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时间 | 院校 | 专业 | 学位 |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 | 复旦大学 | 英文专业 | 学士 |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 | 复旦大学 | 英文专业 | 硕士 |
工作经历
1982.1至1985.8华侨大学外语系助教。
1988.10至1994.6华侨大学外语系讲师。
1994.7至2000.6华侨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2000.7起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2002年3月起任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社会活动
中国翻译协会理事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理事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副会长
福建省译协副会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英语语言学
论文
1. 末端中心、末端重量和有效语言交际. 外语教学,1989(2):15-24.
2. “… that she should do sth.”等于“… that she do sth.”吗?大学英语,1990(3):46-48.
3. 注重话语分析读出言外之意. 外语教学,1991(1):1-6.
4.“软卖”型广告中的“移情”. 现代外语,1991(4):33-36.
5.分清自由组合词和词组动词.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5):55-59.
6.对《高级英语译文》的几点补充看法. 福建外语,1992(1-2):96-98 .
7.英语广告写作技巧谈.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2、3)164-168.
8.加强实用英语教学. 华侨高等教育研究,1992:50-52 & 58.
9. “With one move…”这一例句为什么被LD换掉?现代外语,1994(4):44 & 79.
10.英语歧义句趣谈. 大学英语,1992(5):52-54.
11.言以简洁为贵. 英语百人百论(上卷),1993:245-246.
12.“挂号信”和“保价信”译法探讨. 中国翻译,1994(3):29-30.
13.外贸英语函电中的礼貌原则. 华侨高等教育研究,1995(1):81-83.
14.“代词”上指代功能探讨. 福建外语,1995(1、2):38-40.
15.商标在非商业英语中的修辞功能. 外语教学,1996(2):18-21.
16.从“体育比赛隐喻”看隐喻与思维的不可分割性. 华侨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3):120-124.
17.论语境和联想意义. 福建外语,1998(1):8-12.
18.习语的可分析性看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能力观. 外国语,1998(6):20-26.
19.X-phemism的言语调适功能.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板),1999(2):123-128.
20.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 外国语,1999(4):63-68
21.“混杂隐喻”和隐喻连贯.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板),2000(2):115-120.
22.概念映射的“双域”模式和“多空间”模式。外语教学,2001(1):13-18.
23. 隐喻思维方式初探 — 从莱可夫网上公开信谈起. 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3):113-118.
24.“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是病句. 语言与交际研究(上),2001:22-23.
25. 汉译含“as well as”短语时的逆说. 福建外语,2002(增刊):51-53 .
26. “隐喻与翻译 —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9): 40-43 & 50.
27.“过去”与“未来”何者在前?外国语言文学, 2004(2):32-34 &57.
28.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4-7.
29.斯本内现象:口误、脑误与诙谐幽默.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 (1)(春之卷):100-103.
30. “‘委婉’不一定是‘语’ — 试论非言语隐喻与非言语委婉”. 外语教学,2005(2):10-13.
31. “metonymy:借代与转喻”.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4):11-14.
32. “论语法对语境的的依赖性”.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4):128-132.
33. “英汉文学文本中的文字象似性符号”.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49-52.
获得荣誉
时间 | 具体奖项 |
1994年9月 | 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03年11月 | 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2003年6月 | 中共福建省委授予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
2007年9月 | 华侨大学教学特别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