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中国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疆域包括今山西省黄河流域的西南境、东南境的长治市,河南省中北部,陕西省西部,以及河北省南部。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魏国的:历史、疆域、都城变迁、人口、政治官制、经济、货币、军事、 法制、文化、外交、关键人物、君主世系、遗址考古等介绍

中文名

魏国

帝王

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安釐王等

都城

安邑(今山西夏县)、大梁(今河南开封)

民族

华夏族

货币

魏国布币

政治体制

君主制

主要城市

魏邑、安邑、少梁、大梁

建立时间

公元前403年

灭亡时间

公元前225年

官方语言

上古汉语

简介

魏国国君为姬姓,魏氏,先祖毕万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裔。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担任晋大夫,获封魏地,毕万之子武子继承魏地及封爵,以封地为氏,称魏武子。魏文侯二十二年(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改革,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魏武侯继位后,连年征战,不断激化与周边邻国的矛盾;又因重用贵族,导致人才流失。魏国地处中原,与秦、赵、齐、楚等国接壤,战事频发;魏昭王时,魏韩联军被吴起率领的秦军斩杀二十四万;魏惠王时,又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相继战败,精锐尽失,魏国从此衰落。魏惠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先是尊齐国为王以减轻东部压力,又联合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五国相王”的合纵战略,又试图招贤纳士,但收效甚微。因国都安邑靠近秦国,魏国被迫将都城迁至大梁。魏安釐王时期,魏国一度成为秦国附庸国,秦国加快对魏国领土蚕食,三年时间就夺取魏国八座城池并逼近大梁,魏国主动献出温地(今河南温县境内),又被秦国攻取怀邑(今河南武涉县境内)、郪丘(今安徽界首市东北)。信陵君魏无忌“合纵连横”,联合楚、赵等国对秦国反攻,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已不能改变魏国的衰败。魏景湣王继位当年,魏国被秦军攻占二十座城池,国力彻底衰落。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军水淹大梁,魏国灭亡。

魏国的崛起是魏文侯任用以李悝为代表的一批人才开始的,以至于秦国想要攻打魏国,有人劝秦国国君说,魏国国君重贤,对老百姓仁爱,上下一心,是打不赢它的。而魏国的衰亡,也是从魏武侯及后继魏君怠慢人才、长期无视人才为发端的,逼走吴起,失掉孙膑,忽视商鞅、张仪、范雎、尉缭子等一流人才。墨子的“亲士”理论说,人君最重要的是厚待贤士,没有贤士,就没有国家长存。魏国地处中原,四处树敌,四方征战,国力被不断削弱。司马迁说魏国之所以灭亡,是国家逐渐衰弱,积重难返,历史要求国家实现统一,秦国担当了这个历史责任。

历史

建国背景

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在周武王伐纣之后,被封到毕地,从此以毕为姓。他的后人断绝了封赐,成为平民,中原和夷狄均有子孙。后代里有个叫毕万的,于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跟随晋献公讨伐霍、耿、魏,将它们全消灭了,献公就将魏地封给了毕万,从此毕万就成了大夫。毕万的儿子武子,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重耳继位后,命武子承袭魏氏的封地爵位,治所设于魏地,武子以封地为氏,称魏武子,魏氏由此而来。魏武子的子孙魏献子与晋国其他公卿一起平息了祁氏、羊舌氏的叛乱,又与韩氏、赵氏联合打败了范氏、中行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到了魏桓子时期,他联合韩康子、赵襄子消灭了知伯,瓜分了知伯的领地。晋国就分裂成了赵、魏、韩三个国家。

魏国建立

魏文侯二十二年(公元前403年),魏和赵、韩一起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从此确立了自己诸侯国的合法地位。魏文侯敬重贤士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国;任用武将乐羊、吴起负责军事;任用西门豹治理河内。开战国初期变法之先河,经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魏国在战国初期诸侯并立中迅速崛起。

李悝变法

李悝为法家始祖,魏文侯时任魏相,主持魏国变法。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经济上,实行尽地力之教,旨在充分利用土地之源,增加作物产量,以达到国家赋税增加; 平籴法,旨在以国家力量平抑粮食价格,避免粮价暴涨暴跌,巩固小农经济,利于富国强兵;实行杂种,以防止某一种作物灾害而绝收,并充分利用宅前屋后园内,促进魏国农业经济发展。二是法制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法经》,用法律来保护变法的施行,规范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治。三是政治上,主张废除贵族世袭旧制,选贤才治国,以功过论行赏议罚,剥夺无功而受禄,有功才得爵禄,以此人才皆能为国所用。

李悝的变法,令魏国经济实现了腾飞,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后来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均深受李悝影响。李悝的变法思想,几乎为战国所有统治者接受。李悝变法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理基础,是后世统治者治理国家推崇的典范。

吴起治军

吴起早年学习兵法并师从曾子学习儒学,魏文侯询问李悝得知吴起用兵打仗的能力超过司马穰苴,于是起用吴起为大将负责军事,一上任攻打秦国就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治军主要有三条:一是赏罚严明,教戒为先;二是身先士卒,同甘共苦;三是文武并行,吏治清明。吴起改革魏国的兵制,创立武卒制,武卒要通过严苛的考验,由此建立起一支精锐魏师。吴起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认为兵不在多,在于训练有素;对待士兵要因人而异,使其发挥自身的特长;对待敌人要做到详查敌情,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作战方针,著有《吴子兵法》传世。吴起治理下的魏军,令行禁止,强大不可犯。吴起为魏国先后和诸侯会战七十六次,有六十四次大获全胜,十二次战平,无一次战败,为魏国拓地千里。吴起的治军思想是在封建制度建立后,铁兵器广泛使用于军队的条件背景下产生的。

中原称雄

自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国力日益增强,逐渐成为中原霸主。到魏惠王,又进行了三项革新:一是开凿鸿沟,将黄淮间的主要河道链接起来,形成鸿沟水系的航运和灌溉系统。并把逢泽周边国家的土地,开放给百姓开垦。二是将武卒选拔作为制度,免除其全户的田税,军队战斗力得以加强。三是通过和韩国易地,取得轵道(今河南济源),此为军事交通要道,控制了通往太行山的交通,是防秦的举措。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军师孙膑认为魏国精锐均在攻赵,国内空虚,建议迅速去进攻魏都大梁,魏军回救,则解赵国之危,齐军主帅田忌依计行事,八万魏军离开赵国,至桂陵(今河南长垣市西南)时和齐军交战,大败,桂陵之战即孙膑围魏救赵之计。秦军也乘魏军精锐伐赵,出兵元里(今陕西澄城县),大败魏师,占领了魏国的少梁(今陕西韩城)。 两年后,再攻魏国河东(今山西西南部),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东部)一度被围。再一年又包围固阳(今包头市固阳县)。楚国也出兵救赵,攻取魏的睢水、涉水间的土地。

魏惠王二十年(公元前351年),魏国将邯郸还给赵国,并在漳水之滨举行会盟。次年,对秦发起反攻,一度围攻秦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东部),于是魏秦两国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举行会盟。公元前348年,魏赵在阴晋(今陕西华阴)相会修好。魏国接连战败之势有所扭转,于是,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之名,准备召诸小国会盟,召集逢泽之会(今河南开封南)称王,而后伐秦,秦孝公担心不已,商鞅献计说服魏惠王联合燕国伐齐国,北面的赵国必然服从,再联合秦国,南征楚国,韩国必然屈服,如此,顺从天下志愿,王业可成,商鞅建议惠王可先准备天子的服饰、仪仗、宫室。魏惠王亲自督办这些事,俨然以天子自居。逢泽之会令魏国在形式上取得了霸主的地位,但落入秦国圈套,成为众诸侯国进攻的对象。

走向衰弱

马陵战败

因韩国拒绝参加逢泽之会,魏国讨伐韩国,韩求救于齐。魏国原本进攻的目标敌人秦国,这时变成了齐国和楚国。魏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1年),齐国联合众诸侯国,起兵伐魏救韩,魏国派太子申和庞涓为将军率十万大军迎战。孙膑用“减灶诱敌”之计,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目,庞涓认为齐军是怯阵而逃,以轻装精兵追赶,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道路狭窄两边又是山隘,齐军故意丢弃战车武器引庞涓率军深入,随后万弩齐发,魏军十万主力被全歼,魏太子申被俘,将军庞涓被杀。马陵之战是齐国田忌孙膑围魏救赵之后再一次战胜魏国庞涓的战役,魏国从此无力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

徐州相王

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秦、赵、齐从三面进攻攻打魏国,秦国卫鞅攻破了魏公子卬的军队,俘虏了公子卬,魏国战败。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马陵之战后,秦国不断地发起对魏国的进攻,蚕食魏国土地。魏国四周皆是敌人,四面夹击之下,相国惠施建议“变服折节朝齐”,意为魏君自降身份,戴布冠、以附属国的名义朝拜齐国,如此则楚王必怒而去攻打齐国,这是报复齐国的计谋。魏惠王采纳了这个计划,魏惠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韩昭侯及其他小国国君到齐国的徐州(今山东藤县境内)一起朝拜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这就是所谓“会徐州相王”。齐魏两国的徐州相王果然为楚、赵等国不能容忍,次年,赵肃侯派兵围攻魏国的黄城(今河南内黄县),楚威王亲率大军包围徐州,打败了齐将申缚。

五国相王

魏惠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26年),魏惠王和韩威侯在巫沙(今河南荥阳北)相会,并尊其为王,即韩宣惠王。次年,魏惠王、韩宣惠王又和齐威王在平阿(今山东阳谷县境内)相会。再一年,魏惠王又和齐威王在甄(即鄄城,今山东鄄城县北)相会。与此同时,秦国派了相国张仪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西南)相会,为伐魏拉拢齐、楚,此即为张仪的连横策略。魏国任用公孙衍为将,号犀首,采取合纵策略,于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分别为魏、韩、赵、燕、中山五个国家,五国相王的目的是与秦、齐、楚三大国对抗,但并没有获取什么成绩。同年,楚国为拉拢魏国,要废立魏的太子嗣,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于是楚国柱国昭阳领兵伐魏,在襄陵打败魏军,攻取了魏国的八个城邑。此时的战国初步形成“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和“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格局。

人地渐失

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魏国联合韩国共二十四万大军,进攻秦国,秦将领白起以十万众在伊阙大败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余人,魏军主帅公孙喜被斩杀,魏韩联军几乎被斩杀殆尽,史称伊阙之战。魏惠王时期,秦国已攻占魏国大量领土,魏国被迫迁都。惠王之后,又有魏襄王、魏哀王、魏昭王,先后寻求和齐、韩、楚、赵等国的同盟,又谋求招贤纳士,邹衍、淳于髡、孟轲都曾到过大梁,但同盟关系松散,没有取得有效的成绩,人才继续流失,如张仪、惠施、魏章等人相继离开魏国。魏国与四边邻国连年征战,国力持续下降。公元前277年魏安釐王继承王位的当年就被秦国占领了两座城,次年,又占两城,秦军逼近大梁,魏国将温地(今河南温县境内)主动割让给秦国,并没有换来和平,安釐王继位第三年,秦军又占领魏国四城,斩杀四万人;第四年,秦军打败魏、韩、赵联军,斩杀十五万人,魏以割地南阳求和。安釐王九年(公元前268年),秦军攻取魏国的怀邑(今河南武涉县内),十一年,攻占魏国郪丘(今安徽界首市东北)。

合纵连横

魏安釐王十一年(公元前266年),齐楚联军攻打魏国,魏国求救于秦国,秦国却迟迟不派救兵,唐雎自请入秦游说秦王,说魏国如今为秦藩属国,齐、楚伐魏,危急时刻,魏国只好割地给这两个国家,并加入合纵集团,这样秦国也就不用救了,秦国失去一个东方的藩属国,敌国齐、楚的力量则加强了,这对秦国自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秦国派兵援救,魏国暂时转危为安。

信陵君魏无忌向魏安釐王分析秦国图谋天下的野心和各诸侯实际。认为相比有大山和黄河阻隔的楚国和赵国,更遥远的齐国,魏国将是秦国灭韩后的首选目标。因此要尽快接受赵楚合纵盟约,且保护韩国有利于魏国的安定,也有利天下,韩国必定感激,归还被夺的失地,免去与强秦紧邻的危害。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邯郸,信陵君多次请求出兵无果,只好盗取兵符假传王命,夺了将军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邯郸危机解除,这就是著名的窃符救赵。信陵君由此留在赵国,直到十年后安釐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才返回魏国,同年,信陵君率领五国军队进攻秦国,在河外打败秦军。第二年,秦王嬴政继位。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安釐王去世,太子増继位即景湣王,信陵君也于同年去世。

灭国

魏景湣王元年(公元前242年),秦国攻占了魏国二十座城,设为秦国的东郡,次年,魏国的附属国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被秦军攻克,卫迁都至野王(今河南沁阳市)。景湣王三年(公元前240年),秦军攻下汲邑(今河南卫辉市)。两年后,再失垣地(今山西垣曲)、蒲阳(今山西隰县)、衍邑(今郑州市北)。景湣王十五年(公元前228年),景湣王死,魏王假即位。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军决开鸿沟水淹大梁城,俘虏了魏王假,魏国灭国。

疆域

魏国建国之初不断扩张兼并土地,攻取了秦国华县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下的河西大片地区,设置河西郡。魏国获取了从今天陕西华县至洛水以北的大片地区,设置上郡。在国土西部修筑长城以抵御秦国。在北方魏国得到中山,南方获得宋、郑、楚三国间的大片地区。

至公元前333年,魏国领土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以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为中心,西部南部与秦国接壤,东部与韩国接壤,北部与赵国接壤;东部以新都大粱(今河南开封市)为中心,西部与韩国、北部与赵国、东部与齐国、南部与楚国接壤。

魏国

魏国迁都大梁前后,极力在中原地区开拓土地。梁惠王攻打邯郸,取列人(今河北肥乡县内)和肥地(今河北藁城县西南)。攻伐赵国获得皮牢(今山西翼城县东北)。赵国又把突入魏国境内的旧都中牟(今河南鹤壁)以易地方式送给了魏国。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59年),魏国以平丘、户牅、首垣三邑,换取轵道与郑鹿。轵道为通太行山之要道,白马口为黄河之重要渡口,此关系魏国安危。通过土地交换,魏国在中原地区的土地连成了一片。

都城变迁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国始被封为诸侯,魏文侯为魏国第一代君主。定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魏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1年)马陵战败,魏国精锐主力被消灭,次年,秦、赵、齐联军攻打魏国,商鞅偷袭打败了魏公子卬的军队,魏国接连战败,因为安邑距离秦国太近,魏惠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9年)将都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人口

魏国地处中原,地势平坦,人口稠密,李锂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是充分利用土地之意,正是基于魏国人多地少的客观实际的举措。魏国人口约有三百五十万,主要在今天的河南境内,张仪说魏哀王时,说魏国地方不超过千里,兵卒也就三十万人。其时魏国还剩下今天河南北方的安阳、内黄,西部的辉县、焦作、沁阳,新乡、许昌,南部叶城、郾城,东部有睢县、兰考一带等。以当时战争频率规模,魏国军队人数应该有四十万,推测魏国人口不会少于三百万。

政治官制

魏国是战国初期首先实行变法改革的国家,官制上,以李悝“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为原则,意为剥夺贵族的世卿世禄的世袭制,规定贵族封邑再传三代即收归国有。以功劳、才能定爵禄,以军功受赏入仕,不再以血统论。行政上,把采邑改为地方行政区。如任用西门豹为邺令,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地方经济、政治均获得快速提升和发展。

魏国建立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君主至高无上,不受任何法律和行政约束,地方行政区划和行政官员的任免均集权于君主,是国家政权的延伸,是实际上的郡县制,和周朝世袭领地的分封制有着本质区别。二是以中央政权强力管辖地方。三是以君主为首脑统率百官的官僚制度,官僚无世袭特权,他们是靠自己的智力和君主形成一种类似买卖雇佣的关系,是君主的臣仆。虽说仍然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各诸侯纷纷称王,没有人将周天子放在眼里。魏国前两代君主称魏文侯、魏武侯,到第三代魏惠王之后就称王了,本质上已经摆脱了共主的束缚,各自寻求王霸之道。李悝之后各国纷纷寻求变法,变法内容虽有差异,但大方向上和魏国趋同。

经济

农业是中国古代君主政权的经济基础,发展农业生产,是政权稳固和强大的前提。李锂经济上的变革,就是主张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他指出,如果农民治田勤谨,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小米三斗(相当于今天六升),反之,就会减产三斗。一进一出要以国家为单位,就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庞大数字。李悝规定:一、一块田中必须同时种植五种农作物,具体就是小米、黍、麦、大豆、麻。二、促进农民勤慎耕作、抢收,以防备灾害和某一种作物绝收。三、住宅周围栽桑种树,菜园里种上蔬菜,田梗上和空隙间种上瓜果。就是要充分利用土地,扩大农业副业生产,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国富则为强兵的基础。魏国大部分处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土地相对较少,这时李悝基于客观条件做出的巩固小农经济的政策。

平籴法是李悝的另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丰年粮贱伤农,灾年粮贵贱民,太贵太贱,都破坏国家经济和统治基础。平籴法就是把丰收年分为上、中、下三等,灾荒年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年由官府按丰年的等级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灾年同样由官府按灾年的等级籴出一定数量的粮食。平籴法考虑的是百姓作为谷物的一般消费者,取有余补不足,价格适当,不让百姓挨饿,就算遇到饥馑水旱,籴不贵不至于老百姓破产和流亡。这里面不考虑商人的利益,限制了商人的投机。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巩固统治和国家富国强兵。平籴法成为后世历代王朝常平仓等平抑粮价的开端。

货币

魏国货币有四种形态:布币,圜钱(圜金、环钱),刀币,无文铜具,大致又可分为地名加釿、地名、梁当寽三类。多为圆肩如安邑二釿布,一釿、半釿者为平肩。刻文方面,只有安邑系列和梁当寽系列有刻文,刻文出现在战国中后期,战国前期均不见刻文,安邑釿系列为魏国以安邑为国都时期铸造,相对较早,梁当寽是魏国迁都大梁后铸造的。魏国釿布主要以安邑、大梁这座城市为中心铸造和流通的,也有一部分的旧币经刻文后再次流通利用。山西闻喜县1973年出土的“共”字圜钱和河南辉县1950年出土的“垣”字圜钱,均为魏币,圜钱携带方便,是货币形制的突破。圜钱的铸造时间和梁当寽相近,都是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的货币。

安邑一釿 二釿

魏文侯时期,政治经济上因李悝变法国力强盛,军事有吴起,文化有子夏。以至于秦国有图谋魏国的想法时,就有人说,魏国上下一心,是打不赢它的。这时的魏国国内国外都维持着良好的形势。魏国以重建晋国春秋霸主地位和臣服他国为目标的对外外交政策。公元前369年,魏军在马陵打败韩军,在怀邑打败赵军,三年后魏惠王与韩侯在宅阳会盟。公元前365年,夺取宋国的仪台。公元前361年,夺取赵国的皮劳。公元前357年,魏惠王和赵侯在鄗邑(今河北柏乡北)会盟,迫使韩侯在巫沙签下城下之盟,次年,鲁国、卫国、宋国、郑国的国君都来朝见魏惠王,魏国在战国诸侯间的影响力到达顶峰。12年后,公元前344年,魏惠王改称王,准备召集众诸侯国在逢泽会盟,然后由魏惠王率领众诸侯朝见周天子,只是这时魏国的声势只在表面,他已经进入秦国的圈套,成为众诸侯联合攻击的对象。

自毁长城

从第二代魏国君主魏武侯继位,开始任用贵族,吴起遭到排挤逃往楚国,从吴起开始,魏国的人才开始不停地流失。吴起到楚国开始实行变法,令楚国强大起来。商鞅投奔秦国实行变法,令秦国强大起来。孙膑不能为惠王所用逃往齐国,为齐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乐毅、范雎、张仪等在魏国要么被逼迫,要么不得任用,要么被迫害。他们离开魏国前往他国后,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功业,令所在国富强或某一方面强大起来,均或大或小影响了战国的走势。

同盟瓦解

魏、赵、韩三国本是晋国体系的同盟者,但同盟关系时间短暂,在三国取得诸侯国合法地位后,同盟关系逐渐瓦解,继而产生愈演愈烈的纷争。魏武侯元年(公元前386年),魏国介入赵国内政,协助赵公子朔进攻邯郸,两国结下仇怨。在魏武侯在位的十六年里,魏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要么联合楚国要么联合韩国,对魏国形成夹击之势。魏武侯去世时,魏䓨和公中缓争夺太子之位,韩国和赵国介入此事,最终魏䓨做了魏王,即魏惠王,魏国之所以没有分裂,是因为韩国和赵国意见产生了分歧。也因此,魏国之后一有机会就侵入韩、赵两国。公元前355年,魏国围攻邯郸,发生桂陵之战遭到重创。公元前343年,魏国和韩国交战,齐国联合赵国、楚国援助韩国,发生马陵之战,被消灭主力十万人,主帅被杀,魏国从此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争。

四方征战

魏国以晋国继承人自居与南方的楚国持续发生争夺战,和韩国赵国为同盟时,公园前400年和公元前391年,三国曾联合攻打楚国。三国同盟瓦解后,魏国继续单独攻打楚国。

魏国和东方的齐国展开激烈争夺,公元前390年和公元前380年前后进攻齐国,分别攻占襄陵、桑丘、灵丘。公元前374年,联合鲁国、韩国、赵国攻打至齐国的博陵地区。因为担心魏国兼并赵国后将对齐国造成巨大威胁,在公元前354年魏国围攻邯郸时,齐国采用“围魏救赵”战术在桂陵重创魏军,解了邯郸之围。

魏国与西部的秦国长期发生战争,战国初期双方各有攻占各有胜负,马陵之战后,秦国对魏国展开连续打击,逐渐蚕食魏国领土,魏国无力还击。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进程中第三个被灭掉的国家。

魏国也曾参与合纵抗秦,公元前298年,齐国、韩国、魏国三国联合攻打秦国,后来赵国、宋国、中山国也加入进来。因为各诸侯国本是矛盾重重,并没有对秦国造成本质伤害。公元前293年,秦国白起大军大败魏韩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主力,俘虏魏军主帅,此后,秦国对魏国的战争处于优势地位,魏国也曾主动将河东地区割给秦国,并没有换来和平,秦国对魏国的侵占逐步加速,虽然中间魏国有过反攻,但每次反攻后,秦军就立刻予以更迅猛的反击。

除了和韩国赵国三晋体系国家,和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西边的秦国发生频繁的战争,魏国也企图向宋、卫、郑、燕、中山等小国渗透,不断发生小规模的战争。

失败总结

人才的流失,导致魏国的智力支持削弱,而人才流向他国助力了他国的智力水平,反过来又对魏国形成反噬。魏国的外交缺乏长期而稳定的战略,和别国的同盟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是摇摆不定的,且容易很快解散和彼此陷入战争,多次陷入其他大国的联合夹击之下。四面树敌、四面出击,极大地消耗了本国的实力,丧失掉了原有的优势地位。

关键人物

李悝

李悝作为西河学派子夏的弟子,在魏国施行变法,开战国改革变法之先河。李悝尽地力之教鼓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增加国家财富税收、实现国富。平籴政策防止小农破产,维护社会稳定,降低治理成本。论功行赏制度,是用封建官僚制度代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封君三世而取消爵禄,按功劳论爵禄,为几乎所有统治者所接受。《法经》维护专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是封建法制对奴隶礼制的进步,从此作为封建统治的立法样板。《法经》打击奴隶主特权传统和防止其复辟,维护和巩固地主阶级的利益,正式确认了封建等级制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立法体系的蓝本和原则。李悝变法令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建设和实力很快领先于各诸侯国,成为战国初期的诸侯霸主。

吴起

吴起不仅只是一位会打仗的军事将领,还是一位军事理论家和政治改革家。吴起的战争观超越前人,他认为:战争的正义性质、政治范畴的“人和”,以及慎战,是战争胜利的基础。吴起“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政治和军事密切配合的国防观,战备思想超前。吴起主张根据敌我双方的客观条件及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调整战略战术去实现战争的胜利,是战争方法上的创新,发展和丰富了孙武的兵法战术。吴起的军队建设思想是新的创造。吴起的军事人才思想比孙武的要求更高、更细和对关键要素予以归纳。魏军在吴起的治理下率领下,从无败绩。吴起的治军和军事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的魏国。

西门豹

西门豹任邺郡令,做了两项业绩,一是革除为河伯娶亲的“河祭”陋习,让人民安居乐业,不再为家中女儿可能会成为祭品恐惧而逃走,阻止了人口流失。二是兴修水利,治理漳水,灌溉河内的农田,令河内成为魏国富裕的地区。

商鞅

魏国相公叔痤推荐公孙鞅(即商鞅)给魏惠王,说公孙鞅有奇才,如果不用就要杀了他。惠王即没有用商鞅,也没有杀他。商鞅投奔秦国实施变法,令秦国由落后变成强秦,成为魏国最强大的敌人,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孙膑

孙膑是孙武的后人,和庞涓是曾一同学习兵法,无论是军事还是兵法,庞涓都不如孙膑,庞涓把孙膑骗到魏国,并向魏惠王诬告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将孙膑脸上刺字,投入大牢,还剜掉他的两块膝盖骨,企图令他永远不能离开魏国为他国所用。但孙膑想办法联系上了齐使,并由齐使掩护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和齐威王的尊重和重用。孙膑以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以减灶之计致魏军主力被歼灭,魏军从此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魏国的衰落,孙膑是关键人物。

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为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之弟。因贤德为士人们拥戴,门客三千,众诸侯因为信陵君的缘故,十余年都不敢出兵攻伐魏国。长平之战后,秦国又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援,安釐王惧怕秦国不敢出兵,信陵君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于是信陵君偷了可以调动晋鄙军队的兵符,领兵去援助赵国,邯郸得救。这就是窃符救赵。十年之后回归魏国,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将领蒙骜的进攻。编著有《魏公子兵法》。

君主世系

国君称号

名字

在位时长

在位年限

简介

魏武子

为晋公卿

不详

毕万之子,公元前656年,随公子重耳逃亡,十九年后回国

魏悼子

寿余

为晋公卿

不详

二世,约公元前614年开始治理魏,将治所迁至霍邑

魏昭子

为晋公卿

不详

三世,将治所从霍地迁至安邑

魏嬴

不详

不详

四世,史均无记载其有卿大夫传位

魏献子

为晋公卿

不详

五世,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主持国政

魏简子

为晋公卿

不详

六世

魏襄子

侈,曼多

为晋公卿

不详

七世,联合赵鞅攻打范氏、中行氏

魏桓子

为晋公卿

?—前446年

八世,联合韩康子、赵襄子消灭了知伯,瓜分其领地

魏文侯

38年

前424年-前387年

九世,魏国开国之君,李悝变法,战国第一位霸主

魏武侯

16年

前386年-前371年

十世,联合韩、赵灭晋

魏惠王

52年

前370年-前319年

十一世,又称梁惠王,迁都大梁,逢泽之会,桂陵之败,马陵之败

魏襄王

23年

前318年-前296年

十二世,两次与诸侯合纵抗秦

魏昭王

19年

前295年-前277年

十三世,秦将白起斩杀魏、韩联军24万于伊阙

魏安釐王

34年

前276年-前243年

十四世,其弟魏无忌为信陵君

魏景湣王

15年

前244年-前228年

十五世

魏王假

3年

前227年-前225年

十六世,秦军水淹大梁,魏灭国

参考文献

遗址考古

安邑遗址

安邑遗址,又称夏县禹王城,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部,坐落在层层高起的坡地上,是东周时期魏国都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邑遗址由大、中、小三座古城和一座夯土台组成。平面呈梯形,北窄南宽,北垣长2100米,西垣长4980米,南垣长3565米,东垣北段长1530米,墙基宽11.5米到22米,垣外有护城河遗迹。小城位于大城中央区,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城垣总长大约3270米,推测为魏都的宫城,禹王台在小城东南角外,台面约为方形,东西长大约65米,南北70左右。遗址上辛庄村北出土有各类陶范,有农具范、构件范、货币范以及筒瓦、板瓦等,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魏国

魏国

运城遗址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即西周时期的魏城,也是魏氏最早的封地,在芮城北约3公里车程,还残存有一段荒芜的古城墙,即魏国城池的遗址。

魏长城遗址

魏国

魏国长城遗址,分布于今天华阴市、大荔县、韩城市境内。遗址南起华山朝元洞西,依地势蜿蜒向北,经大荔、澄城、合阳县,终于韩城市北黄河西岸,全长二百余公里,是战国时期魏国抵御秦国修筑的军事工事。长城遗址残迹华阴市境内有八处,共约五千米。华山的朝元洞西有城墩遗址。红岩、城南、河湾、西关等村落附近有残垣。其中城南村东边一段,长365米,残高有7米,底部最宽处9.2米,有堡寨和烽火台遗迹。长城均用细土夯筑,坚实且保护完好。1996年,魏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国迁都大梁后,也修筑了长城,今天残留的遗址还有今河南郑州、新密市两处。郑州青龙山长城遗址位于市区东圃田乡,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约3公里长。新密市长城遗址位于市区西北方向,南北走向,现存有5.5公里。长城墙基宽2.5米,高2.5米,青石砌筑。为防御强秦所修建。

魏国

魏史纪年

魏国

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河南省汲县出土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里,发现了由魏国史官编撰的魏国编年史,即《竹书纪年》。

律文遗迹

从1975年到1976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出十二座从战国至秦的小型墓葬群。第十一号墓主人名字叫喜,秦始皇时期做过安陆御史、郡令史和狱更等官职。他的陪葬品里有一批秦简,经过整理,其中一个部分叫《为史之道》,共有五十一支竹简,内容是有关统治阶级处世哲学之词语。在这部分竹简的末尾,附抄了两条魏国的法律条文《魏户律》《魏奔命律》,这两条律文颁布于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

魏国

铜制遗迹

咸阳西塔儿坡砖厂发掘的秦代青铜器窖藏中,曾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两件为安邑下官锤和修武府温杯,安邑和修武,都是魏国地名,表明这是魏国的器物。另有“安邑二釿”的铜布币为魏国钱币。

墓葬遗迹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古墓葬发掘工作在河南辉县进行。在辉县的固围村发掘出三座规模宏大的春秋战国墓葬,《辉县发掘报告》称该墓葬群属于公元前3世纪,所出土的梁正币是魏惠王迁都大梁后所铸造,固围村1号、2号大墓均出土有带“梁”字圆跨布,以大墓规格看,这是一组魏国贵族大墓,很可能是魏王陵,墓主人可能为魏惠王或魏襄王,亦有可能是魏王室的异穴合葬墓。墓葬被盗掘严重,只出土有少量青铜器、玉器、梁字货币、陶器等。

魏国

注释

[a]

李悝变法:《汉书·艺文志》有《李子》三十二篇,详细记载了李悝变法,被列为法家之首,可惜内容多已失传,只有关于农政和刑法两项措施,保存了下来,今天还能了解其梗概。

[b]

《杂法》六个方面: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

[c]

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史记·魏世家》

[d]

长平之战:秦赵于公元前260年进行的战争,主战场因在赵国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得名,秦军斩杀、俘虏、坑杀赵军超过四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