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公元363年4月16日-公元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生在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422年在位),史称宋武帝。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刘裕的:人物生平、为政举措、历史评价、轶事典故、主要作品、人物争议、人物关系、后世纪念、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刘裕

所处时代

东晋末年至南北朝初期

出生地

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

籍贯

彭城(今江苏徐州)

出生日期

兴宁元年三月十七日(公元363年4月16日)

去世日期

永初三年五月癸亥日(公元422年6月26日)

终年

60

陵墓

初宁陵

谥号

武皇帝

庙号

高祖

代表作品

兵法要略

主要成就

平定起义,灭亡南燕、后秦,统一南方,改革弊政

在位时长

3年

年号

永初(公元420年7月10日起)

都城

建康

登基时间

元熙二年六月丁卯日(公元420年7月10日)

退位时间

永初三年五月癸亥日(公元422年6月26日)

简介

刘裕自幼家贫,后加入东晋北府军,因镇压孙恩起义有功升为建武将军。元兴三年(405)刘裕率兵消灭桓玄,扶晋安帝复位,逐渐掌握东晋军政大权。义熙五年(409)起,刘裕对内扑灭卢循起义,消灭刘毅,诸葛长民,谯纵等割据、反抗势力;对外北灭南燕,西亡后秦,攻占长安,控制了中原和关中地区,从此建立威望为代晋建宋打下基础。元熙二年(420)他废晋帝自立,定都建康,建国号为宋,史称刘宋。执政期间,刘裕对政治、经济进行改革, 例如实行土断,裁减侨州郡县,打击豪强,禁止占山护泽;整顿吏治,重用寒门人士,减轻赋税,重视教育,提倡节俭等,增强了中央集权,为宋初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建立的宋与北魏, 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刘裕在位三年,永初三年(公元422年)病逝,享年六十岁。死后谥号为“武皇帝”, 庙号“高祖”,葬于蒋山(即钟山)初宁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裕祖籍在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是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他的家族在早年随晋室南渡,长居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刘裕就在这里出生。

刘裕出生在晋哀帝兴宁元年三月十七日(363年4月16日)的晚上,家里贫困潦倒,母亲在生下他后因病逝世。 父亲刘翘没办法请乳母给刘裕哺乳,曾想要抛弃他,是刘裕的姨母为他哺乳并养育了他。

刘裕长大成人后,身高七尺六寸,有不一般的刚正气概,还有着远大志向,不注重行为,不修养品性,但对待继母很孝顺。因家境贫寒,刘裕以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他只认识一些文字,为了多赚钱养家而染上赌博的恶习,曾因为赌博樗蒲(一种棋类游戏)而输光家产,被当时的人鄙视。  只有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谧赏识他,曾当面称赞他会成为一代英雄 。刘裕后来因赌博欠了刁逵社钱三万(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元),由于长时间还不上,被刁逵抓起来,王谧暗中用自己的钱代他还上,刘裕才得到释放,为此刘裕感恩在心。

镇压孙恩

刘裕刚参军的时候担任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起义军领袖孙恩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晋朝廷派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前往东南镇压起义军。刘裕后在刘牢之的麾下担任参军。十二月,刘牢之率领军队来到吴地,让刘裕带领几十个人侦察起义军的动向。刘裕在侦察时刚好遭遇几千名起义军,陷入死战,后在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及其骑兵主力的帮助下得以击退起义军,刘裕乘胜追击收复山阴(今浙江绍兴),孙恩逃跑隐匿到海上。

隆安四年(400年)五月,孙恩攻占会稽郡,杀害谢琰。十一月,刘牢之再次领兵东征讨伐孙恩,孙恩败退。刘牢之驻守在上虞,派刘裕在句章城(今浙江宁波)驻守。句章城城墙矮小,兵力不足,刘裕多次亲自带兵冲锋陷阵才将起义军打退回到浃口。当时东伐的诸位将领,他们的士兵劫掠所到之处的百姓,百姓备受苦扰,只有刘裕的部队不会对百姓有任何侵犯。

隆安五年(401年)春,孙恩多次攻打句章城,都被刘裕一次次打退。孙恩知道攻不下句章城,于是在三月,孙恩往北攻打海盐县,刘裕放弃句章城而追击孙恩。海盐县令鲍陋派儿子鲍嗣之带领吴兵一千作为刘裕的前驱部队,刘裕觉得吴人不熟习陆地战斗,命令他们殿后,鲍嗣之没有听从。当夜刘裕安排奇兵,加倍购置旗鼓用以疑惑起义军,第二天作战,伏兵出发,孙恩撤退,鲍嗣之连忙追赶却遭遇埋伏而被消灭。刘裕一边后退一边作战,并用计让起义军怀疑还有埋伏而离去。

刘裕后来在海盐县城故址筑起城池,起义军连日攻打海盐城,城里的士兵不多,刘裕就挑选几百人组成敢死队冲出海盐城。起义军因被震慑而溃不成军,大帅姚盛也被斩杀。刘裕虽然接连取得胜利,但考虑到双方兵力差距大,于是佯装弃城逃跑,引诱起义军进入海盐城,趁着起义军放松戒备的时候,刘裕带领士兵发起突袭,大败起义军。

六月,孙恩带领十几万人马沿海路进军,准备突袭丹徒(今江苏镇江)。刘牢之还驻守在山阴,京城震动。刘裕听闻此事,日夜赶路,和起义军同时到达丹徒。当时刘裕和起义军兵力悬殊,加上长途赶路将士疲劳,而丹徒的守军又没有斗志。孙恩率领几万人马击鼓呐喊攻打蒜山,蒜山居民拿起扁担准备抵抗。刘裕带兵出击,大败起义军,孙恩虽然被打败,但凭借着人多的优势径直向京城进攻。因战船高大,且遭遇风暴难以前行,用了十天才到达白石。

不久之后孙恩得知刘牢之已撤回京师,朝廷已有防备,就转而向郁泌进攻。八月,朝廷加任命刘裕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率领水军追击孙恩到郁洲,又大败起义军,逼得孙恩向南逃跑。十一月,刘裕在海盐又一次打败孙恩。从这以后,他三次交战都取得胜利,俘虏上万起义军,而起义军因为饥饿疾病瘟疫等死了一半以上的人,于是从浃口撤至临海。刘裕带领水军趁胜追击孙恩,孙恩害怕被抓,于是在临海(治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投海自尽。

平定桓玄

为了镇压孙恩的起义势力,晋朝廷消耗了大量兵力,这造成京城的防守空虚,也给了占据荆州、虎视三吴的桓玄可乘之机。元兴元年(402)正月,骠骑将军司马元显带兵向西进军攻打桓玄,桓玄也带领荆楚大军,往南攻打元显。元显派镇北将军刘牢之抵御,刘裕协助刘牢之。刘牢之率人马到达溧洲。桓玄部队到达之后,刘裕请求进攻,刘牢之不同意,打算派儿子敬宣到桓玄营中讲和。刘裕与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一起坚决劝阻,刘牢之还是没有听从。

桓玄后来攻占京师,杀害元显,任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夺走了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感到害怕,想让刘裕一起去广陵起义,刘裕以桓玄刚刚打下京师气势正盛为由拒绝了他。刘牢之起义后因失去人心而日益恐慌,不久自缢身亡。何无忌不知道该去哪里,曾询问刘裕的意见,刘裕认为如今桓玄骄横自得,必然会用他们,建议何无忌和自己回京口,如果桓玄能遵守臣子的本分顺从皇帝,就一起归顺他,不然就共同讨伐他。果然,桓玄让堂兄桓修镇守丹徒,刘裕被任命为中兵参军。

孙恩死后,剩下的起义军推举他的妹夫卢循作首领。卢循带领剩下的起义军南下进军,攻占永嘉(今浙江温州)、晋安(今福建福州)等地。桓玄为安抚地方,任命卢循为永嘉太守。卢循表面上答应,实际上仍不断进攻沿海郡县。元兴二年(403年),孙恩的妹夫卢循再次起事,桓玄派刘裕讨伐卢循,杀其手下大将张士道。卢循渡海南逃,刘裕凭借军功被加封为彭城内史。桓玄掌控朝政,获封楚王,打算夺取皇位。桓玄的堂兄桓谦曾私底下问他对禅让帝位的看法,刘裕考虑到此事会决定自己的性命,于是假意奉承,夸赞桓玄的功勋,桓谦为此很高兴,加深了对刘裕的信任。

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夺取皇位,刘裕跟随桓修入朝。桓玄看见刘裕,认为刘裕气度不凡,是人中豪杰,于是对刘裕更加恩宠。桓玄的妻子刘氏擅长识人,她多次以刘裕举止气势不凡不会久居人下为由劝说桓玄尽早将刘裕除掉,但桓玄想要借刘裕攻占中原因而拒绝了妻子的提议。同时,桓玄称帝后为消除隐患,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杀北府兵旧将,北府军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正在桓玄盘算之际,刘裕也在暗中计划讨伐桓玄。他召集何无忌、刘毅等人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京囗、建康准备随时起事。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召集北府兵残余的人马在京口起义,歼灭了桓楚在京口的兵力,杀死桓修。随后众人推举刘裕做盟主,并将消息传达出去,各个地方纷纷响应。得知刘裕起义后,桓玄每天忧心忡忡,想不出办法来应对。有人认为不必担忧力量弱小的刘裕等人,桓玄却称赞刘裕是雄才,他认为刘毅家无多少储蓄,却大方捐出百万;何无忌和他舅舅刘牢之也很像,他们联合起来共举大事不是没有可能成功。

桓玄先派手下猛将吴甫之和皇甫敷率精兵抵御刘裕,结果都被刘裕打败并杀害。三月,刘裕攻打覆舟山,并派遣弱兵登山,拿着旗帜分别在不同的道路上行走,营造出四周有很多士兵的假象;而又因桓玄守军里很多原本是北府军,面对刘裕时都没有战斗的欲望,刘裕于是带领全军以火攻大败桓玄的守军,而桓玄也被逼弃城往西逃跑。

掌领朝政

元兴三年(404年)三月壬戌日(3月31日),刘裕得到王谧等人的推举,出任使持节、都督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八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徐州刺史,从此掌握军事大权。东晋末年,政治混乱,百官放纵,百业废弛,桓玄虽然也想整治这种风气,但没有人愿意听他的。刘裕以身示范,用他的威严约束宫廷内外,官员们都认真工作,只用了二三天时间,风气就变了很多。刘裕在进建康城后,派手下部将追杀桓玄,晋安帝在江陵复位。然而,在荆州仍有桓氏势力,桓玄之子桓振和躲藏在沮川的桓谦,重新召集了几千人马讨伐江陵。直至义熙元年(405年),刘毅等人才收复江陵,驱逐了桓氏势力,并迎安帝返回建康,从此彻底平定了桓氏之乱。

义熙元年(405年)三月,刘裕因其功绩被晋安帝提拔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刘裕却多次推辞晋安帝授予他的官衔,并且回镇丹徒。安帝不得已,只能加授刘裕都督荆、司、梁、益、宁、雍、凉七州军事,与之前的九州叠加,共都督十六州诸军事 。同年,刘裕派遣使者到后秦,使得后秦皇帝姚兴归还了之前占领的淮北十二郡。义熙二年(406年)三月,刘裕加督交、广二州。十月,刘裕上书为西征桓氏众将士请功。于是经朝臣疏奏,作为“唱义谋主”,立下“匡复之功”的刘裕被封为豫章郡公,食邑一万户,获赏绢三万匹 。他的僚佐规格仅次于原太傅谢安府。十一月,安帝重申前诏,加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却被刘裕一再推辞,这才作罢。

义熙四年(408年)正月,因与自己关系亲密的王谧已在去年十二月逝世,朝中无人,刘裕听从幕僚刘穆之的建议入朝辅政,获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兼徐兖二州刺史,掌握朝政大权。

攻灭南燕

东晋自偏安以来一直面临着北方的威胁,刘裕想出师北伐以建功立业,于是上表皇帝主张北伐, 朝廷同意了他的要求。义熙五年(409年)四月,刘裕大军由淮河入泗水(今江苏淮阴西南);五月,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刘裕下令把船只、辎重留下,军队改走陆路步行到琅琊(今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沿路的重要关口,都筑城派兵防守来抵御南燕军的袭击。在临朐(今属山东)东南,有地形险峻的大岘关(今山东一水县北穆陵关),但是南燕主慕容超自大轻敌,拒绝采纳大臣公孙五楼关于派兵扼守大岘的策略,而让刘裕军队轻易越过大岘山。刘裕入岘后,认为军队已过险要之处,每个人也都有决死之心,并且不用担心缺粮的问题,征伐南燕必然胜利。

义熙五年(409年)六月,慕容超派左军段晖、辅国贺赖卢等六将领率领步骑五万,进据临朐。等到刘裕大军压境,就只留下老弱人马防守广固,其余兵力都用来抵抗刘裕大军。临朐城旁有巨蔑河,离城大约有四十里,战略位置很重要,慕容超派遣公孙五楼前去占领,但是被晋军龙骧将军孟龙符抢先一步占据。随即两军在临朐以南大战。七月,刘裕被朝廷任命为青、冀二州刺史。人心更加归向,连慕容超的大将垣遵、垣苗也率兵归顺于他。慕容超派尚书朗张纲以称藩为条件,请求后秦来救援。

义熙五年(409年)七月,后秦主姚兴派卫将军姚强率兵一万,与洛阳守将姚绍汇合共救南燕。并遣使警告刘裕称后秦在洛阳屯聚了10万兵,如果晋军不还,就会长驱而入。刘裕看穿了姚兴的虚张声势,没有理会。不久,姚兴被夏主刘勃勃击败于贰城。慕容超长时间困在广固,没有看到后秦的援兵,渐渐失去与刘裕抗衡的信心。他提出以献出大岘山以南为条件向东晋称藩求和,但被刘裕拒绝。刘裕统领军队日夜攻城,河北人民也拿起武器背着粮食,纷纷前来援助晋军。

义熙六年(410年)二月,南燕贺赖卢、公孙五楼率军挖地道出击晋军,被击败,退回内城。刘裕乘机四面攻城,南燕尚书悦寿打开城门迎降,晋军攻入广固内城。慕容超带领数十骑兵突围逃跑,被晋军追上并抓住,送到建康后被斩首,南燕灭亡。入城后,刘裕以广固一直不投降为理由,杀光了王公以下的三千人来泄愤。

平定卢循

卢循、徐道覆趁刘裕在外征战,在义熙六年(410年)攻打江州。朝廷急忙征召刘裕,而当时刘裕刚刚消灭南燕,收到诏书便撤军回到建康。刘裕到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时得知江州刺史何无忌已经死在战场上,于是加速行军回到建康防守,并在四月赶到。五月,卢循打败豫州刺史刘毅并接着东下,而刘裕当时就招募兵众,修治石头城并在当地聚兵。不过,由于行军匆忙,许多士兵都伤病未愈,而建康兵力也不到一千人,在卢循的十万大军面前显得实力悬殊,但刘裕不愿接受诸葛长民及孟昶奉安帝北归广陵避敌的建议,坚决要死战到底。

卢循大军到达后停驻蔡洲(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江中),刘裕用木栅阻断石头城及淮口,修治越城(今江宁县南)并建造三个堡垒来抵御卢循,卢循派小支队伍攻打白石及查浦,实则亲率大军进攻丹阳郡,但都以失败告终,而且由于在各县中都没能抢掠到物资,被迫在七月退兵江州。十月,刘裕率军讨伐卢循,并于十二月以火攻打败卢循的船队。

卢循失败后试图在左里(今鄱阳湖口)抵御刘裕,刘裕率军抵达左里,在作战前,军中的麾竿突然折断,竿上之幡沉入水中,将士们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心中担心害怕。刘裕不以为意,随后下令进攻,奋战后大败卢循,卢循乘船逃走,死了上万人马。刘裕招抚投降的士兵,宽赦被逼迫跟随卢循的人,派刘藩、孟怀玉领兵追击卢循。卢循一路聚集被打散的士兵几千人回到了番禺。刘裕凯旋而归,晋安帝派出使者就地犒劳将士们。

刘裕于义熙七年(411年)正月班师回到建康,被改授为大将军、扬州牧,赐班剑二十人,但他坚决推辞。随后,刘裕将南征北战中阵亡将士的名单列上,请朝廷为其安葬;如果遗体尚未运回的,派主帅前往收殓,送回本土。卢循之乱基本平定后,刘裕再次辞去大将军之职,安帝于是任他为太尉、中书监。二月,卢循攻打番禺未果,被孙处打败,继续南逃,在龙编被交州刺史杜慧度击败,跳河自杀,震动一时的卢循之乱终于被平定。

铲除异己

刘裕于义熙七年(411年)班师回到建康,受太尉、中书监职位。次年(412年)四月,刘裕任命刘毅担任荆州刺史。刘毅不服刘裕,便拉结朝中有声望的人,把大部分豫州府属及江州上万人的军队都带去荆州,到任后又重新调度荆州郡县-,更以患病为借口请堂弟刘藩去做他副手。刘裕知道刘毅有异心,于是假意答应他的请求,等到刘藩从广陵入朝时以图谋不轨的罪行将二人赐死,接着率领人马从建康出发讨伐刘毅。先锋王镇恶将刘裕招抚城内士兵和百姓的消息散布在城内,使得城中民众失去斗志。等到接近傍晚时,刘裕派王镇恶火烧城门,全军进攻击溃刘毅,刘毅自缢而亡。刘裕随后进军江陵,诛杀刘毅亲信郗僧施,消灭了刘毅势力。刘裕到江陵后,看到百姓因赋税劳役难以为生,便下令减免税役,放还原本要被征发上战场的奴隶,并推广到全国。

刘裕攻打刘毅时曾让诸葛长民守留府事,但诸葛长民得知刘毅败死后意图作乱,刘裕回建康时故意拖慢进度,让诸葛长民连续多日都等不到刘裕,然后乘船突然进城到官邸东府。诸葛长民得知刘裕突然归来后上门拜访,刘裕暗中设下埋伏,等到诸葛长民放松戒备时让手下将其杀害,接着又杀了诸葛长民的弟弟诸葛黎民等人。刘裕随后接掌了诸葛长民的镇西将军、豫州刺史等职,至此铲除了在京口的异己势力。

义熙八年(412年)十二月,刘裕赏识朱龄石的才能而不顾反对和非议,坚持将朱龄石越级提拔为益州刺史,派他率军二万讨伐谯蜀。刘裕曾和朱龄石讨论作战策略,认为谯蜀会鉴于上次晋军伐蜀是从内水攻蜀而猜想这次会出其不意再次从内水进攻。刘裕认为谯蜀会派重兵驻守涪城(今四川绵阳市涪城区),于是让晋军主力通过外水进攻成都,派疑兵进军内水。为防止军情泄露,刘裕将一封密函交给朱龄石,特别嘱咐他到白帝后才可以打开,所以晋军主力从江陵出发后一直都不知沿着哪条路线进军,谯蜀更没办法探知刘裕的作战意图。而谯蜀后来果真和刘裕想的一样,在内水设置了主力防备。义熙九年(413年),刘裕成功消灭谯蜀,收复了巴蜀地区。刘裕灭蜀后,下令减轻各地劳役,让百姓得以休养。

义熙八年(412年)征讨刘毅时,刘裕以晋宗室司马休之接任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在当地很得民心,刘裕怀疑他有异心;在义熙十年(414年),司马休之的儿子司马文思又在建康召集人马,这让刘裕不满,司马文思后来因被揭发杀害官吏而被捕,刘裕处死他的手下和同伙而饶过了司马文思,还送他到司马休之那里,要司马休之亲自教诲他的儿子,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要司马休之自己处死儿子。然而,司马休之并没有杀文思,而是上表废除了他的爵位,并向刘裕写道歉信。刘裕对此十分不满,立刻就命令江州刺史孟怀玉戒备。

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杀害司马休之在建康的次子和侄子,随后进军讨伐司马休之,自加黄钺,领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则上表刘裕罪状,同时派兵抵抗;当时雍州刺史鲁宗之自己觉得刘裕容不下他,于是和司马休之联手。刘裕的前锋徐逵之首战输给了鲁轨,除蒯恩外的将领全都皆战死,刘裕大怒。然而当他到时,鲁轨及司马文思率军在悬岸峭壁上列阵,使得刘裕很难上岸,胡藩当时就冒险攀登,司马文思等抵挡不住,刘裕就乘对方撤退时登岸进攻,最终大败司马休之,得以攻占江陵,司马休之及鲁宗之往北投奔后秦。

自桓玄作乱以来,南方各大割据势力全部被消灭,南方得到统一,东晋境内都归于刘裕势力统治。次年(416年)正月刘裕获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诸军事,一人都督二十二州,刘裕权倾朝野。

北伐后秦

义熙十二年(416年)一月,后秦皇帝姚兴去世,新上位的姚泓没有治国的能力,加上身体虚弱常常生病,在他刚上位的初期,大将军尹元等人密谋造反,但很快暴露被处死。新投降的羌人也都纷纷逃回原籍准备复辟,后秦可谓内部叛乱多发,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好机会。刘裕在北伐之前,在全国大赦释放了刑期在五年以下的人,并且提拔了任期届满的官员,听说琥珀可以疗伤,刘裕还把宁州刺史所赠琥珀玉枕捣成粉末分发于军中用以治疗外伤。同年八月,刘裕让刘穆之担任尚书左仆射,内管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

同年八月,刘裕亲率大军分四路攻打后秦。他率领主力军由淮水、泗水,沿黄河往西进军,占领战略重镇洛阳。又命令一支军队从武关进攻,牵制后秦关中地区军队,然后率主力军攻打潼关,直取长安。龙镶将军王镇恶等人率领步军从寿阳(今安徽寿县)沿淮水淝水攻打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会师洛阳。建武将军沈林子等人由彭城(今江苏徐州)从汴水出石门(今河南荥阳东北)进入黄河,占领洛阳以北,阻挡魏军南下袭击晋军侧面。冀州刺史王仲德率领水军由彭城从泗水,经巨野泽进入黄河。占据黄河东线,防止魏军渡过黄河往南攻击。

十月,东晋各路兵马向洛阳进军,洛阳的后秦守将姚洸的属下姚禹等人暗中勾结东晋将领檀道济,诱骗姚洸分兵防守各地,导致驻守洛阳的军队难以抵御晋军,当晋军逼近洛阳的时候,姚洸投降。

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刘裕亲率大军北上攻打骚扰晋军的北魏军队,派左将军向弥驻守于黄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东东阿西北),亲率主力进入黄河,魏军派数千骑兵沿黄河北岸跟在刘裕军队后面,防止晋军登上北岸发动袭击。四月,刘裕大军到达洛阳。刘裕占领洛阳后,在洛阳停留了两个月来防止魏军的袭击,在部署完后方的防卫后,进军到了陕城,并派部将沈田子攻打武关,进屯至青泥。

义熙十三年(417年)八月,刘裕率领大军在潼关城外与各路军会合,采纳王镇恶的建议,由王镇恶率领水军从黄河进入渭水直取长安。当王镇恶的军队沿黄河直取长安的时候,当时的后秦姚难正从香城(今陕西大荔东)往西撤退,姚泓也亲自率军从霸上到达石桥(长安城洛门东北)接应姚难,同时命令姚疆与姚难合兵共同迎击王镇恶的军队。王镇恶命令部下毛祖德率军击败后秦军队,后秦将领姚疆战死,姚难狼狈逃回长安。姚赞得知晋军逼近长安,于是率领军队由定城退守到郑城(今陕西华县)。姚泓为了缓解两面受敌的危机,决定先集中精力消灭沈田子的军队,然后再击破刘裕。于是命令几万步骑兵直趋青泥,沈田子只有几千兵马,本来就是疑惑后秦,当后秦主力被吸引过来后,王镇恶趁此机会突破潼关防线,率军一举攻陷长安,姚泓投降,后秦灭亡。

长安内乱

义熙十三年(417年)冬天,刘裕率晋军浩浩荡荡地抵达长安皇城,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经略关中,不料传来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裕怕朝廷有变,留他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率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共同守卫长安,自己带军队南归。刘裕的紧急南归,被夏主赫连勃勃谋臣王买德看出心思,赫连勃勃派军攻占青泥、潼关,率主力攻打长安。也是在这个时候,留守长安的晋朝文武发生内讧,并发生自相残杀之事,关中大乱。刘裕得知此事,惊恐不已,急忙让朱龄石镇守长安,下令让刘义真火速赶回。刘义真和将士抢夺了很多财宝美女用车载回来,被夏军追上,朱龄石被杀害,刘义真一人骑马逃走。长安得而复失,将士损失严重。但刘裕通过两次北伐,占据了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区域。

代晋建宋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官拜相国、总百揆、扬州牧,以十郡建“宋国”,受封为宋公,并受九锡殊礼。同年,刘裕命令中书侍郎王韶之与晋安帝左右侍从谋以毒酒毒杀安帝,王韶之于是乘司马德文因病出宫时把晋安帝勒死。当时刘裕因为相信预言书说:“昌明(晋孝武帝)之后尚有二帝”,于是声称按照遗诏,立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

元熙元年(419年),刘裕进爵为宋王,宋国又加十郡,使宋国领域增加了二十郡。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入辅,晋恭帝在六月丁卯日(7月10日)禅位给刘裕,东晋灭亡,刘裕即位为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刘裕在称帝一年后杀害晋恭帝。

刘裕称帝之后,下诏规定大臣若外出征讨,一律配以朝廷军队,战争结束后将军队交还给朝廷。禁止世族隐匿户囗,减少官府收入。刘裕下令整顿户籍,厉行土断之法;规定官府所需物资,不准像以前那样滥行征发,而是派有关人员以钱购买;降低农民租税,废除苛繁法令,让百姓在宽松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魏晋以来,皇室、官府崇尚奢华。由于自己是贫寒出身,刘裕崇尚节俭。他抵制士族社会浮华奢靡的生活方式,长史殷仲文曾认为朝廷应备音乐,刘裕以没有闲暇、且不会欣赏为由而推脱。他还拒绝使用地方官员进献的奢侈物品,广州有人曾经上供入筒细布,一匹长八丈,刘裕讨厌其精美,转交给了有关部门弹劾广州太守,把布还给他们,并且下令岭南禁止纺织这种布。

因病去世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患病,五月病重时遗命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辅助太子刘义符。刘裕于五月癸亥日(6月26日)去世,享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为武皇帝,葬在初宁陵。

为政举措

刘裕从掌领东晋朝政起到自己称帝后对东晋一百多年的积弊进行了多方面的整顿和改革,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政治

义熙土断

刘裕掌权后,下令禁止豪强地主侵吞土地并向百姓收税,诛杀了不听禁令的豪强地主,如刁逵及其兄弟等,将其土地、资财分发于民众,来获得民心。又杀害王愉、谢混、郄僧施等高门名士。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高门士族抢占国家的土地和人口,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推行土断政策,禁止豪强封固山川,私占山泽,乱收租税,而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对于藏匿户口的会稽余姚虞亮,刘裕得知后也将其处死,并免去会稽内史司马休的职务。刘裕整治了自晋朝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豪强大肆兼并土地的的现象。打击了东晋高门士族的势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笼络士族

刘裕自推翻桓玄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在对高门士族社会反对派采取屠戮和压制政策的同时,笼络琅邪王氏、陈郡谢氏等有心合作的高门士族,在其内外军政活动及其代晋等活动中利用了王谧、王诞、王弘、谢景仁、谢晦等人。刘裕优待其他作风务实干练的士族人物,还对士族社会中有才能的晚辈,如王昙首、王华、殷景仁、刘湛等委以重任,改善了与士族社会的关系,稳固了政局,扩大了统治基础。

整顿吏治

刘裕在元兴三年(公元 404 年) 平定桓玄后掌握大权,刘裕以身作则,预先向内外下达威严的禁令,使得百官都严格奉行职责,在几日内就整改了当时的风俗。对于尚书左仆射王愉、王愉之子荆州刺史王绥等江左冠族,王绥不守官纪, 刘裕就将其斩杀。对于先前各州郡送来的秀才、孝廉,大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刘裕上书皇帝,主张用考试来筛选出人才,废除了用人看重门第而不看重才能的旧制度。

改制集权

由于荆州时常发生祸乱,刘裕在称帝之后还裁并了荆州府的辖区,限制文武将士的数量。为防止权臣拥兵,他特别下诏命不得再别置军府,而凡大臣外出讨伐,一律配以朝廷军队,事情完结后军队都需交回朝廷。刘裕临终前还下诏令幼主即位后,委政于宰相,不需太后临朝,刘裕的这些措施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改革刑法

刘裕对东晋以来苛刻的刑法也进行了改革,多次亲自听讼,亲自过问刑罚。义熙八年( 412 年) 刘裕在江州、荆州赦免5年刑期以下的罪犯,释放罪犯的家属等,在登上帝位后也曾多次下诏减轻刑罚,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下诏“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流放人员归还本土。 

经济

轻徭薄赋

刘裕在执政期间多次下令减免税役,免去部分苛捐杂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义熙八年( 412 年) 十一月,刘裕于江、荆二州重灾区,下诏减收租税赋役;把州郡县所掌握的屯田、池塘归还人民; 登上帝位后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种种措施解决了人民疾苦,使人们得到实际的利益。

发展生产

刘裕于义熙八年( 412 年) 下诏令州郡县所掌握的屯田、池塘归还人民;取消先前征收的皮毛和梓材即位后,规定官府需要的物资都要到市场采购并照价给钱,不得向百姓征调。又下令官员不可征用百姓的车、牛或者逼迫百姓献车、牛,另外还将市税作出减省,便利市场商业交易。

文化

发展教育

刘裕重视教育,在宋永初三年( 公元422 年) 正月颁布诏书恢复教育,下诏称“今王略远届,华域载清,仰风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主者考详旧典,以时施行” 。刘裕把发展教育作为基本国策,让主管官员及时施行,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发展, 造福了人民。

广收书籍

刘裕北伐过程中,将流落中原各地的书籍全部收藏运回建康,又下令对赤轴青纸、文字古拙之书加以收藏。对汉文化典籍和书籍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南朝宋国家藏书的基础。

军事

战术革新

刘裕善于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主张把握全局,重视对敌情的掌握,对兵力部署、开战时间考虑周全,慎重决策。刘裕在远征南燕的战役中,就事先对敌情有着深刻的了解,根据南燕军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战斗部署,刘裕不仅知道南燕军的主力为骑兵,在平原地区能发挥出机动性和突击力的优势,还判断出南燕统帅慕容超的战略,于是刘裕在作战指导上以抗击南燕骑兵部队的突击为重心,在作战路线上选择了由琅邪经莒县、大岘的山地道路,在平原地区则利用了先秦以来“以车制骑”和诸葛亮的“八阵图”和马隆远征河西时“依八阵图作偏箱车”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改进,采用了车兵在两翼并列成排前行、步兵在中间、骑兵任警戒的战斗队形进军,使得南燕的骑兵部队无法发挥突击的优势。

刘裕重视固守养锐,待敌军粮尽兵疲时,再伺机攻打;对溃逃的敌军,则穷追不舍直至歼灭。注重以诈取胜,如偃旗息鼓,佯装虚弱;多置旗鼓,张扬兵势;伪传讯息,混淆视听;用降臣劝降,瓦解敌方军心。善于凭借环境条件制定作战计划,如乘风纵火、以水灌城、迂回伏击等。还善于战术革新,以多兵种协同作战,以水军为后援,以战车列阵御敌,以步兵杀伤敌人,再以骑兵发起追击。曾以“却月阵”(弧形方式列阵)击败北魏精骑,他吸取早期阵法的不足,将水军用于阵中,利用水军的优势来克制骑兵,开创了战术史上的新篇章。刘裕重视选择主攻方向,强调多路围攻。在北伐后秦的战役中,将大军分为五路,水陆并进,自已率领主力部队屯集在彭城开通水路,等到其他部队汇合后共同进攻关中。

治军统兵

在治理军队方面,刘裕恩威并施,既重视军纪的严明,又能体恤和奖赏部众,义熙十三年(417)将攻破长安后将缴获的除去献给皇帝以外的金玉珍宝赐予将士,曾将宁州所献的琥珀枕捣碎分送给将士用以疗伤。他注重择才用将,即使资历浅,名望小,只要有才能就委以重任;不求全责备,对犯有过失者,避免其短处而利用其长处。

南征北伐

刘裕在东晋末年,先后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恒楚以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统一了南方,对外两次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等国,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降服仇池,控制了中原和关中地区。刘裕通过一生的南征北战,创建了六朝中疆域最辽阔、 实力最强的国家,使得宋朝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自潼关以西黄河以南,南至广、交二州,西南至四川及云、贵广大区域。

外交

十六国

刘裕建宋后于永初二年(421年)九月派遣使者向北魏朝贡。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刘裕则以册封为主要形式来笼络、控制,即位之后就册封西秦首领乞伏炽磐为安西大将军 ;永初元年(420年)七月将略阳清水氐族首领杨盛进号为车骑大将军;册封西凉首领李歆为征西大将军、酒泉公。永初二年(421年)刘裕封北凉首领沮渠蒙逊为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永初三年(422年)四月,又封杨盛为武都王,并以其长子杨玄为武都王世子,加号前将军。

高句丽

刘裕出于一统天下的大局观,重视拉拢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两个政权,于永初元年(420年)七月册封镇高句丽王高琏为征东大将军,又封百济王扶余映为镇东大将军。

日本、林邑

永初元年(420年)八月,林邑国(今越南南部)君主林邑王派遣使者向宋朝廷进献贡品。永初二年(421年)二月,倭国派遣使者来宋朝廷进献贡品。

历史评价

东晋时期大臣王谧评价刘裕为一代英雄。

东晋宗室名将司马休之称赞刘裕威武明断,匡复社稷,南剿卢循,北定广固,他认为刘裕的功绩千年以来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后秦第二位皇帝姚兴也赞扬了刘裕的功绩,认为刘裕诛杀桓玄,兴复晋室,还能够对内整顿日常政务,对外核查勘定封地疆土。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为刘裕在东晋危急的时候不仅不顾百姓,反而变本加厉地肆意而为,大开杀戒,以此发泄愤怒。虽有智谋勇略但却没有仁义之心,导致不能平定四海,成就大业。又对刘裕在关中的用人和布署安排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同时也对刘裕的清心寡欲,严整有度等品质进行了肯定。

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作品《栾城集》中记载刘裕诛灭桓氏,又克谯纵,抓住慕容超,驱逐卢循,擒获姚泓,他的功绩天下没有能比得过他的。

南宋文学家辛弃疾作诗赞扬了刘裕北伐收复失地时的威猛:“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宋文学家叶适认为魏晋以后的这些朝代,只有刘裕取位无愧于心,因为东晋在恒玄篡位之后就已经亡了,而刘裕不是叛臣,但他的力量不足以自得,所以借晋之名取得天下。并称赞了刘裕智勇过人,胸怀宽广,度量宏远。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称赞刘裕为“定乱代兴之君”。

章炳麟认为刘裕的功绩可与朱元璋相比。

爱新觉罗·弘历对刘裕的军事才能也有正面评价:“千里袭人,机事不密,敌人早为之备。缄书别函,至期开视,可谓有卓识。” 称赞刘裕建立的刘宋国势强大,但同时也批判了刘裕代晋的不忠诚行为。

梁启超曾称赞刘裕抵御外族的功绩可与赵武灵、秦始皇、汉武帝齐名。

蔡东藩评价刘裕为可与曹操相比的枭雄。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刘裕的功绩大过曹操。  ,高度评价刘裕“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称赞刘裕是汉代之后,唐代之前唯一可被称为中国的君主的。

现代学者对刘裕也有着正面评价,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唐长孺评价刘裕本是寒门出身,他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基础。

现代学者黎虎在作品《中国通史》中评价刘裕不仅以武功显赫于当时,而且在一些政治措施上也很有建树,称赞宋武帝刘裕是南朝众多帝王中在治理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个,而他统治的时期,是刘宋的兴盛时期,也可以说是南朝的兴盛时期。

现代学者王仲荦肯定了刘裕的北伐事业,刘裕收复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对江南地区起到了掩护的作用,为此后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代学者阎步克评价:北府兵将领刘裕,以其赫赫功业代晋建宋,历史由此进入南朝。刘裕代晋的意义,不止是改朝换代而已,也标志着门阀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结束。

中国当代作家柏杨认为刘裕代晋后杀害前朝君主,使杀害亡国的君主的行为开始成为一种传统,给今后的历史带来了血腥的范例。

现代历史学家朱绍侯评价刘裕一生奋发有为,为国家局部统一、南方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是南朝英武的开国皇帝,同时刘裕也存在着用人不专,包庇贪腐的缺点。

轶事典故

国号来源

刘裕家族世居彭城,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旧地,所以刘裕建国号为“宋”。

天子祥瑞

刘裕出生时,有神光照得房子里光亮通明,当夜还有甘露降落在墓地的树上。刘裕曾游览京口的竹林寺,独自躺在讲堂前,上面有一条五色龙显现出来,众僧人见了,惊慌地告诉刘裕,刘裕十分自得。他父亲的墓在丹徒的候山,也是秦史上所说的曲阿、丹徒之间有天子气的地方。当时有个叫孔恭的人,很善于占墓,刘裕曾和他经过墓地,欺骗他说:“这片坟墓怎么样?”孔恭说:“不是一般的地方!”刘裕从此更加自负。刘裕行动时常常能见到有两条小龙附在身边,到山上砍柴或到水边打鱼,同伴中有人也曾经看见。到刘裕地位尊贵以后,龙形也变大了。

不信神祇

刘裕不信神祇,认为淫祠惑民伤财,一向为前代禁止,称帝后第二年便下令各处拆除各祭庙。而保留了先代贤人和因功勋德行立的庙。刘裕去世前患病,群臣上请刘裕祈求神祇庇佑,但刘裕不接受,只派了侍中谢方明去太庙告知祖先。

不忘发妻

臧爱亲是刘裕的结发妻子,祖父臧汪曾任尚书郎,父亲臧俊是一个郡功曹。后嫁给刘裕,生下女儿刘兴弟。义熙四年(408年)正月,臧爱亲病逝于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年四十八岁。刘裕称帝后追封臧爱亲为豫章公夫人,将其葬于丹徒。刘裕临终时下遗诏又将臧爱亲的棺木从丹徒迎至南京,与自己合葬于初宁陵。

杀害禅位的君主

在刘裕代晋建宋前,前代的禅位君主都得以保全性命。而至刘裕称帝后,晋恭帝司马德文被降为零陵王。仅在一年后,刘裕便派人将其在房内杀害。从此这种行为在后代成为一种传统,禅位的君主很少不被杀害的。

主要作品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刘裕撰有《兵法要略》1卷,今已亡佚。

人物争议

北伐目的

针对刘裕北伐动机的争议,主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南朝史学家沈约在《宋书》中记载的刘裕北伐的动机是驻守关中从而经营赵、魏一带,刘裕的北伐事业是为东晋清除外族势力的大业;并且刘裕也有实现天下一统的想法。 二是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魏收认为刘裕北伐是为建立功名来树立威望,为篡位获取政治资本。

回师原因

对刘裕停止北伐而回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与刘裕同时期的胡夏军师王买德认为刘裕停止北伐的原因是急于篡位。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南史》记载刘裕攻下长安后想要继续北征,但是前将军刘穆之的突然离世加上自己的子嗣年龄幼小,导致了后方空虚,为防止政权有变,不得不率军南返。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还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刘裕原本想留在长安,并继续西征,但由于身边的将领大多都因长久征战而有了想要南返归国的心思,加上刘穆之的突然去世,使刘裕感到后方空虚,才决定归朝。

近现代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刘裕停止北伐而不能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在于刘裕的北伐得不到国内的支持,刘裕留在朝廷的臣子中没有可以委以重任的人,幕僚对于刘裕继续西征的态度并不统一,并且对刘裕迁都洛阳的提议,也是反对态度。朝中士族的心意也与刘裕不同,他们更愿苟安于南方,并且排斥回归北方。

现代历史学者张敏、祝昊天认为刘裕中断北伐弃守光中的原因主要是北伐途中刘裕委以重任的心腹刘穆之的突然逝世导致了京口势力集团内部发生力量变动,刘裕失去了在朝中的重臣,为了避免政权变动不得不匆忙回师。并且考虑到守御关中的代价极大,放弃关中是当时对刘裕来说有利的战略选择。

人物关系

刘裕亲属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刘翘

东晋彭城郡功曹,追谥宋孝帝

生母

赵安宗

下邳人,追谥孝穆皇后

继母

萧文寿

追谥孝懿皇后

二弟

刘道邻

官至太尉,封长沙王。卒赠太傅,谥号“景”

三弟

刘道规

字道则,官至征西大将军,封南郡公,谥号“烈武”

妻子

臧爱亲

结发之妻,生刘兴弟,追谥武敬皇后

后妃

张阙

封夫人,生刘义符、后为皇太后、营阳王太妃

孙氏

封修华,生刘义真

胡道安

生刘义隆,后赠婕妤、章皇太后

王氏

封修容,生刘义康

袁氏

封美人,生刘义恭

孙氏

封美人,生刘义宣,谥献太妃

吕氏

封美人,生刘义季

长子

刘义符

刘宋第二位皇帝。在刘裕死后继位,史称宋少帝

次子

刘义真

封庐陵王,谥孝献王

三子

刘义隆

刘宋第三位皇帝。庙号太祖,谥号文皇帝

四子

刘义康

封彭城王,后被宋文帝废杀

五子

刘义恭

封江夏王,后因密谋废帝而被杀害,谥文献王

六子

刘义宣

封南郡王,后因谋反失败被捕,于狱中自杀

七子

刘义季

封衡阳王,官至征北大将军

长女

刘兴弟

会稽宣长公主,嫁徐逵之

次女

刘荣男

吴兴长公主,嫁王偃

三女

广德公主

四女

宣城公主

谥号德,嫁周峤

五女

新安公主

嫁王景深

六女

吴郡公主

谥号宣,始安公主死后嫁褚湛之

七女

富阳公主

嫁徐乔之

八女

始安公主

谥号哀,嫁褚湛之

九女

刘惠媛

义兴恭长公主

幼女

刘欣男

豫章康长公主

后世纪念

《宋书》记载宋武帝刘裕的陵墓为初宁陵,位于江宁区麒麟镇麒麟铺村公路两侧,初宁陵前还立有“标”一类神道建筑。内部有寝殿和陵庙建筑,后来因战争遭到损毁,如今仅剩下陵前神道两旁的天禄石雕和麒麟石雕,是现存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中时代最早的一对石兽。两石兽东西相对,均为雄兽,东为双角,西为独角,造型相似,但身体细部的纹饰略有不同。位于神道东面的天禄石雕整体残缺不全,双角已经缺失,四肢残缺,并且股残尾断。与天禄石雕对称的麒麟石雕位于神道西面,一腿完整,三腿断裂,头略微后仰,头上的独角已经残缺。两石首体量硕大,均目嗔口张,昂首宽胸,五爪抓地,有须子和双翼,两翼前作麟羽,后为长翎,遍体浅刻勾云纹,初宁陵石刻于1988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a]

“土断”(或称“土断人口"),就是把散居的侨民规划到所在的籍贯地,由当地政府加以控制。有些没有实际属地或民户太少的侨郡、州、县,则整顿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