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36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公司前身)担任副导演,开启了电影生涯。1943年,其首部独立执导的影片《姿三四郎》上映。1950年,黑泽明拍摄了电影《罗生门》,并获得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2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四年后,其执导的影片《七武士》获得第15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在1965年拍摄完电影《红胡子》后,黑泽明经历了十年的事业低谷期,直至1975年,他拍摄的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一举获得了第4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金奖及费比西奖、1977年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最佳导演的等奖项。1980年,其执导了影片《影武者》并获得第3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的荣誉。两年后,黑泽明在第39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被授予终身成就金狮奖。1985年,他拍摄了影片《乱》并获得第4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第28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影片等奖项。1990年,黑泽明获得第6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1998年9月6日,黑泽明于东京家中去世,享年88岁。次年,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出生在日本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现品川区东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的一个武士家庭,黑泽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有4个姐姐和3个哥哥。小学一年级时,黑泽明的智力发育晚于同龄人,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讽,因为被同学欺负后很爱哭,所以有了“酥糖”的绰号。他在学校遇到了同样爱哭的同班同学植草圭之助,二人的友谊自此开始。班主任立川精治老师对两个孩子爱护有加,因在美术课上的作品受到立川老师的表扬,黑泽明爱上了绘画。三年级时,黑泽明智力快速发育,学习成绩进步,成为了班长。五年级时,学校安排了剑道课程,他对此产生兴趣,开始拜师学习。除此之外,黑泽明还在父亲的要求下学习了书法,并常被父亲带去观看电影,这也是黑泽明对电影的最初接触。
中学毕业后的黑泽明想要成为一名画家,他报考了东京美术学校但是落榜,之后进入同舟舍、川端绘画研究所学习。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其美术作品被选入了全国性的新人作品展。在这一时期,日本无产者运动兴起,他加入了无产者美术联盟,之后参加了无产者的政治活动。1930年,20岁的黑泽明收到了征兵检查令,由于征兵司令官是其父亲的学生,并且他的身体虚弱不适合做军人,所以他被免除了兵役。1932年,由于生病以及对左翼政治运动缺乏热情,他结束了政治活动。黑泽明的三哥黑泽丙午是一名无声电影解说员,他也常给黑泽明推荐电影。黑泽丙午持有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有声电影取代默片后,失业的黑泽丙午心灰意冷,于1933年自杀了。不久长兄也病逝,由于二哥也于早年去世,黑泽明成为了家中唯一的儿子,他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1936年,他看到PCL电影公司(东宝公司前身)招考副导演的广告并进行了申请,黑泽明由此得到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开启了他的电影生涯。
演艺经历
入行历练
入职PCL公司后,黑泽明进入了山本嘉次郎导演的摄制组,他称山本是他一生中最好的老师。1936年至1941年期间,黑泽明在山本摄制组作为副导演完成的电影作品包括《认真的金太》《藤十郎之恋》《马》等,经过学习与历练,他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了第一副导演。此外,他也在其他导演的摄制组做过副导演并完成了一些作品,如伏水修导演的《东京狂想曲》、泷泽英辅导演的《地热》、成濑巳喜男导演的《雪崩》等。在山本摄制组期间,山本嘉次郎还会让黑泽明练习写剧本、进行电影剪辑及配音,黑泽明撰写的剧本《雪》和《寂静》分别获得了政府信息局举办的剧本征集比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山本嘉次郎甚至有时还会让黑泽明做代理导演,如电影《马》中的外景拍摄就几乎由黑泽明完成,这些工作为他独立执导积累了经验。
独立执导
1943年,黑泽明将富田常雄的作品《姿三四郎》改编成了剧本,并执导了同名电影,这也是黑泽明独立执导的第一部作品,这部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姿三四郎从一名鲁莽青年成长为柔道大家的故事。在该电影被日本内务省审查时,被邀请作为参加评审的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称赞道,如果100分为满分,《姿三四郎》可以打120分。1944年至1946年,黑泽明先后执导了影片《最美》《姿三四郎续集》《创造明天的人们》《我对青春无悔》。其中,《我对青春无悔》是黑泽明在日本二战战败后拍摄的第一部作品,他认为日本人长期接受以抛弃自我为良知的教育,而战后的日本若要真正接纳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人们就必须完善自我,《我对青春无悔》表达的即为这一主题。
1947年,黑泽明拍摄的电影《美好的星期天》上映,这部电影的剧本是黑泽明和儿时的好友植草圭之助共同完成的,讲述的是日本战败初期,一对贫穷的情侣相恋的故事。在电影的结尾,他进行了创新,女主角直接对观众讲话,使观众直接参与到电影中。影片上映后,黑泽明收到了一封明信片,寄信人正是黑泽明和植草圭之助小学时的老师立川精治,他为两位学生的成就感到骄傲。1948年,黑泽明执导的影片《泥醉天使》上映,电影内容是患有肺结核的黑社会头目松永为了帮助为其治病的酒鬼医生松永,欲杀害前任头目冈田反而被杀的故事,这部影片由三船敏郎和志村乔主演,这也是三船敏郎第一次与黑泽明合作。1949年,该片获得了第22届日本电影旬报奖最佳影片及第3届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影片的奖项。这一年,黑泽明还先后拍摄了影片《静夜之决斗》和《野良犬》,这两部影片均是由三船敏郎和志村乔主演。
在看到杂志为了迎合读者,四处搜集丑闻并夸大事实写出对新闻主体具有侮辱性的报道时,黑泽明执导了主题为反对言论暴力的影片《丑闻》,这部影片于1950年4月上映。同年8月,其拍摄的影片《罗生门》上映,该影片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剧本由黑泽明和编剧桥本忍共同完成,讲述了盗贼、武士的妻子以及武士的亡魂对于武士被杀一案的不同讲述,展现了人类利己的本性。该片上映后先后获得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第2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稳步发展
1951年,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白痴》上映,该影片是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19世纪的俄国变至二战后的日本北海道。在古代电影《罗生门》获得奥斯卡和威尼斯电影节的国际奖项后,黑泽明希望能展示给世界当代日本发生的事情,于是就有了1952年上映的电影《生之欲》(Ikiru),影片讲述了一个总是对市民说不的公务员渡边,在进入癌症晚期后,决定在死前帮助一群母亲建造小公园的故事。该片描述了战后日本的真实情况并表现了人们有义务利用自己的任何优势来帮助弱者的主题,于1954年获得了第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参议院特别奖。1954年4月,其拍摄的影片《七武士》上映,电影主要内容是七位武士联合起来帮助了一个被强盗围困的小村庄。同年,该片获得了第15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1960年约翰·斯特奇斯执导的电影《豪勇七蛟龙》即改编自本片。

1955年,黑泽明拍摄了电影《活人的记录》,这是一个由一名年迈的日本实业家极度担心核战争而引发的故事,次年该片提名第9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两年后,他执导的影片《蜘蛛巢城》(Throne of Blood)上映,该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作品《麦克白》,同年这部影片入围第1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57年9月至1962年,黑泽明先后拍摄了影片《低下层》《战国英豪》《懒汉睡夫》《用心棒》《椿三十郎》。其中1958年执导的影片《战国英豪》获得了第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和费比西奖。
1963年,黑泽明执导了电影《天堂与地狱》(High and Low),这部影片改编自埃德·麦克贝恩(Ed McBain)的犯罪小说《国王的赎金》,在影片中,绑匪欲绑架富人的儿子并要求高额赎金,然而却错绑了富人司机的儿子,黑泽明通过这部电影探讨了是否所有生命都平等的问题。该片于同年入围第2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次年获得第18届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奖。1965年,他拍摄的影片《红胡子》上映,影片讲述了实习医生保本登在与名为“红胡子”的所长医师的交往中不断成长的故事。这是黑泽明最后一次与三船敏郎合作的影片,也是黑泽明的最后一部黑白片。同年,这部影片获得第26届威尼斯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次年获得第39届日本电影旬报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以及第16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影片的荣誉。
曲折前行
随着电视的普及,日本的观影人数在1958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至1968年,观影人数已降至1958年的三分之一。在日本电影业衰退的背景下,拍摄完《红胡子》后,黑泽明开始在美国寻求发展,他创作了《逃亡列车》和《虎!虎!虎!》的剧本,然而却没能得到执导的机会,失望的他回到了日本。1970年,他执导的影片《电车狂》上映,然而这部影片的票房并不理想,甚至成为了黑泽明电影生涯中第一部亏损的影片。1971年,处于事业低谷的黑泽明在家中卫生间自杀未遂。1973年,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邀请,黑泽明前往莫斯科拍摄《德尔苏·乌扎拉》,为了避免重蹈在美国的覆辙,黑泽明与合作方约定,由他本人决定导演、剪辑及其他创作方面的事项。这部电影于1975年上映,以赫哲族老猎手德尔苏·乌扎拉和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的友谊为主线,表现了人类的发展应建立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这一主题。该片获得了第4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金奖及费比西奖、第22届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最佳导演的奖项。1978年,他撰写了自传《蛤蟆的油》并于1984年在日本出版。1979年,黑泽明获得第1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1980年,其执导的电影《影武者》上映,这部影片耗资25亿日元,以影视化的方式谱写了一曲对武士世界终结的悲怆挽歌。该片获得了第3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第23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影片等奖项,还入围了第5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2年,黑泽明在第39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被授予终身成就金狮奖。1985年,他拍摄的影片《乱》上映,其为黑泽明电影生涯中最昂贵的电影,花费1千2百万美元,出动了1400名临演及200匹马。这部影片是在莎士比亚的作品《李尔王》的基础上,融合了日本历史上大名毛利元的故事所进行的创作,讲述了一个父子残杀导致家庭灭亡的悲剧故事。《乱》上映后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第4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1987年伦敦影评人协会奖年度最佳导演及第28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影片等奖项,黑泽明还凭借这部影片提名了第5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

晚年作品
在《乱》之后,因缺少资金,黑泽明无法再拍摄鸿篇巨制的作品,于是他推出了一些小制作的影片。1990年,他执导了影片《梦》,该片分为8个梦境片段即太阳雨、桃园、风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垂泪的魔鬼和水车之村,描述了黑泽明对梦的勾画。同年,黑泽明获得第6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人。1991年,其拍摄的电影《八月狂想曲》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日本家庭对于1945年8月9日日本长崎遭受核袭击的反应。这部影片入围了第1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的奖项。1993年,黑泽明有生之年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袅袅夕阳情》上映,影片内容是教师内田百闲辞去教师事务,在家中进行写作时与小偷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1999年,该片入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的奖项。


个人生活
黑泽明的父亲为黑泽勇,日本陆军户山学校第一期体育学生,毕业后先在陆军户山学校教学,后任职于日本体育会体操学校以及附属的荏原中学。母亲黑泽岛,出身于大阪商人家庭。家中共有7个兄姐,分别是茂代(长姐)、昌康(大哥)、忠康(二哥)、春代(二姐)、种代(三姐)、百代(四姐)、丙午(三哥)。
1943年,在拍摄影片《最美》时与日本女演员矢口阳子(本名加藤喜代)相识。1945年5月21日二人结婚,同年12月20日儿子黑泽久雄出生。1954年4月29日,女儿黑泽和子出生。
1993年,在京都的旅馆中创作剧本时不慎跌倒骨折,之后进入疗养生活。1998年9月6日,黑泽明于东京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上映时间 | 作品名称 | 职责 | 主演 |
1941年 | 《马》 | 导演(与山本嘉次郎共同执导)/制片主任/副导演/编剧 | 高峰秀子/藤原釜足/竹久千惠子 |
1943年 | 《姿三四郎》 
| 导演/编剧/剪辑 | 大河内传次郎/藤田进/轰夕起子/月形龙之介/志村乔 |
1944年 | 《最美》 | 导演/编剧 | 志村乔/清川荘司/菅井一郎/入江隆子/矢口洋子 |
1945年 | 《姿三四郎续集》 
| 导演/编剧/剪辑 | 大河内传次郎/藤田进/月形龙之介/河野秋武/轰夕起子 |
1946年 | 《创造明天的人们》 | 导演(与山本嘉次郎、关川秀雄共同执导) | 藤田进/高峰秀子/薄田研二 |
1946年 | 《我对青春无悔》 
| 导演/编剧/剪辑 | 原节子/藤田进/大河内传次郎 |
1947年 | 《美好的星期天》 
| 导演/编剧 | 沼崎勋/中北千枝子/渡边笃 |
1948年 | 《泥醉天使》 
| 导演/编剧 | 志村乔/三船敏郎/山本礼三郎 |
1949年 | 《静夜之决斗》 
| 导演/编剧 | 三船敏郎/志村乔/三条美纪 |
1949年 | 《野良犬》 
| 导演/编剧/联合制片人 | 三船敏郎/志村乔/淡路惠子 |
1950年 | 《丑闻》 
| 导演/编剧 | 三船敏郎/李香兰/桂木洋子 |
1950年 | 《罗生门》 
| 导演/编剧/剪辑 | 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乔/千秋实 |
1951年 | 《白痴》 
| 导演/编剧/剪辑 | 原节子/森雅之/三船敏郎/久我美子/志村乔 |
1952年 | 《踩虎尾的男人》 
| 导演/编剧 | 大河内传次郎/藤田进/榎本健一/森雅之/志村乔 |
1952年 | 《生之欲》 
| 导演/编剧 | 志村乔/日守新一/田中春男/千秋实 |
1954年 | 《七武士》 
| 导演/编剧/剪辑 | 三船敏郎/志村乔/津岛惠子 |
1955年 | 《活人的记录》 
| 导演/编剧 | 三船敏郎/志村乔/千秋实 |
1957年 | 《蜘蛛巢城》 
| 导演/编剧/制片人 | 三船敏郎/山田五十铃/志村乔 |
1957年 | 《低下层》 
| 导演/编剧/剪辑/制片人 | 三船敏郎/山田五十铃/香川京子 |
1958年 | 《战国英豪》 
| 导演/编剧/剪辑/制片人 | 三船敏郎/千秋实/藤原釜足/藤田进/志村乔 |
1960年 | 《懒汉睡夫》 
| 导演/编剧 | 三船敏郎/森雅之/香川京子/三桥达也/志村乔 |
1961年 | 《用心棒》 
| 导演/编剧/剪辑/制片人 | 三船敏郎/仲代达矢/司叶子 |
1962年 | 《椿三十郎》 
| 导演/编剧 | 三船敏郎/仲代达矢/小林桂树 |
1963年 | 《天国与地狱》 
| 导演/编剧/制片人 | 三船敏郎/仲代达矢/香川京子 |
1965年 | 《红胡子》 
| 导演/编剧 | 三船敏郎/加山雄三/山崎努 |
1970年 | 《电车狂》 
| 导演/编剧/制片人 | 头师佳孝/菅井琴/殿村敏之/三波伸介 |
1975年 | 《德尔苏·乌扎拉》 
| 导演/编剧 | Maksim Munzuk/Yuri Solomin/Svetlana Danilchenko |
1980年 | 《影武者》 
| 导演/编剧/制片人 | 仲代达矢/山崎努/萩原健一 |
1985年 | 《乱》 
| 导演/编剧/剪辑 | 仲代达矢/寺尾聪/根津甚八 |
1990年 | 《梦》 
| 导演/编剧 | 寺尾聪/倍赏美津子/根岸季衣 |
1991年 | 《八月狂想曲》 
| 导演/编剧/剪辑 | 村濑幸子/井川比佐志/茅岛成美 |
1993年 | 《袅袅夕阳情》 
| 导演/编剧/剪辑 | 松村达雄/香川京子/井川比佐志 |
资料来源: | |
编剧作品
上映时间 | 作品名称 | 职责 | 导演 |
1942年 | 《胜利之翼》 | 编剧 | 山本萨夫 |
1942年 | 《青春的潮流》 | 编剧 | 伏水修 |
1944年 | 《土表祭》 | 编剧 | 丸根赞太郎 |
1945年 | 《快活的一心太助》 | 编剧 | 佐伯清 |
1947年 | 《四个爱情故事》 
| 编剧 | 丰田四郎、成濑巳喜男 、山本嘉次郎、衣笠贞之助 |
1947年 | 《银岭之巅》 | 编剧/剪辑 | 谷口千吉 |
1948年 | 《肖像》 | 编剧 | 木下惠介 |
1949年 | 《地狱来的女人》 | 编剧 | 小田基义 |
1949年 | 《恶棍万和铁》 
| 编剧 | 谷口千吉 |
1950年 | 《拂晓的逃脱》 | 编剧 | 谷口千吉 |
1950年 | 《银色的铁》 | 编剧 | 小杉勇 |
1950年 | 《杀阵师段平》 | 编剧 | 牧野雅广 |
1951年 | 《爱与恨的彼岸》 | 编剧 | 谷口千吉 |
1951年 | 《野兽之屋》 
| 编剧 | 大曾根辰夫 |
1952年 | 《荒木又右卫门:决斗钥匙铺十字路口》 | 编剧 | 森一生 |
1952年 | 《战国无赖》 
| 编剧 | 稻垣浩 |
1953年 | 《春风吹拂》 
| 编剧 | 谷口千吉 |
1955年 | 《消失了的连队》 
| 编剧 | 三村明 |
1955年 | 《桧伯的故事》 
| 编剧/剪辑 | 堀川弘通 |
1957年 | 《日俄战争胜利之秘史:敌中横断三百里》 
| 编剧 | 森一生 |
1959年 | 《战国群盗传》 | 编剧 | 杉江敏男 |
1960年 | 《豪勇七蛟龙》 | 编剧 | John Sturges |
1962年 | 《杀阵师段平》 | 编剧 | 瑞穂春海 |
1964年 | 《恶棍万和铁》 | 编剧 | 深作欣二 |
1964年 | 《西方罗生门》 | 编剧 | 马丁·里特(Martin Ritt) |
1964年 | 《荒野大镖客》 | 编剧 | 赛尔乔·莱翁 (Sergio Leone) |
1965年 | 《姿三四郎》 | 编剧/制片人 | 内川清一郎 |
1968年 | 《血城》 
| 编剧 | 林福地 |
1970年 | 《虎!虎!虎!》 
| 编剧 | 理查德·弗莱彻/深作欣二/舛田利雄 |
1973年 | 《野良犬》 | 编剧 | 森崎东 |
1985年 | 《逃亡列车》 | 编剧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Andrey Konchalovskiy) |
1996年 | 《终极悍将》 
| 编剧 | 沃尔特·希尔(Walter Hill) |
1999年 | 《雨停了》 
| 编剧 | 小泉尧史 |
2000年 | 《铜锣平太》 
| 编剧 | 市川昆 |
2002年 | 《大海作证》 
| 编剧 | 熊井启 |
2004年 | 《七武士》(动画) | 编剧 | - |
2007年 | 《椿十三郎》 
| 编剧 | 森田芳光 |
2008年 | 《暗堡里的三恶人》 
| 编剧 | 樋口真嗣 |
2013年 | 《流浪狗》 | 编剧 | 鹤桥康夫 |
2016年 | 《豪勇七蛟龙》 | 编剧 | 安东尼·福奎阿 (Antoine Fuqua) |
2022年 | 《生之欲》 | 编剧 | 奥利弗·赫曼纽斯 (Oliver Hermanus) |
未上映 | 《黑色假面》 | 编剧 | - |
未上映 | 《シルバリング・スピア》 | 编剧 | - |
资料来源: | |
参与制作
上映时间 | 作品名称 | 职责 | 导演 |
1936年 | 《千万富翁》(エノケンの千万長者)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36年 | 《东京狂想曲》(東京ラプソディ) | 副导演 | 伏水修 |
1937年 | 《认真的金太》(エノケンのちゃっきり金太)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37年 | 《良人的贞操前篇:春若来》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37年 | 《良人的贞操后篇:秋再来》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37年 | 《Sengoku gunto-den - Dai nibu Akatsuki no zenshin》 | 副导演 | 泷泽英辅 |
1937年 | 《Sengoku gunto-den - Dai ichibu Toraokami》 | 副导演 | 泷泽英辅 |
1937年 | 《雪崩》 | 副导演 | 成濑巳喜男 |
1937年 | 《美丽的鹰》(美しき鷹)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38年 | 《地热》 | 副导演/制片主任 | 泷泽英辅 |
1938年 | 《藤十郎之恋》 
| 副导演/制片主任 | 山本嘉次郎 |
1938年 | 《作文课堂》 
| 副导演/制片主任 | 山本嘉次郎 |
1938年 | 《Enoken no bikkuri jinsei》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39年 | 《Enoken no gatchiri jidai》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39年 | 《忠臣藏后篇》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39年 | 《Nonki Yokocho》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40年 | 《ロッパの新婚旅行 》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40年 | 《Enoken no zangiri Kinta》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40年 | 《孙悟空》 | 副导演 | 山本嘉次郎 |
1949年 | 《春天的游戏》 | 联合制片人 | 山本嘉次郎 |
1963年 | 《五十万人的遗产》 
| 剪辑 | 三船敏郎 |
资料来源: |
纪录片
上映时间 | 作品名称 | 备注 | 资料来源 |
1990年 | 《<梦>制作幕后:黑泽明与大林宣彦的电影对话》 | - | |
1993年 | 《黑泽明的电影人生》 | - | |
1993年 | 《黑泽明宫崎骏对谈》 | - | |
2000年 | 《来自黑泽明的信息:美好的电影》 | - | |
2011年 | 《黑泽明的道路》 | 11位电影人对黑泽明电影影响的谈论 | |
书籍作品
书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备注 | 资料来源 |
《蛤蟆的油》 | 1984年 | 岩波書店 | 在日本出版 | |
1987年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以《黑泽明自传》的书名出版 李正伦译 | |
2010年 | 南海出版社 | 李正伦译 | |
荣誉奖项
影视奖项
奥斯卡颁奖典礼(Academy Awards) · 最佳外语片获奖1952 / 罗生门奥斯卡颁奖典礼(Academy Awards) · 最佳外语片获奖1976 / 德尔苏·乌扎拉奥斯卡颁奖典礼(Academy Awards) · 最佳外语片提名1981 / 影武者奥斯卡颁奖典礼(Academy Awards) · 最佳导演提名1986 / 乱奥斯卡颁奖典礼(Academy Awards) · 终身成就奖获奖1990 / -戛纳电影节(Cannes Film Festival) · 金棕榈奖提名1956 / 活人的记录展开个人奖项
日本文化功劳者1976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军官勋位1984年日本文化勋章1985年苏联各族人民友谊勋章1991年日本京都奖1994年日本东京都名誉都民1996年展开人物评价
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
百年电影史,涌现过无数才华横溢的导演。他们基于各自的文化、信仰、历史、经验和爱好,用影像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如果选择一些带来重要影响的导演,作为电影发展过程的中轴,那么黑泽明无疑不能被忽略,他甚至持续影响着今天的创作。——中国导演 张艺谋
黑泽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莎士比亚,他是唯一一位直到生命的尽头仍在继续拍摄被公认为经典或将被公认为经典的电影的导演。——美国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