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野象谷地处云南西部,为低山浅丘宽谷地貌,属于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景区于1990年开始修建并于1998年开放,其主要景点有蝴蝶养殖园、白鸟园、亚洲象博物馆等。
2005年,野象谷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野象谷评为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18年,野象谷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野象谷因处于关坪河、百花山南养散素河级勐养河三条河交汇的河谷内,故原被称为“三岔河”。1997年1月,为了突出野象的重要性,时任云南省省长的和志强建议将县区更名。次月,景区由“三岔河”更名为“版纳野象谷”,这一名称由和志强先生亲自为景区书写。2000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野象谷景区”,成为目前景区名称。
历史沿革
1976年,云南省动物研究所在西双版纳第一次记录了101头亚洲象。1983年,再次记录亚洲象179头。1988年,五头亚洲野象被当地村民看到。这是1949年以来,野象在人类居住区的第一次露面。不久,野象谷所在保护区下属单位在象塘附近的河畔投放食盐,野象不时到象塘饮水、舔食盐。此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局在此修建了一个观象台和观察棚,对野象进行科学性质观察。
1990年,集观察野象、热带雨林观光、探险、科研考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风景区开始修建。同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管理局和世界自然基金(WWF)合作开展了野生蝴蝶人工饲养繁殖项目,在野象谷景区建成了中国第一家蝴蝶饲养繁殖基地——蝴蝶园。1996 年,野象谷景区正式开放营业。

200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在野象谷成立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该工程于2008年12月份通过验收,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亚洲象研究繁育基地。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野象谷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南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内。景区距离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22千米、勐养镇10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22°10′—22°11′,东经100°50′—100°51′之间,占地面积5.17平方千米,水域面积8000平方米。
气候
野象谷属于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炎热,干湿季节分明。既有大陆性气候的优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的优点,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温在18.6°至21.9°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至1700毫米间,其中6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1%。年均日照时长在1800—2300小时间,年均太阳辐射总量在120—136千卡间,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86之间。全年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0.5—1.5米/秒,静风频率71%。受到地形的影响,景区内气候垂直变化较大,形成较为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海拔800米以下北热带气候,海拔800至1500米之间为南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米以上为中亚热带气候。
地质地貌
野象谷所在的勐养镇地形主要由山原和侵蚀中山组成。野象谷位于勐养镇北部,处于横断山系纵谷区南端,地处澜沧江大断裂带两端。其地貌为低山浅丘宽谷。地势为北高南低,两侧高,中部低,沟壑众多,海拔747米—1091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野象谷的森林类型依海拔高度变化而分为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黄竹林,森林覆盖率达96%,主要代表树种为聚榕树、千果榄仁、番龙眼、白花羊蹄甲、多花白头树、箭毒木、云南石梓、毛紫葳、滇南美登木、团花树、大叶木楠、橄榄树、千张纸、老挝天料木、木姜子、毛麻楝、云南苏铁、重阳木等。
动物
野象谷栖息着野生亚洲象约70头,除大象外,野象谷还有野生蝴蝶100多种,包括凤蝶、环碟、斑碟、蛱蝶、粉蝶等种类。另外,野象谷还栖息着热带、亚热带鸟类100多种。同时,野象谷还有野牛、巨蜥、蟒蛇、绿孔雀、犀鸟、豚尾猴、猕猴、黑熊、穿山甲、大灵猫等保护动物和两栖类动物。

主要景点

野象谷的主要景点分布在西南处的入口,自南向北依次为大象学校、雨林小剧场、蛇蜥园、水上餐厅、蝴蝶园、兰花园、热带雨林观光索道、树上旅馆、高架观象栈道、亚洲象博物馆、画象屋、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等。
蝴蝶馆

蝴蝶馆位于景区西南方向,是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合作的野生蝴蝶饲养繁殖试验基地,是中国第一家人工饲养的蝴蝶馆。馆内主要饲养热带、亚热带蝴蝶48余种,主要有裳凤蝶、云南丽蛱蝶、中华枯叶蝶、巴黎翠凤蝶、鹤顶粉蝶、红锯蛱蝶等本地种类和从台湾引进的大帛斑蝶,均具较高观赏、科普价值。游客可以观赏到蝴蝶,从卵—幼虫—蛹—蝶的生命过程,每年繁殖各类蝴蝶12万只,并在景区内放生一部分。
兰花园
兰花园又称兰园,位于蝴蝶馆东北处。园区以种植兰花为主,园区内所展示的兰花大部分是中国一级保护植物,如松萝铁兰、蝴蝶兰、跳舞兰等品种。园中还设置有科普讲解馆,可以从中了解兰花的一些珍稀科属的特点,也可以从中了解到热带雨林中植物的一些独特景观,如寄生、附生、气生根等。
热带雨林观光索道
热带雨林观光索道的起点位于兰花园西北,全长2063米,有观光吊篮206个,从搭乘索道前往观象台只需大约35分钟。游客在乘坐索道时,可以俯瞰景区雨林全貌,看到野象以及灰叶猴、蜂猴、白颊长臂猿等野生灵长类动物,除外还有各种热带野生鸟类。
高架观象栈道
高架观象栈道的起点在兰花园东北处,全长2280米,栈道宽3米,分两期建成,一期栈道长920米,二期栈道长1360米。栈道使用美国南方松防腐木为材料,既考虑到了环保,又考虑到了防腐。在地板的铺设过程中,为尽量减少对林中树木的影响,设计人员选取位置是经过反复考量的,他们将栈道木板间的空隙扩大到了6至8毫米,避免了太阳的暴晒和雨水淤积,为树木留下了充足的生长空间,将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小。在栈道的安装过程中,景区根据亚洲象的身高、象群通行的路径和游客观赏的角度,合理地为亚洲象等野生动物,留出了适当的生存空间,便利了亚洲象的活动,也让游客得以近距离观赏热带雨林不同层次的植物构成。
亚洲象博物馆
亚洲象博物馆,位于高空观象栈道的末端。该馆于2008年3月建成开放,展厅面积900平方米。主要分为九个不同的板块,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亚洲象的起源进化、生理构造、生存状态、人象相处、救助象等内容。馆内最珍贵的藏品是两具亚洲象骨架、六具亚洲象真皮和亚洲象五官标本等。还展示了麂子、印度野牛、凹甲陆龟、巨蜥等稀有动物标本。博物馆每天还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知识科普。
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
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位于亚洲象博物馆南面,是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云南省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一个将救助、科研、繁育合为一体的项目中心。2007年该中心开始建设,2008年建成。中心的主要任务在于开展亚洲象人工繁育研究,通过研究扩大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做好亚洲象的基因保存,为亚洲象的野化、野放等提供种源。
树上旅馆
在野象经常出没的地方,野象谷还修建了30多个树上旅馆。这些旅馆在距地面20多米的树上,旅馆形状与族干栏式竹楼相同,由观象长廊串联。树上旅馆不仅可以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看亚洲象的觅食、嬉戏活动,也可以用于保护区管理人员监测和研究亚洲象的栖息行为。
明星动物
野象谷主要物种为亚洲象,其中大象“然然”“西广”“羊妞”“小九”为明星大象。
大象“然然”
大象“然然”是在救助过程中被人熟知的。2005年,大象“然然”在野象谷观象台附近被工作人员发现,当时它的后腿被捕兽夹夹住,形成了一个20厘米宽的环状伤口,已高度感染,濒临死亡。经过工作人员的多年的治疗,“然然”的左后腿伤势好转,并且逐渐成熟。“然然”是野象谷的明星大象,曾与英国威廉王子等国内外名人合过影。2018年初,工作人员发现“然然”有怀孕的迹象,经过640天的孕期,“然然”于2019年9月21日凌晨4点35分产下一头小母象。小象体重68.2千克,身高83厘米,体长82厘米,尾长40厘米,身体健康。
大象“西广”
“西广”则是因为戒毒经历为人所知。“西广”7岁时,毒贩将涂有毒品的香蕉喂给“西广”吃,成功用毒品将其控制,进行毒品运输。2005年7月,毒贩带着西广等大象偷渡到云南德宏州,被林业公安查获,“西北”获救。因德宏州没有适合帮助“西广”戒毒的条件和场地,国家林业局出面将“西广”等大象送到秦皇岛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年底,考虑到海南省热带动植物园的气候更适合“西广”居住,于是他又被送到海南接受强制戒毒。3年后戒毒成功,于2008年10月22日被转运到野象谷救助中心进行进一步的戒毒疗养。
大象“羊妞”
“羊妞”是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救助的一头雌性小象,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头出生不到一周尚在哺乳期就接受救助并成长超过6岁的亚洲象。2022年8月12日,在第11届“世界大象日”,“羊妞”度过了七岁生日。
大象“小九”
“小九”是人工饲养象“平载”在怀孕693天后诞下的一头雌性小象。因在野象谷繁育的小象中排行第九而得名。“小九”出生于2020年2月22日,因出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且出生才40分钟就能站起来,受到关注。
文化活动
相关演出

野象谷每天都会有歌舞迎宾 、大象游行、雨林小剧场、大象学校课时等演出可观看。歌舞迎宾,是佤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迎宾活动。大象学校是在野象谷的中国第一所大象学校。“学校”里共有10头大象,年纪最大的33岁,最小的9岁。在学校里,每天下午有2场大象演出,持续半小时。可以观看大象转呼啦圈、踢足球、画画、升“校旗”等活动。
世界大象日

每年的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截止2022年,已经举办11届。在大象日当天,野象谷会举办诸如大象游行、缤纷象餐、野象出没记、野象故事、亚洲象摄影作品展、亚洲象保护成果展等公益活动。引导人们科学严谨、正面的认知亚洲象,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他活动
开学第一课
野象谷于每年9月推出的自然课堂,由大象饲养员为中小学生讲述饲养大象的故事。包括破冰、救助象故事课堂、大象小跟班、亚洲象博物馆、探索热带雨林、蝴蝶园、雨林象餐、结营等内容。
亚洲象课堂系列
亚洲象课堂系列是野象谷全年举办的学习亚洲象的生活行为的活动。包含实地观察亚洲象行为的“与象同行”;让人深入了解物种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雨林工程师”;根据亚洲象在野外生活留下痕迹,来判断它们的生存策略,活动规律以及与其它物种和环境的关系的“自然侦探社”;了解救助象故事的“救助象故事课堂”以及了解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联合分解者”等活动。
丛林课堂系列
丛林课堂系列是野象谷全年举办的体验原始森林的夜晚的活动。包含让人了解不同物种眼睛结构和夜视能力以及夜行动物不同的夜行策略的“微光森林(夜之瞳)”;了解鳞翅目昆虫发育方式和生活史的“我是谁的宝宝”;了解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知识的“小小栖息地改造者”以及认识沟谷雨林及其重要性的“如何成为一棵大树”。
体验型项目
体验型项目是野象谷全年举办的体验饲养亚洲象的过程的活动。包含大象铲屎官、雨林牧象、大象医生、观测任务、叶拓画、彩绘小象、自然观察笔记等项目。
文创设计
野象谷景区为践行环保理念,推出了众多特色象粪纸文创产品,如象粪纸笔记本、象粪纸团扇、象粪纸床头灯、傣纸包等。
景区在夏日还推出了子母象、雨林象、玩耍象、3D象4种造型的大象雪糕,共有6种口味。
相关研究
研究课题
野象谷于2006年6月成立“亚洲象观察保护小组”,该小组人员主要来自周边熟悉野生亚洲象活动的村民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依托此小组,野象谷先后与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美国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英国伦敦动物学会(ZSL)、泰国喃邦大象医院等国内外多家机构合作开展针对亚洲象的研究工作。2008年建成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主要开展亚洲象人工繁育研究,收容救助伤病及其他野象,不断扩大饲养种群,实现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截止2020年,中心开展了关于亚洲象的病理诊断、日常护理等十项课题的研究。
研究结果
野象谷依托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丰富的亚洲象救治经验,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类型 | 标题 | 发布时间 | 影响 |
期刊论文 | 《亚洲象人工辅助育幼与自然育幼的比较》 | 2021年 | 在北大核心期刊《野生动物学报》上发表 |
《中国亚洲象取食植物种类统计与分析》 | 2019年 | 在北大核心、CSCD期刊《兽类学报》上发表 |
《亚洲象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 2019年 | 在期刊《云南畜牧兽医》上发表 |
《亚洲象曼陀罗中毒的诊治》 | 2018年 | 在北大核心期刊《野生动物学报》上发表 |
《5例亚洲象肠梗阻的诊疗报告》 | 2017年 | 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兽医杂志》上发表 |
《亚洲象肠扭转死亡病例的分析》 | 2017年 | 在北大核心期刊《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发表 |
《野生亚洲象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的分离》 | 2016年 | 在北大核心、CSCD期刊《中国兽医学报》上发表 |
《哺乳期野生亚洲象的护理》 | 2009年 | 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畜牧兽医》上发表 |
《哺乳野象严重外伤混合克雷伯氏杆菌感染的治疗》 | 2009年 | 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畜牧兽医》上发表 |
科研项目 | 《亚洲象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 | 2018年 | 本研究是国内首次系统全面地完成亚洲象血常规和血生化数值的测定与分机,数据填补了国内亚洲象基础医学研究的空白,为亚洲象的教学、科研、疫病诊治、繁育提供重要参考;获西双版纳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发的2017年度“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
开发与保护
保护
2002年以来,野象谷与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所、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合作,引入“绿色”理念,持续开展亚洲象知识及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景区职工的资源环保意识。2012年,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所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合作,以野象谷为重点出版了《绿色导游解说技巧》,野象谷职工人手一本,每年举办绿色导游解说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在野象谷,除随团导游外,游览栈道随处可见定点解说员,他们每天都在为游客讲解亚洲象知识及传播绿色环保理念。
2008年,野象谷救助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先后参与21次救护野象行动,共救助过伤、病及受困野象23头,成功救助了野象“然然”“平平”“昆六”“小强”“羊妞”等,在野生亚洲象救护、救助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同时,积极开展人工干预亚洲象繁育研究,成功繁育了8头小象。
2013年12月,野象谷被列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由西双版纳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所牵头,科研所和景区参与,在长期监测亚洲象的基础上,开展“野象谷旅游活动影响监测系统”建设,建立了游客活动监测、生物资源监测、社区监测、旅游企业管理、景区环境监测、旅游设施监测和旗舰物种亚洲象监测七个子系统。2019年11月,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所组织研发的“旅游活动影响监测APP”项目已通过验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景区进行分权管理和使用。该系统将适时对景区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景区的科学、规范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开发
2005年,金孔雀集团将野象谷景区 6 间树上旅馆和北门自餐厅拆除,并投人3600万元对野象谷高架走廊、大象表演场场地和北大门、游客中心、水上餐厅等进行了改造,百鸟园至大象表演场的800米步行游道和500平米的亚洲博物馆也恢复建设。
2008年3月,中国首个亚洲象主题博物馆在野象谷中建成开放。
2009年开始,野象谷制定软硬件整改计划,并逐渐推进各项提升改造工作。先后完成了3000米地面游道旅游线、2060米的观光索道、3000米高架走廊环形观光旅游线的改造和建设,并进一步推进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野象谷综合生态旅游观光、野象谷树上旅游休闲度假、野象谷雨林徒步探险四个主题旅游项目的提升改造工作。
为了让游客更加深入地接触和了解亚洲象,景区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同时招募志愿者参与繁育基地的救助象饲养、野象跟踪监测、游客解说等服务。2014年,景区推出“画象”活动并建立了“画象屋”,让公众根据自己的认识画出心中想象的大象。2015年,以英国威廉王子探访野象谷为契机,景区与旅行社合作设计推出“大象王朝”“雨林牧象”“我也要当象爸爸”“象爸爸的一天”“认识亚洲象”等教育体验产品,让游客有机会走近大象,与大象进行互动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亚洲象的认识和了解。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1993年亚洲象研究项目组从英国请来了一位摄像专家,利用“陷井摄影”技术在野象谷拍到了一头独象和三头群象的清晰照片。
2002年,亚洲象繁育中心在野象谷成立。
2011年7月3日,野象谷景区老树倒塌砸向索道,导致缆车倾翻,车上游客1人死亡,3人受伤。
2015年,野象谷成为云南省首家通过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验收的景区。
2016年起,野象谷连续承办4届“8.12世界大象日宣传活动”。
2020年3月,野象谷所在的勐养子保护区16头野象开始向北迁徙,直到2021年8月8日,在人工引导下全部返回。
2022年12月,环保组织起诉西双版纳野象谷训练大象、开展大象表演等行为,认为此举会伤害大象的身心健康。
影视拍摄
节目名称 | 拍摄时间 | 拍摄单位 | 相关内容 |
春节黄金周直播 | 2013年、2014年 | 中国中央电视台 | 直播亚洲象活动 |
最野假期第一季 | 2015年 | 中国中央电视台 | 挑选六位孩子组成两支队伍与亚洲象亲密接触 |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 2015年 | 湖南卫视 | 明星父亲带孩子在野象谷体验生活 |
所获荣誉
1997年,野象谷被评为“云南省11个优秀精品景点”之一。
2005年,野象谷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6年,野象谷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
2013年,野象谷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018年,野象谷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
2019年,野象谷成功入选“第十二批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注释
[a]亚洲象是亚洲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也是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和旗舰物种,目前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及中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现存种群总数量估计为4万—5万头,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Ⅰ物种,是国际上高度关注的野生动物物种之一。在中国,亚洲象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州市9个县区有少量种群,总数量约300头。西双版纳州是野生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全州分布有野生亚洲象约280头,部分象群游走往来于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老挝之间。在中国,亚洲象被列为极小种群物种、首批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一,被列为重点物种进行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