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橙(学名:Citrus hongheensis Ye et al.),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小乔木或灌木,中国云南特有的珍稀柑桔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云南红河流域的村寨周边地区,适宜生长在海拔800-2000米的山坡杂木林中。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红河橙的:资源研究、特征、分布、习性、栽培、保护、用途、主要变种、相关研究等介绍

别名

阿雷、树葫芦、枳壳

拉丁学名

Citrus hongheensis Ye et al.

分布区域

甘肃省、云南省、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陕西省、四川省

植物界(Plantae)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木兰纲(Magnoliopsida)

无患子目(Sapindales)

芸香科(Rutaceae)

柑橘属(Citrus)

红河橙(Citrus hongheensis Ye et al.)

简介

红河橙树高约10米,胸围达1.6米。嫩枝被疏毛,徒长枝和隐芽枝有刺。叶身卵状披针形,顶部短狭尖,翼叶比叶身长1-3倍,狭长圆形。总状花序有花5-9朵,很少同时有单花腋生;花蕾阔椭圆形,淡紫红色;花白色。果椭圆形、圆球形或扁圆形,果肉淡黄白色,味甚酸,微带苦;种皮平滑,单胚。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红河橙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级别为二级。红河橙可被用于环境绿化;也可作为良好的砧木材料;成熟叶片还可用作辛香调料。

资源研究

红河橙不仅在学术上研究柑橘的起源、演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生产、育种上也有价值。首次发现中国真正的大翼橙特有种;推翻了日本分类学家田长三郎等认为中国无大翼橙之类的原始类型,中国不是原生柑橘起源中心,柑橘属基因中心在印度的论断,证明了中国不仅有特有的宜昌橙以及与印度、越南等地共有的大翼厚皮橙等的分布,同时还分布有典型的大翼橙特有种;通过红河橙的调查与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是真正的柑橘起源中心。红河橙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不仅有丰富的进化柑橘类型,同时也有丰富的原始柑橘资源。

特征

红河橙高约10米,树冠10×9米,胸围达1.6米。

红河橙

红河橙嫩枝被毛,徒长枝和隐芽枝被刺。

叶呈卵状披针形,长3.0-5.5厘米,宽1.5-2.0厘米,叶顶部短狭尖,翼叶宽而长,翼叶比叶身长1-3倍,狭长圆形,叶缘被钝裂齿。

红河橙

总状花序有花5-9朵,很少同时有单花腋生;花蕾阔椭圆形,淡紫红色,长1.5厘米;花白色,花径3-3.5厘米;花瓣5或4片;花丝分离,被细毛;子房近椭圆形,淡绿色,花柱长约6.5毫米,柱头甚大,淡黄色,细伐裂。

红河橙

果实和种子

果椭圆形、圆球形或扁圆形,纵径8-10厘米,横径10-12厘米,两端圆,顶部微凹,有浅放射沟,淡黄或黄绿色,油胞大,凸起,果心实,瓢囊10-13瓣,果肉淡黄白色,汁胞长短不等。味甚酸,微带苦;种子长12毫米,宽10-12毫米,厚6-8毫米,种皮平滑,单胚。

红河橙

分布

分布范围

红河橙是中国云南特有的珍稀柑桔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云南红河流域的村寨周边地区。

生境

红河橙分布区域极为狭窄,一般适宜生长在海拔800-2000米的山坡杂木林中。

习性

红河橙若在光照不充足的潮湿环境生长,则会发育不良,叶片弱小。红河橙萌芽发枝力强,生长量大,尤以春梢和秋梢抽发量大,枝条在树冠内分布均衡,叶色深绿,一年生枝的每个侧芽都能萌发成枝。在红河地区红河橙周年均在生长,无明显休眠期。幼树一年抽新梢4-5次,成年结果树抽3-4次。红河地区的红河橙显蕾期在1月中上旬,初花期为2月中下旬,2月下旬为盛花期,3月上中旬为谢花盛期。第一次生理落果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中下旬,第二次在4月初至5月中旬。幼树主要在树冠内膛和中下部1-2年生春梢上结果,10年生树主体结果性强,春、夏、秋梢及二次梢都能成为结果母枝,但以秋梢、春梢结果率最高。

栽培

种子处理

红河橙种子采集清洗后立即播种的萌发能力最强,新鲜种子和风干种子均不适宜-20℃保存;若需保存,风干种子在4℃条件下的贮藏效果最佳,且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力逐渐降低。

人工授粉

人工授粉可以显著提高柑橘果实的坐果率并影响柑橘果实的生长。应选取性状稳定的植株为母本,在盛花期进行疏花去雄; 采集花粉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红河橙授粉后,除对维生素C含量影响不显著外,在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及种子数等方面均与自然授粉呈现出显著差异,授粉提高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种子数。

保护

保护等级

红河橙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级别为二级。

物种现状

红河橙是世界重要的古老野生柑桔种质资源。红河橙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但个体数量仍极少,分布范围也极为狭窄。其种子天然发芽率低,自然结实率不高,种群自然更新困难,加之人为破坏等原因,导致种群的个体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境地。

保护措施

红河橙于2010年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可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红河橙资源的保护:对红河橙群落采取原生境保护,而对其他难以或不能在自然界里形成优势种的红河橙,以及人为干扰严重的红河橙的异生境保护;加强红河橙的基础研究,探讨其起源与进化;建立红河橙基因库,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和创新利用。

用途

园艺观赏

红河橙姿态挺拔、叶片优美,多被种植于房屋周边绿化环境。

其他

红河橙叶片富含精油,成熟叶片可用作为调味的辛香调料。红河橙存活年限较长,可作进化柑桔栽培中的抗逆性砧木和矮化砧木

主要变种

红河橙新变种在元江县境内被发现,即元江大翼橙 (C. hongheensis var.yuanjiang),二者主要区别是:元江大翼橙花大,直径3.7-4.1厘米(红河橙3-3.5厘米);雄蕊多,18-23枚(红河橙16-18枚),翼叶长为叶片长度的1-2倍(红河橙为2-3倍);囊瓣多10-14瓣(红河橙10-13瓣);果皮厚2.3-3.2厘米(红河橙1.5-1.9厘米)。

红河橙

相关研究

种子萌发特点

红河橙果肉中含有抑制物,且外种皮之外的胶质较多,不易洗净,影响种子萌发。研究发现,柑橘类种子属于顽拗型种子,不耐干燥,且种子对低温敏感,种子成熟时含水量仍较高,采收不久后便可自动进入萌发状态,如果含水量低于某一临界含水量时,则种子生活力全部丧失。红河橙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及上下 胚轴生长势、发芽势与上下胚轴生长势、上胚轴生长势与下胚轴生长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红河橙的风干种子在-20℃低温下存储时,低温不会对其细胞产生破坏作用,仍具有萌发能力;而新鲜红河橙种子在-20℃低温存储下,由于细胞富含水分,低温下细胞被破坏,保存30天后即失去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