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后来其辖域缩小,有旧城遗址。宁古塔一词满语本意为六,亦为满族传统姓氏之一,宁古塔满族改汉姓后多为刘、宁等姓。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宁古塔的:名称由来、历史沿革、人文特色、自然特色、价值、文献记载 、旅游等介绍

中文名

宁古塔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地理坐标

44°20'34"N,129°27'44"E、44°20'38"N,129°27'56"E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口

40.04万(2021年)

邮政编码

157009

车牌代码

黑C

机场

牡丹江海浪国际机场

火车站

牡丹江站、宁安站

名称由来

宁古塔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所以宁古塔“虽以塔名,实无塔”。

历史沿革

宁古塔在清朝时期是通向诺雷、虎尔哈、索伦、奇雅喇、班吉尔奴喀喇、赫哲喀喇、费雅喇等部的必经之路。因此,宁古塔便成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军事重地,并于万历二十六年、万历三十七年、万历三十八年次征伐东海女真诸部,最终将之纳人满洲之列。

宁古塔还是满族祖先的发源地,其“东门外三里,有林名‘觉罗’,即我朝发祥地也。”相传满族先祖于此吞朱果而孕,光绪朝重修牙城记也言其“国家之发祥地,犹姬周后稷始封之邰。”

清初,宁古塔由原来的军事重地发展为八旗驻防城市。顺治三年(1646年),设奉天昂邦章京管辖东北地区,宁古塔为其所属。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甲喇章京海塔、尼葛礼等三人,统率八旗官兵名,奉令驻防宁古塔。次年,晋升沙尔虎达为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为宁古塔将军,其所辖地区广襄千里,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均在其辖区内,实际上相当于以后的吉林将军辖区,宁古塔也就成为这一辖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康熙十五年年,移宁古塔将军于吉林乌拉,副都统移驻宁古塔。这一转移,遂使宁古塔丧失了作为将军辖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乾隆二十二年年,改称宁古塔将军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宁古塔设副都统,下辖协领二,佐领十二。首任将军巴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国时期的战将,他于康熙五年(1666年)把宁古塔将军衙门迁往新城,即今宁安市区,称宁古塔新城。宁古塔是牡丹江流域的区域中心城市,“凡崖峰、乌苏里、三姓、红旗、黑龙江新城各处土产,每岁秋冬皆货于此。江南各省之人亦万里而来,乃一小都会也。”今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均位于宁古塔将军辖区之内。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旧城在今海兰河的南岸、牡丹江北,城为“桅木隔石筑造”,又称木城、石城,城“高一丈余,周围一里,东西各一门,城外边墙五里余”。后因旧城坍塌,由工部议准,于康熙五年由将军巴海监造新城。新城位于旧城东南里、牡丹江畔,以“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二丈余,周围二里半”,“城外边墙十里余”新城内城混二为一。

1683年12月,清廷决定,划出宁古塔将军所辖之西北地区,在黑龙江中游东岸的黑龙江城,增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由此,形成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并立。宁古塔将军衙门于1757年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后改称吉林将军。从1862年(同治元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光绪29年设绥芬厅宣统元年为宁安府,民国二年改为宁安县。

因此,宁古塔其实是个历史的概念。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开始启用这个地名起,到光绪三十三年黑龙江将军改为黑江行省为止,黑龙江的行省中心即迁至齐齐哈尔城。至此,宁古塔这个作为行政地名的影响就仅限于牡丹江宁安的地域了。

人文特色

宁古塔将军衙署自1666年从旧街迁到新城(宁安)已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酝酿了一代代文人名士,如著名的黑妃、宁古塔将军巴海、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著名流人吴兆骞、张缙彦、杨越、祁班孙、方拱乾等;黑龙江最早的文学团体一——“七子诗会”,诞生于此;黑龙江最早的山水记——《宁古塔山水记》就在这里撰写;黑龙江最早的书籍与汉文化也自此向外传播;甚至中医药、戏剧、满汉学堂都是从这里走向黑龙江各地。宁古塔文化作为中华之瑰宝,它的形成有很深的历史根源,也在社会各个不同领域表现出独有的特色。

饮食文化

《清稗类钞·饮食类》中有段文字详细介绍了宁古塔人的饮食习惯:“宁古塔人之饮食品,康熙以前以稗子为贵人食,下此皆食粟,日粟有力也。不饮茶,无陶器,有一磁碗,视之如重宝,久之亦不之贵矣。凡器,皆木为之。高丽制者精,复难得,大率出土人手。匕箸、盆、盂,比比皆具,大至桶瓮,高数尺,亦自为之。有打糕,黄米为之精。有饼饵,无定名,入口即佳也。多洪屯有蜂蜜,贵人购之以佐食,下此不数数得。”

当今人们熟知的火锅以及猪肉酸菜炖粉条都是满族饮食和其它民族饮食的结合。满族饮食的烹饪方法如炖、烀、烧、烤等发展到今天,被人们广泛接受,以这些方法制作出的菜肴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文化

顺治年间, 因流放而至宁古塔的陈嘉猷记述了“富者缉麻为寒衣, 捣麻为絮, 贫者衣狍鹿皮, 不知有布帛”的情况。康熙初年,同样被流放的杨越到达宁古塔,看到当地人也写下“土人多阿机, 衣鱼皮, 或以狍鹿、护腊草为绵”。仅过几十年, 那些原本披麻衣皮的宁古塔人在服饰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衣食粗足的富有人家, 已经“皆服绸缎”了, “惟贫者乃服布”。“三十年前事, 儿童见者稀。天寒曳护腊, 地冻著麻衣。雪积扒犁出, 灯残猎马归。只今风俗变, 一一比皇畿。”杨宾所著的《宁古塔杂诗》中便描绘了几十年间宁古塔人衣着的显著变化。曾经满族服饰的袍子是筒式的,没腰没裉十分肥大,后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改进成了现在的款式。比较突出的是女式旗袍,有腰有裉,无论是短袖或长袖,高领或短领,都有相应的款式,已成了代表中国女性的国服。现在的马甲、各色皮草服装也都是在之前满族服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宁古塔

居住文化

曾经宁古塔地区的土著满族普遍是穴地而居,居所样式有地窨子、地窖式和地窝棚,由于缺少工匠和工具,屋舍大多是在地下挖洞,中间通过搭梯子上下, “象鸟兽而为巢、为营窟。木颇材而无斧凿, 即樵以架, 屋贯以绳, 覆以茅, 列木为墙, 而瑾以土”。大批流人来到宁古塔后,教人砍伐木材, 搭建房舍, 土坯筑墙, 树皮盖顶, 搭火炕, 设门窗, 对当地百姓的建筑方式和房屋格局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巴海于1664年修建宁古塔新城时,邀请流人参与房屋、街道的设计规划,还引进了中原的四合院、三合院式建筑,又在内部结构上融入了满族特点,如堂屋地、火炕、地炕、万字炕、东西上屋、暖阁、排岔等,形成了独特的宁古塔住宅建筑风格。

农耕文化

清代初期,宁古塔地区的农耕技术十分落后,仍处于原始的刀耕火种状态,产量低且收获少,流人张缙彦写下了当时宁古塔人耕作时的情境:“其风俗以耕牧为本, 地广而民稀, 开荒任地则获殖且倍, 数年后地力已尽, 则弃之, 不以粪。”大批流人进入宁古塔后,大部分到官庄、台站、驿站从事农耕生产。他们不但带来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方法,还带来了优良的蔬菜品种,如大蒜、大葱以及各种豆类产品,丰富了当地的农作物种类。品种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让宁古塔的农耕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过去种田用于撒种的“点葫芦”方式也是流人从山东带到宁古塔的。

语言文化

清初,宁古塔地区普遍使用的满语属于东音,即宁古塔方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满语原始、古朴的特点,与辽河流域的满语(南音)和北京地区的满语(西音)在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等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后来随着流人和移民进入宁古塔,土著语言在吸收中原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改造,满汉文化交融形成了较多人使用的宁古塔方言。到清朝末年,宁古塔汉族人数远远超过了满族人数,使用满语的人越来越少,满语开始淡化,汉语成为宁古塔的通行语言。现在,宁古塔地区的方言中仍保留着少数满语词汇,如对小木船称“威呼”,对厉害的人称“察拉”,对遇事疏忽称“喇忽",对肉变质称“哈拉",对唱称“喝列",对看病称“扎古病",对梳洗打扮称“扎古扎古”,对石头山称“砬子”,对江湾、山湾、海湾称“崴子”。宁古塔地区许多地名、山名、水名仍沿用着满语名称:保留满语命名的地名有: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阿城、勃利、富锦、依兰、穆棱、敦化、敖东、额穆、珲春等;保留满语命名的山脉、岛屿名称有:锡霍特山脉、完达山、萨哈连岛、摩琳乌珠岛、多壁岛等;保留满语命名的江河名称有: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海浪河、海兰江、图们江、布哈通河、尼满河等。

渔猎文化

宁古塔满人通过渔猎活动获取食物和居所,渔猎占据了他们生活的重要位置。宁古塔满人的渔猎活动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简单的生活资源需求,而且实质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猎物一方面成为以货易货、互市贸易的重要商品以及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另一方面,随着皮毛加工技艺的进步,名贵的皮毛制品成为贵族生活的象征。皇室贵族、富豪皆以宁古塔出产的貂皮、人参、东珠、鹿茸等高档品来彰显其地位及财力。

音乐文化

宁古塔地区是满族传统音乐的发祥地,满族音乐历史渊源悠久。

宁古塔民歌歌词语言形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萨满歌曲中。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宁古塔萨满民歌大致分为三种语言形式, 即满语形式、满汉合璧形式、满音汉记形式。早期的宁古塔民歌都是用满语记录并演唱的;中期满汉合璧形式是既有满文又有汉文的形式;后期只用汉字演唱。宁古塔民歌歌词的变化显示出满语在满族民歌中逐渐被汉语替换的过程。宁古塔民歌歌词通俗化,主要体现在宁古塔民歌中的小调、儿歌中。宁古塔民歌大多是满人生活的写照, 其中包括生产劳动、十二节气等和民俗相关的内容,如:《打水号子》《苦夫调》《拌嘴》《对花》《采蘑菇》《十二月》等。在《十二月》中唱道:“正月里来么是新年, 二十四个美女啊打秋千, 刘全进瓜游地府, 借尸还魂李翠莲。二月里那么龙把头抬, 四个老太太呀玩纸牌, 纸牌画上一百单八将, 个个英雄是英才。”宁古塔民歌中, 节奏节拍的形式主要有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这三种。宁古塔民歌的旋律以五声调式为基础,旋律多为五声音阶, “宫、商、角”三音组为满族民歌的核心音调。宫调式较为多见, 徵调式、羽调式次之。同时存在着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由三声、四声音阶构成旋律, 以及五声中加有变音、六声及六声中加有变音、七声及七声中加有变音的现象。

流人文化

由于清初顺治至乾隆朝时期大批获罪的官吏、文人名士等被流放至宁古塔,因此发展出了繁盛的流人文化。东北众多的流人来到宁古塔,形成了一段既典型又独特的历史。面对宁古塔荒无人烟的原野和密林,流人们承受着来自身心的双重折磨。有的流人难以承受生存的压力,历经千辛万苦闯关关口逃过追查回到故乡,从此隐姓埋名一生;有的削发为僧,常伴青灯古佛;有的流落街头,或在逃跑过程中被官兵发现,发配至更偏远的地方。流人处境艰难,但精神世界却很丰富。大批获罪的人从京城出山海关至宁古塔,路途虽坎坷,却一路伴着诗歌与文章。1660年,沙俄侵略军再次入侵黑龙江流域。宁古塔等处将军的巴海,亲率宁古塔军民痛击沙俄侵略军,战绩卓著,流人张贲写诗颂扬:“五月飞寒雪,三更拂剑霜。军威歼勍敌,贺捷报长扬。”流人吴兆骞在宁古塔谪居二十余年,尽展“江左风味”的笔法,在许多诗作中描写戍边卫国的内容,讴歌戍边将士们。其中《秋笳集》赞颂大将军安步海抗击罗刹,《长白山赋》讴歌山川之美,《归来草堂尺牍》讲述流放文人在宁古塔如何生活,这些诗都可以称为不朽之作。顺治十五年,因江南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三年的方拱乾用近千首诗记录了他一路的所见所闻,最后编成《何陋居集》,这是宁古塔最早的诗歌集,也是黑龙江省最早的诗集。

自古以来,宁古塔的山川大地名字多为当地土著以民族语言所记述。明末的兵部尚书、河南新乡人张缙彦游历了宁古塔新旧两域的山川、村落、河流后,根据这些山川的文化底蕴为之重新命名,最后收录于他的《宁古塔山水记》中。书中详细记录了宁古塔的风土人情和富饶物产,让关内人增进了对塞外的了解。张缙彦的另一部散文集《域外集》以“记、论、书、傅、疏、说”为主题文章,共二十二篇,所记的多与流人有关,也是论述塞外的山水、风俗和物产之作,对研究宁古塔流人生活及塞外风俗具有很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自然特色

宁古塔常年冰封,《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吴兆骞在家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宁古塔气候寒冷,多恶劣天气。“天时北斗在北,较内地微高,月出较早,四时皆如冬。七月露冷而白,如米汁,流露之数日即霜,霜则百卉皆萎。八月雪其常也,一雪地即冻,至来年三月方释。五、六月如中国内地二、三月,亦复有裸裎时,日昃则须入户矣。春多风,风烈常十余日,无出户者。人夏多雹,雹下则黍苗殒。”

宁古塔分为新旧二城,新城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旧城位于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旧街乡古城村。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有树林,名为觉罗,被视为努尔哈赤祖龙兴之地;此去至城东、北、西近城皆平原,遍植玫瑰,每至每年五月初盛开,一片花海,景致极为美丽怡人。吴桭臣称:"宁古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之美,鲜食之外,虽山蔬野蓛,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方拱干称宁古风俗"臻无为之治"、"道不拾遗物,物遗则拾之置于公,俟失者往认焉"。《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大率信义为重,路不拾遗,颇有古风。"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上说:"石矶围平野,河流抱浅沙。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泣月天边雁,悲风塞上笳。老亲忠信在,不减住中华。"当地满人采集花瓣,制作"玫瑰糖"及香水成为特产。

价值

历史价值

乌苏里江、黑龙江两岸所居的达斡尔、赫哲、锡伯、鄂伦春人每年向朝廷朝贡的物品都要定时送到这里,然后再转运至北京。宁古塔旧城曾是清王朝东北边疆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而且,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吴巴海、沙尔虎达、巴海、萨布素等将领统率军民,多次乘船自海浪河入松花江和黑龙江,迎头痛击入侵黑龙江流域的外域入侵者,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宁古塔旧城也是依河而建,但海浪河水又赶走了它,夏秋季节的大洪水,“百川交集”,冲垮宁古塔城墙的西北角,水淹城内“湮没民舍无算,居民乘桴出入,甚苦之”(张缙彦《宁古塔山水集·新城》)。正是这汹涌澎湃的洪水,迫使巴海将军不得不另选新址,宁古塔旧城也就成为荒垣,现与水林相伴,古城内外皆为耕地,从保护界碑上可见规模。宁古塔将军衙门的各项历史责任,都由宁古塔新城来担负。

文化价值

宁古塔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应该是满族文化。满族文化是宁古塔文化的根基,而宁古塔文化的特色在于流人文化。 流人们融入了宁古塔也改造了宁古塔创造了宁古塔文明。文化素养高的流人则把宁古塔这一在 以往史册文典中很少涉及的边荒作为自己进行文化考察的对象并把考察结果以多种方式留诸文字至 今仍为进行这一地域文化研究的专家们的珍贵资料。例如方拱乾所著《宁古塔志》、吴振臣所著《宁古塔 纪略》、张缙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所著《柳边纪略》等等。这些著作(有的是诗集)具有极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文献记载

宁古塔最早见于文献是《清太祖实录》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1661年被流放宁古塔,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此山至今还在海浪河南岸,宁古塔旧城以东二里,仍名宁古台,5年后张缙彦到了宁古塔新城,于1670年死于新城牡丹江边。 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另一流人杨越之子杨宾两次来宁古塔探亲,他在《柳边纪略》中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宁古塔源自宁古台,意思是“六个”,本来并无异议,但后来竟与清太祖的“六祖”联系起来,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清人称其:“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其实六祖城的遗址今天仍然存在,位于辽宁新宾永陵镇境内,在苏子河谷地周围,大爷德世库建了觉尔察城(河南村),二爷刘阐建了阿哈伙洛城(阿伙洛村),三爷索长阿建了和洛噶善城(罗家堡村),四爷觉昌安建了赫图阿拉城(老城村),五爷包郎阿建了尼玛兰城(头道堡村西北),六爷宝实建了章甲城(网户村南)。彼此相距远者不过二十里,近者不过五里,明代女真有宁古塔部,也源自这里。清太祖的祖父是四爷觉昌安,故以此支脉为宗室,扎黄带子,其余五支为觉罗,扎红带子。 宁安市北牡丹江边有名为觉罗的古城,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交罗,满音赵姓也,盖因族氏以为屯,或因国姓上世有居于此者,后迁去,不可考耳。”交罗即觉罗,满人中有十多个觉罗姓,多为汉姓赵,如伊尔根觉罗氏。国姓即清朝皇室,是否曾居与此,不可考。

旅游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作为黑龙江地区历史的见证,1981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牡丹江海浪河南岸,海林市长汀镇的古城村中一座临河的小山就是宁古台,与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相邻。脚下坍塌后裸露的砾石,远处的宁古塔旧城遗址隐没在一片稠密的民房中,远处的满城南山“圆如乳头”,“抱官道而西向”,是宁古塔旧城驿路的标志——官道山。宁古台前,一座厚重的花岗岩石碑静默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宁古台遗址。

宁古塔新城位于宁安市,这里素有黑龙江“小江南”之称,牡丹江穿城而过,让这里有着别样的风光。境内的国家5A级景区镜泊湖景区。位于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是火山喷发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熔岩堰塞湖。在百里长湖的北端,便是的吊水楼瀑布。每年8、9月丰水期时,上游的镜泊湖水在这里一泻而下,声震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