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1.1历史沿革
1.2师资力量
目前全院在职教职员工63人。在职教职员工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20人,讲师29人,助教3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8人,其中博士6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7人。
1.3机构设置
学院设有7个教研室和4个系共11个基本教学单位,分别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三生教育》教研室、人文素质教研室、旅游管理系(有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旅游管理方向〉本科专业),社会工作系(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专业)、文秘教育系(有文秘教育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系(有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学院有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我国西南地区唯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推广领域)。学院已经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中心、研究生教育为支撑、公共课教学为基础、成人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具有较好时代特征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过渡的教学单位。
学院科研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云南边疆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云南省自身的人文地理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业课教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已经先后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中心”(校级)、“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校级)、“马克思主义与三农问题研究中心”(院级)、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所” (院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所” (院级)五个校院级科研机构,已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横、纵向研究课题和项目。近几年来,学院先后主持了国内外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已公开出版专著1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学院先后已有100余项教学与科研成果获省级和校级奖励。目前学院正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福特基金、省级科研项目和地方横向课题30余项,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了各类科研活动,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应用方面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
学院成果
2010年学院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重新修订旅游管理、社会工作、文秘教育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的学生工作富有特色,举办了一系列在全校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活动,如“大学生科研之路系列讲座”、“中外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活动”、成立通讯社和大学生艺术团等。世纪潮辩论赛连续获得十三届(2009)、十四届(2010)云南农业大学冠军,安全卫生知识竞赛(2008)全校冠军,第八届(2010)国标舞亚军,2009年获得学生工作评比二等奖,杨永玲同学获得“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校级一等奖,2007年学院学生工作被评为学校一等奖(排名第一),04社工唐佳、王芳同学参加“挑战杯”比赛,获得了全国三等奖、云南省一等奖的佳绩。
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全体师生正团结一心,努力开拓,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科研单位而努力奋斗。
专业培养
5.1社会工作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基本的社会工作能力,以及开展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社会工作实践等多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开设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与方法、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毕业生可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修业年限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5.2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
(旅游管理方向)
本专业培养从事森林资源保护、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学生通过学习具备扎实的数、理、化、计算机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管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林学、旅游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及评价,掌握生态资源总体规划和森林游憩产业市场动态分析方法,具有监测生态资源、协调旅游与生态资源关系、森林资源保护、森林游憩导游和森林生态公众教育的基本能力。主要开设植物学、生态学、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原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毕业后适宜在景区、园林、旅游、酒店、城建、教育及其相关政府管理机构等部门工作。修业年限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5.3文秘教育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文秘教育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技术,具有较强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社交活动、书面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办文、办会、办事及调查研究、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中从事文秘、公关和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分两大类:一为基本知识,包括基础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应用写作、秘书学、演讲与口才、秘书实务等;二为公共管理相关理论与技巧,包括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行政管理、管理学原理、现代礼仪、档案管理学、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公关实务等。修业年限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