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南平市有四千多年的历史,10个县(市、区)建县都在千年以上,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入闽的主要通道。1994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地级南平市。2019年底,南平市行政中心驻地正式迁至建阳区武夷新区。南平市共有150多个景点,其中5A旅游景区有1个,4A旅游景区有14个,3A旅游景区有36个,2A旅游景区有15个。 南平市主要景点有延平茫荡山风景区、建瓯归宗岩风景名胜区、浦城浮盖山风景名胜区、松溪湛卢山风景名胜区、政和洞宫山风景名胜区、乌君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2021年,南平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17.58亿元,比上年增长6.5%。2022年4月,南平市入选首届中国美丽城市城市典范。2022年7月,南平市获得连续八届蝉联省双拥模范城。
名称由来
源于平定南方之意。又称剑津(源于双剑化龙传说,《晋书·张华传》有载)、剑州、南剑州。因位于福建省北部,通称闽北。
历史
唐代以前
南平是福建省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
夏商时期,天下分九州,南平属扬州。
周时,属七闽地。周显王三十五年(334年),建立闽越国,南平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年),南平属闽中郡。
西汉高祖五年(202年),南平属闽越国。汉建元六年(135年),馀善封为东越王,在闽北割踞,闽越改称东越。汉元封元年(110年),东越被汉王朝所灭,立冶县,南平属之。东汉建安初年(196年),福建境内始置5县。建安八年(203年),移南部都尉于建安。建安十年(205年),析建安桐乡及今江西上饶一部分地置建平县(今建阳)。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会稽南部地置建安郡,郡治建安,辖10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区制。晋太康三年(282年),建安郡属扬州。
元康元年(291年),属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属东扬州。陈永定初年(557年),改属闽州(今福州市)。光大二年(568年),属丰州(今江西省抚州市)。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县,将原州、郡、县三级政区制改为州、县二级政区制,废郡后的建安属泉州(今福州市)。大业初(605年),属闽州(治福州)。大业三年(607年),闽州又改名建安郡。
唐朝
唐王朝实行道、州、县制度。武德四年(621年),州治从福州移至建安(今建瓯),并改郡为建州,属泉州都督府。景云二年(711年),属闽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建州为建安郡,属江南东道采访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建州,属福州都督府。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属福州节度使。大历六年(771年),属福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年),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建州属之。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建国,国号“殷”。南塘保大四年(946年),殷亡,改建州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同年,析建州地置剑州,治剑浦(今延平)。南平境内二州并立。
宋朝
宋代,实行路、府(州、军)、县三级政区制。开宝八年(975年)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建州、剑州同属两浙西南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因四川亦有剑州,改南平剑州为南剑州。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增置邵武军,治邵武,时南平境内2州1军并立。雍熙二年(985年),建州、南剑州、邵武军改属福建路。端拱元年(988年),升建州为建宁军节度。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再升为建宁府。
元朝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邵武军为邵武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宁府为建宁路,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闽北3路同属福建行中书省。
明朝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改建宁路为建宁府,邵武路为邵武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三府同属福建布政使司。
清朝
清代,建制沿袭明制,境内仍设建宁、延平、邵武3府。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改道,实行省、道、县三级政区制。福建省设东、西、南、北4道,南平为北路道,道所在地南平,辖16县。1914年6月,改为建安道。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政区制,南平各县直属福建省。1933年11月,“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在南平设延建省(闽上省)。1934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同年2月,成立福建省政府。同年7月,由于福建省属“剿匪”省份,为便于督察,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闽北境内设第三(驻南平)、第九(驻邵武)、第十(驻浦城)3个行政督察区。1935年10月,福建省改划为1市7个行政督察区,闽北境内设第二(驻南平)、第三(驻浦城)2个行政督察区。1938年8月,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由浦城移驻建阳。1949年5月,闽北大部分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9月,南平市境内设两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即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建瓯;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南平。
1950年3月,为便于与民国建制的识别,省人民政府通知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冠以驻县名。同年4月1日,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名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名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9月27日,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迁至建阳,改称建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1月1日,建阳、南平两公署分别改称福建省建阳区专员公署、福建省南平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又分别改称建阳专员公署、南平专员公署。1956年3月26日,撤销建阳专员公署,所属各县划归南平专员公署。
1967年2月19日,成立南平地区革命造反委员会。同年3月18日,南平地区革命造反委员会改称南平地区革命委员会。1968年5月15日,根据福建省军区的指示,改称为南平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9月,南平专区驻地迁驻建阳。1971年7月1日,正式挂牌称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3月,撤销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福建省建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0月,邵武撤县建市。1988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建阳地区驻地迁回南平。1989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1989年8月,崇安撤县设市更名为武夷山市。
1992年12月,建瓯撤县设市。1994年3月,建阳撤县设市。1994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地级南平市,原县级南平市同时改设为延平区,南平地区建制至次年1月18日终止。1995年1月18日,南平地区正式改称南平市。
201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阳撤市设区,以原建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建阳区的行政区域;南平市政府驻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号迁至南平市建阳区南林大街36号。2019年底,南平市行政中心驻地正式由延平区迁至建阳区。
行政区划
201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阳撤市设区,南平市政府行政中心迁至建阳区南林大街。南平市辖三市五县两区(延平区、建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下设115个乡(镇)、24个街道办事处,1636个村委会、286个社区委员会。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南平市辖2个区:延平区、建阳区,5个县: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3个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区县下辖43个乡、72个镇、24个街道、281个社区、1636个村。南平市政府驻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号迁至南平市建阳区南林大街36号。
下辖行政区划情况表 |
行政区划代码 | 行政区名 | 乡镇(街道) | 下辖政区详情 |
350702 | 延平区 | 6个街道、13个镇、2个乡 | 梅山、黄墩、紫云、四鹤、水南、水东街道,来舟镇、樟湖镇、夏道镇、西芹镇、峡阳镇、南山镇、大横镇、王台镇、太平镇、塔前镇、茫荡镇、洋后镇、炉下镇,巨口乡、赤门乡。(截至2021年末) |
350703 | 建阳区 | 2街道、8个镇、3个乡 | 潭城、童游街道,麻沙镇、水吉镇、将口镇、莒口镇、黄坑镇、漳墩镇、徐市镇、小湖镇,崇雒乡、书坊乡、回龙乡。(截至2020年末) |
350781 | 邵武市 | 3个街道、12个镇,3个乡 | 昭阳、通泰、水北、晒口街道,水北镇、拿口镇、大埠岗镇、和平镇,沿山镇、洪墩镇、城郊镇、下沙镇、卫闽镇、肖家坊镇、大竹镇、吴家塘镇,张厝乡、金坑乡、桂林乡。(截至2021年末) |
350782 | 武夷山市 | 3个街道、3个镇、4个乡 | 崇安、新丰、武夷街道,星村镇、兴田镇、五夫镇、上梅乡、吴屯乡、岚谷乡、洋庄乡。(截至2022年5月) |
350783 | 建瓯市 | 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 | 建安、通济、瓯宁、芝山街道,徐墩镇、吉阳镇、房道镇、南雅镇、迪口镇、小桥镇、玉山镇、东游镇、东峰镇、小松镇、顺阳乡、水源乡、川石乡、龙村乡。(截至2021年10月31日) |
350721 | 顺昌县 | 1个街道,8个镇、3个乡 | 双溪街道、建西镇、洋口镇、元坑镇、埔上镇、大历镇、大干镇、仁寿镇、郑坊镇、洋墩乡、岚下乡、高阳乡。(截至2021年10月31日) |
350722 | 浦城县 | 10个镇、8个乡 | 南浦、河滨街道,富岭镇、石陂镇、临江镇、仙阳镇、水北街镇、永兴镇、忠信镇、莲塘镇、九牧镇、万安乡、古楼乡、山下乡、枫溪乡、濠村乡、管厝乡、盘亭乡、官路乡。(截至2021年11月) |
350723 | 光泽县 | 3个镇、5 个乡 | 杭川镇、寨里镇、止马镇、鸾凤乡、崇仁乡、李坊乡、华桥乡、司前乡。(截至2021年10月31日) |
350724 | 松溪县 | 1个街道、2个镇、6个乡 | 松源街道,郑墩镇、渭田镇、河东乡,茶平乡、旧县乡、溪东乡、花桥乡、祖墩乡。(截至2021年10月31日) |
350725 | 政和县 | 1个街道、4个镇、5乡 | 熊山街道、东平镇、石屯镇、铁山镇、镇前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截至2021年末) |
行政区划代码参考来源: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平市,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地处东经117°00′至119°25′,北纬26°30′至28°20′之间,东北与浙江省江山、龙泉、庆元等县(市)相邻,西北与江西省的资溪、铅山、广丰等县接壤,东南与宁德市的古田、屏南县交界,西南与三明市的泰宁、将乐、沙县、尤溪等县毗邻。总面积2.63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南平市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特征 。以断裂为主的断块山,山峰陡峭,断层崖、断裂谷等断层地貌分布。中山集中分布于西北、东北和西南部,由武夷山、杉岭、仙霞岭、鹫峰山4大山脉构成地形走势。武夷山位于西北部,北接仙霞岭,向西南延伸,为闽赣边境。其主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是福建省最高峰,也是中国大陆东南部的较高峰。杉岭系武夷山脉的支脉,从武夷山北向的桐木关向西南展布,至背岗、诸母岗折向南面延伸至延平。武夷山和杉岭组成南平市第一大山带。仙霞岭呈南北走向,沿闽、浙边界延伸。鹫峰山处于东南部,山脉呈北东走向,沿政和、建瓯与闽东交界处展布。中部和南部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境内千米以上山峰众多,1300米以上山峰有209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土地占总面积12.09%,海拔500~1000米的占44.03%,海拔300~500米的占21.38%,海拔300米以下的占22.50%。
气候
南平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夏湿润,秋冬干燥;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1780.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656.5小时,7~8月光照最强。无霜期年平均281天,最长319天,最短250天。
水文
南平市境内河道多属闽江流域,为山区性外流河。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河流总长5220.7千米;河网密度0.2千米/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总量269.9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闺江,起自市区中心延福门,经市区向东南流经延平区夏道、南山、炉下、太平、樟湖镇,至苍峡出境进入宁德市古田县三都口地段,市城长53.6千米,出境口以上流域面积49432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59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建溪、富电溪、金溪、沙溪等。
南平市全年江河来水量偏少,水位总体平稳。全市主要江河来水量257.6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9.7%,比2019年偏少41.1%。其中,富屯溪径流量110.8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5.6%,比2019年偏少41.1%;建溪径流量146.8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4.8%,比2019年偏少39.2%。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2021年,南平市全年完成造林绿化20.3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66.1万亩、封山育林22.56万亩。“森林生态银行”经验做法由1个县3个村拓展至4个县(市、区)的44个村,合作林地由原先的2636亩拓展到3万余亩。
矿产资源
截至2021年底,南平市境内矿种有76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59种,其中水汽矿产1种,列入福建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50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煤)、金属矿产16种、非金属矿产33种。全市矿山共有170个,普通建筑用砂石土、饰面石材等59个,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余主要矿种为萤石矿36个、铅锌矿16个、金银矿9个、透辉石矿8个、石英矿6个、铁矿6个、石灰岩4个、铜矿3个、硫铁矿3个、钼矿3个、高岭土2个、矿泉水2个。
植物资源
截至2021年底,南平市有植物1790多种,仅种子植物就有110科、1200多种。针叶树、常绿阔叶树和乔灌木等森林植物有400余种。大宗用材林主要有杉木、马尾松、阔叶林三大类。竹类植物有80多种,药用植物有700多种。蕨类、苔藓、地衣、真菌等760多种,其中蕨类、苔藓360多种,地衣、真菌400多种。
生物资源
截至2021年底,南平市有各种高等动物兽类近百种,分属22科46属,约占全国四分之一;鸟类近400种,占全国三分之一多;两栖类33种;山溪鱼类33种;昆虫31个目,200多科,2000多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蛇的王国”之称,已知蛇类有63种,占全国160种的39%、全省77种的82%,主要蛇类有蕲蛇(五步蛇)、银环蛇、青竹蛇、眼镜蛇、腹蛇、蟒蛇、灰鼠蛇等。在数量上,单是中国特产的五步蛇在保护区内约有50万条以上。全市水域鱼类有17科138种。
自然灾害
南平市主要自然灾害有洪灾、旱灾、冰雹、大风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大的洪水灾害平均5年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7月。近年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6月中下旬,受灾人口128.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9万公顷,其中绝收1.6万公顷;冲毁桥梁577座、涵洞6835道,房屋倒塌29874间;死亡失踪106人,死亡牲畜8.6万头、家禽334万只,直接经济损失68.3亿元。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11月1日,南平市户籍人口3168684人,比2019年减少13884人,年增长率-4.38‰;城镇人口150273,乡村人口2018411;男性1635098人,女性1533586人。17岁以下人口635321人,占总人口的20.05%;18~34岁年龄段人口631844人,35~59岁年龄段人口1301255人,6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600264人。
截至2021年末,南平市常住人口为267.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万人。
各县(市、区)常住人口(单位:人、%) |
地区 | 人口数 | 比重(各县(市、区)的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 |
2020年 | 2010年 |
全 市 | 2680645 | 100 | 100 |
延平区 | 454605 | 16.96 | 17.69 |
建阳区 | 340843 | 12.71 | 10.94 |
邵武市 | 273721 | 10.21 | 10.4 |
武夷山市 | 259668 | 9.69 | 8.83 |
建瓯市 | 434451 | 16.21 | 17.09 |
顺昌县 | 179064 | 6.68 | 7.24 |
浦城县 | 297719 | 11.11 | 11.51 |
光泽县 | 130294 | 4.86 | 5.07 |
松溪县 | 130867 | 4.88 | 4.74 |
政和县 | 179413 | 6.69 | 6.49 |
参考资料:
民族构成
南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有畲、苗、回、土家、壮、彝、布依、侗等43个少数民族。
经济
综述
2021年,南平市是农业、林业大市,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7.58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6.36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754.55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1016.67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为16.4%,第二产业为35.6%,第三产业为48.0%。
农业
南平市粮食作物以稻谷、甘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瓜果、烟叶、甘蔗、药材等。主要有品种有西瓜、甜瓜、草苺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兔为主。渔业养殖以池塘、水库、河沟、网箱等为主。
202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5.59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226.34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121.44亿元,增长5.1%;牧业产值224.69亿元,增长7.5%;渔业产值21.61亿元,增长3.2%。
工业
南平市的工业行业门类较齐全,初步形成以机械(装备)制造、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伴有生物、旅游(养生)、创意等新兴产业。
2021年,南平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91.73亿元,比上年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6.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8%,集体企业下降103.4%,股份制企业增长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7%,私营企业增长6.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8.5%,重工业增长8.7%。
服务业
2021年,南平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1.00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全年全市批发业实现销售额53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零售业实现销售额732.55亿元,增长20.6%;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3.03亿元,增长17.2%;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03.75亿元,增长30.8%。
文化
综述
南平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齐天大圣文化、张三丰太极文化的发源地。
文物古迹
截至2015年9月,南平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28处。
三明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名称 | 时代 | 文物类型 | 地址 | 级别及批次 |
池湖遗址 | 新石器时代、商周 | 古遗址 |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 | 国保第七批 |
猫耳山遗址 | 商 | 古遗址 |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 | 国保第七批 |
浦城土墩墓群 | 西周至春秋 | 古墓葬 |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 | 国保第七批 |
云峰寺大殿 | 明 | 古建筑 |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 | 国保第七批 |
建瓯文庙 | 清 | 古建筑 |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 | 国保第七批 |
参考资料: |
遇林亭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案村与武夷街道白岩村交界处。窑址分布在3个小山岗上,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为宋代闽北烧割黑釉(兔毫盏)、青釉(珠光)瓷器遗址。瓷器以茶盏为主,尤以“描金、银彩”黑釉瓷碗为主,也有少量的盘、碟、罐、灯盏等生活用品,每窑可装烧瓷器8万件。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列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夷山崖墓群(悬棺一虹桥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70平方千米内。1999年,列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夷山廊桥(馀庆桥),位于武夷山市区南门街南端,始建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展毁屡建,现存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所建。为两台、两墩、三孔伸臂斜撑木石结构廊桥,全长79米,建有桥屋25间桥宽6.7米,四柱九檩,抬梁式屋架,小青瓦硬山屋面,清水脊。当心间屋面升起作单檐歇山式屋顶。桥面中间为条石铺设走道,两侧铺砌河卵石。桥两侧设有1.3米高的直棱式木栏杆。桥头东侧即左岸有石阶18级,桥头西侧有石阶24级。两端山墙为青砖砌马头墙,中开券顶门洞作桥门。桥西券门额匾阴刻:“馀庆桥,光绪十五年仲秋,鹅湖孟国瑞题。”1999年,列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5月28日,毁于大火,存有桥墩。
建窑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阳市水吉镇池中、后井村旁,距建阳市约38千米。窑场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包括庵尾山)、大路后门和营长乾(又名社长硬,包括园头坑)等处,有五代到宋末元初龙窑基址8座,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最长的龙窑长达135.6米(国内之最),出土鸪斑等极名贵瓷品。建窑创烧于唐末五代,盛于两宋及元初,元代中后期走向衰落,主要以烧制兔毫、油滴、鹤鸪斑、曜变等墨釉瓷碗为主(俗称建盏),不少为御贡品。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阳市黄坑镇九峰村后塘自然村大林谷。墓为凤字形,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墓园保护面积约5000平方米。墓堆为河卵石砌馒头形封土堆,墓前立石供桌、石香炉、石望柱。坟丘及墓庭均用河卵石垒砌。墓堆后立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1982年,福建省文化厅拨款修缮朱熹墓。1985年,列为有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文物部门建基道碑亭一座,并对墓园进行维修,修筑长570、宽4米的墓园公路。1992年,韩国朱子后裔捐资兴建思源亭一座。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苑御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瓯市东峰镇大房村境内的风凰山麓,距建瓯市区约15千米。北苑之名始于五代,据宋姚宽《西溪丛语》载:“建州龙焙西北,谓之北苑。”嘉靖《建宁府志》亦载:“龙启中(933~934年)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张廷晖把风凰山方圆30里茶园献给闽王,旋即被列为皇家街茶园,故又称北苑御茶园。宋代,是北苑茶的鼎盛时期,朝廷派重臣漕闽监制贡茶,茶品不断升级。周蜂《茶苑总录》曾称:“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后因战乱变迁,北苑茶事渐衰废。1983年,文物普查队在北苑普查发现以宋代陶瓷为主的堆积层,并在附近找到一块北苑茶园记事摩崖石刻。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建瓯市区东郊白鹤山麓,坐北朝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始建于东晋,历经毁垣重建,建筑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山门已毁,前殿有“岱宗隆祀”之匾。顺阶而上为勾栏、主殿,东西两侧为和房。主殿又称圣帝殿,为重檐歌山式屋顶,11檩抬梁式屋架,面阔5间,总宽28.5米,进深6间,总长22.2米;柱头铺作施清式人字斗拱,转角铺作施三抄龙头单下昂,并伴有装饰性(不承重)象鼻三下昂;藻井为明猷,砌上露明造,四面托以清式如意斗拱;内檐补间铺作(平身科)为3朵,下施雕工精细的驼峰,造型有鹿、羊等。内檐柱础两侧对称,其中金柱、中柱础为覆盆式过渡到鼓镜式造型,为明代早期风格。199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寺又称宝灵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昌大干乡宝山峰巅,距顺昌县城40千米。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修,由山门、前殿、天井、厢房、大殿及全石构南天门大圣庙等组成,占地365.2平方米。大殿为元代原构,明万历和清光绪年间进行局部修葺加固,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台明、梁架、椽瓦、正脊等全部构件均采用花岗石,经精心细凿构筑而成。殿内中堂两边各有两根大石柱,柱高3.5米,直径约60厘米,椭圆形;石柱中间夹着两根小石柱顶住上梁,地面铺设长条石板。面阔5间(14.5米),进深4间(11.5米),通高5.59米。1996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名称 | 级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类别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公布时间 |
四平戏 | 省级 | Ⅳ-11 | 传统戏剧 | 南平市政和县 | 2006年(第一批) |
南平南词 | 省级 | Ⅴ-16 | 曲艺 | 南平市 | 2006(第一批) |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 省级 | Ⅷ-63 | 传统技艺 | 南平市武夷山市 | 2006(第一批) |
傩舞(邵武傩舞) | 省级 | Ⅲ-7 | 传统舞蹈 | 南平市邵武市 | 2008(第二批) |
中幡(建瓯挑幡) | 省级 | Ⅵ-3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南平市建瓯市 | 2008(第二批) |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 省级 | Ⅷ-188 | 传统技艺 | 南平市 | 2011(第三批) |
参考资 料: |
风土民俗
南平市风土民俗有祖先崇拜、天地崇拜、民间信仰、闽越图腾——闽蛇文化、古调八韵南词、民间绝活建瓯挑幡、戏曲政和四平戏、远古歌舞邵武傩舞等。
闽北人聚族而居习俗保存比较长久,家族祭祖习俗也相对盛行,是闽北地方民间信仰活动中较具特色的一种。
蛇是古闽越人的图腾。千百年来,古镇樟湖仍保留着比较完整、古朴、原始的蛇崇拜民俗,形成崇蛇文化。每逢农历七月七,樟湖人都要聚集在蛇王庙奉蛇王出巡,各家各户门户洞开,以香火鞭炮迎接,顶礼膜拜。
四平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除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外,产生的又一戏曲声腔,是明末清初曾经盛极一时的古老声腔,清中叶后渐趋沉寂。政和县杨源乡的四平戏以古朴粗犷的历史面貌保存至今,是四平腔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约形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宋代,跳傩活动传入邵武。

市花市树
南平市花是桂花、百合花,百合不仅观赏价值高,还有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百年好合、祝福、伟大。南平的气候环境也利于百合生长,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泛,大街小巷都可看到。南平市树是闽楠、香樟树。
交通
综述
南平市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是福建北上西进的战略通道,是对接长三角、服务中西部腹地的前锋平台。境内有1个机场(一类航空口岸)、9条高速公路、3条铁路,还有2条高速、2条铁路在建,正在规划建设武夷山新国际机场。2015年合福高铁建成通车,南平到福州四十分钟左右,到厦门约2.5小时,到上海4个小时以内,到北京7个多小时。
公路
南平市有6条高速公路(G3京台高速、G25长深高速、G70福银高速、G1514宁上高速、S10宁光高速、S31浦武高速)、12条国省道(7条国道、5条省道)。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6万千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45千米,普通公路通车里程达1.5万千米(其中国省道1666千米、农村公路13275千米),形成“四纵四横三联”的普通干线公路网,国道覆盖。
铁路
南平市有五座高铁站,其中武夷山北站距南平市区3.5千米,距武夷山景区17 千米,是合福高铁入闽第一站。
南平市站距武夷山景区26千米、建阳城区21千米,主要面向武夷山度假区、建阳区、武夷新区等地的居民和旅客。
建瓯东站,衢宁铁路,2020年9月通车,建筑面积2000平米,位于建瓯市水源乡,距城区60公里,是闽北地区距宁德港最近的铁路站。
建瓯西站距建瓯市区6千米,主要面向建瓯市的居民和旅客;位于延平区的延平站距南市区16 千米。
延平西站距离市区11.4千米,主要面向延平区的居民和旅客。境内有鹰厦、峰福、外南、合福、南三龙、衢宁等6条干线铁路贯穿,周边有沪昆、温福、福厦、向莆、赣龙等铁路接驳中转,国内约80% 的大中城市进入南平市七小时内旅游交通圈。
航空
南平市武夷山机场位于武夷山市南郊,从机场到市区7 千米路程。机场可供起降B737、B757 和MD-82 等中型飞机,具有配套完善的航空运输服务设施设备,具备全天候飞行条件。武夷山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国内重点城市及香港地区共十余条航线,布局以大中城市为轴心,辐射周边地带,东南形成网络,西北向纵深发展,并提升服务品质,提供异地租车、机场大巴等。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南平市有5所高等学校(含1所成人高校),主要学校有武夷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南平分校,招生17871人,在校生49926人,毕业生9812人;15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9570人,在校生23496人,毕业生7777人;166所普通中学招生52234人,在校生155176人,毕业生46091人;284所普通小学招生30924人,在校生194393人,毕业生35699人;559所幼儿园在园幼儿84938人;9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810人。

科学技术
2020年,南平市有研发活动规模以上企业达472家,比增23%;规模以上企业上报研发经费23.48亿元,比增10.4%。全年全市新授权专利3259件,比增45.4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88件,比增13.68%。全市新注册商标18697件,比增67.3%,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件,新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1件,位居全省首位。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南平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所10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0个、文化站139个、博物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图书馆藏书总量215万册。广播电台10座,广播节目11套,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9.6%;电视台10个,电视节目11套,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9.54%。
医疗保障
截至2021年末,南平市共建成10个示范中医馆,新建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新增10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按病种付费。闽北精神卫生中心、光泽县健康养老中心等重点项目竣工验收。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49个,其中医院50个,卫生院115个。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06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095人,注册护士8362人,医生6434人),其中医院11425人、卫生院2930人。有医疗机构床位16333张,其中医院12513张、卫生院2605张。
南平市重点医院有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人民医院。其中市第一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第二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南平市主要医院名单 |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 | 福建省南平市第二医院 | 南平市第三医院 | 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 |
延平区医院 | 南平市妇幼保健院 | 南平市建阳区妇幼保健院 | 南平市建阳中医院 |
南平市建阳区康宁医院 | 邵武市立医院 | 邵武市中医院 | 邵武市妇幼保健院 |
武夷山市立医院 | 武夷山市中医院 | 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 | 建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建瓯市妇幼保健院 | 顺昌县医院 | 浦城县医院 | 浦城县中医医院 |
光泽县医院 | 政和县医院 | 政和县中医院 | 松溪县医院 |
松溪县中医院 | 松溪县妇幼保健院 | | |
参考资料: |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南平市新建邵武体育馆、顺昌体育中心、建瓯水上中心3个场馆项目,完成场馆改造13个。在第十四届全运会获得三金二铜,金牌数、奖牌数超上届。在2021年度福建省青少年锦标赛获得3个团体第一,36个单项第一,参赛项目、竞赛成绩均取得突破。
社会保障
2019年,南平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0.5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0.4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57.7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0.84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41.60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6.16万人。
2019年末,南平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101人,发放低保金3870.88万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44596人,发放低保金1.57亿元。供养城乡特困人员7405人,年发放供养金8708.48万元,无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1931人,集中供养1046人,全市集中供养率达54.17%。新增养老床位190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37.5张。街道和中心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提高到93.1%,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提高到75%。新增4个社会福利中心,25所乡镇敬老院;评定五星级养老机构2家、农村幸福院4个,四星级养老机构9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个、农村幸福院7个。全年共发行福利彩票1.99亿元。
友好城市
南平市友好城市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为南平市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搭建桥梁,增进南平市与国外城市的了解,发展友谊、加强合作,扩大南平市与国外城市友好交流的社会基础。
序号 | 城市名 | 缔结友好 |
1 | 美国史丹福市 | 1993年7月,与美国史丹福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
2 | 澳大利亚奥尔伯里市 | 2003年9月,与澳大利亚奥尔伯里市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
参考资料: |
|
|
|
|
旅游景观
景点概览
南平市共有150多个景点,其中5A旅游景区有1个,4A旅游景区有14个,3A旅游景区有36个,2A旅游景区有15个。
中华武夷茶博园 | 武夷山大安源旅游景区 | 顺昌华阳山 |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
邵武云灵山景区 | 邵武熙春园景区 | 武夷山东溪水库景区 | 顺昌张墩乡村休闲旅游景区 |
建阳市卧龙湾休闲旅游区 | 建瓯根雕城 | 武夷山玉龙谷景区 | 邵武瀑布林生态旅游景区 |
武夷山武夷源景区 | 邵武和平古镇景区 | 邵武天成奇峡景区 | 延平溪源峡谷旅游区 |
参考资料: |
主要风景
延平茫荡山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南平市区西北部,距南平市区约15千米,面积117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363米,1991年2月,被福建省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建瓯归宗岩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建瓯市西约7千米的徐墩镇归宗村,面积4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596.5米。1992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
浦城浮盖山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因盘石累叠,下者如盘,上者如盖,故名,又称盖仙山,位于浦城县北45千米的盘亭、官路两乡之间。景区面积12.33平方千米,为花岗岩风蚀地貌,有碧狮峰、棋盘石、犁尖峰诸峰。主峰碧狮峰海拔1146米,1998年7月,被福建省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松溪湛卢山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松溪县城南部茶平乡境内,距松溪县城26.4千米。相传春秋时欧冶子铸湛卢剑于此,故名。最高峰湛云峰,海拔1230米。1998年7月,被福建省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政和洞宫山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政和县城西南70千米的杨源乡。因山中有一巨石呈“宫”字状,其山洞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景区面积约50平方千米,最高峰香炉峰海拔1459米。2002年8月,被福建省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乌君山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鸾凤乡饶坪村后的光泽、建阳、邵武三县(市)交界处,距县城20千米,乌君山北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大小峰峦30余座,最高峰海拔1477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2007年5月,被福建省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名村古镇
和平村 | 和平村,坐落于闽北重镇邵武南部的和平,古称“禾坪”。古闽越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在该村拓土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屹立的东门、北门谯楼见证了几百年的风雨 |
峡阳镇 | 峡阳镇,坐落于福建省南平市区西北,距南平市区51千,东与茫荡镇相连,南同王台镇接壤,西和顺昌县交界,北与建瓯相邻,玉屏山、招科山环抱集镇,富屯溪贯穿全境,故取“两山一水谓之峡,山南水北谓之阳”而得名。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峡阳“祠堂文化、庙宇文化、古民居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桥梁文化”六大文化。溪中公园、八字桥、屏山书院、峡阳土库等。有剪纸、古画珍玩、战胜鼓、南剑戏等民间艺术 |
美食特产
综述
南平市地方产品有峡阳桂花糕、东笋、南茶、西鱼、北米、和平豆腐、武夷山熏鹅、建瓯锥栗。
峡阳桂花糕
峡阳桂花糕制作已有100多年历史,它是用天然桂花绞汁去渣,窖存3年后,取出,配制健脾化气的肉桂、木香、麝香、母丁香、沉香、香附、佩兰等中药香料,精制成“桂花酱”,然后拌入炒爆、 磨细、蒸熟、筛细的糯米粉中,加上白糖、五香粉、芝麻、盐水,糅制成糕,再用水蒸气给以湿润,使其久置不松碎。

东笋
东笋产于武夷山市东路的上梅乡金竹、首阳村一带。该地的竹笋质嫩、色白、清脆、味甜,没有一般竹的特殊"泥味"。
南茶
南茶产于武夷山市南路的武夷镇、星村镇,特指武夷山风景区内的天心、慧苑、桂林、马头等村落。该地茶叶通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有"岩骨花香"之称绝。
西鱼
西鱼指武夷山市西路的洋庄乡区域河流,尤其是在西际、坑口支流中的河鱼。烹调鲜鱼时不用加食油或其他佐料,下几粒食盐即可,吃起来肉嫩味甜。
北米
北米产于武夷山市北路的吴屯、岚谷两乡,该地的大米粒大、色好、味香、饭多。北米之好与当地高山地区特殊气候相关。
和平豆腐
豆腐、碎铜茶和摆果台被称为福建 邵武和平的三绝,第一绝就是和平豆腐。和平人为充分利用土地,历来有稻田养鱼、田埂种豆的习惯,产出优质黄豆,因而和平豆腐也有了悠久的制作史。和平豆腐也被称为游浆豆腐,采用酵母凝聚豆腐的制作工艺,世代相传。

建瓯锥栗
锥栗,俗称“榛子”。野生于武夷山脉东南麓的中国锥栗之乡一建瓯市。历史上有名之“贡闽榛”就产于此。

历史人物
人名 | 简述 |
陈陶(812~885) | 南平人,因屡试不第,既不求仕进,恣游名山,唐末隐居南昌西山 |
杨时 | “延平四贤”之一。是指两宋时期崛起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理学大儒。南平有四贤街,四贤广场、塑像纪念这位大儒 |
罗从彦 | “延平四贤”之一。是指两宋时期崛起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理学大儒。南平有四贤街,四贤广场、塑像纪念这位大儒 |
李侗 | “延平四贤”之一。是指两宋时期崛起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理学大儒。南平有四贤街,四贤广场、塑像纪念这位大儒 |
朱熹 | “延平四贤”之一。是指两宋时期崛起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理学大儒。南平有四贤街,四贤广场、塑像纪念这位大儒 |
郑成功 | 延平郡王,原名福松,更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泉州南安人。明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键)移驻延平府 |
黄裳 | 字冕仲,南剑州剑浦县(今南平市延平区)人,北宋(1044~1130年)。南平的第一位状元 |
文天祥 | 江西吉安人,南宋忠臣,集“状元、宰相、诗人、英烈”,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南平开都督府聚兵起义抗元,得到南平人民的支持 |
参考资料: |
城市荣誉
荣誉称号 | 授予单位 | 授予时间 | 参考来源 |
国家森林城市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2019年11月15日 | |
中国美丽城市城市 | 国家住建局 | 2022年4月 | |
福建省双拥模范城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2022年7月 | |
2022~2024年度青年文明号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2022年9月 | |
注:该表仅列举代表性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