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处在呼和浩特市城区边缘,始建于1992年,1995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开发区,2000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下辖如意工业园区、金川工业园区。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内建立“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2003年9月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自治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概况、人口、基础设施、创新机制、主要经济指标、产业格局、战略合作等介绍

中文名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行政类别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下辖地区

内蒙下辖的呼和浩特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建立时间

1992年

批准时间

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国家级开发区

方言

晋语

著名人物

牛根生

面积

9.8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471

邮政区码

010000

车牌代码

蒙A

著名景点

金刚座舍利宝塔

火车站

呼和浩特站、呼和浩特东站

机场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

地方特产

牛奶、羊绒

知名产业

乳业、电子信息、电力

知名企业

伊利集团

概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北纬40度47分,东经111度41分,地处中国内陆地带,年平均气温8.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降水500mm左右,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是一座风光秀丽极富魅力的塞外名域。

开发区分东、西两部分,规划范围总用地9.8平方公里。母城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沿边开放城市,是国家确立的科教兴市试点城市。开发区临近区域内聚集了自治区80%以上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各类专业人才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开发区交通便利,紧靠三条国道和京兰铁路,东片临近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已开通国内40多条航线和两条国际航线。开发区区域内地势平坦,基础承载力大,土地大都为砾石荒滩地,地价便宜,开发成本低,极具开发价值。呼和浩特市通讯第二枢纽位于开发区内,通信网络四通八达,电话全部实现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开发区周边资源富集,在方圆200公里范围内有煤炭、天然气、高岭土、铁矿、稀土、石墨等上百种储量极为可观的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皮、毛、绒、肉、乳、草及沙棘、甘草、黄芪等野生药材植物;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是一块适宜工业项目开发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2000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金川区(西区)6平方公里。如意区(东区)3.8平方公里。出口加工区2.2平方公里。2003年9月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自治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内还设有国家火炬计划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孵化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民营科技工业园区、市级软件园。

“十五”期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1%、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2%、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8%、财政收入年均递增42%、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134%,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建区14年总和的83%、87%、87%、85%和94%。2007年,开发区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55.9亿元,同比增长2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253.5亿元,同比增长23.5%。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8.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77.9亿元,同比增长24.1%。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2.86亿元,同比增长2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7843万美元;在2007年公布的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评价总指数排序中,在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3位。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产业特色化、资源利用集约化、投资环境建设国际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的发展思路,按照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目标,以吸引龙头企业为重点,集聚配套企业为关键,着力引进高端、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耗能、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乳制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贵重金属精炼提纯加工、新材料、新能源、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结构;培育了以伊利集团、TCL(内蒙古)电器、创维电子、银安科技、乾坤金银、晟纳吉光伏材料、力盟新能源、双奇药业、阜丰生物科技、一汽亿阳、众环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等为代表的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企业和名、优、特新产品。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人口

2021年5月27日,呼和浩特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为136150人。

基础设施

10年来,开发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在观念、体制、科技、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路子。开发区正在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综合投资环境优势转变,截止到2001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5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7.26亿元,在9.1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了“七通一平”,建成主要干道37.2公里,绿地91.3万平方米,形成2.35万KVA/日供电能力,118蒸吨/小时供热能力,4.56万吨/日供水能力,0.6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程控电话装机容量4万门,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两个155Mbit/s。

创新机制

开发区加强技术创新环境建设,已建成50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器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大厦正在建设,区内有五家高新技术产业中试基地,三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一个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开发区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实施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倡导“团结奉献、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开发区精神,树立“人人是投资环境,事事皆信誉形象”的服务意识,竭诚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一条龙、全方位、经常性”的服务,吸引了大批中外投资者。

主要经济指标

目前,已有来自东南亚及欧美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众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已累计引进内资工业企业811家,注册资本25亿元,投资总额48.1亿元。引进外资项目77个,合同外资总额3.9亿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922万美元,引进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8个,区内高新技术企业7家(经自治区以上科技部门认定)。

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6351万元,比上年增长61.78%;完成工业增加值139295万元,比上年增长64.73%;实现税收收入25899万元,比上年增长33.75%,实现财政收入26389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2.97%。以上四项指标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财政总收入的26.6%、31%、16.44%和11.52%。开发区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不仅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回报。

“十五”期间开发区将按照国务院确立的“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方针,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投资服务的水平和办事效率,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加快六大重点产业的发展,突出抓好12个重点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十五”期末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要实现年均增长50%,分别达到160亿和58亿,财政收入要实现年均增长45%,超过10亿元,经济总量将比2001年增长6倍以上。

产业格局

开发区基本形成了以伊利为代表的乳制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以TCL(呼和浩特)公司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以乾坤金银为代表的金银精炼提纯、金盐、银盐生产、饰品加工业;以三吉利稀土、三保高岭土、华联标准晶体、生华降解树脂、亚通公司、金派铝塑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双奇药业、宇航人高技术公司、吉兰泰制药、惠丰强生药业、复旦蒙耀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和特色药产业;以伊诗兰雅羊绒、中服派达纺织公司为代表的轻纺工业等六大重点产业群体。

战略合作

2023年6月20日,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签订“政校创新发展全面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