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公元前301年),齐威王之子,田氏,妫姓,名辟疆,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的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20—前301年在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齐宣王的:人物生平、为政举措、人物关系、人物影响、人物评价、轶事典故、人物争议、文艺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齐宣王

本名

田辟疆

性别

所处时代

战国

出生地

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

民族

华夏族

去世日期

公元前301年

谥号

主要成就

光大稷下学宫,会盟诸侯,抗击秦国,营建都城临淄

身份

田齐第五代国君

在位时长

前320年-前301年(19年)

前任

齐威王田因齐

继任

齐愍王田地

简介

齐威王三十七年(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儿子齐宣王即位。齐宣王即位后,就任田婴为相,召田忌为将,整治国家历法,加强合纵同盟。齐宣王六年(前314年),乘着燕国内乱,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领军队干涉燕国内乱,并暂时占领燕国,但是齐军残暴,导致燕人反抗,不久齐军就被迫撤军。齐宣王八年(前312年),齐宣王联合出国攻打秦国,先派兵联合宋国一起围攻秦国盟友魏国的煮枣(今山东东明东),但被秦军在濮水一带击败,这次的合纵联盟失败。齐宣王十七年(前303年),又联合韩、魏等三国伐楚,在垂沙大破楚军。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就在匡章等率三国联军于垂沙之战大破楚军之后,不久齐宣王就去世,他的儿子田地即位,为齐湣王。

齐宣王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逐渐位居大国。他继承他的父亲齐威王之后,在位期间的稷下学宫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杂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此外,齐宣王还留下了“滥竽充数”“缘木求鱼”“安步当车”等诸多历史典故。

人物生平

继任国君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田婴在威王末年受封薛地,担任相国,权势甚重。他素来与齐宣王不和。待齐宣王即位后,田婴为避祸而回到薛。不久后,辩士剂貌辨入朝劝说齐宣王,使其对田婴释怀,之后田婴返回临淄,齐宣王亲自郊迎,拜他为相国。同时,齐宣王遣使迎回了在威王时代因遭相国邹忌构陷而出奔楚国的大将田忌。

全力伐燕

前316年,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进行改革,前314年,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反叛,最后被平定,太子平、市被被杀,国都动乱。各国纷争,预示着齐国攻燕时机已经成熟。孟轲、田忌等亦极力劝说齐宣王出兵,齐宣王派匡章率军,三十天内攻灭燕国,破燕都(今北京市),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齐军军纪败坏,烧杀淫掠导致燕国百姓驱逐齐国,燕国各地反抗。赵、魏、韩、楚、秦等国也反对齐国吞并燕国,秦国边境攻齐,宋康王临阵反戈,齐军大败,赵国屯兵齐赵边境扬言齐国不退兵即开战,前312年,齐国撤军。赵国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在韩国的燕国公子职回到燕国,即燕昭王。

联楚抗秦

田婴等合纵抗秦失败后,齐宣王继续联合楚国对抗秦、韩、魏三国,彼此对峙形势紧张,据说当时楚“三大夫张九军”,与秦争夺曲沃(毗邻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西南)、於中(今河南西峡东),齐军助楚攻克曲沃;楚将景翠领军屯驻鲁、齐两国边境及韩国之南。齐宣王七年(前313年),越国企图攻伐齐国,齐宣王遣使游说越王无彊移师攻楚。

这时,为缓解楚国对商於之地的攻势,秦惠文王派相国张仪入楚,假许割商於予楚,要求楚国与齐国断交,楚怀王中缓兵之计,同意绝齐撤兵。但等楚军退兵后,秦国却不兑现承诺。楚怀王恼怒被张仪欺骗,于齐宣王八年(前312年)初起兵攻秦。面对秦、韩、魏和楚、齐两方陈兵对峙而一触即发的形势,齐宣王依然派兵联合宋国一起围攻魏国的煮枣(今山东东明东)。此时,秦军东路主将樗里疾、中路主将魏章在丹阳、蓝田之战中大破楚军,接着魏章向西与西路甘茂部会师,攻取楚汉中六百里地。樗里疾则协助韩军反攻围困雍氏的景翠所部得胜,随后东进,在濮水一带联合魏军击败齐军,齐将声子(一作赘子)战死,匡章败走。樗里疾所部一直攻到魏的东北部。楚怀王因汉中失守而大怒,再发大军袭秦,一度深入到蓝田,结果又大败,反丧地于秦。齐宣王的联楚策略失败。

联盟伐楚

公元前301年孟尝君再度发动三国合纵攻楚,但在前几年的连横合纵战争中,秦在“连横”而发动的战争中损失不大,而齐在“合纵”而发动的连年战争中消耗实力很多,且秦楚一直有联姻,所以孟尝君害怕秦又来救楚,于是派使者到楚,见楚王说:齐、韩、魏三国将出兵,如果楚能会合共攻秦,蓝田也不难得,何况楚失地的收复,楚王极赞成。于是三国假意合力攻楚,让楚向秦告急,引秦军来救楚。但因为公元前302年入质秦国的楚太子横在私斗中杀了一个秦大夫,从此秦楚关系又变化了,因此秦国并不愿意出兵,而且此时若出兵,战争的损耗会让秦国不再是与齐国抗衡的大国。这年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聋带了三国联军进攻楚的方城。两军夹池水列阵,相持六个月之久。三国联军因为不知道批水深浅,不敢渡河。齐宣王对战事不耐烦,便派周最到阵地以苛刻的言辞催促匡章赶快渡河作战,匡章不甘受如此委屈,严词拒绝。随后,匡章命人寻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于楚军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边。后来,一位樵夫告诉说:“要想知道河水深浅太容易了:凡是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浅的地方;凡是楚军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听后喜出望外,随即选派精兵乘夜从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县)大破楚军。垂沙之战以后,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泌阳县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唐眛死后,部将庄蹻率领军队叛变并引发人民起事,起事队伍一度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将楚国的统治区域分割成几块。

与世长辞

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就在齐军于垂沙大破楚军后不久,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为齐湣王。

为政举措

政治层面

齐宣王在位期间任贤为用,先后任用田婴、田文为相,并召回了曾被邹忌排挤而出走的大将田忌。齐宣王在位时,齐国取代魏国逐渐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为了巩固齐国的统治,他频频问政于大臣、学者,进行了许多探讨,在《韩非子》与《孟子》二书中都有记载,尤其是《孟子》记载了许多齐宣王问政孟子的事。

在政治上,齐宣王算是一位明君,能够听取忠言。齐宣王曾有毁齐国原有明堂的想法,明堂兼具礼堂、会议厅的性质,贵族用来集会、行礼、作乐、习射、聚餐。孟轲认为这是王者之堂,建议在此推行“王政”。这一想法被孟轲劝阻,转而新建“大室”,大逾百亩,堂上三百户,三年了都没能修成,最后在大臣春居的劝谏下停建,并且召见史官让他写上:自己不贤德,还好大臣都来劝阻了我。

军事层面

齐宣王在位时期,齐国对外战事较为频繁,一度与秦、楚等并为大国。齐宣王六年(前314年),齐国以整治燕国内乱为名强占燕国二年之久,差点因此灭了燕国,但在其他国家的一直反对下,齐宣王从燕国撤兵回国。田婴等合纵抗秦失败后,齐宣王继续联合楚国对抗秦、韩、魏三国,彼此对峙形势紧张,与秦争夺曲沃,齐军助楚攻克曲沃,史称曲沃之战。齐宣王八年(前312年)初,楚怀王起兵攻秦,面对秦、韩、魏和楚、齐两方陈兵对峙而一触即发的形势,齐宣王派兵联合宋国一起围攻魏国的煮枣(今山东东明东),但秦军主将樗里疾在濮水一带联合魏军击败了齐军,齐将声子(一作赘子)战死,匡章败走,这一次的战败,齐国修整了几年。齐宣王十七年(前303年)后,齐宣王又联合韩、魏来攻打楚国,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于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匡章等率三国联军于垂沙之战大破楚军。

外交层面

齐宣王土在位初期,对外交流频繁,相国田婴与公孙衍合作,加强合纵同盟,共同抗秦,结果失败了。田婴死后,田婴的儿子田文为相,田文则主张同楚联合,与秦、韩、魏三国作战。但大国间的联盟总是不长久,齐宣王十七年(前303年),齐宣王又联合韩、魏来反楚。

文化层面

齐宣王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也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说我寡人忧国忧民,所以特别想要得到明士来治国。他重视稷下学宫的建设,大量招徕各国贤士,齐宣王的周围迅速聚集了一批人才,他们为其出谋划策,使得齐国出现了更为强盛的局面。《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爱文学游说的人士,像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类的饱学之士大约有七十六人,都赐列第,为上大夫……。”《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也记载:“自从邹衍与齐国的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人,各自都纷纷著书写治乱之事,用来辅佐君王。……于是齐王嘉奖他们,淳于髡等人,都任命为大夫。”在如此优越的待遇吸引下,稷下学宫兴盛起来,达到数千人。稷下学宫不仅有成百上千的人,而且学派众多,有儒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道家,还产生了黄老学派,其代表人物都在这里宣传自己的主张,发展自己的学说,为齐国君主提供决策。见于记载的著名人物,还有儿说、告子、驺奭、宋研、尹文、彭蒙、季真等人;儒家大师孟轲长住稷下30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15岁就来齐国,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稷下学宫。它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杂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

齐宣王还大力创办学校,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齐宣王继承父亲齐威王的稷下学宫,并扩大规模,招收天下学士,贤士聚于稷下,倡百家争鸣,为现实服务,对后世文化教育、治国思想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且齐宣王还会通过别人的推荐来任用贤人。据《战国策》 记载,淳于髡曾在一天之内向齐宣王推荐七个人,当王斗批评他不好士后,他又举荐了五人任官。

人物关系

关系

人物

父亲

齐威王田因齐,死后谥号“威”,故称“齐威王”

王后

钟离春,史称钟无艳、钟无盐

嫔妃

夏迎春

儿子

齐愍王田地

人物影响

军事方面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他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几乎灭亡了燕国。三十年后燕昭王为报此仇,在乐毅的指挥下统帅燕国及赵、楚、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使齐国只剩下即墨、营这两座孤城,尽管最后依靠田单以火牛阵破敌复国,但齐国却从此衰落下去。

人物评价

齐国大臣剂貌辨对齐威王说:“太子(指齐宣王)相貌不仁厚,从身后能看到两腮,像猪一样看东西。”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

 纵横家苏代曾说:齐宣王是一定不会称霸天下的君主。

轶事典故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加入王家乐队,齐宣王高兴地接纳,进入乐队后,就跟那几百人一样享受各种待遇了。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虽然也喜欢听人吹竽,但是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缘木求鱼

缘木求鱼的典故源自齐宣王问政孟子。孟子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宣王的心理,问他最大愿望到底是什么。宣王已领教了孟子的厉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孟子沉默了一会,你不说,他照样分析不误,而且是欲擒故纵,先虚设幌子,一连串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孟子显然是在虚晃一枪。所以,当宣王否定说自己不是为了这些时,孟子马上就切入正题,一下子和盘托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秘密。然后不等宣王承认与否就直杀本质,指出宣王已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捉鱼。孟子说:“既然大王不图感官的享受,那么大王的高远目标就很清楚了。想拓展国土,让秦、楚等大国向您称臣,君临中原而安定边境的蛮夷。但用您的办法,想达到您的目的,就好像爬到树上捉鱼一样。”齐宣王不以为然,认为没有这么严重。但孟子的一番说辞让宣王动摇,于是齐宣王问孟子原因。孟子说:“如果邹国与楚国打仗,大王以为哪国会取胜?”齐宣王说:“楚国胜。”孟子说:“小国本来就不是大国的对手,少也不可敌多,弱国也不能对抗强敌。天下像齐国这样方圆千里的共有九个国家,齐国的土地加在一起才占九分之一。靠一个国家去降服另外八个,与邹国对抗楚国又有什么区别呢?您为什么不从根本处着手呢?”“现在大王若能施行仁政,让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在您的朝廷有立足之地,种田的人都想在您的土地上耕种,商人都想在您的城市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想走在齐国的大道上,天下痛恨他的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做到这一步,还有谁能抵御得了呢?”

安步当车

在齐国,有一位智慧非凡的士人名叫颜斶。他聪慧睿智,深得齐宣王的赏识。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了颜斶,对他说:“颜斶,你上前来!”没想到,颜斶却回答说:“大王,您上前来!”齐宣王听了大为不悦,身边的近臣也纷纷指责颜斶的不逊。然而,颜斶却用深思熟虑的话回应了众人。他说:“若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展现了尊重智者的美德。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得尊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听了颜斶的话,怒容满面,质问他:“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坚定地回答:“士人尊贵,大王不尊贵。”颜斶解释道:“先前,秦国讨伐齐国时,秦王下令砍柴靠近柳下惠墓地周围五十步内者处以死刑,一点也不宽恕!而对于那能取得齐王首级的人,则封侯万户,赏金千斤。这就显示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活生生的国君的头颅,竟然比不上死去的贤士的坟墓。”

颜斶的回答使齐宣王无言以对,他内心难免感到不悦。身边的近臣又续说:“颜斶啊!大王统治千乘之国,讲究礼乐。天下仁义智慧的士人都仰慕大王圣德,纷纷前来投效,四海之内都臣服,百姓心悦诚服。然而现在,即使是最优秀的士人,也自称普通百姓,过著耕作的生活。至于普通士人,更是居住在偏远的乡野,以看守城门为生计,他们的地位实在太低微了。”

颜斶却不以为然,他否定了大臣的话,还引经据典回答道:“这话并不对。据我所闻,古代有大禹的时候,有上万个诸侯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那些国家注重道德纯厚,得到士人的尊重,所以士人乐意为他们效劳。由于尊贤重才,像虞舜这样出身于农民,来自偏远地区的人,最终能成为天子。至商汤时代,诸侯国仍有三千之多,然而时至今日,只剩下二十四家。这正是因为政策得失造成了天下混乱。当诸侯国处于亡国灭族的危险境地时,即使想过著普通百姓的生活,又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颜斶的智慧和辩才使得齐宣王难以反驳。他内心深感不悦,但同时也被颜斶的论点所感动。想要颜斶留下,但颜斶并不想混迹官场,便告辞了,说:“士人生在穷乡僻壤,一经推举选用就能受禄为官,不是说他不尊贵显达,然而士人的精神与本色已被伤害。我宁愿能够回家,晚一点吃饭,就权当吃肉;从容步行,就权当坐车”说完拜了两拜告辞而去。

匹夫之勇

齐宣王与孟子所交谈的内容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与仁者之勇的问题。关于外交策略,孟子认为,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齐宣王就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和孟子讨论起来。孟子说有原则,只有仁德的人才能以大国服侍小国,所以商汤服侍葛伯,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聪明的人能以小国服侍大国,所以周太王古公亶父服侍獯鬻,勾践服侍吴王。以大国服侍小国的,是乐安天命的人;以小国服侍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乐安天命者保有天下,敬畏天命者保有自己的国家。《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严,于是保有这国家。'”宣王说:“讲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小勇)扩大开去!“《诗经》上说:‘周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肃部队,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齐桓公悯牛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交谈。齐宣王向孟子说起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问一个国君应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称王天下。孟子婉转地说:“您的大臣胡龁曾和我谈起,说大王有一次坐在庙堂上面,有一个人牵了一头牛经过,被您看见了,就问他要把牛牵到哪里去。他说是牵去杀了取血涂祭铸钟。您听后说:‘把那头牛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牵牛人问道:‘是不是新铸的钟不必再涂祭牲血了?’您又说:‘怎么可以不涂牲血呢?另外换一只羊好了。’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回答确有其事。孟子于是说:“如果有大王这种‘不忍见其觳觫’的仁心,是完全可以实行王道的。虽然您的百姓都说您小气,舍不得杀一头牛取血涂钟,而换了一只羊。但是我知道这并不是牛大羊小的原因,而是因为您不忍心。”齐宣王表示同意,说:“那是我的百姓误会了,齐国虽然土地狭小,但我也不至于吝惜一头牛啊,只不过是不忍心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所以用一只羊去替换它。”此时,孟子开始了自己的劝谏:“大王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可话又说回来,如果大王是因为不忍看到生灵无辜地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牛可不杀,羊就能杀吗?”孟子一语双关地道破了齐宣王的虚假和伪善,表面上是肯定宣王的怜悯之心,但也说出了以羊换牛之举并没有改变“杀生衅钟”的本质。孟子进一步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拾;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眼看;百姓不被您关爱,也是因为不肯施以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君子远庖厨

齐宣王委婉含蓄地向孟子问政,表面上是历史问题,但实际上是问如何称霸天下。但孟子所奉行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儒学,不讲“霸道”而讲“王道”。也就是不讲武力,不依靠军事力量、战争称霸天下,而讲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靠仁政统一天下,使天下人心归服。齐宣王也不管他霸道还是王道,只要是能称雄天下就行,也就与孟子一问一答地探讨起来了。齐宣王让孟子讲一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但齐桓公、晋文公的是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孟子就给齐宣王讲起了王道。齐宣王问有怎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孟子给出的答案是安抚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齐宣王又问像自己的这样的人能否安抚民心。孟子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齐宣王又问:“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就讲了他听别大臣所说的事情:大王坐在朝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到了,问:‘牵牛到哪里去呀?'那人说:‘将用来祭钟。'大王说:‘放掉它吧!我不忍心看着它发抖,好像没罪的人马上赴刑场一样。'那人说:‘是不是废除祭钟了呢?'您说:‘怎么能废除呢?用羊代替它。'齐宣王回想起来确有其事。孟子说有这种心就可称王于天下。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您很吝啬;但孟子说只有自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呀。齐宣王说:“您说得对。确实有这样的老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也不至于吝啬一头牛。我就是不忍心看着它恐惧、发抖,像是无罪的人上刑场,所以用羊代替它。”孟子说:“大王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能知道您的真实想法呢?大王若是可怜它没罪而赴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我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不是因为吝惜财物才用羊替换牛的。怪不得老百姓会说我吝啬。”孟子说:“这没有妨碍呀。这是仁爱之道呀,是看见牛而没有看见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活的时候,就不忍心看到它死去;听到它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离厨房远远的。”

娶妻钟无艳

钟无艳是齐国无盐人,她容颜丑陋,年四十未嫁,却自我夸耀,以致一直没有嫁出去,流落弃置无人过问。《列女传》记载她额头、双眼均下凹显得黯淡发干,上下比例失调,而且骨架很大,非常的壮,像男人一样,鼻子朝天,脖子很肥粗,有喉结,额头像臼,就是中间下陷的。又没有几根头发,皮肤黑得像漆。

一天,钟无艳整理一下粗布短衣,自己到临淄觐见齐宣王,她对谒者说:“我是齐国一个嫁不出去的女子,听说君王圣明有德,很愿意为君王打扫后宫,我在司马门外磕头,希望君王恩准。”谒者将这番话上报给齐宣王,当时齐宣王正在渐台上大设酒宴,他身旁的人听后,没有不掩嘴大笑的,他们说:“这是天下少有的厚脸皮的女人啊,难道不奇怪吗?”于是齐宣王召见钟无艳,对她说道:“以前先王为我娶妻,嫔妃都已经齐备了。如今你不被乡里人容纳,而要来冒犯万乘之主,难道你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吗?”钟无艳回答道:“没有,只不过私下里仰慕大王的美名。”齐宣王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吗?”过了好一会儿,钟无艳才说道:“我过去喜好隐语。”齐宣王说:“我想听一听隐语,你试试看。”钟无艳话还没说几句,就很难懂了,齐宣王大惊,马上翻开《隐书》来读,回去又推想,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

第二天,齐宣王又将钟无艳召来询问,她不回答关于隐语的问题,只是抬起眼睛,咬着牙齿,举着手拍着膝盖说:“危险啊!危险啊!”这样重复了四遍。齐宣王说道:“我希望听听你的高见。”钟无艳回答道:“如今大王统治国家,西面有专横的秦国之患,南边有强大的楚国为仇,国外有这两个国家为难,国内聚集众多奸臣,众人都不亲附大王。大王已经四十岁了,还没有立太子,没把精力放在儿子身上而是在众多妇人身上。推崇自己喜好的东西,而忽略自己应当依靠的人。一旦君王去世,国家就会动荡不安,这是第一个危险。大王修筑了五层高的渐台,黄金白玉光彩夺目,用琅纤装饰窗户,用翡翠珠宝幕络系连装饰,百姓却疲急至极,这是第二个危险。贤能的人退隐在山林中,馅读的人却侍奉在大王左右,好邪伪诈的人占据着朝堂,劝谦的人却进不来,这是第三个危险。大王沉溺于美酒,夜以继日,观赏女乐俳优的歌舞杂艺,放肆欢笑。在国外与各诸侯没有相互往来,在国内不治理国政,这是第四个危险。所以我说‘危险啊危险’。”

齐宣王听完后长叹道:“无盐君说得痛快啊!我今天才知道!”于是他下令拆掉渐台,罢免女乐,斥退谄媚之人,去掉雕琢的装饰,精选兵马,充实府库,打开四面的城门,招纳人们速言,迎请地位卑贱的贤士,选择良辰吉日,立下太子,进奉慈母,立无盐君为王后。之后齐国的安定,钟无艳亦有一份功劳。

人物争议

《史记》记载的围魏救赵的故事是发生在齐宣王年间。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魏国讨伐赵国,赵国与韩国盟好,赵国在南梁败给魏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宣王召集大臣商议是否要出兵救赵,邹忌认为不救为好,田忌主张早救为好,孙膑认为可以就魏国,但齐国必须在战争中处于指导地位,宣王赞同孙膑的说法,令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出兵救韩赵。齐军大败魏军在马陵,杀魏将庞涓,俘虏魏国太子申。根据杨宽在《战国史》中的考证,围魏救赵一事发生在齐威王在位年间。

文艺形象

文学形象

书名

出版年份

作者

出版社

书中形象

《无盐娘娘传奇》

1988

范继伟

春凤文艺出版社

软弱、幼稚但能识别忠臣的形象

《齐宣王的弓》

2018

郑文

少年儿童出版社

自负的君王形象

《霸王的春秋:一匡天下齐桓公》

2016

吴闲云

电子工业出版社

知人善任、有雄心壮志的君王形象

《东周列国志》

2009

冯梦龙

中华书局

知人善任、有雄心壮志的君王形象

戏曲形象

剧名

剧种

饰演者

戏中形象

《齐王拉马》

晋剧

李月仙

幼稚、轻佻,但能善纳忠言、知错就改的形象

影视形象

影视名

出品时间

类型

饰演者

《钟无艳》

1955

电影

欧阳俭

《钟无艳挂帅征西》

1962

电影

新马师曾

《钟无艳》

1985

电视剧

李龙基

《东方小故事之滥竽充数》

1994

电视剧

蔡铭

《东周列国·战国篇》

1999

电视剧

王明理

《屈原》

1999

电视剧

张山

《钟无艳》

2001

电影

梅艳芳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2000

电视剧

一真

《我爱钟无艳》

2004

电视剧

罗嘉良

《东西宫略》

2012

电视剧

郭晋安

《思美人》

2017

电视剧

宗峰岩

《齐丑无艳》

2018

电视剧

高海诚 

注释

[a]

周初,齐国原为姜姓。春秋末,田氏夺得政权,世称田齐。其先人陈完为陈国厉公之子,因陈国发生变乱投奔齐国,改姓田。后田氏子孙世代为齐卿,逐渐夺得齐国政权。周安王时列为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