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英文:Awakening of Insects),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3月5日或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这个时候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惊蛰的:由来、物候现象、气候特征、农事活动、节气习俗、节气养生、相关文学等介绍

中文名

惊蛰

英文名

Awakening of Insects

别名

启蛰

季节

风俗活动

咒雀等习俗

相关饮食

吃梨、煎香油饼

气候特点

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

简介

惊蛰,又称"启蛰"。相传,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而改称惊蛰。惊蛰分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西南和华南地区早已是一派春光。

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此时江南的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华南地区早稻开始播种。随着气温回升,茶树桃、梨、苹果等果树也开始施肥。多种病虫害也相继发生,田间杂草亦相继萌发,搞好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就尤为重要了。

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很多地方至今保留这一习俗。还要如惊蛰吃梨、煎香油饼、咒雀等习俗

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太阳到达黄经345°,在每年公历3月5日左右。西汉时期启蛰与惊蛰的混同使用,相传,因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而改称惊蛰。到后来随着历法的发展,启蛰和惊蛰不再被刻意区分,两者均被作为春季"发蛰"现象一概而论。启蛰和惊蛰两个概念同流而异源。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

物候现象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桃始华,即惊蛰节令前后,桃花就开始在枝头开放,此时阳光温暖,结伴春游观赏桃花好时节;二候仓庚鸣,即在惊蛰后第五日,是黄鹂随着惊蛰到来,也开始用鸣叫;三候鹰化为鸠,指的是指再过五日,雄鹰将自己藏匿起来,而在原野深林中能够见到寻找配偶的斑鸠,古人误以为是雄鹰变成了斑鸠。

惊蛰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三花一开,鸟语花香的春天如约而至。

气候特征

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但是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北京初雷日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南方地区则容易产生低温阴雨天气。对于山区来说,雨水虽多,但对于山区农田好排水,雨多倒是一件好事。

农事活动

到了惊蛰,中国南方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北方地区也渐渐入春,春耕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农家无闲人,锄头不停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等农谚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此时,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和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也要施肥了,同时,要 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搞好病虫害防治。“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重视了。

节气习俗

惊蛰时节各种昆虫蠢蠢欲动,人们还会扫院子、撒草木灰或石灰等,防范病虫害。从这方面看,节气习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相得益彰,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祭白虎

主要在广东一带。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人。”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画的白老虎,拜祭时用猪血喂之,使其不再出口伤人,说人是非。

打小人

香港、澳门一向有“打小人”的习俗。源于驱虫,春雷惊醒了害虫,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现在,惊蛰还有人到到庙里打小人,认为就可以把小人、恶鬼等统统赶走,一年中都会顺顺利利,不受小人的纠缠。

惊蛰

吃梨

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蛰天气明显变暖,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

煎香油饼

《本草纲目》称芝麻油可解热毒,灭毒虫。用香油煎炸食物,香气四滋,可使灶台上的虫类绝迹。惊蛰这日各地均有煎食糕饼的风俗。俗称熏虫。

撒石灰和撒蜃炭

永州农村老百姓有用石灰撒在房前屋后的排水沟除百虫的习惯。惊蛰的到来将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据说,《千金月令》上提到:“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在惊蛰这天,人们把石灰洒在门槛外,认为这样做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也是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蒙鼓皮

传说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们在这天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吃炒豆

山东有些地方,农民惊蛰要在庭院当中生火烙煎饼,意为熏死害虫。陕西,惊蛰有吃炒豆的习俗。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吃梨则意为与害虫别离。

节气养生

惊蛰养生以捂为主,惊蛰时节,气温早晚温差大,在着装上,不适合穿着太少,否则容易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特别是膝关节较为敏感,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惊蛰时"春雷响,万物长",养生要重视调达肝气、平衡阴阳,建议在饮食上适量食辛味之品,以清淡为主,过于辛辣刺激油腻之品要少吃,建议多吃富含植物蛋白、维生素的食物。运动上,建议选择慢跑、太极拳、放风筝、坐功等较柔和的运动方式。在精神上,精神上注意调节情绪,切忌妄动肝火,中医认为春季五行属木,与肝相应,而肝主疏泄,不喜抑郁而喜调达。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到心胸开阔,愉悦自然,不要暴怒或悲伤抑郁。

相关文学

有关诗歌

作品

作者

朝代

惊蛰二月节

元稹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元稹

中唐·

游景仁东园

苏辙

北宋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张元干

菩萨蛮春雨

萧汉杰

忆秦娥其五惊蛰日雷

范成大仇远

南宋

水龙吟寿族父瑞堂其日惊蛰

吴存

参考资料

农事谚语

关于家事的谚语也有很多。比如:

1,“春雷响,万物长”。

2,“惊蛰清田边,虫死几万千。”

3,“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4,“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5,“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6,“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7,“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8,“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注释

[a]

黄经,是指天球(天文学上研究天体位置而假想的一个以观测者为球心的一个球体)黄道坐标系中的经度。

[b]

中国古人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当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

[c]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三候。五天为一候。

[d]

黄鹂

[e]

鹰躲起来孵育小鹰,鸠(布谷鸟)开始鸣叫求偶。

[f]

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