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诞生哲学的前提,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思和想字的象意,是各不相同的,“思”,所代表的是灵性的慧性思维;“想”,所代表的是意识的智性思维,思想是指慧性和智性思维的总体结果。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思想的:概念解析等介绍

概念解析

思,汉语词典解释为: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xìn),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本义:思考,想;考虑。

甲骨文这个“思”字的象意理解,那就是“田”在上面,“心”在下面,人的心要在自己的心田当中进行耕耘。用这个“心”,用心产生的结果与“想”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思想”。

再从更深刻的层次上去看一看,在甲骨文中,“思”字上边的“田”字,原本就是一个“囟”字,后来才改成“田”。这个“囟”字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人类头顶上的囟门。人在一岁之前,有前囟门、后囟门,随着人的长大逐步地封闭了。

但是,道德修证者、修之身者,可以把这个囟门打开,重新再打开,形成三沟九洞。所以,这个囟门也就专业性地被称为“天门”,就是人与天和自然相交通的一道大门。

这也就是说:“思”字的内涵之意,是要将人的心和大脑,和谐统一地经过这个囟门与大自然相沟通,相交流,去感知、体悟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性,捕捉其中的客观规律性。用自然大规律,去体之于身,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真正的正确的“思”。在这种“思”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出符合自然大规律的认识。

想,心形相声。本义:想念;怀念;羡慕。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是就在身边,就看去思不思,想不想。思出名堂来,想出名堂来,那么就是一种开悟。“冥思苦想”(成语词典解释为“绞尽脑汁,苦思苦想”)这个成语,非常形象地将思想形成的过程和难易以及主次,都包容于其中,很具有哲学的启迪性。

所谓“冥思”,就是告诉人们一定要放松心、身、意,垂帘或者闭目,将私心杂念、欲望、贪心净化干净,将心和脑通过这个囟门与宇宙自然大环境相连通,在这个连通的前提之下,去格物致知。格什么物?——格宇宙大环境之物,与整个宇宙都要去联系在一起,从而将其中的信息反馈到大脑和心灵之中,或者说,那就是一种天人合一地进行体之于身的感受和分析。

“思”的过程,的确是一个轻松、愉悦、快乐的过程。当掌握了方法后就会非常喜欢这种“思”,希望一天到晚都能在这种“思”的过程当中度过。这也正如《荀子•劝学》这一篇文章当中所言:“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明”。也就是说,不去实践这个“冥思”,没有这个志向,也就没有亮亮堂堂的心胸身意、光光明明的这个“明德”状态;也就难以知道“道”是什么,“德”是什么,仁义礼智信是什么,也就只能玩文字游戏。“明德”和“明道”,全在于这个“冥冥”。“冥冥观”,也就是“明明德”的基础和前提。

从古到今,这个“思”存在着极大的落差。有的人这个大门开得好,能够完整地与宇宙大环境相沟通、相连接,那他的“思”,也就非常地顺畅。而且,其中还有深度广度、认识水平的高和低、大和小等等的区别,都在这个“冥思”当中。可以说,没有这个“冥思”,只有这个“想”的话,那么就是一种局限的“想”,谈不上“思”,更谈不上符合传统文化当中大智慧者祖先们的那种敞开囟门与大自然真实交流的大思、广思、深思、细思、无所不包之思。

再看这个“想”,那的确是大不相同了,连古人都将其称之为“苦想”。为什么称之为“苦想”呢?这个心被“相”蒙蔽了,被眼睛所见到的“相”所困惑,“相”压于“心”。眼睛所见到的一切,都给人们一种假相,遮蔽了人们的思。这种“想”,它是孤立的,没有外界联系的,在心中着于这个相,心被相所制约下的智识性的这样一个想的过程。这个“想”,的确是绞尽脑汁;这种“想”,主要是通过大脑皮层的思维意识区、浅表层次的这个意识区去完成的,根本没有调用大脑质层和大脑核心层的思识库和藏识库里面的知识。所以,它得出的结果,仅局限于自己的学识、智识的这个小的范围。如果问题一旦超出了自己所学过的学识范围的话,那也就自然会苦想而不得其正确的结果,也就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别人怎么说的结果,而难以真正地开发出自己通过“思”来得出的正确结果。

古圣先贤老子的“思”和“想”,是在天人合一的“思”的过程当中,已经进入了深邃广袤的、其大无外的宇宙时空之中。足不出户,他就能够进行“思”;不窥牖,他就能够进行“冥思”。在天人合一当中去真思,这就使他的智慧升华到了极强的高度和深度之中。在这种前提下产生的思想和悊学,自然也就能够洞察和把握自然的根本规律。所以,《老子•德道经》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具有无所不包性,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地瑰集和升华了远古祖先们对自然大道本质的真知灼见。可以说,一本《老子•德道经》,她瑰集的是:上两千五百年的大智慧者们的哲学精华,下就影响着两千五百年以来的社会,这就是说开创了人类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所创立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哲学思想,成为后两千五百年哲学思想的向导,在历史上曾经引领着社会诞生和形成丰富而且宏大的中华德道文化体系;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各个时代的诸子百家,从而成为了公认的“百家之祖”和人类德道文化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