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该专辑为乐队首次进入美国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前十位的专辑,在美国销量超过50万张。此外,该专辑于日本发行后,于首周售出8.5万张,后成为乐队在日本销量最高的专辑。
创作背景
2004年5月,Sum 41前往处在战乱中的刚果,帮助一家名为“War Child Canada”的慈善机构拍摄一部反映当地内战的记录片。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乐队四位成员对于战争的残酷有了清晰而强烈的亲身体验,在此期间,一位名叫Chuck Pelletier的维和部队战士帮助乐队四人逃离了满是炸弹和地雷的战区。为了感激这位挽救他们生命的勇士,乐队决定用他的名字命名他们的专辑。专辑《Chuck》中大多数作品的灵感也都来自于这次经历,表达的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控诉。专辑制作于2004年春天开始,并于同年夏天结束。专辑制作人由Greig Nori担任,在专辑中依旧延续了乐队先前的朋克摇滚风格。此外专辑中加大了旋律硬核、另类摇滚、另类金属等风格。

专辑曲目
曲序 | 曲名 | 作词及作曲 |
1 | 《Intro》 | Deryck Whibley,sum 41 |
2 | 《No Reason》 | Deryck Whibley,sum 41 |
3 | 《We're All to Blame》 | Deryck Whibley,sum 41 |
4 | 《Angels with Dirty Faces》 | Deryck Whibley,sum 41 |
5 | 《Some Say》 | Deryck Whibley,sum 41 |
6 | 《The Bitter End》 | Deryck Whibley,sum 41 |
7 | 《Open Your Eyes》 | Deryck Whibley,sum 41 |
8 | 《Slipping Away》 | Deryck Whibley,sum 41 |
9 | 《I'm Not the One》 | Deryck Whibley,sum 41 |
10 | 《Welcome to Hell》 | Deryck Whibley,sum 41 |
11 | 《Pieces》 | Deryck Whibley,sum 41 |
12 | 《There's No Solution》 | Deryck Whibley,sum 41 |
13 | 《88》 | Deryck Whibley,sum 41 |
专辑鉴赏
专辑中,首支单曲《We’re All to Blame》中所迸发出的狂热亢进的金属气息,让人们看到Sum 41似乎决意沿袭上一张专辑的路线,并且走得更加极端。此外,无论是《The Bitter End》里向Thrash-Metal先驱Anthrax 取经的吉他Solo,还是颇有Linkin Park风范的《There’s No Solution》,都带有明显的金属取向。而在《No Reason》这样快速强劲的作品中,“Oi!Oi!”这一声声愤怒的嚎叫让人不难看出乐队对硬核的偏好。在一首首斩钉截铁式的作品中,Sum41直截了当的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将整张专辑一气呵成。
获奖记录
获奖年份 | 颁奖机构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获奖情况 |
2005年 | 朱诺奖 | 年度最佳摇滚专辑 | 《chuck》 | 获奖 |
2005年 | 加拿大独立音乐奖 | 最喜欢的专辑 | 《chuck》 | 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