想到一句戏言,江俊彪当了真。在一次集体会上,吕纯(吴若甫饰)直言不讳,说出了战士们的心里话。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追求着阅兵的意义。在40多度高温下训练,发高烧的刘国强坚持到了最后,被送进了医院。李伟成去看他,却欲言又止。原来他已身患重病,不能参加阅兵。郝小园的母亲病逝,孙放跟大家商量,决定让他回家奔丧,但是没想到他去而复返。一件件感动的事让阅兵式不再是简单的队列训练,而成为了他们精神寄托。

大阅兵

角色介绍

大阅兵

李伟成

演员王学圻

阅兵方队的小队长,队中年龄最大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个关心战士、富有人情味的好干部。他年近35,少有升迁机会,参加阅兵是他最后的提干机会。为了能参加阅兵,他克服了极大困难。然而,为了集体利益,他最终选择主动退出。

大阅兵

吕纯

演员吴若甫

城市兵,高中毕业后,舍弃了大城市的生活,为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来到部队。有个性,爱思考,观念与众不同,因为一门心思等着军校的录取通知,对方队训练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同时也质疑这种训练的必要性。

大阅兵

孙放

演员孙淳

阅兵方队的教员。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坚持方队利益高于一切。他希望通过严酷的训练把自己在战争中得到的惨痛教训传达给士兵们。另一方面,他对于战友兼救命恩人江俊彪充满了友情,甚至在考核时偏袒战友,希望江能通过努力达标,但当发现江的确不适合时,毅然忍痛决定让其离队。

大阅兵

刘国强

演员关强

来自江南的农村兵,16岁,聪明机灵,能说会道,还有些少年人的虚荣心。为了讨好未来的老丈人,他积极参加方队,但身体和心理上一时承受不住高强度的训练,开了小差。经过在方队的磨练,他慢慢变得成熟了。

大阅兵

郝小园

演员康华

来自河北的农村兵,刘国强的朋友。老实憨厚,因为说话结巴,所以不到非说的时候就不说话。在训练中,他需要克服比别人更多的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然而,母亲去世的噩耗让他面临两难的抉择。

大阅兵

江俊彪

演员鹿镭

排长,农村兵。朴实、憨厚、忠诚,没见过什么世面,有点愚钝。和孙放一起打过仗。极度渴望到北京参加阅兵,为了能留在阅兵方队,为了能让方队整齐划一,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和自我牺牲,以至于听信了刘国强的戏言,拿背包带捆自己的罗圈腿。

幕后花絮

• 影片拍摄时,中国解放军的军装是翠绿色,颜色饱和度比较剌眼,不沉稳,所以,出于影像效果的考虑,摄制组到3501被服厂把片中需要用的几百套军装重新做了一遍,颜色选用了橄榄绿。

• 该片编剧高力力本身是空军创作组的成员,其父又是空军政委,所以该片在拍摄时得到了空军的大力支持。

获奖纪录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1987年 

第11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评委特别奖

《大阅兵》

意大利都灵青年国际电影节奖

电影节大奖

《大阅兵》

1988年 

第17届荷兰鹿特丹电影节

“未来电影导演”奖

陈凯歌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陈凯歌、何群、张艺谋等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摄制组成员,在《黄土地》之后还希望再合作一次,并且积极寻找拍摄题材。这时,他们在电视上看了国庆阅兵式,那种集体的行动和动作中传达出来的气势令他们感到强烈震撼。何群等人认为他们之前创作的作品形式大于内容,无论是《黄土地》还是《一个和八个》在题材方面并没有过多突破,而“阅兵”这种充满仪式感的题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最终决定拍摄《大阅兵》。

创作理念

在拍摄该片前,陈凯歌一直在思索,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二三百年来历史进程缓慢的原因。他认为,总是强调中华民族勇敢勤劳、善于进取的一面,只会加重人们的惰性,令中国人更深地被历史所束缚。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创作中更关注对特定社会形态中人的观照。这一创作思想的转变初步体现在《大阅兵》中。他不赞成笼统的所谓集体主义精神,阅兵训练要求消灭个性,这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但中国当时恰恰处于一个需要发展个性的年代。他希望能在影片中表现中每个士兵都是有个性的,他们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也是为自身的信念而战。

制作发行

上映时间

上映国家

1986年

中国

1987年10月

意大利(都灵国际青年电影节)

1988年3月15日

美国(纽约新导演和新电影节)

1990年6月15日

荷兰 

影片评价

这是一部带有批评眼光审视军队训练中存在的非合理性因素的尖锐作品。人宛如机器那样,按照号令行协,影片对这种异常现象提出了质疑。该片没有炫耀或片面描写军队在威风凛凛的机械化阅兵式中的威严,而是隐秘地表露出那些对训练持疑问态度的士兵们不稳定的想法,流露出的想法乍一看似乎是单纯的,可事实上却浮现出作者满怀强烈不满,批判地审视着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单一化倾向的身影。(日本影评人佐藤忠男评)

该片在影像处理上维持了《黄土地》的鲜明风格,具有开阔的视野,强烈的色彩,宏大的构图。影片同样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这次是对准了民族精神和团队主义。陈凯歌试图通过军训来表达他对中华民族的个人主义和集体精神之间的联系,然而影片过于主观性和寓意性,造成了人物的模式化和造型化倾向。他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淹没在军哨和口令声中,而整齐划一的方队和单独的个体世界也成为他精神的晦涩象征符号。(搜狐娱乐评)

该片形式严整、气势宏大,对每个人物的塑造极为“造型化”,对战士们为了达到集体的统一目标,为了军人的荣誉,甘心自我牺牲的精神做了较好的烘托。陈凯歌长于思辨的特点在这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体现,该片延续了《黄土地》里成功运用的象征手法,通过吕纯、郝小园等硬汉军人形象,探讨民族精神里团队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相互关系,可谓对民族精神中的集体主义特征做了一次全新阐释。影片最后的阅兵场面,似乎是陈凯歌电影对民族精神的别样注解。(《军营文化天地》评)

演职员表

演员表

演员

饰演角色

王学圻

李伟成

孙放

孙淳

吕纯

吴若甫

刘国强

关强

郝小园

康华

鹿镭

江俊彪

职员表

职位

姓名

编剧

高力力

美术设计

何群

灯光

翚春业

指挥

朱少伯

拟音

刘荃业

演奏

陕西乐团交响乐队

副导演

张若、高力力

造型设计

王立秋、郭京

导演

陈凯歌

剪辑

周新霞

服装设计

李莉

摄影

张艺谋、潘立中

制作人

陈利国

道具

王玉光

录音

林临、黄英侠

布景师

王玉光

配乐

赵季平、瞿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