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蝉,学名:Cicadellidae,同翅目叶蝉科昆虫的通称。因多为害植物叶片而得名。全世界共有1万多种,中国已发现1000多种。一类为害禾谷类、蔬菜、果树和林木等的昆虫。同翅目,叶蝉科。主要种类有黑尾叶蝉,雌虫长约5.5毫米,雄虫约4.5毫米,黄绿色或鲜绿色;大青叶蝉,雌虫体长约10毫米,雄虫体长约8毫米。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叶蝉的:百科名片、种类、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方法、种类及分部、研究发现等介绍

中文名

叶蝉

拉丁学名

Cicadellidae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半翅目

亚目

头喙亚目

叶蝉科

分布区域

全球

外文名

leafhopper

拼音

ye chan

体征

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状毛

百科名片

叶蝉,学名:Cicadellidae,半翅目同翅亚目叶蝉科昆虫的通称。因多为害植物叶片而得名。全世界共有1万多种,中国已发现1000多种。

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 即浮尘子科〔Jassidae〕)小型吸汁昆虫,体细,常色彩豔丽。几乎各类植物上都有,但个别种类有专一宿主。一只叶蝉对植物无害,但集群则严重为害。其取食行为会以不同方式对植物造成损害︰造成汁液损失、叶绿素破坏,传播疾病或使叶卷曲等,产卵时亦刺伤植株。叶蝉一般数毫米长,有的达15毫米(0.6吋)。有的在消化时分泌蜜露,并在取食时注入毒素引起病害(跳虫烧灼病)。可以接触性杀虫剂防制。

种类

种类有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雌虫长约5.5毫米,雄虫约4.5毫米,黄绿色或鲜绿色;大青叶蝉(Tettigella viridis或Cicadella viridis),雌虫体长约10毫米,雄虫体长约8毫米。

叶蝉

苹果小绿叶蝉(Empoasca maligna)使苹果树叶变白并有白斑。成虫绿白色,专生活在苹果树上或蔷薇花上,一年一代。甜菜叶蝉(Circulifer tenellus)传播病毒病──卷顶病,使甜菜叶卷曲,生长阻滞。成虫浅绿色或黄色,约3毫米(0.1吋)长。一年3代以上。也侵袭番茄、甜瓜、黄瓜、菠菜等。葡萄斑叶蝉属(Erythroneura)成虫体细长,黄色,有红斑,约3毫米长。食发育中的叶,在落叶中越冬。栖于葡萄、五叶爬山虎和苹果树。可用喷雾或喷粉的方式杀灭。马铃薯小绿叶蝉(Empoasca fabae)使叶变褐色、卷曲;堵塞木质和韧皮部管道,从而影响营养的传送。成虫绿色,头和胸有白斑;约3毫米长。在温暖地区者不冬眠,都在豆类植物上越冬,传播病毒病也侵害豌豆和苹果。蔷薇小叶蝉(Edwardsiana rosae)是蔷薇和苹果的害虫。奶油白色至浅黄色,约3毫米长。以卵越冬,一年两代。不会引起跳虫烧灼病。紫菀点叶蝉(Macrosteles fascifrons)绿黄色,有6个黑斑,故又称六斑叶蝉。一年数代,危害紫菀等园林植物;传播紫菀黄病毒(引起分枝过多,生长阻滞,叶子变黄)。

叶蝉

形态特征

1.成虫:

叶蝉

体长 4.6~4.8毫米,外形似蝉。黄绿色或黄白色,可行走,跳跃。头部宽于前胸背板,复、眼大而斜置;喙甚长端部膨大而扁平,雄虫呈红色而雌虫呈黑褐色。小盾片大,呈三角形,基部赭黄色而端部乳白色,两基侧角区各有一黑色三角形斑纹,基部中央亦有一呈三角形或似方形的黑色斑纹,此斑纹的端部具2条约呈"八"字形的黑线纹,线纹外侧上方有一呈乳白色长形的斑块,其上具一似肾形小黑斑,小盾片端部乳白色,两侧各有一小黑点。前翅端前室3个,体的腹面及足均为赭色。雄成虫阳茎侧突外缘无小刚毛。

2.卵:

乳白色,长椭圆形,两头较细,顶端稍平,一侧平直,长1.0毫米,最宽处0.3毫米,顶部具一白色棉絮状毛束。

叶蝉

3.若虫:

共五龄,第5龄体长5.1~5.4毫米,头宽1.6毫米,前胸背板宽1.4毫米;前胸背面具淡黄色纵中线,线的两侧各具一个淡黄色小点,中胸背面具呈倒"八"字的淡黄色线纹,翅芽达腹部第3节;第1腹节背面中央具横置的半圆形黑褐色斑,第2腹节背面中央具一横置的长方形黑褐色斑,第3、4腹节背面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第5腹节背面前部黄白色,其余黑褐色,足的腿节、胫节中部及爪为黑褐色,其余为黄白色。常密生短细毛。

发生规律

以成虫在侧柏等常绿树上或杂草丛中越冬。若虫或成虫用嘴刺吸汁液,使叶片出现淡白色斑点,危害严重时斑点呈斑块状,或刺伤表皮,使枝条叶片枯萎。

叶蝉

该科昆虫均以植物为食,很多种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如大青叶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小绿叶蝉、菱纹叶蝉等。有些种类还传布植物病毒病,如稻普通矮缩病、桑萎缩病、小麦红矮病等。通常以成虫或卵越冬。在温暖地区,冬季可见到各个虫期,而无真正的冬眠过程。越冬卵也产在寄主组织内。成虫蛰伏于植物枝叶丛间、树皮缝隙里,气温升高便活动。成虫和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叶片被害后出现淡白点,而后点连成片,直至全叶苍白枯死。也有的造成枯焦斑点和斑块,使叶片提前脱落。成、若虫均善走能跳,成虫且可飞动离迁。若虫取食倾向于原位不动,成虫性活跃,大多具有趋光习性。

危害特点

以成、若虫吸食汁液为害。早期吸食花萼、花瓣,落花后吸食叶片,被害叶片出现失绿的白色斑点,严重时全树叶片呈苍白色,提早落叶,使树势衷弱。每年发生4~6代,以成虫在桃园附近的松、柏等常绿树或杂草丛中越冬。第二代3月上中旬先在早期发芽的杂草和蔬菜上生活,待桃树现蕾萌芽时,开始迁往桃树上为害,谢花后大多数集中到桃树上为害。全年桃树上以7~9月份虫口密度最高。9月间发生最后1代成虫,桃树落叶后迁入越冬场所越冬。

叶蝉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苗圃内的落叶,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2)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喷施2.5%的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000倍,或90%敌百虫原液800倍,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使用药物防治的时候应当注意从周围到中间环绕喷药,并在中间部分加大用药量,对大田周围杂草地要及时清理,并用药物喷洒。

雌虫把产卵器刺入植物的叶鞘或茎部组织里产卵,为害农作物。

叶蝉一年繁殖4~5代,给农业造成很大灾害。消灭的方法有喷撒农药、清除杂草等,不让它有栖身之地,或利用叶蝉成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等。

叶蝉

种类及分部

叶蝉是一种单独的科目中国草坪上常见的叶蝉有棉叶蝉、二点叶蝉、大青叶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和小绿叶蝉,均属同翅目叶蝉科。

棉叶蝉又名棉二点叶蝉,国内分布于东北、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以往资料记载棉叶蝉系偏南方种,仅在长江流域各省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但近年来黄河流域也报道此虫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棉叶蝉食性很杂,主要寄主有草坪草、棉花、茄子、马铃薯、豆类、白菜、烟草、锦葵、木芙蓉、木棉、葡萄及多种杂草。

二点叶蝉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内蒙古、宁夏及南方各省。主要寄主有草坪草、水稻、小麦、茄子、白菜、胡萝卜、大豆、棉花及其他禾本科植物。大青叶蝉国内除西藏不详外,其他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但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北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发生量较大,危害较严重。主要寄主有草坪草、豆类、十字花科蔬菜、番茄、马铃薯、菠菜、胡萝卜、莴苣、棉花、水稻、麦、桃、李、稗、狗尾草等。

小绿叶蝉国内除青海、西藏、新疆、宁夏不详外,其他各省均有分布。主要寄主有草坪禾草菜豆、大豆、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甜菜、水稻、棉花、梨、桃、李、苹果、茶等。黑尾叶蝉国内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区均有分布,而以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发生较多。除危害草坪禾草外,还危害水稻、小麦、大麦、茭白、甘蔗、稗草、看麦娘、游草、结缕草、糖穗、狗尾草、双穗雀稗、马鞭草、马唐、翻茅等。白翅叶蝉国内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寄主植物主要有草坪禾草水稻、大麦、小麦,还能取食甘蔗、玉米、高粱、茭白、稗、游草、看麦娘、白茅、狼尾草等。

叶蝉

上述6种叶蝉都以成虫、若虫危害寄主植物的叶片,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内吸取汁液,叶片受害后,多褪色成畸形卷缩现象,甚至全叶枯死。此外,叶蝉除直接危害外,还能传播病毒病。

研究发现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一篇物理学研究论文指出,叶蝉能以液滴超推进的方式排出大量排泄物,每天最多达其自身体重的300倍。这项研究发现,叶蝉能利用这一机制喷射液滴,形成“叶蝉雨”,作为节约能量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