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京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京山市城区东面,创建于1992年8月,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国土面积18.9平方公里,辖三个社区、1.8万人,设派出所、财政所、土管所、工商分局等6个部门单位。2002年8月,县委、县政府采取“区内设园、以园带区、园区共建”的建设模式,在开发区兴办工业园区,构筑工业发展的良好载体。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8.3平方公里,距市中心区2公里,长荆铁路及皂当公路从境内通过。距许广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分别为5公里和10公里。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湖北京山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区建设、未来展望、产业园、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班子配备情况、推进发展等介绍

中文名

湖北京山经济开发区

别名

京山高新区、八里途开发区

面积

32.16 km²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中部、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

下辖地区

5个村、4个社区

人口

18000

著名景点

文笔峰、汤堰温泉、文峰公园、惠亭湖国家湿地公园

政府驻地

湖北

建立时间

1992年8月

火车站

京山站、京山南站、曹武站

方言

地方方言

外文名

Hubei Jing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邮政区码

431800

所属地区

湖北省京山市

成立时间

1992年

行政区类别

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荣誉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开发区建设

近年来,开发区按照“政府造环境、法人办企业、共同经营开发区”的理念,实行“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营”,倾力打造工业发展的起飞平台。在硬环境建设上,建立和完善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自筹资金和引进外资为重要来源的多渠道投入新体系,投入6.3亿元完成了已审核批准面积的“七通一平”,开发区建设框架已经形成,为客商在开发区投资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软环境建设上,开发区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机制,努力完善“三大服务体系”(引进审批“一条龙”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开工投产“经常性”服务体系),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有国土、建设、环保等20多个单位为其办理审批业务,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城市信用社等5家金融机构分别在开发区设立了营业或分理处,武汉海关在京山设立了商检办,为企业办理通关业务。目前,开发区已引进企业30家,其中规模以上10家。基本形成机械、纺织、农产品加工、药业等四大主导产业。2005年,开发区实现GDP81900万元,工业总产值149800万元,工业增加值33000万元。

2018年,工信部公布第八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装备制造(轻工机械)·湖北京山经济开发区上榜。至此,湖北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增至16家。湖北京山经济开发区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16年,园区共有装备制造企业10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家,占全市装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2.2%,拥有京山轻机、戴蒙德电力机械(湖北)有限公司、华信机械等一批业内骨干企业。

湖北京山经济开发区

未来展望

今后开发区将以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高效的管理为支撑,按照“工业主导、城市带动、项目支撑、环境创新”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引资建设、项目推动”的建设方案,构筑工业发展的良好载体和城镇建设框架,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速度发展。在产业上,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医化、轻纺、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形成以京山轻机为龙头的机械加工区、以伟嘉公司为龙头的轻纺产业区、以贝添利公司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区、以太子药业公司为龙头的医药生产区、以幸业食品为龙头的食品农产品加工区。到2010年,全区计划GDP达到4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

产业园

京山智能制造产业园

京山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

京山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京山食用菌产业园

智能制造产业园

智造产业园是京山市政府投资建设重资产的特色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为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平台、智能制造研发孵化生产的平台,依托软通动力、李培根院士工作站、湖北视贝海归团队等,打造华中地区智造产业城。

园区规划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总投资68亿元。其中重资产投资30亿元,企业自主投资+产业基金股权投资38亿元,现已建成60万平方米。

园区整体功能布局为“一中心四区”,即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企业定制厂房区、企业标准厂房区、金融服务区、人才公共服务区。

目前,已有京山轻机、湖北视贝、软通动力、楚天激光、华俄激光、旭丞激光、联振数码等十余家企业入驻园区,2017年底入驻企业将达20家以上。园区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270亿元以上、利税30亿元以上。

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

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是京山市政府2016年3月投资重资产建设的特色产业园区,主要研发制造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及关键零部件。

园区由京山市政府和中国农业机械研究院实行股份制合作,着力打造“一基地五中心”,即农机装备制造基地,检测鉴定中心、商务信息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产学研孵化展示中心、智慧农业和三产融合中心,规划用地面积3700亩,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总投资90亿元。

目前,已建成15万平方米,湖北农机鉴定基地、上海拖拉机、山东雷一重工、河南农神等4个项目入驻园区。到2017年底,可建成70万平方米, 20多家企业将入驻。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利税28亿元以上,建成中国南方最大的农机检测鉴定中心、华中最大的农机装备制造基地。

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是京山市政府投资建设重资产的特色产业园区。规划用地面积2004亩,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总投资75亿元。

主要承接上海通用、东风汽车、长丰猎豹等相关整车零部件生产,全力打造华中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坚持产城融合,由东风汽车研究设计院规划设计,分为车身冲焊区、底盘件区、内饰件区、密封件区、员工休闲服务区、产品研发区等10个功能区。

2016年11月开工建设,园区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以上、利税25亿元以上。

食用菌产业园

京山市生态农业历史悠久、全国闻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北学迁安,南学京山”美誉,获得过“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称号。

食用菌产业园由京山市政府投资平台与福建闽中集团采取股份制合作共同出资建设,政府投资平台投资比例占28.3%。

园区落户在荆京新型城镇化示范带核心地段,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建设全产业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打造现代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精深加工基地、农作物秸秆循环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食用菌现代种植总部基地、食用菌贸易集散基地。

园区规划用地面积2500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现已建成8万平方米,2017年底可建成50万平方米。园区建成投产后,产品将销往西欧、南美、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每年可回收秸秆20万吨以上,带动就业5000人左右,农民户平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利税5亿元以上。

主要职责

1、在城区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2、在县委、县政府授权范围内,制定开发区建设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和行政管理规章,并组织实施。

3、管理开发区范围内的开放开发事务、承办涉外事务。

4、管理开发区内行政村、街道居委会的行政事务和精神文明建设。

5、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党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访维稳、计划生育等工作。

6、负责开发区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在规定权限内审批开发区的投资项目。

7、会同有关部门对开发区的土地依据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管理和核配。

8、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落实开发区内征地拆迁还建,人口转化和劳动力安置事宜。

9、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有关规定,负责兴建和管理应由开发区承担的基础设施,兴办相应的社会公益事业。

10、根据县政府授权,负责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建设和发展工作。

11、对开发区内企业单位进行管理和指导,保障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12、领导和协调有关部门设在开发区派出所机构和分支机构工作。

13、行使县委、县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及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委托行使的职权。

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开发区管委会内设5个职能部室。

1、党政办公室

负责开发区党委、管委会中心工作及涉及管委会部室相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督办落实;负责文秘文印、商密网公文、报刊的收发管理和档案管理;协助做好全区党建、组织、纪检(监察)、宣传、人大、政协、工会、妇联、共青团工作;组织拟定开发区综合性文件、管理制度和综合性报告及主要领导讲话;做好机关人事编制、工资、财务、后勤保障工作。

2、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

负责全区武装工作;负责全区政法、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负责全区普法教育及反邪教工作;负责全区巡逻队管理及长荆铁路开发区段的安全维护。

3、社会事务部

负责全区计生、民政、教育、卫生、文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负责园区企业用工的调查摸底、宣传、招聘与协调工作;负责社区居委会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

4、建设管理部

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的规划设计、预算、组织施工及竣工验收工作;负责园区征地拆迁补偿的现场登记、测算、评审申报及资金争取工作;负责区内居民点规划及私人建房的审批工作;负责园区按规划组织实施及违建控违的督查或及时上报查处工作;协助做好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的申报工作;负责征地拆迁资料和工程技术资料的档案管理工作。

5、经济发展部

负责制定开发区年度经济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做好全区招商引资、投资项目审查、立项和合同签订工作;做好园区在建项目的服务协调、投产企业的指导服务和协调管理工作;负责全区经济统计和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及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入园项目合同档案及经济档案整理归档工作;负责涉农事务管理工作。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京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机关编制18名,其中管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4名;中层领导职数10名,其中正职副科4名。

核定开发区管委会机关工勤编制1名。

班子配备情况

黄元峰 男 开发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

江 洪 男 开发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曾 峰 男 开发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曾德寿 男 开发区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唐 莉 女 开发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推进发展

打造优质发展平台 推进园区跨越发展

京山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8月,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园区规划总面积32.16平方公里。近几年来,京山经济开发区在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大干快上强基础,扩张产业增实力,优质服务树形象,促进了园区建设大发展。

一、主要成绩

——建成面积不断扩大。截止2011年底,园区建成面积达11.3平方公里,比2006年园区建成面积2.3 平方公里增长391.3 %。目前在建区10.36平方公里,待建区10.5平方公里。

——产业集群初具雏形。2006年园区仅有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三个产业,到2011年底,园区发展到五大产业,并初步形成了以京山轻机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以国宝桥米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以伟嘉纺织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以凯迪生物发电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以永兴水泥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五大产业集群。五大产业各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及规模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全区经济快速增长。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48.5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0亿元、规模以上规模主营业务收入111.1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17.82%、294.95%、311.76%、418.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县的30.19%。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201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4.63亿元,比2006年增长447.94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99 亿元,比2006年增长424.56%。截止2011年底全区固定资产累计投入105.9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14.63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11年全区引进新项目51个,比2006年增长401%。其中过亿的项目25个,比2006年增长450 %。招商引资合同额30.92亿元,比2006年增长783.57 %。其中外商投资额806万元、省外境内投资额1303亿元。

——项目建设势头强劲。2011年在开发区建设的项目68 个,比2006年增长466.67%,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个,比2006年增长1500%。到2011年底止,园区共有项目128家,其中亿元企业15家,规模企业45家。

——农民参保全面推进。2011年底全区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达2912人,占全区失地劳动力总数的98.5%,其中415人已达到享受养老保险年龄,领取了养老保险金。

二、主要做法

1、突出规划引领,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开发区既是京山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也是京山市工业发展集中区域,因此在工业园区规划上,我们十分注重园区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是注重整体规划的科学性。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请武汉大学、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到开发区多次考察、踏勘、论证,做出了县市一级具有领先水平的工业园区整体规划。二是注重功能区划的合理性。按照布局集中、优势积聚、资源集约、培育集群的原则,将产品相近、产业配套的企业进行功能区划,明确园区重点培育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并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绘制了规划图,划分了区域,落实了地块。五大产业规划净面积26866.65亩,占总规的55.69%。三是注重园区建设的品位性。把工业园区当城市来建设,引入“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理念,即考虑造成又顾及兴市,做到城与市同步延伸、同步发展,与工业生产区高标准的配套企业服务区,建成后的绿化面积可达20%,不仅使园区成为京山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而且成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现代化的工业新城。

2、突出基础先行,营造园区发展环境。我们按照“七通一平”的标准,累计投入资金14.63亿元,完成了建成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一是道路路网基本成型。园区总体规划的“四横十四纵”道路网络,已完成“两横六纵”,目前有“六纵”正抓紧建设,余下的“二横二纵”将按规划迅速启动。二是管网建设同步推进。新建道路同步配套管网建设,做到弱电管线入地。排水雨污分流,绿化同步跟进。确保道路施工到哪里,管网延伸到哪里。三是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的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正抓紧装修,将于五月全部竣工完成,建成后将成为省内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服务中心,真正做到园区管理及各项服务不出区。占地30亩的开发区电力服务中心,正抓紧建设,计划年底竣工营运,可就近为园区企业和项目提供便捷优质电力服务。占地143亩的开发区企业服务区,兼居住、教育、医疗、购物、银行、餐饮、休闲娱乐等诸多功能,计划10月份营运,可为园区企业职工提供便利的配套服务。

3、突出要素保障,破解园区发展瓶颈。我们积极应对国家宏观政策变化,想尽一切办法优化要素保障,为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保障用地需求。近几年来共清理闲置土地7宗,可供项目用地341亩;实施迁村滕地增减挂钩,增加项目用地165亩;推行集约用地,提供项目用地558亩。2011年我们已开始在园区实施拆迁还建房建设,改过去的“一户一基”为集中还建上楼房,将为项目建设提供大量用地。二是保障电力需求。在园区建有35KV和110KV变电站的基础上,根据园区项目发展需要,又投资1.8亿元建220KV智能变电站,计划年底可投产营运。三是保障资金需求。每年从县财政筹措2亿多元,全部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前期工程;争取金融机构向园区企业和项目建设投放贷款达10亿多元;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园区项目贴息贷款资金。四是保障用工需求。通过组织开展企业用工招聘会,培养本地农民工,引进外来务工人员,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每年为园区企业提供就业2000多人,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

4、突出产业兴区,促进园区发展提速。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首要工作,引导优势项目、优势产业向园区聚集,用项目来推动园区发展。一是积极引进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富荣家纺有限公司是开发区独立引进的一家台商投资企业,厂名由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亲自题字。偶尔一次在与武汉党校关教授的闲聊中,得知这家企业的老板翁先生想到大陆投资,我们穷追不放,通过关教授与翁先生进行联系,多次到武汉接他们来开发区考察,经过半年多的接触洽谈,终于使这个投资1.5亿元的项目在园区扎下了根。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我们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型经济,力争做到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培植一个产业集群,形成一个循环经济体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宝桥米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实施“一袋米”工程项目,“国宝”牌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其生产出来的稻谷可供凯迪生物项目直燃发电;其加工出来的细米可供裕丰糖业制造怡糖和米汁。目前,以国宝桥米为龙头,辐射出了制糖、制油、食品饮料、生物发电等多个利用粮食产业资源循环生产的工业项目。三是全力服务项目建设。凯迪生物发电项目在园区落户后,由于该项目选址在一个山坡上,那里山石坚硬,土方工程量相当大,客商老板要求我们在3个月完成土地平整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全力以赴,组织了50台挖掘机,200辆拖土车,雨天当作晴天干,双休当作工作日干,晚上当作白天干,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土地平整任务,并为企业节约工程资金近400万元。

5、突出以人为本,确保园区发展稳定。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我们始终把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贯穿于全过程,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在拆迁的近一千多户房屋中,没有一户是强制拆迁,没有一起群众因为征地拆迁进京赴省上访。一是征地拆迁晓之以理。2011年因国家政策的调整,征地拆迁难度相当大,但我们总是用真情来打动农户,用行为来感动农户,用发展来启发农户保证征地拆迁任务完成。被拆户张××,属两层楼房,还带有临街门面的房子,由于房屋有一定的租赁收入,我们到他家做工作不少于50次,好话说尽,各种办法都想到,他并不理睬,并四处扬言:“谁拆我的房子,我就用汽油在房顶上焚烧,制造开发区特别新闻”。并写了30多页的上访信准备赴省、进京,但我们还是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为他办保险,帮助其宅基地挖脚填土来感化他,经过一年的工作,终于与我们签约拆迁。二是把群众冷暖始终挂在心头。八里途二组张××已50多岁,土地和渔池被占用后,完全无生活来源,他后来在外打工不慎将一支腿打断后被截肢,并多次上访,我们得知后,根据他的要求为他办理了保险和低保,并每年坚持送1000元钱和300斤大米进行慰问,他感动万分。三是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倾尽所能。我们通过与县劳动部密切配合,与园区企业老板协商,无偿培训钳工、机械、药学、纺织等专业的失地劳动力1000多人,近800人已安排就业。2007年在没有政策和现成模式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新路子。开始由于农民对参保政策不理解,要求保费全部由县政府和村集体承担,我们在白天找不到人的情况下,利用晚上时间召集全体村民会议,请劳动部门为群众宣讲政策,动员村干部带头参保,通过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群众开始理解并积极投保。

三、发展规划

(一)、总体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新城、千亿新园、生态新区”为目标,抓住中国农谷建设和省、市、县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的机遇,突出发展灵魂,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加大企业服务的力度,加速实现开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在全省县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的位次不断前移。

(二)经济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6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00亿元、规模工业实缴税金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20亿元、招商引资总额200亿元。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上,出口创汇20亿以上。

(三)园区建设及产业发展规划1、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整个园区规划的32.16平方公里建成面积将达到20平方公里以上,总规“四横十四纵”道路网络全面建成,管网、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2、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园区重点培育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

(1)机械制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全区从事机械的规模企业达到1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8000人。

(2)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全区农副产品的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实现利税10.3亿元,新增就业人数3000人。

(3)建筑建材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全区从事建筑建材的规模企业达到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新增加就业人数2000人。

(4)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全区从事纺织服装的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4000人。

(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全区从事新能源新材料的规模企业达到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新增就业人数500人。

(6)其它产业,到十二五末,完成产值50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