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别名桃源,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下辖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全县总面积1455.44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年末,永春县常住人口42.2万人。通行闽南语永春方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永春县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著名人物、城市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永春县

别名

桃源

面积

1455.44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东南部

地理坐标

东经117°41'55"至118°31'9",北纬25°13'15"至25°33'45"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福建省

所属市

泉州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18个镇、4个乡

行政区划代码

350525

人口

42.2万人(2021年末常住人口)

方言

闽南话

GDP

543.91亿元(2022年)

著名景点

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永春北溪文苑

邮政编码

362600

政府驻地

桃城镇衙口街1号

电话区号

0595

火车站

永春站

简介

永春县地处戴云山脉南段,呈长带形状,属内陆山区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多山地,可概括为“七山二杂一分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桃林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改桃源县为永春县。1985年6月起,属泉州市,至今仍属泉州市。截至2022年10月31日,永春县下辖18个镇、4个乡。

永春县是“中国香都”“中国红曲醋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芦柑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有永春文庙、苦寨坑窑遗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永春纸织画,还有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永春北溪文苑等A级旅游景区。

永春县已形成以芦柑、茶叶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以香、醋、瓷三大“有根”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以金融服务、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等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永春老醋、永春篾香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5个。2022年,永春县地区生产总值543.9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8.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5.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0.6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2:59.8:35.0。

名称

永春县别名桃源县,因“众水会于桃溪一源”而得名。后因四时多燠,气候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美誉,改名永春。

历史沿革

先秦至清

西周至春秋战国,属七闽地、闽越地。秦代,属闽中郡。

汉初,属闽越国;元封元年(前110年),属会稽郡。东汉,属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属东安县。

晋代,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境域属之。

南朝梁天监年间至陈,属南安郡。

隋代,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安郡为县,以南安县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均属清源军。

宋代,乾德二年(964年),归属由清源军所改的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隶泉州。

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总督郝玉麟请准,升永春县为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直隶福建布政使司。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属厦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2月至次年1月的“福建事变”期间,归属福建人民政府的兴泉省。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直隶福建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9年)6月,永春县人民民主政府在达埔成立;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永春县划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3月14日起,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8日起,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地区专员公署。

1955年3月12日起,属福建晋江专区。

1971年6月17日起,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6月起,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属泉州市,至今仍属泉州市。

地理

位置境域

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东邻莆田市仙游县,南接南安市、安溪县,西连龙岩市漳平市,北与德化县、三明市大田县毗邻。介于东经117°41'55"至118°31'9",北纬25°13'15"至25°33'45"之间。全县总面积1455.44平方千米。

永春县

气候

永春县处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之间的过渡气候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又因地貌、海拔等因素,平原、半山区和山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多年平均气温20.5℃,1月平均气温12.2℃,极端最低气温-3.3℃(1999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39.6℃(2003年7月15日)。最低月均气温12.2℃(1月),最高月均气温28.2℃(7月)。年平均日照时数1755.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69.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55.1天;极端年最大雨量2515.2毫米(1990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218.6毫米(2004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86%。平均每年有7.8天暴雨,受2~3个台风影响。年平均风速1.8米/秒,最多风向为东风。年平均雷暴日数64.4天。

地质

永春县位于闽西南凹陷区和闽东南沿海隆起区的交界处,主要地层和构造呈北东南西向。境内由于地层构成不同而以马跳为界,分为东西部,东部属闽东南沿海隆起区,没有沉积地层,矿藏也少;西部属闽西南凹陷区,沉积形成的地层,矿产丰富。

地形地貌

永春县地处戴云山脉南段,呈长带形状,是晋江东溪的发源地,属内陆山区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峰峦纵横,岭谷相间;东南呈阶梯状,沿溪谷地带散布着串珠状的山间小盆地,可概括为“七山二杂一分田”。以蓬壶镇马跳为界,分为东西部。主要山脉都属戴云山脉的分支,大致分为中、东、西三个部分,中部有梦山一天柱山脉、天马一玳瑁山脉,西部有天湖山脉、鼎山山脉、香岭尖山脉,东部有印石山脉、五台山脉等。境内最高峰雪山位于呈祥乡,海拔1366米;最低点潭仔婴位于东平镇冷水村,海拔81.4米。

水文水利

水文

永春县境内河道属晋江流域,大体呈树枝状展布,有桃溪、湖洋溪、一都溪、坑仔口溪四条主要水系。桃溪、湖洋溪属晋江东溪流域,一都溪、坑仔口溪属晋江西溪流域。一都溪主河道33.7千米,流域面积409平方千米,占25.72%;坑仔口溪主河道30.3千米,流域面积290平方千米,占18.24%;桃溪主河道61.75千米,流域面积476平方千米,占29.94%;湖洋溪主河道32.1千米,溪流域面积415平方千米,占26.1%。桃溪为境内最大河流,是晋江东溪的源头,发源于戴云山脉南麓的雪山,由西北向东南流,最后汇入山美水库,主要有壶东溪、霞陵溪等支流。

水利

永春县境内有中型水库3座,6座小(一)型水库,34座小(二)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分别是五一水库、文溪水库、龙门滩四级水库。五一水库库容1033万立方米,文溪水库库容1159万立方米,龙门滩四级水库库容1625万立方米。

土壤

永春县境内土壤可分为6个土类,14个亚类,33个土属,40个土种。以红壤土最多,占全县面积66.57%;水稻土占10.67%;黄壤土占5.14%。此外,还有砖红壤性红壤、紫色土、潮土等。

土壤母岩由火山岩类和沉积岩类组成。火山岩类约占全县面积85%(其中花岗岩类约占30%),沉积岩类约占15%。全县成土母质以坡积母质为主,占耕地93.17%,其余冲积母质占耕地1.53%,冲积、坡积二元复盖母质占耕地5.30%。坡积母质分布在100米以上的丘陵和高丘的平缓地带。该母质大部分属潴育型水稻土,个别形成渗育、潜育型水稻土和早地的赤土、红土、黄泥土等土属,以及林地各类土壤。

土壤分布受海拔、地形、经度以及因区域性成土条件影响,呈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区域性分布。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海拔1230~1366米为地带性黄壤,海拔700~1230米是红壤向黄壤过渡带的黄红壤,海拔250~950米的中低山、高丘开阔处,为地带性红壤,海拔83~250米的低丘,为地带性砖红壤性红壤。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红壤——黄壤。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沿桃溪、湖洋溪两岸的低丘陵地带;红壤主要分布在东部(马跳以外)低山、高丘陵地带;黄红壤分布在西部(马跳以内)700~1230米的中山地带;黄壤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山峰上部,呈斑块状分布。土壤区域性分布:坡地坡积物形成的耕作土壤大部分呈梯状分布;沿溪两旁,由于冲积带来了泥层,形成了潮沙田、灰沙田等土壤;村庄附近,土壤熟化度高,乌泥田、灰泥田、乌黄泥田成同心圆状分布;潜育型水稻土大部分分布在峡谷山垄中及平洋的低洼处。个别地段还可见到酸性紫色土;在山坡和山凹处原生常绿阔叶林尚未破坏的地带,分布有暗红壤。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永春县有耕地13234.06公顷,种植园用地19792.43公顷,林地93529.04公顷,草地1666.50公顷,湿地41.8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902.1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053.7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55.00公顷。

矿产资源

永春县矿产种类不多,资源总量不大;勘查程度总体较低;矿床规模较小,矿石品位总体不高;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明显。已发现200处矿点、矿化点,矿种30种。主要有无烟煤、水泥用灰岩、高岭土、铅锌矿、建筑用石料、矿泉水、地热等。其中,煤炭保有储量7674.31万吨,水泥用灰岩探明储量32819.29万吨,高岭土资源储量1234.27万吨,明矾石资源储量31.3万吨,脉石英资源储量29.31万吨,铅锌金属量76125.09吨,矿泉水探明储量743立方米/天,地热资源丰富。

森林资源

至2021年,永春县有林地面积10.56万公顷,森林面积10.25万公顷,森林蓄积714.6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9.69%。活立木蓄积738.46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3.14万公顷,人工林面积7.23万公顷,生态公益林面积3.21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0.3%,均为省级生态公益林地。

水资源

永春雨量充沛,以苏坑乡为中心紧接戴云山的多雨区。雨量以此向东、西、南面递减,且迎风坡降雨量大于背风坡,其垂直分布有随海拔的增高而明显递增的趋势。雨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境内年径流量以桃溪流域最大,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010毫米;一都溪、坑仔口溪、湖洋溪相近,为930毫米,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比例与降雨量近似。地下水资源,分布与降雨量、下垫面特性关系密切,以桃溪流域337毫米为最丰富,一都溪300毫米,湖洋溪268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469.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4.04亿立方米。

2021年,永春县水资源总量18.21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12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量11.9万千瓦。至2021年底,全县有水电站136座,共装机223台,装机容量10.86万千瓦,水能资源开发率91.2%。2021年全县水电发电量2.6亿千瓦时。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永春县有维管束植物193科817属1583种。其中蕨类植物35科58属97种;种子植物158科759属148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树种有:水松、水杉、银杏、南方红豆杉;国家Ⅱ级保护树种有:钟萼木、金毛狗、黑桫椤、刺桫椤、大叶榉树、闽楠、花榈木、红豆树、鹅掌楸、福建柏;省级保护树种有:油杉、青钱柳、沉水樟、红锥、华南桂、细柄半枫荷、红楠、福建悬钩子、绒毛小叶红豆、短柱树参、多毛羊奶子、刨花润楠、福建酸竹、鳞苞锥、乌冈栎、白桂木。

动物

永春县有兽类7目13科26种,鸟类13目34科114种,两栖类1目5科18种,爬行类2目11科3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金猫、乌雕;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蟒、白鹇、红隼、红脚隼、游隼、鹰雕、普通鵟、黑冠鹊隼、赤腹鹰、黑鸢、松雀鹰、雀鹰、草鸮、领角鸮、鹰鸮、虎纹蛙(仅限野外种群)、平胸龟(又称鹰嘴龟,仅限野外种群);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棕鼯鼠、黄腹鼬、黄鼬、豪猪、豹猫、画眉、滑鼠蛇、火斑鸠、黑斑蛙、白鹭、大白鹭、眼镜蛇、眼镜王蛇、戴胜、金腰燕、毛脚燕、家燕、小山蛙、戴云湍蛙。

自然灾害

永春县主要有台风、暴雨等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台风灾害年均发生2.7次,主要发生在5~10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2002年8月5日,受第12号强热带风暴“北冕”的影响,降水量达206.8毫米,创单日最大降水纪录,境内22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地质灾害主要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4种类型,具有4个明显特征:一是中西部多、东部少,二是规模小、突发性强、危害大,三是时间分布上汛期多、旱季少,四是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形、降雨、工程活动影响。易发生在原始坡度为20°以上、受削坡影响的区域;发灾时间上,易发于5~6月梅雨期和7~9月台风暴雨期,高发在强降雨后半段及雨后1~3天,年均发生2~3次,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于2000年8月26日的蓬壶镇仙岭村,致5人死亡、10人受伤,经济损失约850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31日,永春县下辖18个镇、4个乡。下设209个村,27个社区。县人民政府驻桃城镇衙口街1号。

2022年永春县行政区划详情

一都、下洋、坑仔口、玉斗、桂洋、锦斗、苏坑、篷壶、达埔、吾峰、石鼓、五里街、桃城、东平、东关、岵山、仙夹、湖洋

横口、呈祥、介福、外山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末,永春县有户籍人口598439人。其中城镇人口284556人,乡村人口313883人;男性318320人,女性280119人;18岁以下131251人,18~59岁369632人,60岁及以上97556人。常住人口42.2万人,出生率8.02‰,死亡率7.50‰,自然增长率0.52‰,城镇化水平为61.9%。

民族

永春县人口以汉族为主,有畲、苗、壮、土家、回、布依、土、彝、瑶、侗、白、水、蒙古等少数民族。2021年,永春县户籍人口中有3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800人,2个少数民族村(东关镇南美回族村、金城畲族村),5个少数民族自然角落(一都镇黄沙村水尾角落畲族、坑仔口镇福地村皇古角落畲族、达埔镇新溪村岱山角落畲族、汉口村后溪寨角落回族、吾峰镇吾西村横山角落畲族)。

方言

永春县通行闽南语永春方言,永春方言内部的一致性较大,县内各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彼此都能通话,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新派年轻人和老派老年人的讲话,城关和城郊的讲话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声调方面,但没有语文、语法上的分歧。永春方言主要有两个腔,永春腔、长坑腔。以桃城话为代表的永春腔,主要分布于永春县的东部(蓬壶以东);以安溪县长坑话为代表的长坑腔,主要分布于永春县西部一都一带。上述各腔的内部不都是完全一致的,也略有分歧。

宗教

永春县主要信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佛教信仰可追溯至南北朝末期;道教可追溯至元代;基督教于19世纪60年代传入永春。至2021年,永春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两会”等3个县级爱国宗教团体,有依法登记颁证的宗教活动场所89处,其中基督教堂会22处,佛教25处,道教42处,信众约2万人。

经济

综述

永春县已形成以芦柑、茶叶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以香、醋、瓷三大“有根”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以金融服务、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等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

2022年,永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3.91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5.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0.6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2:59.8:35.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9349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为20.30亿元,比上年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省反馈铁路数据)85.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第一产业投资1.61亿元,第二产业投资26.93亿元,第三产业投资56.5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24.56亿元,民间投资54.69亿元,高技术产业投资2.27亿元。

第一产业

永春县适宜农作物生长,但山多田少,有“七山二杂一分用”之说。3000年前,永春县已有稻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加之天灾人祸,大多数农民过着“米汤照人影,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山地以种植松杉为主,虽有种植茶果,但数量极少。茶叶种植可追溯至宋代;民国期间,桃城石齿、达埔狮峰、石鼓醒狮、东平虎巷均以产茶而闻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力逐渐发展。至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增至11940万元,茶园面积6万多亩,产量3.5万担;水果面积10万多亩,产量50万多担,其中柑桔园89065亩,总产量40万担,总产值2468.34万元。 

永春县已形成以芦柑、茶叶为重点优势农业,果蔬、山鲜、畜禽并行的农业产业格局。“永春佛手”“永春芦柑”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6.94亿元、35.66亿元。已培育了永春芦柑、佛手茶、水仙茶、“早种6号”枇杷、岵山荔枝、麻竹笋、食用菌、白番鸭等农产品品牌。永春芦柑、永春佛手、岵山荔枝获批福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永春佛手茶文化系统、永春闽南水仙栽培系统、永春岵山荔枝栽培系统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永春芦柑、永春佛手、永春老醋、永春篾香、永春漆篮、岵山荔枝、永春白番鸭等7个产品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2年,永春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8.07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15亿元,比上年增长5.2%。粮食播种面积21.71万亩,比上年增加0.34万亩,增长1.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7.3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0.1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62万亩。粮食产量9.0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4.76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肉类总产量2.54万吨,禽蛋产量2.22万吨;肉猪出栏22.91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3.45万头。 水产品产量0.09万吨。全年商品材产量(集体林)10.958万立方米。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年末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1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有效期内福建名牌农产品3个。 

第二产业

商周时代,永春已有手工制的陶器和纺织品。到了清末,除陶器外,还有炼铁、铸鼎、烧石灰、造纸、纺织、制糖、酿酒、印刷等行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县有2家印刷厂,1家民办水电公司,1家织布厂,6家碾米厂。至1987年,已有煤炭、电力、化工、森工、机械、建材、酿造、制茶、制糖、食品、粮油、造纸、印刷、纺织、塑料、日用品等工业企业。

永春县已形成香、醋、瓷三大特色“有根”主导产业,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和食品饮料三大传统制造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2020年,轻工纺织、机械装备产值分别达356亿元、61亿元,香、醋、瓷三大特色产业产值分别达102亿元、12亿元、65亿元。

2022年,永春县第二产业增加值325.17亿元,下降4.9%;工业增加值295.26亿元,比上年下降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6.8%,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0%。规模以上工业的28个大类行业中有17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26.0%,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3.2%,食品制造业增长16.9%,其他制造业增长19.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全县工业用电量76292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3.9%。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9.97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全县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业企业有117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85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65.28万平方米,增长22.3%;房屋竣工面积9.02万平方米,下降46.1%。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及以上的企业5家,其中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家。 

第三产业

永春县历史上商业颇为发达。明代以前,有县前市、官田市、石鼓市、卓埔市等集市。明代成化、嘉靖年间,董前街成为内地山区同县城物资交流的小集散地。明末,合吉街为永春最繁荣的物资集散地。鸦片战争以后,永春成为德化、大田同沿海物资交流集散地。民国期间,大批土特产输出,大批工业品、洋货输入,新型街市和集镇也逐步形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福建省银行在永春设立金库,抗日战争以后,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家银行先后在永春设立支行,永春县银行和集友银行也相继创办,金融市场活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集体商业,开放集市贸易,市场日趋繁荣。至1987年,一都、城关、五里街、锦斗、坑仔口、东平、湖洋等地都建立了新的农贸市场,有各种零售商店6951家,人员10252人。

永春县已形成金融服务、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格局,形成时代广场、中闽百汇等城市商圈。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获评福建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建成了国家A级景区13个、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6个、省级观光工厂3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

2022年,永春县第三产业增加值190.67亿元,增长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3.96亿元,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4.82亿元。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7.49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0.52亿元。接待游客452.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42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04.19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25.28亿元。建成永商网红城,电商产业销售额39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宋代,永春设有县学,建岩峰书院;元代,修明伦堂;明代,设射圃、立社学。清代,书院、社学、私学兼办;清末,废除科举后,先后创办了一批中小学堂。民国初年,限制私塾,增设小学;至1949年9月,全县有公私立中学5所、小学140所、幼儿园1所;在校中小学生22100多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4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原有学校采取“维持和改造”政策,增办中、小学,逐步发展幼儿园,同时注重社会教育和扫盲工作,村村办冬学、民校,出现办学热潮。至1980年底,全县非文盲率达85%,成为基本无文盲县。1984年,提前三年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至1987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6所,普通师范1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230所,幼儿园209所。

2022年末,永春县有独立幼儿园43所(其中民办幼儿园8所),附设园70所;完小99所,小学教学点10所;特教学校1所,附设特教班5个;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初级中学18所,完中8所,职专1所,电大教学点1个,教师进修学校1所,乡镇社区学校22所,社区教学点236个。有教职员工6644人,其中幼儿园1562人,小学(含特教)2511人,中学2433人,职专98人,教师进修学校40人。有学生80532人,其中幼儿园14398人,小学36443人,特教159人,初中18605人,普通高中8458人,职专2469人。主要有永春第一中学、永春县第二中学、永春第三中学、永春第五中学、永春华侨中学等学校,其中永春第一中学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

卫生健康

2022年末,永春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7个,其中县医院1所、县中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福建省福能集团总院福能(天湖山)医院1所,民营医院2所,其他卫生事业机构7所(安康医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1所、卫生监督所1所等),村卫生室24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0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1个,门诊部6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80人。县、乡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含民营机构)实际开放床位2871张。全县卫健系统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共有在编人员119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78人,卫生类专技1143人,占总数95.8%。全县执业(助理)医师817人,注册护士1031人。其中,永春县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永春县中医院为二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

医院名称

类别

地址

永春县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石鼓镇真武南路98号

永春县中医院

二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

桃城镇环城路246号

永春县妇幼保健院

妇幼保健院

石鼓镇社山社区598号

福建省福能集团总医院福能(天湖山)医院

综合医院

下洋镇天湖山1号小区7幢

科技

2022年,永春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2.6亿元、增长9.8%,新增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8家。国家香检中心通过市新型研发机构A级认定,博纯材料创建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全年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市级12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3家(含复评7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市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星创天地2家。新增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19个,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7个,省级法人团队科特派2个;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48个,市级团队科技特派员2个。科技特派员实现了镇村级服务全覆盖。

文化事业

截至20222年末,永春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永春县图书馆),文化馆1个(永春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博物馆1个(永春县博物馆),档案馆1个。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8%,县、乡、村及人口百人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光缆联网,数字电视用户达6.91万户。

2022年,永春县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4次,书刊文献外借74.05万册,总流通人数36.39万人次;各级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36个,组织文艺活动30次、培训4期和公益性讲座24次,共有4.29万人次参加;博物馆共举办1个基本陈列和2个展览,共有2.52万人次参观。举办农民丰收节、芦柑品牌文化节、荔枝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2023年2月6日,举办了首届“中国香都”文化旅游节暨第三届全国“心香杯”斗香赛系列活动。

体育

2022年,永春县运动员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有17人次获得前八名。有1个县级体育场,1个县级体育馆,6条健身步道,1个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4个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13个社区多功能体育健身活动场所,25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环保

2022年,永春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6%,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县5条主要河流,水质100%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建成区绿地面积980.8公顷,绿地率40.1%。植树造林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5万亩,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实施天湖山矿区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200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市县污水处理率97%。

社会保障

2022年底,永春县全县企业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6704人、53800、18612人,全县城乡保参保人数32.17万人,参保率99.43%,缴费人数188622人,续缴率97.4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7%。完成低保户、残疾人、慈善安居工程75户。实施57个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支出30.3亿元。累计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88897人15367.27万元,累计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1843人36174.95万元。向全县15923名符合领取条件的年满60周岁的被征地人员发放养老保障金2625.47万元。

交通

综述

永春县处于闽中沿海与山区的交接地带,五代后期至宋初,是货物的中转站。宋元明清均设有驿铺,境内官道畅通。水路方面,桃溪是主要航道;宋代,船只可从石鼓潭直通泉州;航运最盛时期,船只达百余艘。民国九年(1920年)开始建公路,客运逐渐转以公路为主,水路则多运输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开始修复公路。至1987年,全县共有各种公路101条,总长919.53千米,每百平方千米有公路61.09千米,县内各乡均可通汽车,县外可当日直达厦门、漳州、福州和三明等地。桃溪航道1960年起即不通航。

永春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已构建“三横八纵一环”交通圈,有兴泉铁路、漳泉肖铁路过境。已形成永泉一小时经济圈、永厦两小时经济圈。

公路

永春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已构建“三横八纵一环”交通圈,以国高网泉南线、莆永线、厦沙线,国道纵四线、纵七线,省道联二线、联三线、联四线为主干,各乡镇、行政村均已修通了水泥路。拥有岵山、蓬壶、下洋、湖洋、东平等五个高速路道口。

至2022年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2757.85千米/1362条,其中:高速102.40千米,国省干线231.26千米,县道230.74千米,乡道939.13千米,村道1254.32千米,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189.96千米。共有公路1362条,其中高速公路4条、国省干线5条,县道12条,乡道173条,村道1168条。泉南高速公路途经境内55.4千米,莆永高速公路途经境内57.2千米。

铁路

永春县有有兴泉铁路、漳泉肖铁路过境。漳泉肖铁路安溪剑斗至天湖山煤炭基地铁路支线,境内全长14.4千米;兴泉铁路自德化县盖德镇进入永春县境内,由北向南过境,境内全长22.3千米,并在达埔镇设立永春站。2022年12月30日,兴泉铁路清流至泉州段建成开通,兴泉铁路永春站正式通车,结束了永春不通火车的历史。

公共交通

至2022年12月底,永春县有客运班线24条,其中省际1条,市际6条,县际13条,县内4条;客运企业2家,客运量39.27万人次;货运企业94家,其中危货2家,普货92家,货运量2551.88万吨。开通有公交线路15条。

年末全县汽车保有量102312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增长5.5%,其中营运汽车6002辆,非营运汽车96217辆,校车8辆。挂车1400辆,摩托车103393辆。 

人文

综述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互相渗透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民俗风情。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民风习尚等等,五彩缤纷,体现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永春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原,在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仪节等方面,大部分沿袭古中原传统习惯,但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和外来习俗的影响,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饮食

永春县主食结构以大米为主,注重口味、营养、多样。早餐多稀粥,还有牛奶、豆浆、面包、油条、糕点等。三餐一般两干一稀或两稀一干。喜食咸粥和菜饭,通常加上各种副食如肉类或海鲜。

习俗

永春习俗大部分沿袭古中原传统习惯,民间节规、礼仪等多遵循泉州习俗。但也有哭嫁、讲埔母、吃一饭、换圆等习俗。

艺术

永春县有大型交响诗剧《乡愁》、电影《擎天画卷》等艺术作品。其中《乡愁》剧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福建省第五届艺术节暨第二十五届戏剧会演获二等奖第一名和十三个单项奖等各级奖项。电影《擎天画卷》荣获2015年海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电影节“最佳动作片”。《极品师徒》荣获第51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特别评委会奖和最佳编剧金雷米奖。高甲戏《群丑争辉》,荣获福建省首批“传统戏曲进艺术扶贫基地”成果展演评二等奖。木偶戏《许青保卫国土》荣获第八届泉州民间布袋戏邀请赛一等奖。

美食特产

永春县有永春面线、乌鸡汤排骨饭、榜舍龟、贡糖、桔红糕、白粿等美食。有岵山荔枝、九制熟地、枇杷、山茶油、一都红酒、金银花茶、永春老醋等特产。

  • 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选用优质糯米、红曲、芝麻、白糖为原料。醋色棕黑,强酸不涩,酸而微甘,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且久藏不腐。同江苏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山西老陈醋齐名媲美。

  • 榜舍龟

永春榜舍龟是一种用糯米、绿豆、白糖等制作,形状似龟的传统食品,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在永春大凡宴请宾客,上完汤菜之后,要上榜舍龟,配上花生汤、白木耳汤或水果罐头,以这一甜食作为宴席的压底。

永春县

  • 乌鸡汤排骨饭

乌鸡汤排骨饭,乌鸡选用放养在山林的走地鸡,排骨选用新鲜排骨,再配上海蛎干、香菇等佐料以提鲜。

  • 桔红糕

永春桔红糕以它鲜、爽、嫩、甜、香成为永春名产,是侨乡喜庆中的“糖王”,已有200多年历史。其原料是四季大术米,白糖、金桔。将术米放在60度温水中洗净,过炒至酥,绞磨成粉状,用绢筛筛过,并用白糖煮至“寸丝”为准。糖稍冷即以1:7糖与米粉搅拌,内掺些许金桔粉,做到“眼看手摸韧又嫩,斧劈不能入五寸”。次日用利刀切成小方块时,加撒些熟齑粉以防粘即成结红糕。

  • 一都红酒

一都红酒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主要原料有大米、红曲和冷开水。人们将糯米饭、红曲和冷开水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好,密封在大缸中发酵。发酵时间一般是20天至30天(不同的季节因气温不同发酵速度也不同)。然后在大缸中挤入一个酒盏,精红透亮、醇香甜美的红酒就会滤入其中,再将红酒一勺勺地舀起来,装入瓮中。

文物古迹

名称

类别

时代

级别

永春文庙

古建筑

国家级

苦寨坑窑遗址

古遗址

夏商

国家级

魁星岩摩崖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南宋

国家级

东关桥

古建筑

宋至明

省级

魁星岩西方三圣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宋元

省级

巽来庄

古建筑

省级

新坂堂

古建筑

省级

福兴堂

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

1943

省级

修爵堂

古建筑

省级

侯龙书院

古建筑

省级

仙岭徳兴堂

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

民国

省级

红四军召开群众大会旧址郭氏家庙

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

1929

省级

参考资料:

  • 永春文庙  

永春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年间,经宋、明、清32次重修、重建和扩建,现存为清康熙年间建筑。1986年,重修文庙,重修后的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复建仰高楼和启圣祠。

永春县

  • 苦寨坑窑址

苦寨坑窑址,位于介福乡紫美村,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的原始青瓷窑址。发掘面积约235平方米,发现9座窑炉,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青瓷标本,以及少数硬纹硬陶和黑衣陶器、石戈等。坑窑距今3400—3700多年,即夏代中晚期、商代中期。2017年4月,苦寨坑窑址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9月,苦寨坑窑址被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2月,苦寨坑窑址被列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10月,苦寨坑窑址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魁星岩摩崖造像

魁星岩摩崖造像,又称魁星岩西方三圣造像,位于石鼓镇桃场社区魁星山的崖壁上,三尊佛像中为阿弥陀佛,左为大势至菩萨,右为观音大士。佛像高3~4米,身后有光圈火焰,传为宋代所刻。佛像依托天然巨石雕琢而成,有着唐代的遗风。

  • 东关桥

东关桥又名通仙桥,在永春县城东10千米,东平乡东美村的湖洋溪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是闽南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石木结构的古桥,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桥长83米,宽5米,2台4墩5孔。用青花岗岩石条,齿牙交错榫合叠压成船形桥墩,墩下大松木作卧桩,以荷载整座桥梁,称“睡木沉基”。墩上用巨石叠涩三层砖墙砌体,以承架大梁。每个桥孔分上下两层铺架大梁二十二根,每根大梁长16至18米。直径30至40厘米。梁上的桥板、护栏、柱檩、雨蓬、屋架、橼桷全为木构。有20套整齐的木屋架,共25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

类别

级别

永春纸织画

传统美术

国家级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永春顺德堂老醋酿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传统香制作技艺(永春香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永春闹厅

传统音乐

省级

永春白鹤拳

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

省级

永春陶瓷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 永春纸织画

纸织画是福建省永春县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品。相传源于隋末唐初,宋代的纸织画还曾远销南洋各埠。明代的永春纸织画已经成为宫廷进贡的礼品和达官显贵收藏的珍品。故宫博物院至今仍珍藏着清代乾隆年间的纸织画《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纸织画要经过绘画、剪裁、编织、裱褙四道最主要的工序。将画好的中国画托裱,用小刀裁切成1~2毫米宽的纸条为经线,取同等规格的白纸作纬线,用手工重新编织成画面,最后经裱褙和补色方才完成。纸织画的题材广泛,内容有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常见的形式有中堂、挂屏、对联等,其规格仅有四种,若有特殊需要可以定制。

侨乡文化

永春县是福建省的主要侨区之一。早在五代后周期间,就有永春商人到交趾(今越南)经商。鸦片战争以后,尤以咸丰、同治期间和民国时期为出国人数最多。永春华侨在侨居地艰苦创业,积极参与当地的开发和建设,有“无永不开市”之誉。同时永春华侨也积极回馈家乡,支援家乡建设。

至2021年,永春县海外华侨华人116万人,分布世界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等地回国定居的归侨2300多人。海外永春宗亲同乡社团组织116个,遍布世界各地,马六甲永春会馆成立于1800年。

风景名胜

综述

永春县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获评福建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有国家AAAA级景区牛姆林、北溪文苑;还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北溪、仙岭—汤城—观山片区;省级观光工厂永春老醋文创园、彬达文创园、顺德堂老醋食品有限公司等。2022年,永春县接待游客452.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42亿元。

永春县

永春县

永春县

主要景点

景区名称

级别

地址

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

AAAA

下洋镇

永春北溪文苑旅游区

AAAA

岵山镇北溪村

永春蓬壶百丈岩风景区

AAA

蓬壶镇

永春乌髻岩旅游风景区

AAA

锦斗镇飞凤山

永春县仙洞普济旅游风景区

AAA

蓬壶镇

永春县魁星岩旅游风景区

AAA

石鼓镇

永春雪山生态旅游区

AAA

呈祥乡

永春老醋文创园

AA

桃城镇环城路84号

永春余光中文学馆

AA

桃城镇洋上村

永春云河谷景区

AA

外山乡

永春香都文化旅游区

AA

达埔镇

泉州永春埔头农业公园

AA

五里街镇埔头村

参考资料:

  • 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

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位于永春县西部下洋镇境内,规划面积20平方千米,核心旅游区面积1.93平方千米,是福建省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体之一,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有“牛姆林归来不看林”之美誉。景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800多种,既可看到南亚热带雨林的奇观,又可领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雄姿。负离子含量15000个/立方厘米,最高达19.8万个/立方厘米。有天然氧吧、森林浴场、兰花圃、杜鹃坞、百草园、情侣树、摇钱树、蝴蝶泉瀑布、臼尖观日等50多处景点,还有高空滑索、滑草场、射击中心、野战俱乐部、生态科普馆、赏兰轩等旅游项目,还配套了青钱柳山庄、绿叶情山庄、红烛山庄、旅游商品街等旅游服务设施。

永春县

永春县

永春县

  • 永春北溪文苑旅游区

北溪文苑生态旅游区,位于永春县岵山镇北溪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福建省森林人家示范点,泉州市首家田园农家乐旅游区,泉州十佳魅力乡村之一。景区占地3.4平方千米,建筑面积20000平米,有九叠泉瀑布、石门溪瀑布、双溪瀑布。树木种类繁多,有杉、松、黄桐、重阳木、米槠、木荷、枫香、闽粤栲、桂花、樟树、小叶榕等1000多个树种,种有芦柑、龙眼、早种6号枇杷、文旦柚等名优水果5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57300个。景区内还有北溪书院,还设立了北溪画苑、藏书阁、藏经阁等。

  • 永春蓬壶百丈岩风景区

永春蓬壶百丈岩风景区,位于永春县蓬壶镇境内的白鹳山脉南端,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山称马德山,山巅的寺庙俗称马氏、马寺。寺庙初建于宋代,主奉马氏女,是闽南罕见的肉身佛,俗称马氏仙妈。主庙叫公主殿,该殿宇系八十年代重建,砖木结构,殿前两旁建有钟鼓楼。主殿两侧为厢房,设有“仙乡一渡”,供游客借宿或祈求仙梦之用。公主殿前两块五彩巨石,形状酷似燃的烛火,古称“向天烛”。该烛正对殿中仙妈神像,千秋长明。

永春县

永春县

永春县

  • 永春乌髻岩旅游风景区

永春乌髻岩旅游风景区,位于永春县锦斗镇的飞凤山,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因岩石有乌石形似古代仕女美髻而得名。乌髻岩寺初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1300年,是泉南佛国独具特色的著名古刹,又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集“朝圣”与观光于一体的优秀旅游胜地。

著名人物

永春县先后出过进士92人(其中文状元1人、武探花1人),举人373人。还有留从效、林仁肇、柯述、留正、蔡兹、陈知柔、庄夏、颜棫、颜廷榘、黄光升、李开芳、李开藻、庄际昌、林兴珠、周自超、林俊、宋渊源、梁披云、梁灵光、林一心、林俊德、尤扬祖、颜子俊、李铁民、刘抗、余光中等。

姓名

简介

留从效(906~962年)

永春留安人,五代后唐官员

梁披云(1905~2010年)

学名龙光,号披云,吾峰镇吾顶村人,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著有《番客谣》《雪庐诗稿》等

颜廷榘(1519~1611年)

字范卿,号陋巷生、赘翁、桃源渔人,始安里(今石鼓乡桃场村)人,明代官员,著有《匡庐唱和集》《燕南寓稿》《楚游草山堂近稿》《颜氏家谱》《丛桂堂集》及《杜律意笺》等,被尊为“桃陵先生”

谢维(1618~1682年)

乳名岩,又名晶岳,字绳腾,号摩诘,宣和乡福德里魁斗村(今坑仔口乡魁斗村)人,明代将领

城市荣誉

荣誉

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2021年度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2022年

2019~2021年度福建省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

福建省体育局

2022年

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21年

2022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21年

“崇尚集约建房”县(市、区)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1年

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2021年

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20年

注释

[a]

均位于年降水量800mm以上(含800mm)和一年三熟制地区

[b]

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7.93万公顷,占77.37%;竹林面积0.79万公顷,占7.67%;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1.42万公顷,占13.81%;非林地上片林面积0.118万公顷

[c]

森林蓄积714.69万立方米,占96.87%;疏林蓄积0.68万立方米,占0.09%;散生木蓄积18.53万立方米,占2.51%;非林地上片林4.55万立方米,占0.62%

[d]

乔木林面积2.50万公顷,占79.58%;竹林面积0.61万公顷,占19.28%;疏林地面积0.01万公顷,占0.2%;灌木林地面积0.03万公顷,占0.89%;封育未成林地面积0.002万公顷,占0.05%

[e]

乔木林面积5.44万公顷,占75.16%;竹林面积0.18万公顷,占2.51%;疏林地面积0.002万公顷,占0.03%;灌木林地面积1.42万公顷,占19.62%;人工造林未成林地面积0.19万公顷,占2.66%

[f]

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10科21属35种,被子植物148科738属1451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29科578属1176种,单子叶植物有19科160属275种

[g]

仅列举部分人物

[h]

仅列举部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