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牛箱头蛙(学名:Pyxicephalus adspersus),箱头蛙科箱头蛙属爬行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雄性体长82-133毫米、体重可达1.4千克以上,成年雄性比雌性大约2.5倍,推算雌性体重达0.56千克以上。雄性非洲牛箱头蛙呈橄榄绿色,喉部区域呈黄色至橙色;雌性非洲牛箱头蛙呈亮橄榄绿色至亮褐色,喉咙区域呈奶油色至白色。头很大,下颚有三个齿状突。两性的背表面都有延伸的脊,腹部是白色到乳黄色。后趾脚跟上有跖骨结节,用于挖掘。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非洲牛箱头蛙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饲养管理、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物种危害、种间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非洲牛箱头蛙

英文名

African Bullfrog、Giant bullfrog、Giant Pyxie、Highveld Bullfrog、South African Speckled Frog、Tschudi's African Bullfrog

拉丁学名

Pyxicephalus adspersus

命名者

Tschudi

命名年份

1838年

平均寿命

圈养平均寿命16年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两栖纲(Amphibia)

无尾目(Anura)

箱头蛙科(Pyxicephalidae)

箱头蛙属(Pyxicephalus)

非洲牛箱头蛙(Pyxicephalus adspersus)

体长

雄性体长8.2-13.3厘米

体重

雄性可达1.4千克,推算雌性体重达0.56千克以上

分布区域

分布于撒哈拉以南地区,向北和向东延伸至索马里,向西延伸至尼日利亚,向南延伸至南非的普罗旺斯角

简介

非洲牛箱头蛙分布于撒哈拉以南地区,向北和向东延伸至索马里,向西延伸至尼日利亚,向南延伸至南非的普罗旺斯角。主要栖息于海拔1220-1524米干旱大草原。杂食动物,以任何可捕获的猎物为食。是研究夏眠分子机制的合适动物模型。

非洲牛箱头蛙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非洲牛箱头蛙被南非生物多样性研究所(SANBI)列入《南非红色物种名录》。

形态特征

非洲牛箱头蛙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雄性体长82-133毫米、体重可达1.4千克以上,成年雄性比雌性大约2.5倍,推算雌性体重达0.56千克以上。

非洲牛箱头蛙

非洲牛箱头蛙头很大,下颚有三个齿状突,充当巨大的牙齿。雄性非洲牛箱头蛙呈橄榄绿色,喉部呈黄色至橙色;雌性非洲牛箱头蛙呈亮橄榄绿色至亮褐色,喉咙区域呈奶油色至白色。两性的背表面都有延伸的脊,脊顶端是白色或奶油色。腹部是白色到乳黄色。前趾厚而钝,无跖骨结节,后趾脚跟上有跖骨结节,用于挖掘。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非洲牛箱头蛙分布于撒哈拉以南地区,向北和向东延伸至索马里,向西延伸至尼日利亚,向南延伸至南非的普罗旺斯角。

非洲牛箱头蛙

栖息环境

非洲牛箱头蛙是地球上适应性最强的两栖动物之一,可在干燥环境下生存260天或更长时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220-1524米干旱大草原与沙漠地区,环境温度从冬季零度以下到夏季38℃甚至更高;可以适应栖息地的改变,但不能适应城市化。

非洲牛箱头蛙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非洲牛箱头蛙为杂食动物,以任何可捕获的猎物为食。猎物包括马陆(Millipedes)、白蚁(Hodotermes mossambicus)、蜗牛、树姬蛙属(Phrynomerus)青蛙、啮齿动物、红唇蛇(Crotaphopeltis hotamboeia)等爬行动物、鸟类等。捕食时伸出折叠在口腔内的舌头抓住猎物并吞入口中。食量很大,1976年报道2只非洲牛箱头蛙曾吃掉17条新生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非洲牛箱头蛙可能会出现同类相食行为。

穴居行为

非洲牛箱头蛙为穴居动物,仅在繁殖季节从洞穴中出来。深埋在长期干旱的土壤中也能生存。多层皮肤(角质层)组成的羊皮纸状茧可减少体表水分蒸发。休眠期间代谢率大幅下降。

交流行为

非洲牛箱头蛙的叫声很轻柔、长而低沉,在10米处几乎听不到。为一种长而低频的“呐喊”,持续时间为1-2秒,强调频率通常为200-250赫兹。

非洲牛箱头蛙

适应性行为

在旱季,非洲牛箱头蛙可能会脱落多层皮肤形成茧,将身体包裹在其中,仅外鼻孔外露,进入夏眠状态,这种茧可减少高达95%的水分蒸发损失,使其能够适应干燥的环境。非洲牛箱头蛙一年中约7-10个月都在夏眠,期间通过肺部换气。

防御行为

受到威胁或骚扰时,非洲牛箱头蛙身体会极大地膨胀以吓跑攻击者。

生长繁殖

交配

非洲牛箱头蛙繁殖季节内白天活跃。繁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建立足够大的临时水池以容纳至少30天的水源,大雨(大于65毫米)过后几天之内,非洲牛箱头蛙大量聚集在繁殖地。繁殖地在浅水中,雄性非洲牛箱头蛙坐着鼓气,显示出黄色的喉咙和手臂上方的红色斑块。

雄性非洲牛箱头蛙在繁殖季节会在浅滩中聚集成大群,这些群体中会发生很多攻击行为,体型较大的雄性会推、追、咬,甚至会吃掉体型较小的雄性。

领地雄性非洲牛箱头蛙会挤到群体中心,建立一小块领地并开始鸣叫,10米或更远处的雌性听到这个叫声后悄悄接近,仅眼睛露出水面,当距离雄蛙60厘米时,雌蛙潜入水下游到雄蛙群体的中心,以避开较小的雄性并在较大的雄性领地内浮出水面,当即被雄性降服并抓住抱对。非洲牛箱头蛙在浅水中抱对,配对双方能够站在水底。

产卵及孵化

非洲牛箱头蛙在白天产卵,卵在水面上受精后落入水中。两次排卵之间的间隔时间为7-54秒,产卵总数多达4000颗,一些雌性在产完最后一颗卵后,通过抬高泄殖腔并在雄性的大腿上摩擦泄殖腔,继续尝试产卵两到三次。之后筋疲力尽的雌蛙左右摇头,然后雄蛙放开雌蛙。48小时后黑色小蝌蚪孵出。若卵所在水域温度超过38℃,卵会死亡。

生长发育

非洲牛箱头蛙刚孵化的蝌蚪体长约71毫米,身体丰满,眼睛位于背外侧,鼻孔靠近眼睛区域,凹尾鳍达到尾巴中部后的最深点。蝌蚪聚集成群,蝌蚪群非常庞大,达3000多只,可能由不止一窝卵组成;有时会移动很远的距离,如一小时移动46米,平均每小时移动9.3米。蝌蚪会互相残食,也会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白天,蝌蚪多聚集在深度小于4.5厘米、温暖(29℃)的水中;晚上,游到水深26厘米的地方,水温约18°C,确保最佳发育。蝌蚪群的移动引起包括藻类在内的沉积物的不断搅动,使潜在的食物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蝌蚪18-33天(圈养47天)变形,在变形开始时蝌蚪体长达到最大值,变形末期平均体长22.4毫米。在29°C的温度下,大多数个体的变形大约需要5天。

领地雄性会积极保护发育期间的蝌蚪免受捕食者的侵害,但有时也吃蝌蚪。雄性是在保护发育中的蝌蚪时具有攻击性。如果一群蝌蚪被搁置在一个小池塘中,雄蛙会在泥浆中挖一条通道(长达15米以上)以打开水域,使它们能够到达主干水流,从而避免蝌蚪过于干燥或过热。在属地繁殖场产卵和蝌蚪的存活率约为非属地繁殖场的两倍。

非洲牛箱头蛙性别大小有二态性,雄性和雌性在变态后4周的生长速度开始出现分歧,同时出现分化的性腺;在变态后139-166天,雄性和雌性的体型差异显著,雄性体长11-11.8厘米、体重0.18-0.23千克,雌性体长9.2-9.6厘米、体重0.11-0.13千克。

幼蛙比成年非洲牛箱头蛙体色更丰富,脊椎条纹通常是白色至黄色,与明亮的绿色底色形成鲜明对比。

非洲牛箱头蛙

非洲牛箱头蛙圈养平均寿命16年。

饲养管理

饲养非洲牛箱头蛙的玻璃容器内部分为干区和水区,干区有椰子纤维垫料、植物和庇护所。对照明需求较高,可通过定时在环境中喷水保持湿度及温度。

非洲牛箱头蛙感染葱芽枝孢菌(Cladosporium allicinum)可致命,表现为嗜睡和眼皮因长出皮肤结节而变形。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非洲牛箱头蛙在栖息范围内的许多南部地区很常见,在南非(尤其是豪登省)数量明显减少,1981-2001年豪登省部分地区种群数量下降超过80%;2001年,该物种在斯威士兰灭绝;在栖息范围内的北部似乎非常罕见,赞比亚、马拉维、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确认记录很少,可能部分是由于识别问题。2001年估计其栖息地面积和种群数量在过去100年中下降了50%以上,特别是在南非豪登省、自由州和西北地区等广泛种植农业和/或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地区。截至2013年,非洲牛箱头蛙虽然因城市化失去一些繁殖栖息地,且也在部分栖息地内被捕食,但因分布广泛,估计该种群数量众多。

致危因素

非洲牛箱头蛙的主要致危因素有三方面,一是非法捕食,这是造成一些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二是由于农作物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其在南非的繁殖栖息地丧失;三是有时会用于国际宠物贸易,但并未构成主要威胁。

保护措施

已有多个非洲牛箱头蛙保护区,如南非比勒陀利亚(Rietvlei)自然保护区和南非豪登省Total Petroport N14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保护级别

非洲牛箱头蛙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非洲牛箱头蛙被南非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SANBI)列入《南非红色物种名录》。

主要价值

非洲牛箱头蛙可人工诱导夏眠,且已建立了养殖方法,是研究夏眠分子机制的合适动物模型。

物种危害

非洲牛箱头蛙适应力很强,引入自然范围之外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种间关系

捕食

成年非洲牛箱头蛙的天敌是鸟类,蝌蚪时期的天敌包括非洲侧颈龟属(Pelusios)和尼罗河巨蜥(Varanus niloticus)。

寄生

非洲牛箱头蛙可被线虫(如Aplectana macintoshii)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