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241年-260年),字彦士,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第四位皇帝,魏后期“三少帝”之一,254年至260年在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曹髦的:人物生平、主要作品、家世家族、人物评价、艺术形象、延伸阅读、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曹髦

别名

曹彦士

籍贯

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

出生日期

241年11月15日

去世日期

260年6月2日

终年

二十岁

代表作品

文《伤魂赋并序》、画《黄河流势》《祖二疏图》《新丰放鸡犬图》等

在位时长

7年

前任

少帝曹芳

继任

少帝曹奂

年号

正元、甘露

都城

洛阳

朝代

三国曹魏

登基时间

254年11月1日

父亲

曹霖

正室

卞皇后

简介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孙,魏明帝曹叡之侄,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正始二年(241年)生,正始五年(244年)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嘉平六年(254年),曹魏大将军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立曹髦为帝,改年号为正元。甘露五年五月己丑日(260年6月2日),曹髦不满大将军司马昭专权,亲率身边侍卫、僮仆数百人,欲出宫讨伐司马昭,被太子舍人、司马昭部属成济弑杀,卒年二十岁。死后被废为庶人,加恩以王礼葬于洛阳;帝号被褫夺,故史称原官爵高贵乡公。

曹髦能诗文,擅绘画。南宋诗论家严羽等认为他是九言诗的创始人。原有文集四卷,已佚;现存残诗两首,文十四篇。画作皆不传,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著录有曹髦《黄河流势》《祖二疏图》《新丰放鸡犬图》等,并列为中品,称赞其画“独高魏代”。

人物生平

生逢乱世

曹髦自述生于正始二年(241年)九月乙未日。是年,魏明帝曹叡已驾崩三载,养子曹芳在帝位,太傅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为托孤辅政重臣。正始五年(244年),曹髦四岁,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

嘉平元年(249年),曹髦九岁。正月,司马懿乘曹爽、曹羲兄弟陪曹芳离开洛阳城到高平陵扫墓之机,发动政变,控制京都。曹爽兄弟投降,后被夷三族。自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

嘉平二年十二月(251年初),曹髦十岁,父曹霖去世,曹霖嫡子、曹髦兄弟曹启继位东海王。

嘉平三年(251年)春,太尉王淩不满司马懿专擅朝政,准备发动政变,另立楚王曹彪为帝。结果事泄,王淩服毒自尽,曹彪被逼自杀。司马懿为防止曹魏宗族和拥曹势力合谋,将曹魏宗室王公都安置到邺城,集中进行监视,不准互相交结。同年八月,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接掌大权。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国丈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改立拥曹派中坚人物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不料消息走漏,李丰、张缉、夏侯玄等被司马师诛杀、夷三族。九月,曹芳因犹疑怯懦,丧失在洛阳城外平乐观阅兵时诛司马昭、夺兵权以解决司马师的机会,并被司马昭觉察。司马昭引兵入城,司马师遂下决心废黜曹芳,另立新君。这一年,曹髦十四岁,被拉进魏国权力斗争的中心。

入继大宗

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马师派郭芝入永宁宫,见魏明帝曹叡皇后、时为皇太后的郭氏。郭芝乃皇太后堂叔,他当着曹芳的面,宣布了司马师要废黜曹芳、立彭城王曹据为帝的决定,并索要皇帝玉玺。郭太后求情无果,无奈之下同意废黜曹芳。但她同时提出,曹据是明帝叔父,若立他为帝,不仅自己这个皇太后无法自处,也将使明帝皇族大宗一脉就此断绝子嗣。她认为自古就有过继支子小宗的子弟,为无后的嫡子大宗传宗接代的礼制,坚持立明帝亲侄儿曹髦为帝,并拒绝交出皇帝玉玺,声称要亲手交给曹髦。最后,司马师妥协,郭太后下懿旨,令曹髦入继大宗,作为明帝后嗣。

洛阳称帝

曹髦

嘉平六年(254年)十月初四,曹髦被迎接至洛阳城北玄武馆。群臣奏请下榻前殿,曹髦认为这是先帝寝殿,不敢越礼,要求住到西厢房。群臣又请求用天子之礼迎他入城,曹髦亦不同意。初五,曹髦进入洛阳城,群臣在西掖门跪拜迎接,曹髦欲下车答拜。司礼官奏陈“依礼天子不必答拜”,曹髦说“我眼下也是天子之臣,怎能不还礼”,于是下车答拜。行至皇宫止车门,曹髦欲下车。左右劝阻说“依惯例天子可乘车进入”,曹髦称“我受皇太后征召而来,尚不知所为何事”,遂下车同群臣一起步行到太极东堂,拜见太后。当天,曹髦即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正元,并诏令大赦天下。

登基大典后,司马师私下里问钟会觉得曹髦如何,钟会道“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说曹髦有曹植的才情、曹操的威武。也有人向司马师反映,说曹髦在拜见太后接受玉玺时,有些淡漠懒散。司马师以此为由,于新帝首次朝会前训导曹髦,告诫他要“慎始”,在群臣面前应庄重谦谨。

曹髦初次亮相,表现了他从容的态度和不肯受制于人的个性。

宣德天下

正元元年(254年)十月初七,曹髦即位第三天,就派遣侍中作为使者,持节到全国各地体察民情风俗,慰问士人百姓,审查蒙受冤屈和不尽忠职守的官员。同时,曹髦还诏令减省皇帝车驾服饰和后宫的开支,停止使用尚方御府制作的精巧奢华而没有实际用处的器物。

十月初八,曹髦下诏表彰司马师,封为相国,授予象征权力的黄钺,特许他入朝不必小步快走,奏事不必通报姓名,上殿可以带剑穿鞋。司马师没有接受相国之位。十月十九,曹髦又命令有关部门评定在废立皇帝一事中相关人员的功劳,分别给予了封赏。

谋权失手

曹髦

正元二年(255年)初,地方亲曹派、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假称皇太后懿旨,在淮南起事,发兵勤王,讨伐司马师。司马师安排其弟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自己亲率大军东征。司马师镇压了兵变,毌丘俭被杀,文钦逃亡吴国。在班师回京途中,司马师因眼疾病危。司马昭到许昌探望,被司马师委任为卫将军,总统诸军。

正元二年闰正月二十八,司马师在许昌病逝。曹髦意图乘机谋取兵权,给代理尚书仆射、随军东征的傅蝦下诏,说东南刚刚平定,应暂且让卫将军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傅蝦率各路大军回朝。不料傅蝦也是司马氏一派,司马昭接受了他与中书侍郎钟会的计策,亲自率大军回到洛水南岸驻扎。曹髦无奈,不得不加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并总领尚书事务。

东堂讲宴

正元三年即甘露元年(256年)二月,曹髦在太极东堂,与侍中荀顗、尚书崔赞、黄门侍郎钟会等一起讲习《礼典》,谈起历代帝王功德,最后话题落到夏代中兴之君姒少康与汉代开国之君刘邦哪个更优秀上。

荀顗等人认为:君权天授,刘邦顺天应人,白手起家,亡暴秦灭项羽,开创了大汉基业;少康则仰仗大禹留下的恩泽,在外力的援助下,才得以复国;上古三代可以德怀柔天下,但到了弱肉强食的战国以后,只能凭借智谋和武力;若只评定德行,少康更优,若考核功绩,刘邦则更胜一筹。所以,作为中兴之君,少康和光武帝刘秀差不多,与高祖刘邦尚不能相提并论。

曹髦对荀顗等人的看法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古以来的帝王各有优劣短长,不一定创业之君皆优、继任者皆劣。刘邦是在秦朝即将土崩瓦解之际,倚仗权术和武力成就的功业,其一举一动,大多违反了圣贤的法度。而少康则是国破家亡之后出生的遗腹子,他四处逃难才保全自己,又以极大的仁德获得遗老遗少的帮助,最终复国,实现了中兴伟业。凭借武力成就功业,相对容易,凭借仁德成就勋业,何其艰难。况且“仁者必有勇,诛暴必用武”,少康之刚烈威武,也可能并不在刘邦之下,只不过没被史书记录下来而已。

曹髦利用司马师让他学习经义的机会,以“东堂讲宴”为舞台,努力保持与大臣们的联系和交流,希望能从中施加影响。在“东堂讲宴”中,曹髦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妫少康的仰慕,表达了他中兴曹魏的志向。

太学论经

甘露元年(256年)四月,曹髦来到太学,与经学博士淳于俊、庾峻、马照等探讨《易经》《尚书》和《礼记》。

论经以曹髦发问,博士们回答的方式进行。曹髦所提问题算不上艰深,特别是针对《易经》所提出的问题,大都属于常识,有些还略显幼稚,就《尚书》所提问题则较有深度。在与博士们的探讨中,曹髦基本上掌握了主动权,他不断追问,以至于有些问题让博士们无法直接回答。太学论经反映出曹髦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显露出他十足的“帝王意气”。

胁迫东征

曹髦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司马昭为防止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拥兵自重,提拔他为司空,召他入朝做官。诸葛诞疑惧被夺兵权,遂杀扬州刺史乐綝,起兵造反,声讨司马昭,并将儿子诸葛靓送到东吴作为质子请求救援。东吴派正元二年(255年)讨伐司马师兵败投诚的原曹魏扬州刺史文钦等,率兵赶来支援。

司马昭为解除后顾之忧,以天子要“振奋士气,耀武扬威”为名,挟持曹髦和郭太后随同他“御驾亲征”,围困叛军于寿春城。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被围困数月的诸葛诞与文钦因相互猜忌,发生内讧,诸葛诞手刃文钦,文钦之子文鸳跳下城墙,叛投司马昭。二月,司马昭攻陷寿春城,斩杀诸葛诞,夷其三族。

殒命南阙

平定诸葛诞之乱后,亲近曹魏的力量基本上被剿灭殆尽,司马昭权倾朝野。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赐八郡作食邑,加授九锡。下诏九次,司马昭都没有接受,于是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

甘露四年(259年)春,顿丘等地报告在井中看到了青龙、黄龙,都说是祥瑞之兆。曹髦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一直屈居在井里,不是什么好兆头,并作《潜龙诗》一首影射司马昭,司马昭看到后非常不满,加强了对曹髦的防范和控制。

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不受。年轻气盛的曹髦见自己毫无威权,被司马昭玩弄于股掌之间,终于铤而走险,起身反抗。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日夜,曹髦令冗从仆射(宫中侍卫主官)李昭等在陵云台集结人手待命,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准备第二天朝会时罢黜司马昭。王经劝曹髦:古时鲁昭公不能忍受季氏专权,以致失败后逃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手中,朝廷和地方之臣都愿意为他效命。陛下手中无兵,光凭身边这些人难以成事。一旦发难,病没治好反而会加重,祸患难以预料,尚须三思而行。曹髦从怀中掏出诏书,扔到地上,说:我意已决,就算是死又有什么好怕的,何况死不死还不一定。于是自己去禀报太后。王沈、王业叫王经一起去给司马昭报信,王经不从。司马昭获悉后,命中护军贾充等早做准备。曹髦得知消息走漏,令宫中戒严,待天亮起事。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七,曹髦对身边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不能坐等被他废黜,遭受羞辱,今天就和你们一起出宫讨伐他,遂拔剑登车,率宫中侍卫和奴仆,呐喊着冲出宫门,欲去攻打司马昭相府。在东止车门,遇到司马昭弟弟、屯骑校射司马伷及手下,曹髦侍卫将之喝退。此时,贾充带禁卫军赶到,将曹髦等围在南面的宫阙之下。禁卫军见皇帝立在车上挥剑而来,打算退避。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情势紧急,怎么办”,贾充训斥道:司马公平日里养着你们,正是为了今天,何须再问。成济抽戈向前,直刺曹髦,刃出于背。曹髦遂崩于车中,卒年虚岁二十。

曹髦

死后受辱

曹髦死后,司马昭逼迫郭太后下懿旨,宣布曹髦的罪状,说他性情暴戾,不听教诲,欲先弑皇太后,再杀大将军,悖逆不道,以致自蹈大祸;废其皇帝头衔,贬为庶人,以平民之礼安葬。其后,太傅司马孚与司马昭等联合上书,请求提高葬礼规格,太后应允,遂加恩以王爵之礼安葬曹髦于洛阳。由于死后被褫夺帝号,曹髦在位期间的年号被称做高贵乡公某年。

皇帝被杀,朝政不稳,舆论纷纷,司马昭曾会见尚书左仆射陈泰,征询处置意见,陈泰力主腰斩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没有听取陈泰的意见,以“干国乱纪”的罪名,杀成济,夷其三族,让他做了替死鬼。

主要作品

诗文

史载有曹髦《高贵乡公集》四卷、《春秋左氏传音》三卷,后皆亡佚。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汉晋春秋》载曹髦《自叙始生祯祥》一文,引《汉晋春秋》载曹髦作《潜龙诗》一事,诗未录。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三十四中,载曹髦《伤魂赋并序》一篇。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录曹髦赋、论、自叙各一篇,诏书二十一篇,现在能见到的曹髦文章还有十四篇,包括《伤魂赋并序》《自叙始生祯祥》《颜子论》 等。

南宋诗论家严羽著《沧浪诗话》认为曹髦是九言诗的创始人。曹髦的诗歌,传世者仅有残诗两首。其一:“赫赫东伐,悠悠远征。泛舟万艘,屯卫千营。”其二:“干戈随风靡,武骑齐雁行。”

曹髦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提到曹髦作《潜龙诗》一事,但诗没有收录,或许当时已失传。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说曹髦作《潜龙诗》“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只是小说家的杜撰,并非曹髦作品。

画作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著录曹髦画作有《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於陵子》和《黔娄夫妻图》等,并列为中品,称赞其画“独高魏代”。后皆失传。

家世家族

称谓

姓名

简介

曾祖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父曹嵩。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献帝时任丞相,封魏王,谥号“武王”。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祖父

曹丕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人,曹操长子,嗣为丞相、魏王。汉建安末废献帝为山阳公,篡汉,都洛阳,国号魏,在位六年崩,谥文,世称魏文帝。爱好文学,博闻强识,以著述为务

伯父

曹叡

曹叡(约204年-239年)字元仲,沛国谯县人,曹操之孙,曹丕之子,初封武德侯,黄初七年(226年)立为太子,即帝位,在位十二年,庙号烈祖,谥明,世称魏明帝

伯母

明元皇后

明元皇后郭氏(?-264年),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之际册立为皇后,曹芳、曹髦、曹奂三少帝时尊为皇太后,景元四年(264年)去世,谥号明元皇后,与曹叡合葬高平陵

父亲

曹霖

曹霖(?-251年),父亲曹丕,母亲仇昭仪,子曹启、曹髦。历封河东王、馆陶县王、东海王。嘉平二年十二月(251年初)去世,谥号定

兄弟

曹启

曹启,生卒年不详,东海定王曹霖之子,高贵乡公曹髦兄弟。嘉平元年,继承东海王爵位

正妻

皇后卞氏

曹魏光禄大夫卞隆之女,正元二年(255年)被册封为皇后,曹髦死后逊后位

后裔

曹霸

曹霸(约704年-约770年),官至左武卫将军,唐代著名画家,擅画马,曹髦后裔

人物评价

曹髦

西晋时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三少帝纪》中,说曹髦“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认为曹髦天资聪颖,学业早成,喜欢探讨经文大义,有其祖父魏文帝曹丕的风采;但他性格急躁冲动,以致自蹈大祸。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认为,曹髦有诛杀司马昭之志,但谋略不够,不知道韬光养晦,掩饰言行,等待时机。

清代史学家李慈铭认为,曹髦不仅有文才,还留心政事,想学习夏少康中兴曹魏,真是(夏商周)三代后不多见的君主。他决计讨伐司马昭,虽败也不失为英雄。后人见其败亡,就说他寡谋轻举,像鲁昭公那样遗笑世人,却不知历史上像他这样冒险讨伐权臣,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事情到了间不容发的地步,就应该勇决速断。曹髦之后的皇帝,因为担心失败受世人讥笑,一再容忍最终仍身败名裂的,不知有多少,让人无限感慨。曹髦说“死何所惧,况不必死”,千载之后读之,仍觉得慷慨激烈,有勃勃生气。

当代作家柏杨在他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这样写道:“曹髦的出击是轻率的,但他才二十岁,血气方刚,思虑当然不能周密。他唯一的仗恃是‘皇帝’头衔,虽然他自知没有实力,但他仍模糊地寄望这个头衔能阻吓对方不敢还手,这从他出发时说的‘何况不一定死’可以看出隐藏在他内心中的一线希望。却不知道他这样做,是把一条凶悍的狗逼到墙角,它非还口不可。而在还口的关键上,成济扮演了里外不是人的凶手角色,但当他一矛刺下时,他并不知道他会里外不是人……政治是残忍的,只要能把事情摆平,主子对任何人都不会珍惜……所以,成济成了唯一凶手,因为他的地位较低,杀了他不会影响摇尾系统的信念。”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著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曹髦事见通行本第一百一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姜维弃粮胜魏兵”。

近现代作家、史学家蔡东藩著长篇历史小说《后汉演义》,曹髦事见第九十八回“司马师擅权行废立,毌丘俭失策致败亡”、第九十九回“满恶贯孙綝伏诛,竭忠贞王经死节”。

影视形象

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年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出品,王扶林等执导,姬晨牧饰演曹髦。

延伸阅读

“高贵乡公安在”

唐房玄龄《晋书·庾纯传》载:

晋朝建立后,河南尹庾纯因看不惯贾充奸邪,曾举荐他去镇守关中,贾充因此对庾纯愤愤不平。相传,庾纯的祖先有人干过在前面为官员开路导引的步卒“伍伯”,贾充的祖先有人做过管理市场的小吏“市魁”,贾、庾两人经常以此来讥刺对方。

一次,已晋位宰相的贾充宴请同僚,庾纯姗姗来迟。贾充说:“你平素不是走在别人前头嘛,今天怎么跑到后边了?”庾纯答:“我早上有些小买卖的事要办,所以来迟了。”

等庾纯巡酒到贾充,贾充故意怠慢。庾纯说:“长者向你敬酒,你怎敢如此无礼!”贾充道:“你父亲年纪那么大了,你仍贪念官位,不回去奉养,还有脸在这儿跟我说什么礼!”庾纯怒道:“贾充!天下这么乱,都是你一手造成的!”贾充道:“我辅佐了两朝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你凭什么说是我让天下大乱的?”庾纯冷笑,问道:“高贵乡公安在?”(请问你把人家高贵乡公弄哪去了?)贾充闻听,羞恼异常,宴席不欢而散。

“以臣弑君,则加此刑”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三》载:

280年,东吴被西晋所灭。吴主孙皓投降后,被封为归命侯。一天,晋武帝司马炎会见文武百官和四方来使,派人把孙皓和一并投降的吴国君臣带来相见。

孙皓登上大殿,向晋武帝叩头。晋武帝对孙皓说:“你看,朕很早就设了这个座位,等待你的到来。”孙皓说:“我其实在南方也设了同这一样的座位,等待陛下前去。”贾充问孙皓:“听说你在南方,凿人的眼睛,剥人的脸皮,什么样的罪行适用这种刑法?”孙皓答:“为人臣子的,杀了他的君王以及邪恶不忠的,就处以这种刑法。”贾充沉默无语,非常惭愧,而孙皓则脸色不变。

“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

《资治通鉴·梁纪十》载:

北魏第十二位皇帝、孝庄帝元子攸,被权臣尔朱荣摄政,形同傀儡。他拉拢了尔朱荣安插在自己身边的武卫将军奚毅之后,决心除掉尔朱荣。在布局行事之前,他曾对心腹之臣中书舍人温子升等人说:“我心里的想法,你们是清楚的。死也要奋命一争,况且不一定会死。我宁可像高贵乡公曹髦那样舍命赴死,也不愿像常道乡公曹奂那样苟且偷生!”最终,孝庄帝设计在宫中刺杀了尔朱荣。但后来他又被尔朱荣侄子、养子尔朱兆俘虏,弑杀,享年二十四岁。

注释

[a]

曹髦生年考注:《三国志·三少帝纪》中,裴松之曾引录曹髦《自叙始生祯祥》一文说:“惟正始三年九月辛未朔,二十五日乙未直成,予生。”考:按此记载,曹髦生于正始三年(公元242年)九月二十五日。但陈寿的正文明确记载,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曹髦被司马昭的党羽杀死之时,是“年二十”。按照陈寿的记载来计算,曹笔的生年应当是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且依照陈坦《二十史朔闰表》核查,正始三年九月朔日即初一日,并非辛未,而是丙寅;当月二十五日的干支,并非乙未,而是庚寅。九月的朔日为辛未,并且二十五日为

乙未者,乃是此前的一年,即正始二年(241年)。所以,即便是依据曹髦的文章记载,亦可考他生于正始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正始二年”误作“正始三年”,大概是文章流传抄录印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清代学者钱大昕等,对此多有考证。当代学者北方辰在1995年出版的《三国志注译》中对曹髦生年亦有校纪。

[b]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驾崩托孤时,司马懿为太尉,曹爽为大将军;同年曹芳即位,任司马懿为太傅,直到司马懿病逝。

[c]

曹霖卒年考:《三国志·三少帝纪》记载曹霖卒于嘉平二年十二月甲辰日,《三国志·曹霖传》则记载曹霖卒于嘉平元年。后世如《资治通鉴》多采信《三少帝纪》的说法。

[d]

唐房玄龄《晋书·荀顗传》中则说:“及高贵乡公立,顗言于景帝曰:‘今上践阼,权道非常,宜速遣使宣德四方,且察外志。’”荀彧之子、关内侯荀顗在曹髦即位伊始,向司马师进言,说少帝不是按正常的程序继承皇位的,应该派人到各地宣扬他的仁德,看看地方官员有无异心。

[e]

(唐)房玄龄《晋书·景帝纪》:“时天子颇修华饰,帝又谏曰:‘履端初政,宜崇玄朴。’并敬纳焉。”说当时曹髦生活奢华,司马师谏阻道“你刚刚继位理政,应该崇尚节俭”,曹髦接受了这个意见。

[f]

改元甘露:正元三年五月,邺城和上洛等地都上奏称有甘露,于是六月初一,改年号为甘露。

[g]

曹髦即位之初,司马师即“上书训于天子”,要他“遵先王下问之义,使讲诵之业屡闻于听,典谟之言日陈于侧”。

[h]

九锡:锡者,赐也。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有特殊功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受了九锡的大臣,地位仅次于皇帝。历史上受了九锡的人有很多都篡位或者是后代篡位,给人一种顺承天命的意思。马昭屡次拒受九锡,最终于263年在伐蜀汉时才同意接受。

[i]

《汉晋春秋》曰:“是时龙仍见,咸以为吉祥。帝日:‘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仍作《潜龙》之诗以自讽,司马文王见而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