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是发生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之前(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割据中国北方,共历时一百余年,史称五胡乱华。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五胡乱华的:历史背景、事件进程、历史影响、历史争议、历史评价、主要政权、影视作品等介绍

中文名

五胡乱华

英文名

Uprising of the Five Barbarians

发生时间

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发生地点

中国北方

主要人物

李雄、刘渊、石勒、冉闵、苻坚

起因

西晋经过八王之乱后国力衰弱,给了北方少数民族可乘之机

事件结果

西晋灭亡,中国开始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

简介

胡人经过长时间的人口迁移,在中原地区以扎稳脚跟。八王之乱后期,匈奴刘渊据平阳、氐人李雄据成都,晋室已告分裂。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叛晋,自称汉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匈奴刘渊自立于平阳,建立汉国。两年后,其子刘聪继位,派刘曜率兵攻洛阳。永嘉五年(311年),刘聪再派王弥、刘曜、石勒攻洛阳,城陷,并掳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次年,安定太守贾疋迎立秦王业为太子却传来怀帝遇害消息。司马邺遂登位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刘曜陷长安,愍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亡。中原地区的世家贵族纷纷南迁,在南方建立起了东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继建国。除早已建国的刘渊。山西、山东则为羯人石勒所据,建立后赵。鲜卑本居塞外,日渐强大;酋长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划为三部。慕容氏居于幽州、段氏居辽西、宇文氏居辽东、拓跋氏居漠北。后来,慕容氏与拓跋氏相继入主中原,分别建立前燕及代国(北魏)。至于氐、羌,氐人李雄于惠帝末年建“成”国,后改国号“汉”;不久,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长安。前秦君主苻坚统一北方后发动了淝水之战,结果招致大败,国破身亡,北方又陷入混乱。最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各国,再次统一北方。

五胡乱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衰落,使得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混乱,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恢复。其次,五胡乱华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也产生了影响,这些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历史背景

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和氐这五个少数民族。它们都是游牧民族,分布在中原王朝的西北边境地区。从东汉时期开始,这些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汉朝对这些民族进行征服,并利用他们的兵力和劳力弥补中原地区的不足。同时,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势力变化也促使了一些民族的迁徙。然而,五胡只是一个泛称,实际上乱华的民族不仅限于五胡,还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五胡只是其中规模较大、政权较为重要的民族。

五胡乱华

民族矛盾激化

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于“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如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汉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凡此种种,皆为“容胡”措施。东汉末,政府与州郡为挽救战乱的颓势,乃以降服的胡人为兵,保卫疆土。魏晋政府亦继承这“用胡”政策。

五胡盘据中国北部,产生不少危机。匈奴最早内徙,至汉末已散居山西(并州)一带;羯为匈奴别支,居于并州、污庭。曹魏更将匈奴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至于羌氐,早在汉时已叛服不常。惠帝末年,凉州、益州杨千万、齐万年之乱,便是由氐、羌人领导。诸族内徙中原,情况十分严重。武帝时,郭钦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惠帝时的江统亦强调关中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人至千万。随时会引发变乱。

西晋统治衰弱

西晋初年,许多胡族已经迁入关中地区和泾渭流域,形成了一个弧形包围晋都洛阳的局势,对晋朝非常不利。因此,在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建议将胡族迁往边疆,并通过汉族人屯田以绝胡患,但武帝没有接纳这个建议。在惠帝元康元年,山阴令江统撰写了《徙戎论》,认为如果不立即迁徙胡族,晋室将岌岌可危。然而,这个建议也没有得到惠帝的采纳。当时的形势已经非常严重,无法逆转,即使要求胡族“各附本种,返回他们的故土”,也是不可能的。而政府允许胡族移入,却没有进行教化,只加剧了胡汉两族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将胡族当作兵力。在采取这种胡策略下,胡族对西晋的国力虚实非常清楚,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起兵造反。

五胡乱华

西晋后期天灾不断。先后爆发蝗灾瘟疫,死者无数,造成了大规模的灾民流徙,氐人李特、李雄趁机煽动百姓,起事作乱。而此时的西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十六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生产遭到破坏,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不少人因饥饿而死。西晋王朝也因此一蹶不振。

气候的恶化

汉末以来,胡人不断移入中原,除汉政府鼓励外,尚有一客观因素,便是气候变迁及地理因素。原来在长城以外,由于天气干燥,一向只能畜牧;反之,长城以南则较宜农耕发展。然汉末魏晋时,北方出现了一次“小冰期”,气候变得寒冷。本宜于农耕的华北地区,转为适合游牧生活;而游牧民族原居之处,却不宜居住,故胡人大量南下觅生计。

事件进程

永嘉之乱

永嘉三年(309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自称汉室之后裔,先称汉王,后称汉帝,建都于平阳。其子刘聪、侄儿刘曜,以及部将王弥、石勒等,都勇猛异常。先后两次南下攻晋。永嘉四年(310年)春夏之交,刘渊派兵攻打洛阳。司马越征调扬州刺史王敦,率军援救京师。七月,刘渊病死,暂时撤军北去。十月,刘聪除掉皇太弟刘乂夺得王位后,重新调遣刘曜率兵四万攻洛阳。同年十一月,司马越为避刘汉锋镝,竟率亲信大臣及精兵出屯许昌,留下晋怀帝和一些老弱大臣,守在洛阳。洛阳宫廷遂无兵守卫。怀帝司马炽怒不可遏,于永嘉五年(311年)正月,密诏征东大将军荀晞讨伐司马越,司马越闻知,于三月病死。王衍率兵扶柩还东海国。汉将石勒得知司马越去世后,立马率领三万精骑追击西晋军,最终在宁平城全歼了西晋二十万主力。自此,西晋再也没有可以抗衡外族的军事力量。

五胡乱华

在洛阳的怀帝认为司马越离世是个时机。遂重新对各方镇进行任命。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汉大将刘曜、王弥攻陷京师洛阳。怀帝被俘。汉兵纵兵烧掠,洛阳宫殿被付之一炬。王公士民三万余人被杀。史称“永嘉之乱”或“永嘉之祸”。永嘉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出镇建康,闻愍帝遇害,得北方大族王敦、王导帮助,又拉拢得江东士族如顾荣、贺循、陆机的拥护,于建康即位,是为晋元帝。从此东晋偏安江东,下开宋、齐、梁、陈之局。

五胡十六国前期

刘渊去世后,胡汉的军权分别落于其族人刘耀和大将石勒手中。公元318年,刘聪去世,由于内乱,镇守长安的刘耀借机掌权,改国号为赵,迁都长安。第二年,原汉国的镇东大将军石勒自称赵天王,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建都,不久又改称皇帝。为区别二赵,史称刘耀为前赵,石勒为后赵。刘耀建立前赵后,为巩固政权,在关中与陇西一带对氏、羌族多次征战,并将征服的胡人迁移到长安。氏族首领符洪和羌族首领姚弋仲被迫归降。在政治上,前赵采取胡、汉分治政策,大量任用汉人担任官职。前赵与后赵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多次发生战争。公元328年,双方在洛阳附近展开大战,刘耀骄傲轻敌,临阵酗酒,结果兵败被石勒俘获。次年,刘耀之子刘坚也被石勒之子石虎所杀,前赵灭亡。前赵官员和大族多被迁徙到襄国。

五胡乱华

石勒于公元333年去世后,他的侄子石虎杀害了石勒的儿子并夺取了皇位。石虎统治期间,人民生活越来越艰苦。他不顾人民死活,不断发动战争,横征暴敛。公元348年,石虎为了镇压其子女的争位谋乱,不仅大开杀戒,还将原无辜的东宫十万卫士流放到凉州作为惩罚,结果引发了内部动乱。公元349年,石虎去世后,诸皇子争夺皇位,相互残杀,不到一年内皇位三易其主。最终由石虎养孙冉闵即位,改国号为魏。冉闵掌权后,由于报复心理,对揭族进行滥杀,不仅使揭族遭受巨大伤害,也导致自身政权不稳。结果,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冉闵政权就被在辽东崛起的鲜卑人的前燕所灭。

五胡乱华

在后赵统一北方时,边缘地区仍有另外三个割据政权。一是在河西走廊,由原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建立的前凉。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据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晋愍帝)的建兴年号,成为割据政权。二是在今内蒙古阴山南部,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永嘉之乱后中原大乱,当时仍孤悬华北坚守晋阳的晋并州刺史刘琨经常受到鲜卑、铁弗刘虎等部落袭扰;此时猗卢与刘琨结盟,协助其击败鲜卑白部及铁弗刘虎,故刘琨与其结拜为兄弟,赠其土地并向东晋朝廷表请封猗卢为代公,后再进封代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三是由慕容皝建立的前燕。西晋时,慕容廆为鲜卑族慕容氏的首领,曾效忠西晋,与鲜卑族以外的民族作战。后来其儿子慕容皝于337年自称为燕王。342年击败了后赵的二十万大军,解除了来自中原的压力,建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东破夫余及高句丽,攻灭鲜卑宇文部,成为辽西唯一的武装势力。

淝水之战

后赵时,关中氏族首领符洪被迫率众居住在仿头(今河南汲县)。后赵亡,符洪的儿子率众回关中,于公元351年建国号大秦,建都长安,史称前秦。公元357年,健的侄子符坚因符健的儿子符生暴政而夺取了皇位。符坚博学多识,有抱负,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国势日盛。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376年又灭前凉与代。后来,符坚又从东晋手中夺得梁、益、成、汉、干、襄阳和淮北之地,实现北方在后赵后的第二次统一。

五胡乱华

到公元382年,符坚统一了北方,遂想吞并江南统一全国。但大臣们认为连年征伐,国力大耗,兵疲将倦,需待休整。在内部,鲜卑、揭、羌等刚刚降服,不稳,易起变乱。东晋内部稳定,有长江之险,易守难攻。但是,符坚坚持己见,于次年调集马兵、步兵近百万南下。秦晋双方在淝水之滨交战。前秦军队虽然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东晋军队则在战斗力上占据优势。谢玄等将领英勇善战,在战斗中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对前秦军队发起了反击。东晋军队利用前秦军队中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并采取离间之计使得前秦军队中各民族互相猜忌和攻击。同时东晋军队还利用前秦军队的疲劳和士气低落发起反击,在淝水之战中取得胜利。

淝水之战的失败导致原前燕降将慕容重借机率众回河北重建燕国(史称后燕)。原被徙于长安的前燕鲜卑族人亦起兵复国(史称西燕),离长安向东迁人山西东南。而原依附前秦的羌人姚袭也借机在渭北招集族人称秦王(史称后秦)。符坚本人亦于公元385年兵败被后秦所杀,前秦所统一的北方又重新处于混乱之中。

五胡十六国后期

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次年(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国号秦,史称后秦。在关中地区,前燕于公元394年灭了西燕。羌人姚奖所建立的后秦于公元384年灭亡。接着,在陇西地区,于西晋从汉北迁人的鲜卑人,先后受制于前赵和前秦,此时于公元385年也乘机由乞伏国仁建西秦,建都金城(今兰州)。在陕北及内蒙的匈奴人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脱离后秦建立大夏。后秦于公元417年被东晋刘裕率军攻占长安所灭。公元418年,大夏借刘裕南回占领了长安,于公元431年灭了西秦。

五胡乱华

在河西走廊,淝水之战后,原前秦部将名光(氏族)于公元386年据武威建立后凉。由于后凉石光诸子争位,相互残杀,在其所控制地内的鲜卑秃发乌孤、汉人李篙和匈奴沮渠蒙逊分别于公元397、400及401年,在青海乐都、敦煌和张掖建立南凉、西凉和北凉。南凉和北凉又分别于公元414年和421年被灭于西秦和北凉。

北魏统一

原被前秦所灭的鲜卑人代国,在淝水战后,于公元386年重新建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附近)。北魏迅速强大。公元396年道武帝改元皇兴,率40万大军征讨后燕,一举攻下中山、信度、邺城,平定中原。后燕一部分败退到原始据地龙城,另一部分转到山东广固。在龙城的后燕残部于公元409年由汉人冯跋建北燕。在广固的,则自称其为南燕(公元410年灭于东晋)。经过明元帝时代的承平岁月,到北魏太武帝时,于427年攻破夏国首都统万城,428年占领安定,逐走赫连夏后主赫连定。436年攻破和龙,灭亡北燕。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吞并北凉。442年西凉残余势力李宝投降北魏。443年仇池杨保炽投降北魏。至此北魏兼并华北地区,使整个北方又重新统一起来,结束了分裂。这时华南地区和南方早已是刘宋,南北各自为政,形成互不隶属的对峙之局。

历史影响

动乱分裂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洛阳倾覆以后,中原的士族男女十有六七到长江下游的江南避难。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三十万户,达到九十多万。北方南迁的汉人,给南方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留在北方的汉人,自发组织起来,修建堡垒以求自保。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晋阳秋》残本记载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同时在数个州开展。中原地区动荡不堪,人民流离失所。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

永嘉之乱以后,华北华东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从此东晋偏安江左,下开宋、齐、梁、陈之局。北方则自刘渊称号建国,到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前后一百三十六年间皆陷纷乱状态,先后兴起很多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此后南北分裂达二百七十余年。

开发江南

五胡入据中原后,北方中国人民流亡四方;晋室南渡建国,中原人仕亦随之南移。原先在中原地区的士族、仕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去,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及资金。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此后,江南地区渐取代中原而成全国经济重心。其中的冶铁、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衣冠南渡

在五胡入侵中原以前,北人的文化优越,非南人所及,所以轻视南人。但南方自孙吴经营以来,人才蔚起,新兴文化,富于朝气。晋室播迁,中原人士开始与吴接触,再经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长期发展,南人北人往来日密,于是南北文化,混而为一。再者,五胡侵据中原后,北方人民相继大量南迁,辽使中原文化散播于江南,从此南方文化突飞猛进,人才辈出,渐有凌驾北方之势。另一方面,胡族虽为北方之统治者,但他们一向向往中原文化,所以他们占据中原后,便全面地接受汉人文化的洗礼,以致促成中华民族的融合,与中华文化的扩大。

中国有史以来,经济重心点向在关中一带,五胡入据中原后,北方人民相继大量南迁,他们运用其卓越之才智及刻苦耐劳之精神,对江南地区,广泛开发,使南方渐趋繁荣,经济日益进步,逐渐造成日后江南地位取代关中,成为全国之经济中心。

五胡乱华,晋室偏安江左后,一方面内地人民与南方部族如百越、诸蛮等相处融和,导致南方部族归宗于中华民族;另一面,入居北方之胡人,与留居中原之汉人通婚,血统混合,在不知不觉中,胡人遂同化于汉族,使中华民族更形强大。同时,胡族割据北方,造成中华民族之大迁徙。内地人民,因不安于胡人的扰乱,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此等流人移迁路线如下。

一、江左线

元帝定都建康,是为江左。以中央政府所在地,于是晋代王公士族,及青、兖、并、冀诸州流人,由泗水、沂水、菏水诸水,先栖息于彭城、广陵,沿中渎水(古邗沟)渡江至京口,分寄建康晋陵及太湖一带。故于彭城置有司、冀、幽、并四州,于广陵置有青、兖二州,及泰山、辽西等郡,于京口置南徐州及下邳、东海等郡,于建康置有广川、高阳等郡,于晋陵置有兰陵、东莞、清河、东安等郡,盖东晋侨置之郡,共七十有八,而江左一隅,占四十四郡(自海虞至建康并入广陵),是三分之一的中州人物,多寄居于此矣。刘师培氏谓:“吴下之音,多与古合,则古代朔方士族,萃居江表之故也。”

二、淮南线

司、豫二州流人,沿汝、颍、涡水,暂托足于寿阳、钟离,而以芜湖、寻阳为栖息之地,更及于鄱阳湖域。乃于党邑侨置秦郡,于和县侨置颍川郡,于寿阳侨置陈留郡,于芜湖侨置豫州及上党郡,于寻阳侨置弘农、松滋二郡。《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则知所谓客家者:由流民寄居大姓以为客,或流民失其原籍,另给客籍。晋元帝以来,即有给客制度。而江州南康郡所辖赣县、雩都、平固、南康、揭阳等五县(《宋志》尚有宁都、南野、虔化三籍),即今日所谓客家地区矣。

三、汉江线

五胡之乱,洛阳长安二城,首遭破坏,而汉水与关洛邻近,其流人或来自汉中,或来自武关,或来自南阳,必先经汉水,而以襄阳、南郡为栖息之地。故元帝建立新兴及南河东二郡,以安置司州、并州流人。及李雄进据汉中,又侨置梁州于襄阳。其后赵亡氐乱,秦、雍流人,多出樊、沔,又侨置雍州、秦州于襄阳,并立京兆、扶风、河南等郡。而义阳人来南郡者日多,又侨置义阳郡、东义阳、南义阳等郡,盖环居于洞庭湖滨一带。

四、栈道线

关中扰乱之际,秦雍流人,或取道北栈,或取道略阳,既弃汉中,乃上书求食巴蜀,朝议不许入剑阁。时侍御李芯上表:“流人十余万口,非汉中一郡所能赈赡,东下荆州,水湍汛险,又无舟船。蜀有仓储,人复丰稔,宜令就食。”朝廷从之。由是流人散在益、梁二州者,殆数万家。时巴西宕渠氐李特,先从祖父迁居洛阳,至是亦随流人入蜀。乃厚结流人,阴为己用,卒成割据之势。永嘉时侨置南阴平、北阴平二郡于梁州,以安辑秦州流人。其后又侨置置康郡于成都,以安辑关陇流人。又立晋昌郡于长乐,以安辑巴汉流人。更于剑阁附近,别立南汉中郡,以安辑汉中流人。于是流人在巴蜀中者,几遍及各郡县。

五、仇池线

仇池在今甘肃成县之西,世外桃源也。《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杨氏,秦汉以来,世居陇右,为豪族。汉献帝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腾子驹,勇健多计略,始徙仇池。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面斗绝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山上丰水泉,煮土成盐。驹后有名千万者,魏拜为百顷氐王。千万子孙名飞龙,渐强盛,晋武帝假征西将军,还居略阳。无子,养外甥令狐氏为己子,名戊搜(《晋书》作“茂搜”),晋惠帝元康六年,避齐万年之乱,率部落四千家,还保百顷,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盖关陇流人,沿渭水而上至天水郡,南转而入仇池。虽良田仅有百顷,亦可暂时托足,而杨氏对来者能延纳抚接,对去者能卫护资遣,使流人忘转徙之苦,有足称者。

六、辽东线

当石勒、石虎占据中原之日,南北道阻不通时,慕容廆为平州牧,仍系心江左,奉表称臣。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统,流亡士庶,或假道分青州,浮海入辽;或道出幽、蓟,归附龙城。廆乃立郡以统治之。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流人皆能安居之。其后慕容廆之记室参军封裕尤重劝农力田,称:“先王(指慕容廆)以神武圣略,保全一方,威以殄奸,德以怀远,故九州之人,塞表殊类,襁负万里,若赤子之归慈父。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人殷地狭,故无田者十有四焉。宜省罢诸苑,以业流人。人至而无资产者,赐之以牧牛善藏者藏于百姓,若斯而已矣。高句丽、百济及宇文段部之人,皆兵势所徙,非如中国慕义而至,咸有思归之心抚之以恩,检之以法习战务农,尤其本也。”皝纳其言,罢苑囿以给百姓无田业者。贫者不能自存,各赐牧牛一头,流人皆能乐业矣。后罢成周、冀阳、营丘等郡,以渤海人为兴集县,河间人为宁集县,广平魏郡人为兴平县,东莱北海人为育黎县,吴人为吴县,悉隶燕国。

七、河西线

凉州张轨,本汉代张耳十七代孙,世以儒学显于陇右。后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八王之乱,四方解体,轨亦有据一方以自保之意。会鲜卑若罗拔能来寇边,一战破之,威名大震。乃大城姑臧,设险自卫。及刘曜犯阙,中州避难来凉州者,或取道天水,或取道安定,皆转徙河西。日月相继,数逾万人。轨乃分武威置武兴郡以抚辑之。迨轨卒,子张实继位。时南阳王司马保退守上邦,为陈安所败,余众奔走凉州者,又有万余人,实皆安置河西。其后郭黁寇武威,武威、张掖以东流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及西凉李暠都酒泉,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余万三千户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盖张氏、李氏向东晋朝问,故对中州流人乐于安置。

侨寄法

“侨寄法”是指在两晋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的方法。

西晋灭亡后,北方的士族大户逃亡到南方。东晋初,北方逃到江南的人已有九十多万,约占当时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是时,南方吴地地广人稀,于是王导便在南方士族力量较弱的地区设立侨郡、侨县,好安置北方士族及其部曲、徒附、奴隶、佃客等。因为当时南逃的大族,通常是整县整县得南迁,所以到了南方,依旧按其北方原籍郡县名再设郡县政府,基本保持原来的一套政治机构。据《宋书》记载:长江下游一带的南方,曾一度有过三十三个侨郡,七十五个侨县。

东晋初,侨寄法兼顾了各方利益,缓和南北双方士族的矛盾;但是到了东晋后期,士族利用法案漏洞兼并土地,挟藏人口,弊病日甚。两次废止,都没成功。至南朝刘宋时,终于废除。

民族融合

永嘉以后,胡人盘据中原。五胡的首领多倾慕中原文化,重用汉人。其中鲜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规模的汉化运动。其后,在南方,晋室偏安江南后,随之南迁的中原大族亦积极剿灭山越盗寇,开发江南。自永嘉以后,南、北方皆出现民族融和。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隋朝统一南北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规模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内涵,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陈寅恪认为,隋唐之所以崛兴,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文化交织

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发展较早,且为全国政治、经济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远高於南方。晋室南渡后把中原文化带到岭南。经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后,在继承汉、晋旧制的基础上,也带来了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点的政治体系和组织结构。如西魏—北周实行的府兵制,就与鲜卑旧制密切相关。与中原王朝相比,胡族受传统束缚较小,守旧意识较淡。阎步克认为,胡族政权在制度、文化上颇敢于“标新立异”,最初只是制度的畸变,到一定阶段后,也表现为一种制度活力。

经济发展

晋时期的“衣冠南渡”对于南方的开发局限于长江流域,并集中在长江下游,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开发,但经济基础仍然在那个农耕文明时期总体比不上北方,这是地域差别也是发展时间不同的因素。在农业上,北人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复合式传播。北方南下移民在参与农业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成为了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两项技术的携带者与推广者,这两项技术结束了江南地区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使江南实现了精耕细作,深耕熟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南方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加了社会财富。在商业和手工业上,南迁使得大量北方手工业者涌入南方广大地区,带动了南方商业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历史争议

华乱非胡乱

早在东汉初年,南匈奴便正式附汉入塞,“愿永为藩蔽,扞御北虏。”随着时间推移,南匈奴部众自长城沿线逐渐南下至汾河、黄河流域。刘渊起兵时,内附的匈奴人已经在汉地生活二百余年,深受汉文化影响,部分匈奴人甚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氐、羌等族从汉朝西陲进入关中地区的过程,亦与南匈奴相似。可以清楚地发现,在东汉、曹魏、西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北方已然形成胡汉杂居错处的民族分布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五胡”虽已“入华”,却并未“乱华”。

并且,胡族的内迁并非是入侵,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外族进入汉地,往往都是中原王朝允许甚至是主导进行的。这些受中原王朝招抚的胡族,不仅充实了北方地区的人口,也为中原王朝提供了赋税和兵员,促进了北部边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在与内迁胡族不断接触中,汉、魏、晋等中原王朝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传统。魏晋之际,虽然也出现由内迁胡族发起的地方性骚乱,但主要原因大多是官府的盘剥与压迫,而不是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西晋灭亡,症结在于内乱,而非胡族。

杀胡令

历史上对冉闵最大的争议就是其发布的杀胡令。石鉴即位后,他想密谋杀冉闵和大将李农。在关键时刻,冉闵和李农发动反击,在邺城大开杀戒,夺取了政权。冉闵攻陷邺城后,打开城门,宣布“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结果羯人纷纷出城,而汉人则纷纷入城。冉闵明白了羯人不可能拥护自己,于是下“杀胡令”,在邺城共屠杀了二十万人。这一事件,也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一次重要民族冲突。史学家对于冉闵颁布杀胡令也存在着诸多争议。北宋司马光认为冉闵执政期间,造成了北方百姓大量死亡,是不折不扣的屠夫。而与冉闵同时期的《晋书》却记载冉闵保护了北方大量的汉人,还多次向东晋政权发出过友好信息,心系华夏正统,将冉闵描述为民族英雄。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荦认为:“冉闵反胡羯斗争是胡汉矛盾激化的迫不得已的产物。”

历史评价

《刘琨传》载:“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郡胡数万,固匝四山,动足遇掠,开目睹寇。”此流人在道路流离之痛苦也。

《郗鉴传》载:“鉴寝疾上疏曰:‘臣外统杂错,齐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与田宅,渐得少安。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太常臣蔡谟,平简贞正,众望所归,可为徐州刺史。晋陵内史郗迈,谦爱养士,甚为流亡所宗,可为兖州刺史。’朝廷从之。”是知当时流人去国日远,怀土思家之心甚迫切矣。

《慕容儁载记》载常炜上言:“自顷中州丧乱,连兵积年,或遇倾城之败,覆军之祸,坑师沉卒,往往而然,孤孙䒖子,十室而九。兼三方岳峙,父子异邦,存亡吉凶,杳成天外。

主要政权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主要政权

政权

创立者

都城

疆域

主体民族

存在时间

国祚

前赵

刘渊

初: 平阳

迁:长安

今陕西、山西、河南、甘 肃各一部分

匈奴

304——329年

26年

拓跋猗卢

平城

今内蒙古及山西北端

鲜卑

315——376年

62年

后赵

石勒

初: 襄国

迁:邺

今黄河中下游地区

319——351年

33年

李特

成都

今四川东部、云南、贵 州的一部分

304——347年

44年

前凉

张轨

姑臧

今甘肃、新疆的一部分

317——376年

60年

前燕

慕容皝

初:龙城

迁:邺

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 辽宁一带

鲜卑

337——370年

48年

冉魏

冉闵

今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352年

3年

前秦

苻丕

长安

今黄河流域、辽东、四 川等地

351——394年

44年

西秦

乞伏国仁

苑川

今甘肃西南部

鲜卑

384——430年

47年

后燕

慕容垂

中山

今河北、山东、山西和 河南、辽宁的一部分

鲜卑

384——409年

26年

后凉

吕光

姑藏

今甘肃、新疆的一部分

386——403年

18年

南凉

秃发乌孤

初:西平

迁:乐都

今甘肃西部、青海一部

鲜卑

397——414年

18年

后秦

姚苌

北地

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394——417年

24年

南燕

慕容德

广固

今山东、河南的一部分

鲜卑

398——410年

13年

西凉

李暠

初:敦煌

迁:酒泉

今甘肃西部

400——427年

28年

北燕

冯跋

龙城

今河北东北部、辽宁

409——436年

28年

赫连勃勃

统万

陕西、河套一带

匈奴

407——431年

25年

北凉

沮渠蒙逊

张掖

今甘肃西部

匈奴

407——439年

33年

影视作品

纪录片百家讲坛:国史通鉴第四部《两晋南北朝》

注释

[a]

五胡是代称,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b]

《晋书》记载: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闵曰:“吾属故晋人也,今晋室犹存,请与诸君分割州郡,各称牧、守、公、侯,奉表迎晋天子还都洛阳,何如?”

闵遣使临江告晋曰:胡逆乱中原,今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道士法饶进曰:太白经昴,当杀胡王,一战百克,不可失也。闵攘袂大言曰:吾战决矣,敢谏者斩!

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

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资治通鉴》作“中土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