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叶兜兰(学名: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T.Tang et F.T.Wang)是兰科兜兰属下的一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它是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叶基生,叶片带形、革质。花葶从叶丛中长出,花苞片非叶状,子房顶端常收狭成喙状。花大而艳丽,有种种色泽,中萼直立,花粉粉质或带粘性,退化雄蕊扁平,柱头肥厚,下弯,柱头面有乳突,果实为蒴果。硬叶兜兰花比较雅致,色彩比较庄重,色及带有不规则斑点或条纹。花瓣较厚,花朵开放期比较长。它的花期为3-5月,生长于海拔1000-1700米的石灰岩山坡草丛中或石壁缝隙或积土处,分布于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2021年8月,硬叶兜兰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与其近亲马利破兰相比,硬叶兜兰的花没有香味。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硬叶兜兰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范围、保护现状、栽培技术、主要价值等介绍

中文名

硬叶兜兰

英文名

Tiny Flowered Paphiopedilum

拉丁学名

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Tang & F. T. Wang

其他保护等级

极危(CR) IUCN标准

植物界

亚界

绿色植物亚界

总门

轮藻总门

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亚门

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木兰纲(被子植物纲)

亚纲

百合亚纲(Liliidae)

超目

天门冬超目

天门冬目

兰科(Orchidaceae)

亚科

杓兰亚科

兜兰属(Paphiopedilum)

亚属

宽瓣亚属

硬叶兜兰

分布区域

中国、越南

拼音

yìng yè dōu lán

命名者及年代

T. Tang et F. T. Wang

形态特征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地下具细长而横走的根状茎;根状茎直径2-3毫米,具少数稍肉质而被毛的纤维根。

叶基生,二列,4-5枚;叶片长圆形或舌状,坚革质,长5-15厘米,宽1.5-2厘米,先端钝,上面有深浅绿色相间的网格斑,背面有密集的紫斑点并具龙骨状突起,基部收狭成叶柄状并对折而彼此套叠。

花葶直立,长10-26厘米,紫红色而有深色斑点,被长柔毛,顶端具1花;花苞片卵形或宽卵形,绿色而有紫色斑点,长1-1.4厘米,背面疏被长柔毛;花梗和子房长3.5-4.5厘米,被长柔毛;花大,艳丽,中萼片与花瓣通常白色而有黄色晕和淡紫红色粗脉纹,唇瓣白色至淡粉红色,退化雄蕊黄色并有淡紫红色斑点和短纹;中萼片卵形或宽卵形,长2-3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急尖,背面被长柔毛并有龙骨状突起;合萼片卵形或宽卵形,长2-2.8厘米,宽1.8-2.8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背面被长柔毛并具2条稍钝的龙骨状突起;花瓣宽卵形、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2.8-3.2厘米,宽2.6-3.5厘米,先端钝或浑圆,内表面基部具白色长柔毛,背面多少被短柔毛;唇瓣深囊状,卵状椭圆形至近球形,长4.5-6.5厘米,宽4.5-5.5厘米,基部具短爪,囊口近圆形,整个边缘内折,囊底有白色长柔毛;退化雄蕊椭圆形,长1-1.5厘米,宽7-8毫米,先端急尖,两侧边缘尤其中部边缘近直立并多少内弯,使中央貌似具纵槽;2枚能育雄蕊由于退化雄蕊边缘的内卷而清晰可辨,甚为美观。花期3-5月。

硬叶兜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1700米的石灰岩山坡草丛中或石壁缝隙或积土处。

硬叶兜兰分布区为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贵州分布区的年均温为16.0~18.9℃,年均降水量1200~1320毫米,无霜期290~350天,相对湿度>80%,土壤为石灰岩山地森林钙质土,pH 7.0~8.0。多生于森林覆盖的悬崖或断岩石壁积土处,土层浅薄,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氮、磷、钾含量高。喜荫庇环境,在上层林木郁闭度>0.8时生长良好,当上层出现林窗或更大破坏,生境因阳光直射地面时该种则消失。

多年生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地下茎细长横走,常丛状生长,具有无性繁殖能力,3年生后开花,花后植株则死亡,在其根茎处荫生新芽延续繁衍,花期3~5月,花色泽变化较大,结果率极低,野外极稀见结实植株。

分布范围

产中国广西西南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荔波、兴义)和云南东南部(麻栗坡、西畴、文山)。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麻栗坡。

保护现状

硬叶兜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同时也被收录于自2017年10月4日起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中,禁止在国际间交易(符合缔约国制定的“人工繁殖”定义植株除外)。

彩云兜兰自2014年3月13日起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全球范围内极危(CR),且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该物种对环境变化敏感,只能在特定海拔、土壤、遮阴率等条件下生存,现面临包括基础设施和旅游业开发、以园艺或贸易为目的的过度采集、生态失调、踩踏、气候变化、干旱、采伐森林、水土流失等多种人为的直接或间接威胁。

2021年8月,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栽培技术

(硬叶兜兰的人工栽培视频6分钟左右开始讲解具体方法。)

培养土

兜兰对培养土的要求较高。大多数兜兰的原产地降水较多一年中只有几个月空气比较干燥,因此兜兰全年要求湿润的培养土。此外,为预防根部缺氧,应保证培养土排水良好。

浇水

应用软水(最好是雨水)浇花,但盆内不可积水,否则细菌大量繁殖,易造成植株腐烂死亡,冬季浇花的水不能太凉。叶片也不可长时间积水,否则叶片易腐烂。夏季可通过喷水或喷雾达到兜兰生长所需的较高空气湿度。

施肥

施肥宜少而勤。一般市场上销售的成品肥即可,如使用有机肥料,一部分兜兰品种会更加繁茂。此外,植株较大的品种比叶片少的品种需更多肥料。肥料充足,新芽充分发育,植株才会开花,否则要等到第二年才会开花。通常所有的兜兰品种应每半年施一次石灰肥,剂量为每10厘米盆径可用一茶匙碳酸石灰,也可在浇花中加入石灰,这样肥料就可被植株长期汲取。

适当施肥可以保证兜兰健壮生长和开花。但是兜兰对盐很敏感,一定不能多施,以免产生盐害。如果不能够正确把握好施肥技术,还是少施为妙。台湾的兰界人士有个好方法可防止盐分累积,就是在浇水后1~2小时后待基质中的盐分可以析出后,再浇水一次。一般除了冬季以及夏季气温过高时不施肥外,其他时间可15~20天喷洒2000倍左右的水溶性速效肥一次,要注意肥料中氮、磷、钾的比率,未开花株用N-P-K=20-20-20或15-15-15的肥料,近开花株补充磷钾肥,以促进开花。地生种也可以使用农家肥,但必须加水腐熟后方可稀释施用。

换盆移植

每隔两年换盆一次,若能每年换盆一次自然更好。大型植株开花较多,除非必要,否则不要扯断或扯裂根部。换盆时不可破坏植株组织,否则腐霉菌就会趁虚而入。可用木炭粉来预防腐霉菌。

病虫防治

所有的兜兰品种都易受红蜘蛛侵害,尤其是生有光滑叶片的品种。因此,应时常检查叶片。其他的害虫很少危害兜兰。兜兰常见病还包括细菌和真菌感染。新鲜、流通的空气可起预防作用。

兜兰的病虫害多发生于夏季多雨和酷暑的季节,常见的病害有茎腐、炭疽和褐斑等病害,每2周用百菌清和托布津500~1000倍液喷洒可防止这些病害的发生,同时要改善通风条件,才能杜绝兜兰的发病。常见的虫害有介壳虫、粉虱、蛞蝓和蜗牛等,防治方法可用相关农药喷杀或诱杀。兜兰病毒病是不治之症,一经发现要立即隔离或予以深埋弃置,以免传染其他健康植株,最终全军复没。

主要价值

兜兰又名拖鞋兰,夏秋或临冬开花,花期最长达70余天。西南地区的兜兰叶片通常要厚实硬朗些,花色更为亮丽显眼,有更好的抗旱保水机制,在抗逆性新品种选育上具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

兜兰盆花生产需要3到5年,由于其花形奇特、花色丰富、花期持久,且容易管护,在12到30摄氏度范围能生长,室温23度环境下能正常开花,因此颇受家庭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是值得开发生产的兰花种类之一,也是发展小盆栽产业的新兴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