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炭疽是指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皮肤炭疽主要发生在牧民及从事皮毛、肉食、畜产等职业的人群。炭疽芽孢杆菌通过损伤的皮肤进入人体,其释放的炭疽外毒素引起临床表现。皮肤炭疽患者最常在手、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出现无痛性炎性丘疹,之后丘疹迅速变成水疱并扩展为大疱,疱液化脓后破溃,流出浆液或脓液后结成黑色干痂,黑痂脱落后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患者常有发热、头痛、呕吐、全身酸痛等症状。皮肤炭疽主要采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皮肤炭疽影响美观,严重时可累及肺、肠、脑膜等部位,甚至危及生命。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经过抗感染治疗的皮肤炭疽,病死率为1%左右,没有经过抗感染治疗的患者,如果病情加重发展为全身感染,则病死率为20%。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皮肤炭疽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等介绍

中文名

皮肤炭疽

外文名

cutaneousanthrax

别名

恶性脓疱

是否传染病

潜伏期

一般1~3天

症状表现

无痛性炎性红色丘疹,可有瘙痒或烧灼感,形成水疱或脓疱,高热、呕吐、全身不适及全身中毒症状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显状部位

手、面和颈部等暴露部位

原因

炭疽杆菌感染

多发人群

牧民及与皮毛、肉食、畜产等职业有关的职工

就诊科室

  • 皮肤性病科、感染科

病因

  • 皮肤炭疽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否患病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密切相关。

  • 传染源

    • 被炭疽芽孢杆菌感染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常因皮肤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畜产品、土壤及用具等感染。

  • 人群易感性

    • 所有人都可能感染炭疽芽孢杆菌,其中动物饲养、屠宰、畜产品加工、销售及兽医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最容易感染。

症状

  • 皮肤炭疽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颈、手及前臂等暴露部位出现无痛性炎性丘疹,之后进展为水疱、脓疱,水疱破溃流脓后结成黑色干痂,黑痂脱落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此外患者常有发热、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

典型表现

  • 皮肤炭疽最常发生在手、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

  • 开始时表现为无痛性炎性丘疹,之后丘疹迅速变成水疱并扩展为大疱,疱液化脓后破溃,流出浆液或脓液后大疱中心部结成黑色干痂,干痂周围绕以水疱和脓疱等卫星灶,痂脱落后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

其他表现

  • 发热

  • 恶心

  • 呕吐

  • 全身酸痛

检查

  • 医生怀疑是皮肤炭疽时,还可能需要给你做体格检查、涂片检查、病原体培养等来帮助确诊。

  • 体格检查

    • 主要是视诊,发现皮肤炭疽特征性的皮损表现可作为诊断依据。

  • 涂片检查

    • 取水疱疱液做涂片检查可发现致病菌,还可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鉴定。

  • 病原体培养

    • 取水疱疱液做病原体分离培养,如果培养出炭疽芽孢杆菌可作为诊断依据。

诊断

  • 医生根据患者职业、病史、典型症状、体格检查、涂片检查、病原体培养等即可确诊。

  • 患者为动物饲养、屠宰、畜产品加工、销售及兽医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

  • 患者皮肤直接接触过患病动物或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畜产品、土壤及用具等。

  • 患者皮损出现在暴露部位,表现为无痛性中心黑色的干性坏疽性皮损,周围绕以水疱,有显著的水肿。

  • 水疱疱液涂片检查及病原体培养可见炭疽芽孢杆菌。

鉴别诊断

  • 皮肤炭疽和丹毒、蜂窝织炎、疖、痈等疾病有着类似的症状,医生需要通过病史、症状、体格检查、涂片检查、病原体培养等区别这些疾病。

  • 当发现皮肤暴露部位出现无痛性炎性丘疹、水疱、黑色干痂等表现时,不要自行诊断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治疗

  • 皮肤炭疽主要采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

局部治疗

  • 局部病灶可以用碘酊、碘液等,以杀灭炭疽芽孢杆菌,还可外用磺胺类软膏或白降汞软膏,严禁切开引流或切除。

系统治疗

  • 患者应该尽早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主要使用的抗生素药物为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

  • 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疗时还可使用抗炭疽血清,帮助清除炭疽芽孢杆菌。

危害

  • 皮肤炭疽为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应予隔离及处理病畜,避免疫情爆发。

  • 皮肤炭疽影响美观,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 影响美观

    • 皮肤出现皮损,且愈合后可能留下瘢痕影响美观,患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 危及生命

    • 皮肤炭疽患者如果不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病情进展可累及肺、肠、脑膜等部位,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

  • 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经过抗感染治疗的皮肤炭疽,病死率为1%左右,没有经过抗感染治疗的患者,如果病情加重发展为全身感染,则病死率为20%。

预防

  • 皮肤炭疽主要是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进行预防。

控制传染源

  • 应该配合动物防疫部门为炭疽流行区的牲畜注射炭疽疫苗。

  • 发生炭疽疫情时,应该配合动物防疫部门隔离病畜,不用其乳类;病死的动物严禁剥皮或煮食,应该将其焚毁或是加大量生石灰深埋于地面2米以下。

  • 怀疑或确诊患皮肤炭疽的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接受隔离和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 饲养牲畜及生产畜产品的部门应该为工人配备工作服、口罩和手套。

保护易感人群

  •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畜产品加工、销售及兽医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定期去当地卫生部门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疫苗。

  • 如果接触了死因不明或可能患炭疽的动物,应该及时去医院咨询医生。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需要立即涂搽碘酒。

条目合集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
皮肤炭疽
皮肤炭疽皮肤炭疽是指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皮肤炭疽主要发生在牧民及从事皮毛、肉食、畜产等职业的人群。炭疽芽孢杆菌通过损伤的皮肤进入人体,其释放的炭疽外毒素引起临床表现。皮肤炭疽患者最常在手、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出现无痛性炎性丘疹,之后丘疹迅速变成水疱并扩展为大疱,疱液化脓后破溃,流出浆液或脓液后结成黑色干痂,黑痂脱落后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患者常有发热、头痛、呕吐、全身酸痛等症状。皮肤炭疽主要采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皮肤炭疽影响美观,严重时可累及肺、肠、脑膜等部位,甚至危及生命。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经过抗感染治疗的皮肤炭疽,病死率为1%左右,没有经过抗感染治疗的患者,如果病情加重发展为全身感染,则病死率为20%。
皮肤炭疽
肺炭疽肺炭疽(jū)是由炭疽杆菌感染所致的肺部急性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病,7~9月为高峰,吸入型多见于冬、春季,患者多见于牧区。肺炭疽多由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所致,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炭疽杆菌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呼吸道及胃肠道黏膜侵入人体,在局部繁殖,释放毒素,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出血及坏死,形成皮肤炭疽、肺炭疽等。本病起病急,早期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持续2~3天后,症状突然加重。轻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发热、咳嗽、咯带血黏液痰;重者除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外,还会出现喘鸣、咯血,以及嘴唇、皮肤青紫等症状。此外,如果由皮肤炭疽发展而来,还会出现相应的皮肤症状。治疗原则是严密隔离,积极进行抗菌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以及治疗并发症。本病常并发败血症及脑膜炎,若诊治不及时,多在急性症状出现1~2天内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或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本病的病死率较高,肺炭疽若由皮肤炭疽发展而来,病死率在80%以上,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