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古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云贵高原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既有四川盆地特点,又具有云贵高原气候特点,秦汉时代,古蔺为西南夷城,系彝、苗、汉人等聚居地区。宋,废蔺州,县地属潼川府路泸州。民国十九年(1930年),隶四川省政府。1949年12月10日,古蔺解放。解放后,古蔺隶泸州专员公署。1985年起,隶泸州市。古蔺县作为红色革命老区,享有“郎酒之乡”“兰花之都”的美誉,是“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也是四川省“双拥模范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古蔺花灯,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黄荆景区。
2021年,古蔺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00.3亿元,比上年增长9.0%,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2.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30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5.3亿元。有代表性酒业——郎酒。截至2021年末,古蔺县境内公路总里程5953.6千米,高速公路里程67千米,路网密度为209.73千米/百平方千米,实现了100%的行政村、96.2%的组通硬化路,100%的行政村通客运。
地名由来
《古蔺县志》上说:“古蔺县名由来,唐元和初置蔺州,相传境内蔺草丛生,永宁县迁治此后,遂以历史称谓为县名。”确切地说,古蔺县名源于“古蔺场”,永宁县从叙永迁于古蔺场后,便以“古蔺”为县名,称古蔺县至今。古蔺场名称起于何时,史无记载。
历史沿革
战国至清
秦汉时代,古蔺为西南夷城,系彝、苗、汉人等聚居地区。
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西南夷”,县地属犍为郡。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古蔺地分属益州刺史部犍为郡、牂炯郡。
南北朝时期,蔺地大部属泸州东江阳郡、江阳郡。
隋大业三年(607年),蔺地属泸川郡合江县辖地。
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约于同一时期,彝族扯勒部落二十七世不结布歹,在柏雅妥洪袭君长职,属剑南道泸州。
宋,废蔺州,县地属潼川府路泸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属四川行省永宁路,元末属永宁宣抚司。
明洪武七年(1374年),属四川行省永宁宣抚司。二十一年置赤水卫,二十二年置摩尼千户所、白撒(今双沙)千户所,二十三年置普市守卫所,卫所俱隶贵州都司,民职仍属四川布政使司。县地大部属永宁宣抚司,西南缘属赤水卫。明末,大部属叙永军粮厅。
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古蔺巡检司隶叙永厅,置赤水分县于赤水河,隶永宁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迁永宁县治于古蔺场,古蔺巡检司迁至两河口。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永宁县为古蔺县,隶川南道永宁直隶州,废古蔺巡检司。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古蔺属下川南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隶四川省政府。
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裁赤水分县建制,隶古蔺县,属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10日,古蔺解放。解放后,古蔺隶泸州专员公署。
1952年,古蔺县属四川省隆昌专员公署。
1960年,古蔺县随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
1985年起,隶泸州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古蔺县辖3个街道,17个镇,3个乡。有39个社区、314个居民小组,246个行政村、1871个村民小组。
街道 | 彰德街道、金兰街道、永乐街道 |
镇 | 太平镇、二郎镇、德耀镇、双沙镇、丹桂镇、龙山镇、大村镇、石宝镇、观文镇、茅溪镇、石屏镇、皇华镇、东新镇、马蹄镇、椒园镇、黄荆镇、白泥镇 |
乡 | 大寨苗族乡、马嘶苗族乡、箭竹苗族乡 |
参考资料: |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古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云贵高原北麓,境域跨东经105°33’58”—106°20’22”,北纬27°40’49”—28°20’26”,东西径距76千米,南北径距75千米,地域呈半岛形嵌入黔北,西与叙永接壤,东南北三面与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五县(市)毗邻。截至2021年12月底,县行政区域面积3185.0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古蔺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域形如坐狮。山脊线自西向东呈“S”型纵横县境中部,群山耸峙,丛林莽莽,有大小山体400余座,溪河200余条。北部笋子山,顺西北延伸至番坪,横亘其北,绵延150余华里。南面的阴登山,扁山、十八罗汉山,濒临赤水河左岸,东面大青山、碧云山与贵州山脊相连。全县有较高山峰486座。
古蔺县境内主要有位于古蔺县北部的笋子山脉、位于西北部的红梁子山脉、位于西部的乌公山脉、位于中部偏东的马耳山脉、位于东北部的卢家山脉、位于东部的大青山脉、位于西南面的阴登山脉。
古蔺县灰岩出露广泛,岩溶(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岩溶丘陵、峰丛、峰林、漏斗、盆地、槽谷、落水洞、穴泉等分布广泛。赤水河和古蔺河,盐井河、菜板河、白沙河两岸石壁峭立,陡崖重叠,峡谷幽深,呈“一线天”景观。分布在山顶、山脊地带的山原地貌亦较为显著。有低山河谷、低山槽谷、中山溶岩、中山狭谷四种类型。
地质
古蔺县地质构造属扬子江准地台,滇黔川鄂台坳,大娄山褶皱构造带。地层展布以北起玉田乡南至椒园乡为线,以西为东北向,以东转为北东向,地层发育丰富,由老到新出露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共8个系,28个组(群)。内无大断层构造。中、小断层100余处,分布在古蔺背斜轴部及南次一级褶曲上,土城、水口、新马等背斜和向斜也有分布。总的特点是以走向逆断层和横向逆断层、正断层为主,发育在三叠系和寒武系地层中,为顺向断层,多出现于背斜核部与近侧,断层长度3至35千米。另一组横向断层,横切地层走向,并挫断前一组断层,长1至15千米。
古蔺县地质构造有古蔺背斜、水口背斜、土城鼻状向斜、新马鼻状向斜四种构造类型。其中古蔺背斜横穿县境中部,南陡北缓不对称;水口背斜分布于古蔺县境东部,北东至南西向,北东起岩湾乡,南西止高家乡,轴长29千米;土城鼻状向斜分布于古蔺县境东部,北东至南西向,北起复陶,南至土城,轴长11千米;新马鼻状向斜分布于古蔺县境南部,近东西向。
气候
古蔺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境内特殊的地理环境,其气候既有四川盆地特点,又具有云贵高原气候特点,其特征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冬无严寒,气温差异大,无霜期长,年降水偏少,日照充足,立体性气候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总的趋势是:冬春两季,常出现寒潮、降温和连晴少雨天气;初夏,出现阴绵雨天气,雨量过甚造成洪涝灾害;盛夏,炎热高温,时有雷雨大风、冰雷天气出现;秋季,降水偏少,常出现秋旱。
古蔺县年平均气温以古蔺县气象站(海拔537.7米)为代表的低山河谷区17.6度,以龙山气象哨(海拔825)为代表的低山槽谷地区15.5度,以石宝气象哨(海拔1306米)为代表的中山岩溶区12.9度。气温年较差大,古蔺20.5度、龙山20.4度、石宝21度。极端气温大于等于35度的日数古蔺26.7天,龙山10.9天,而石宝基本无出现。不同季节日照变化差异大,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日照564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43%,冬季日照123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9.6%。全县无霜期长,年平均在260天以上,适宜作物生长期长。而低山地区比中山地区还要多一个月。资料统计得出,年平均无霜期300.1天,年际变化在232~365天之间,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2月16日,终霜日出现在2月16日。
水文水利
古蔺县系长江流域,溪河大多源自县境中部,呈辐射状向四周分流,除西部乌龙沟河入永宁河外,其余皆入赤水河。赤水河绕县境南、东、北三面环流。属长江二级支流的河流有古蔺河、盐井河、白沙河、菜板河、马蹄河、桂花河。境内有大小溪河225条,流量小,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降水量偏少,属低径流县,年正常产水量14.18亿立方米(不含赤水河过境量60亿立方米)。河流补给以降水为主,次为地下水(溶洞水、隙泉),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石宝、丹桂、观文、金星、龙山、大村、太平、双沙、德耀等地,尤以溪河两岸出露最多。境内有双河水库。
赤水河:赤水河源于云南镇雄县境,从西南向东北流经贵州省毕节县,于西南纳盘乡磨子塘入境。
古蔺河:古蔺河是长江二级支流。
盐井河:盐井河是长江二级支流。
白沙河:白沙河是长江二级支流。源于县境西部的蔓岭乡岩风沟。
菜板河:菜板河是长江二级支流。源于金星乡桂家沟。
马蹄河:马蹄河是长江二级支流。源于叙永县高桥乡桥沟底,由北向南至石家河入县境。
桂花河:桂花河是长江二级支流。源于香楠坝。
双河水库: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丹桂镇白良村,总库容664万立方米。
土壤
古蔺县的土壤分为河谷紫色土区、低山黄壤土区、中山黄壤土区、中山黄棕壤土区四个土区,有紫色潮土性土属等20个土属。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古蔺县初步勘测发现有无烟煤、烟煤、硫铁矿、铁矿、铜、磷、钾、高岭土、石膏、白云石、方解石、大理石、煤层气、天然气等矿种和矿产地,无烟煤、硫铁矿蕴藏量最大。无烟煤已探明储量23.6亿吨,煤层一般2–3层,总厚度4.56米,石屏煤层11层,厚度达9.3米。硫铁矿,主要藏于东部的太平、大村、石宝等地,已探明储量16.7亿吨。铁矿,有菱铁矿、赤铁矿和褐铁矿,储量分散,未构成一定规模矿床。石灰石,分布面广,从二叠系到寒武系地层中均有,约占总辖区面积的60%。大理石,品位较优,具有一定开采价值。境内大致可分为4个矿带。
古蔺矿带 | 由东至西,包括岔角滩、高笠、石屏、龙山、护家、椒坪、箭竹至灯盏坪,长约35千米 |
大村矿带 | 包括大村、大山南北各4.5千米,全长18千米 |
石宝矿带 | 由双沙陈坪南端北向,经小堡、万寿、观文、石宝转向西南经长坪、菜板、椒园至赤水河边,长约40千米 |
九岭矿带 | 由茅溪九岭杠北东伸向赤水河边,长约9千米 |
参考资料: |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古蔺县有耕地73173.66公顷。其中,水田22124.42公顷。种植园用地3805.81公顷,林地205071.96公顷,草地602.88公顷,湿地42.2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493.1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843.1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910.42公顷。
生物资源
古蔺县树种繁多,用材林以杉、松、柏为主,经济林以桐、乌柏、茶、棕、漆为主。有各类林木品种56科118种,针叶树种有福建柏、柏木、红豆杉、三尖杉、马尾松、云南松等;阔叶树种有光皮桦、白桦、响叶杨、桢楠等。其中,琪桐、水杉、秃杉、杪锣及香果树、三尖杉、连香树、福建柏、银杏、鹅掌楸、西南红豆杉等为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有竹类13种;有各类药用植物167科977种,盛产赶黄草、金银花、杜仲、黄柏、木瓜、吴茱萸、天麻、天冬等;各类牧草62科600余种。花卉品种繁多,以兰草为最,有“兰花之乡之称,兰花多次获兰展金奖。粮食作物50多种,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高粱、大豆、红苕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花生、魔芋、甘蔗、芝麻、向日葵、山烟等,其中烤烟品质优良,与云贵烟草齐名,是四川省烤烟重点产区之一。

古蔺县有野生动物47种,飞禽134种。主要兽类有羚牛、岩羊等,野猪、猴子、岩羊、野兔分布最广。兽类有羚牛、虎、金钱豹、龟豹、狗熊、野猪等;禽类有野鸡、星星鸡、白汉鸡、竹鸡、秧鸡等;土著鱼有14科44种,引进鱼种12个,共计56种;介壳类有中华鳖、溪蟹、蚌、蜗牛、园田螺狮等;爬行类有菜花蛇、乌梢蛇、青竹彪、岩斑蛇、风骚蛇、牛屎扁、野鸡项等数十种;两栖类有青蛙、弹琴蛙、木槐、蟾蜍等;人工饲养的昆虫有蜜蜂、蚕。

自然灾害
古蔺县常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寒潮、凌冻。
2019年7月22日13时至23时,古蔺县遭受暴雨灾情,造成箭竹等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马嘶张家沟山体滑坡造成一老年人被掩埋死亡;2019年7月29日14时至2019年7月30日8时,古蔺县部分乡镇出现强降雨,椒园、茅溪暴雨,皇华大暴雨,乡镇最大降雨量达120毫米,暴雨造成皇华镇严重受灾;2019年7月30日晚23点至7月31日8时,全县降雨持续,造成椒园镇一户民房被山体垮塌掩埋,灾情进一步增大;2019年7月31日8时至8月1日8时出现雷阵雨,石宝暴雨降雨量达77.3毫米,经济损失416万元;2019年9月7日8时至2019年9月8日8时,古蔺县各乡镇出现强降雨,大部分乡镇暴雨到大暴雨,护家镇特大暴雨。各项经济损失共计9450.46万元。
生态环境
2021年,古蔺县城市空气质量优良(II级)以上355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7.3%。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3万立方米。垃圾处理站16个。古蔺县森林面积2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62%。
人口
人口概况
截至2021年末,古蔺县公安户籍登记户数22.40万户,户籍总人口88.0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3.90万人,城镇人口14.1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6.05%。迁入人口1268人,迁出人口4889人。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密度为276人/平方千米。按户籍口径计算,2021年出生率10.2‰,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4.6‰。
年份 | 户籍人口 | 人口密度 | 乡村人口 | 城镇人口 |
2017年 | 87.6万人 | 275人/平方千米 | 63.1万人 | 24.52万人 |
2018年 | 87.8万人 | 276人/平方千米 | 63.1万人 | 24.7万人 |
2019年 | 87.8万人 | 276人/平方千米 | 62.6万人 | 25.2万人 |
2020年 | 87.99万人 | 276人/平方千米 | 70.50万人 | 17.49万人 |
2021年 | 88.03万人 | 276人/平方千米 | 73.90万人 | 14.13万人 |
参考资料: |
民族构成
古蔺县除汉族外,居住着苗族、彝族、回族、羿族(未识别民族)、仡佬族、侗族、藏族、满族、傣族、土家族、白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呈大散居、小聚居状况分布在26个乡镇。彝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石屏乡。少数民族除回族、侗族、藏族、满族、傣族、土家族、白族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因经商、兵役、投亲靠友或工作及婚姻关系迁徙来蔺定居外,其余苗族、彝族、羿族(未识别民族)、仡佬族等都有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蔺县是四川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之一。
经济
综述
2021年,古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30元,比上年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34.6亿元,比2020年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80.4亿元,比2020年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85.3亿元,比2020年增长10.1%。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07.6亿元。有个体工商户39680户,增长28.0%;私营企业6043户,增长32.0%。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53.6亿元,比2020年增长45.0%;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90.4亿元,比2020年增长6.0%。
年份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人民币)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民币)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民币) |
2019年 | 172.3 | 30736 | 14034 |
2020年 | 179.8 | 32623 | 15371 |
2021年 | 200.3 | 35330 | 17152 |
参考资料: |
第一产业
2021年,古蔺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2.1亿元,比2020年增长8.1%。其中,农业产值32.2亿元,林业产值3.5亿元,牧业产值25.1亿元,渔业产值0.25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1亿元。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5.3亿元,比2020年增长7.3%。其中,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0.68亿元,比200年增长14.7%。
第二产业
2021年,古蔺县实现工业增加值74.6亿元,比2020年增长9.4%,占GDP比重为37.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7.2%,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2021年末,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其中规模以上采矿业增长21.3%,制造业增长1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原煤产量68.2万吨,增长7.1%;酒产量10.3万千升,增长30.2%;水泥产量54.6万吨,增长40.2%。
第三产业
2021年,古蔺县完成房地产投资15.7亿元,比2020年增长19.6%,其中住宅投资比2020年增长10.7%。商品房施工面积142.9万平方米,比2020年增长13.0%,其中住宅90.8万平方米,比2020年下降7.1%。商品房销售面积70.0万平方米,比2020年增长19.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6.0万平方米,比2020年下降15.7%。商品房销售额34.6亿元,比2020年增长18.8%,其中住宅销售额23.4亿元,比2020年下降9.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6亿元,比2020年增长18.1%。按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6.2亿元,比2020年增长18.0%;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0.4亿元,比2020年增长18.3%。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67.0亿元,比2020年增长16.7%;餐饮收入9.6亿元,比2020年增长28.3%。2021年末,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单位)94户,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3.6亿元,比2020年增长18.6%;限额以下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3.0亿元,比2020年增长17.0%。
交通运输
综述
截至2021年末,古蔺县境内公路总里程5953.6千米,高速公路里程67千米。2021年末,有出租汽车数115辆,客运班线车278辆。公路运输客运线路116条,其中跨省线路7条,跨市线路3条,行政村客运通达率100%。2021年,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11835万人千米。有鱼湾大桥、文昌阁大桥、白岩滩大桥、太平渡大桥等渡改桥。
公路
截至2021年末,古蔺县境内公路总里程5953.6千米,其中国道114.5千米、省道201.8千米,县道1061.6千米,乡道14281.9千米,村道3570.245千米,路网密度为209.73千米/百平方千米,实现了100%的行政村、96.2%的组通硬化路,100%的行政村通客运。等级公路(含高级、一、二、三和四级公路)5892.3千米,高速公路里程67千米。有叙永—古蔺高速公路,同时有古蔺—仁怀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
叙永—古蔺高速公路:叙永—古蔺高速公路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的南向出川大通道,起点为叙永县震东镇灯盏坪枢纽互通,与纳黔高速公路接线,途经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德耀镇、古蔺镇、永乐镇、太平镇,止于古蔺县二郎镇,随后跨越赤水河,接贵州省在建的仁(怀)赤(水)高速公路。叙古高速设计行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为24.5米。全线共设置互通枢纽4处,服务区1处,收费站3处。
古蔺叙永农村扶贫公路:古蔺叙永农村扶贫公路起于叙永县水潦乡,止于古蔺县太平镇,途经五乡七镇,其中原路利用路段长95.8千米,改造路段长195.2千米,按四级公路标准改造,路基宽度6.5米,特殊困难路段路基宽度5.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铁路
古蔺县境内有货运铁路——叙大铁路。叙大铁路西起叙永,东至古蔺大村,主要承担古叙矿区煤炭物资外运、长途货物的运输任务。
公共交通
古蔺县公交分章德线、玉田线、301线、601线、602线、观光线、天成线、实验学校运行,营运车辆共61辆。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19年,古蔺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35所(含教学点),其中幼儿园138所,小学253所(教学点221个,民办学校1所),初中3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普通高中4所(完全高中1所),中职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52226人,其中,幼儿园28458人,小学70947人,初中34004人,普通高中11062人,中职学校7659人,特殊教育96人。教师7921人,其中专任教师7525人。
其中,古蔺县中学校是四川省二级示范高中学校,古蔺县蔺阳中学校是泸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医疗
截至2019年,古蔺县有医疗机构654个,医院1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38个(含26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539个村卫生室、63个诊所等),其他卫生机构1个(县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古蔺县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有编制内医务人员1307人、临聘人员1110人。有县域内注册的执业医师738人、助理医师310人,其中注册全科医师179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48人。有执业护士1820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护士2.58人。注册乡村医生579人。有全县副高以上职称94人,中级职称198人,研究生学历人员6人。有床位2873张(其中县级1000张、乡镇卫生院1243张、民营医院630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4.07张。
其中,古蔺县人民医院是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古蔺县中医医院是四川省三级中医发展中心建设单位,古蔺县妇幼保健院是国家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文化体育
古蔺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2个——四川省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古蔺苗族文化博物馆,有综合文化站23个,广播电视台1座,媒体中心1个,广播电视发射台站1座。同时,古蔺县图书馆在古蔺县内2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分馆、在村(社区)文化室建设基层服务点,基本形成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在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创造性的建设“苗家书屋”5个。
2019年,古蔺县文化馆开展培训辅导40期,培训人数4800人次。开展延时错时培训、排练接待服务370场次,服务人数达2.5万人次。举办全县乡镇文化干部集中培训班,培训干部100人。县城图书馆升级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新建成第二个24小时城市书房——凯旋城分馆,全年接待各类读者近60000人次、外借书籍23525册次、免费办(换)证525个。开展专题读书活动7次,参加活动2000余人次。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全年接待游客33万人次。
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末,古蔺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68.7万人次,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5万人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5.2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7.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6%。城镇新增就业0.44万人。
人文
方言
古蔺县方言多显湘赣特征。一县之内,又因方域之差,时间之变,城乡之别,年龄之殊,文化之异,以致方言现象纷繁杂呈。
姓氏
古蔺县常见姓氏有陈、王、刘、张、孙、赵等姓。
陈姓:族谱叙称为明代陈友功嫡系,明崇祯年间,自河北颖川出任赤水卫都尉指挥。因兵患避难入蔺,隐居海螺堡蒙梓沟兴家创业。流衍至1985年为第21代,分布于古蔺县大部地域。
王姓:原籍江西,明万历年间,以文官随军入蔺。传衍至1985年为第21代,全县均有分布。
刘姓:原籍福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平滇后,由毕节入蔺,落业双沙、沙红坳。
张姓:原籍湖北,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其祖从孝感出任总旗放蔺,繁衍至1985年,已20代,境内分布较广。
孙姓:原籍广东,明永乐八年(1441年)其祖任赤水知府入蔺,分布双沙、万寿、太平、永乐等地。
李姓:原籍北京三河县,明天启年间袭将军职入蔺,落业杜家坪,繁衍至1985年有17代。全县均有分布。至清康熙初年,朝廷移民,迁湖广、江西等地人口,以填四川。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
名称 | 等级 | 入选时间 | 批次 |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 | 国家级 | 2008年6月7日 | 第二批 |
古蔺花灯 | 国家级 | 2014年11月11日 | 第四批 |
古蔺苗族舞蹈 | 四川省级 | 2011年6月13日 | 第三批 |
古蔺奢香传说 | 泸州市级 | 2015年9月25日 | 第五批 |
古蔺老腊肉传统制作技艺 | 泸州市级 | 2015年9月25日 | 第五批 |
古蔺钟跷脚牛肉干传统制作技艺 | 泸州市级 | 2015年9月25日 | 第五批 |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流传于四川省古蔺县,是古蔺郎酒厂传承百年的传统技艺。北宋年间,古蔺县开始生产凤曲法酒。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在当地民间酿酒工匠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其中延续百余年的五月端午手工制曲、九月重阳投粮、高温生产、以洞藏方式促使新酿酒老熟陈化等技艺极具个性特点。

古蔺花灯,民间俗称“扭扭灯”,是自唐朝以来盛行于古蔺县境内的一种民间歌舞,是一种以民间舞蹈表演为主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

宗教信仰
明朝初年,佛教、道教已在古蔺县境内传播。民国十六年(1927年),成立古蔺县佛、道教联合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县寺、观人口630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境内佛教有寺庙328座,信徒568名,庙产1054石。道教有道观36座,道士675名,地产60石。古蔺县境内有龙山东华庙、莲花寺等宗教场所。
地方特产
古蔺酱香白酒 | 古蔺位于赤水河畔,与川、黔交界。有代表性酒业——郎酒 |
麻辣鸡 | 古蔺麻辣鸡是四川省古蔺县的一道特色美食,古蔺人祖祖辈辈研究出来的卤制食品,以鲜、香、麻、辣著称,肉质细嫩、皮脆脱骨、咸淡适宜、麻辣得当 |
牛肉干 | 古蔺当地人称牛肉干为“毛条”,毛条牛肉干也因此而得名。毛条牛肉干不是牦牛肉,而是用上等黄牛制成 |
古蔺面 | 采用手工揉制,机器定型而成,分为水面和干面两种,受制作工艺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古蔺手工面耐煮、不浑水、有劲道 |
风俗民情
古蔺苗族世代相沿春节踩山,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为“踩山节”,又形成二月、七月赶场风俗,又称“赶苗场”。届期苗族聚居各村寨,苗家无论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欢聚在一起。正月十四是踩山节中最热闹的一天,周围数十里,成百上千苗族男女打扮簇新,男邀女约,携老扶幼,自四山会涌场地。气氛最浓的为“立花杆”(也称“祭花杆”)。踩山一习,传承着古朴神秘的苗族文化,已于2010年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古蔺花灯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灯班一般在正月初四出灯,十五后罢灯。每年花灯演出之时,各乡灯班走村串户,老老少少同欢共乐,唱唱跳跳悦己娱人。

黄家扬琴是四川扬琴的一部分,属四川扬琴“中河调”,传承至今已有200年历史。多用表演唱和一人多角等形式,还可自打(扬琴)自唱。被誉为古蔺民间曲艺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20世纪30年代起,每逢端午佳节,川黔地区龙舟喜好者云集太平镇,在赤水河上展开竞赛,竞渡抢彩,场面热闹异常。赤水河龙舟赛已成为太平古镇旅游的一部分。

船工号子是赤水河船工拉纤劳作时唱的歌。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应和,有时也有一个人独唱。其曲调从起声与和声都有一定形式,歌词随时代不同、情境不同可随意触景生情,即兴创作嵌入新的内容。船工号子很有表现力度,其声激越、其势豪壮,其情磅礴,有压倒险滩激流吼声之势,是民歌中的一种很受欢迎的曲调形式。2014年,太平渡船工号子已被列入古蔺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风景名胜
综述
古蔺县地貌形态多样,形成多种类型的景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古蔺县共有6处A级景区,其中AAAA级景区4处,AA级景区2处。
古蔺县的红色足迹众多,建有“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拥有省级党史教育基地1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5个,是当地及周边地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太平古镇、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二郎红军街、二郎滩渡口、双沙“白沙会议”旧址等已开发为红色旅游景点。
主要景区
黄荆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古蔺县西北部境内,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的赤水河流域,自然面积433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300多米,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是白垩系红色砂岩中山峡谷丹霞地貌区,世界同纬度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被喻为地球北纬28°线最后的处女地。

太平古镇位于古蔺县东35千米处,与贵州习水县毗邻,历史上曾有“小重庆”之称。古镇景区先后获“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四川省“十大最宜业街巷”,太平镇平丰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住建部列为“美丽宜居村庄”。

大黑洞景区位于古蔺县箭竹苗族乡,有“古蔺西大门”之称,是游客入蔺第一站。大黑洞景区拥有喀斯特地貌、森林、草场等自然景观和苗族传统文化人文景观,主要分为苗寨民俗文化区、大黑洞秘境观光区、游客中心休闲运动体验区、哆彩苗岭休闲游憩区。2017年12月,大黑洞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人物
奢香 (1358年—1396年) | 彝族名舍兹,又名朴娄奢恒,彝族恒部穆阿卧后裔,永宁彝族扯勒部第四十二代君长龙迂龙更之女,永宁宣抚司宣抚使禄照之妹。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生于蔺州奢王府(今古蔺县政府所在地)。明洪武八年(1375年),与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默部首领陇赞同期(霭翠)结婚。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霭翠病逝,其子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年仅二十三岁的奢香毅然承担重任,照理贵州宣慰使职。奢香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稳定了西南的政治局面,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傅华封 (1869年—1929年) | 名传山,一名嵩炑,古蔺锅厂坝(今护家乡)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试补学官弟子员。曾奉派赴巴塘办理事务。清宣统元年(1909年),赵尔丰平息川边患,傅华封因随征有功,改任知府三品衔。清宣统三年(1911年),傅华封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后,在康巴地区加快改土归流的步伐,收缴各地土司印信,改任流官,设委员,废除土司世袭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呈奏折,拟建西康行省。西藏同胞为他修建生祠,以致感戴之情。辛亥革命爆发,傅华封率驻打箭炉军驰援川督赵尔丰。傅部来到雅安,被新军彭光烈部击溃,傅被俘解成都。后重其才,兔予加罪。在监禁期间,写成《西康建省记》一书,记述清末康区各地改土归流经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史实较详 |
邓均吾 (1898年—1969年) | 又名邓成均,古蔺县龙山镇人。中共党员。诗人、翻译家。曾任《浅草》《创造季刊》编辑,中共古蔺县委书记,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解放后任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副主席,四川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并兼任重庆文史馆馆长,《红岩》《奔腾》等文艺月刊主编。译有《人类悟性论》《希腊神话》《科学概论》《贫民》《虚无乡消息》等作品。后辑有《邓均吾诗词选》 |
陈之光 (1930年—2016年) | 古蔺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泸州师范学校美术系。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从事地下党学生工作。历任泸州市学联主席,川南区学副主席,团市委学生部副部长,中共川南区党委宣传部干事,四川省文联创作委员会秘书及《四川文艺》编辑部领导成员、书记处书记,四川省文联第五、六届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四、五届副主席及党组副书记,四川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编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业绩编入《中国作家大辞典》 |
参考来源: 注:该表暂仅列举部分人物 |
荣誉
日期 | 授予单位 | 荣誉名称 |
2019年2月2日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
2021年7月15日 | 水利部 | 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
2022年11月8日 | 竞争力智库、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 | 2022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
注释
[a]中国未识别民族,人口约300人,国家将他们暂定为仡佬族的一支。生活在赤水河两岸川黔交界地带(四川省叙永县赤水镇、古蔺县纳盘沟和贵州省毕节县普宜和阴底一带)的古老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