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凤蝶(学名:Troides helena),又称黄翼凤蝶等,是凤蝶科裳凤蝶属动物。成虫雌蝶体长47~52毫米,翅展120~140毫米;雄蝶体长45~50毫米,翅展110~130毫米;触角、头部和胸部为黑色,头、胸侧边有红色的绒毛。雌蝶前翅呈黑色或褐色;后翅中室及其周围亚外缘区各室的弯月斑均呈金黄色,其余部分黑色。雄蝶前翅黑色略透明,各翅脉两侧为白色;后翅金黄色,在外缘区有黑色三角斑。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裳凤蝶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现状、主要价值、物种对比等介绍

中文名

裳凤蝶

拉丁学名

Troides helena

别名

黄翼凤蝶、翼凤蝶、金扇凤蝶、黄扇凤蝶

命名者

Linnaeus

命名年份

1758年

动物界(Animali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昆虫纲(Insecta)

鳞翅目(Lepidoptera)

凤蝶科(Papilionidae)

裳凤蝶属(Troides)

裳凤蝶(Troides helena)

体长

雌蝶47~52毫米,雄蝶45~50毫米

分布区域

印度、马来西亚、新几内亚、中国等地区

简介

裳凤蝶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新几内亚、中国等地区。它生活在海拔0~2200米地区的湿润的常绿落叶林、次生林、常绿混交林和竹林、淡水湿地、城镇花园等地方。裳凤蝶的寄主为马兜铃属植物。

裳凤蝶虽然在其广泛分布的部分地区受到生存威胁,但仍能常常发现它们。2018年,裳凤蝶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在2021年,它又被“IUCN绿色名录评为中度耗尽(MD)”。2021年,它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体态优美,色彩美艳,具有观赏价值;还能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具有生态价值。

形态特征

裳凤蝶成虫雌蝶体长47~52毫米,翅展120~140毫米;雄蝶体长45~50毫米,翅展110~130毫米;雌蝶体型大于雄蝶;触角、头部和胸部为黑色,头、胸侧边有红色的绒毛,腹部正面为黄色,背部颜色为黄黑相间。雄蝶外生殖器上钩突又细又长,末端细尖,强度骨化;尾突呈宽舌形,膜质多毛;抱器瓣宽,末端宽圆,无突起;抱器内突略似长方形,端部和边缘有较多锯齿,上部的齿突虽大但少;阳茎又短又粗,基部比先端宽。

雌蝶前翅呈黑色或褐色;后翅中室及其周围亚外缘区各室的弯月斑均呈金黄色,其余部分呈黑色。雄蝶前翅黑色略透明,各翅脉两侧为白色;后翅呈金黄色,逆光观察时出现珍珠、宝石般的光泽,并因光线角度变化而呈现出青、绿、紫色光泽,在外缘区有黑色三角斑,脉纹黑色清晰,外缘较平直;尾翼呈金黄色,无斑点,脉纹清晰。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裳凤蝶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新几内亚、中国等地区。

中国分布

裳凤蝶在中国分布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香港等地。

亚种分布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分布区域

1

指名亚种

Troides helena helena

苏门答腊最南端、爪哇岛、巴厘岛和佩尼达岛

2

优特克拉底亚种

Troides helena euthycrates

越南北部和越南中部

3

污斑亚种

Troides helena spilotia

中国(特别是香港)

4

圣赫勒拿岛亚种

Troides helena heliconoides

安达曼群岛

5

费拉里亚种

Troides helena ferrari

尼科巴群岛

6

提丰亚种

Troides helena typhaon

韦岛北到苏门答腊中部

7

丹波山亚种

Troides helena dempoensis

苏门答腊西南部

8

雷伊亚种

Troides helena rayae

勿里洞岛

9

赫尔墨斯亚种

Troides helena hermes

西梅卢岛和巴尼亚克群岛 

10

伊萨拉亚种

Troides helena isara

尼亚斯岛

11

涅瑞伊得斯亚种

Troides helena nereis

恩加诺岛

12

希神亚种

Troides helena cerberus

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部和越南南部的部分地区、马来西亚西部和新加坡

13

涅瑞伊得斯亚种

Troides helena nereides

巴威恩岛

14

安提莱亚种

Troides helena antileuca

康根群岛

15

箭角亚种

Troides helena sagittatus

龙目岛

16

普罗氏亚种

Troides helena propinquus

松巴瓦和苏马群岛(在后者它被认为是罕见的或最近灭绝的)

17

邦古亚种

Troides helena bunguranensis

北纳图纳群岛

18

金星亚种

Troides helena venus

南纳图纳群岛

19

莫氏亚种

Troides helena mosychlus

邦吉岛和沙巴、文莱(罕见或最近灭绝)和沙捞越(罕见或最近灭绝)

20

东方亚种

Troides helena orientis

加里曼丹

21

杉本亚种

Troides helena sugimotoi

卡里马塔岛

22

苏拉威西亚种

Troides helena hephaestus

苏拉威西及其南部离岛

参考来源:

寄主与栖息地

寄主

裳凤蝶的寄主为卵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ovatifolia)、港口马兜铃(Aristolochia zollingeriana)等马兜铃属植物。

栖息地

裳凤蝶生活在海拔0~2200米地区的湿润常绿落叶林、次生林、常绿混交林和竹林、淡水湿地、灌木丛和草地、农林田、种植园、树木繁茂的人类栖息地等地方,也经常出现在森林空地、村庄附近、森林附近的城镇花园和公园中。裳凤蝶在世界出没范围超过1900万平方千米。

裳凤蝶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裳凤蝶幼虫以马兜玲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的叶为食,包括尖叶马兜玲(Aristolochia acuminata)、蜂巢马兜玲(Aristolochia foveolata)等;成虫取食花粉、花蜜、植物汁液等,常吸食走马箭、大红花等植物的花蜜。

裳凤蝶幼虫在孵化后约过8小时左右开始取食叶片;幼虫取食植物嫩叶,喜躲在叶背取食叶肉而留下上表皮和叶脉不食,低龄幼虫取食后的叶片成缺刻状;大龄幼虫则取食全叶及叶梗、茎、花及嫩果,4~5龄幼虫食量猛增,个体迅速增大。裳凤蝶成虫中午前后特别是晴天飞翔取食较多,常在蜜源植物的花上吸蜜。

其它行为

裳凤蝶多在林内飞行,喜欢滑翔,飞行较缓慢;雄蝶常在树梢上空盘旋,雌蝶则喜于在寄主附近盘旋;有时也在丘陵至海拔1000米地区的花丛中飞舞;喜访大树的花,常于晨间或黄昏时飞至野花吸蜜;也常到路边积水处吸水。裳凤蝶成虫整年可见,但主要发生期在3~4月。它平时活动较少。幼虫栖息在寄主植物叶的背面,动作迟缓,受刺激时臭角不伸出。老熟幼虫多在寄主植物周围的树枝上化蛹。裳凤蝶在幼虫和成虫阶段不会发出声音,但在蛹期受到触摸刺激会发出“嘶嘶”声音。

生长繁殖

交尾产卵

裳凤蝶交尾时多数雌蝶在上,攀附在物体上,雄蝶在下,两蝶身体呈“1”字形,而翅膀呈“一”字形,通常交尾时间1~3小时。交尾后逐日产卵,产卵时雌蝶在寄主植物附近往返多次低飞,最后攀附叶缘四翅扇动,靠腹部钩把卵产在叶背上。

裳凤蝶为完全变态、卵生昆虫。产卵时通常散产,偶有聚产,卵多散产于寄主植物叶背,特别是主脉附近,少数产于嫩叶叶面;一般是一片叶上产1粒,偶尔在同一叶片上产2粒。卵近圆形,底面浅凹,表面光滑且覆盖有橙色的附着物,底部周边呈白色,精孔呈暗红色,大小约为1.9毫米×2.0毫米;刚产出的卵为粉红色,1天后慢慢变为棕红色,快孵化时呈现灰色。通常每只雌蝶产卵量为36~60粒。

孵化发育

当发现裳凤蝶卵中部出现一黑点时,翌日即孵化,且多在上午孵化。幼虫从卵孵出后有吃掉卵壳的习性。

裳凤蝶的幼虫体型较大。幼虫分为5龄;1龄体长5~8毫米,初孵时为棕黄色,后为黑褐色,各体节上有带刺毛的肉质棘突;2龄体长9~12毫米,黑褐色,肉棘上刺毛消失,各体节的亚背线上各具一对肉棘突,气门下线和亚腹线上各具一对棘突,而胸部两侧的气门上线上还有一对棘突,但胸部没有;3龄体长13~20毫米,体灰褐色,第三、四腹节两侧棘突变成白色,形成1条白色的斜线,其余各棘突灰褐色,顶端暗红色,半透明;4龄体长21~41毫米,体浅灰褐色,第三、四腹节斜生的白线加宽成带状;5龄体长42~72毫米,体棕褐色,食量大增,个体增长快,棘突也增长增粗,特别是亚背线上的棘突,每根长约5~7毫米,其顶端呈红色半透明,第三、四腹节的棘突也由白色变为肉红色,食量减退至停食,体长缩短,进入预蛹期。

化蛹羽化

裳凤蝶老熟幼虫预蛹停食前先排出深绿色的水样粪便,然后到处爬行选择化蛹地点,一般是在枝干或藤条上,在停食约20小时后开始吐丝固定化蛹;从停食到脱皮化成蛹约2~3天。裳凤蝶幼虫先在尾部的下方吐一丝垫把尾部固定,接着开始吐围腰的那一束丝,全过程约30~50分钟,来回吐丝约90条左右,头钻过环状丝束,把丝束套于腰部;整个蛹靠臀棘和缠在枝条上的丝牢挂在枝条上;再过一天后才开始蜕皮化蛹;当蝶蛹被碰触时则会剧烈颤抖,甚至会引起所挂枝条的震动。

裳凤蝶的蛹是大型缢蛹,长约50毫米,蛹色为绿色或黄褐色;蛹的头部元显著的突起,复眼前方有圆弧状的锐角突起;前胸背面有1对隆脊;中胸背面有1个倒Y字形的隆脊;前翅基部有短的突起,其末端向身体后方呈锐角突出;腹部背线上有1条纵隆脊;腹部第五、六节背面各具一对尖长角刺;各体节的亚背线上有1个短突起,其中第4~6腹节上的突起更发达;触角的后缘有深紫色的细纹;除从后胸到第3腹节的气门上线的线纹呈暗褐色外,体表的其余斑纹均呈黄褐色,背面橙色。

经过16~22天后,当蛹体由绿色或黄褐色变为棕褐色,最后呈黑色,蛹壳变薄后,蛹就羽化。裳凤蝶成虫羽化时,会先顶破胸部蛹壳,伸出头和前足,然后整个身体由头至腹依次钻出,刚出来时翅膀较柔软,成虫一般会静伏不动或将身体倒悬,让翅膀向下舒展,待后翅全部展开及翅变硬后,从肛门排出少量液体,约1小时后,开始扇动两翅慢慢飞翔起来。在早上为羽化高峰期,羽化后在午间开始飞行活动。

裳凤蝶1年多代,成虫多死于4~10月,以幼虫越冬。

裳凤蝶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裳凤蝶虽然在其广泛分布的部分地区受到生存威胁,但仍是能常常发现它们。比如在印度裳凤蝶是常见的蝴蝶,但在孟加拉国,虽然它分布广泛,但很少被看到;而在越南,它在低海拔和中等海拔地区常被看到,却表现出种群丰度的局部和季节性波动,但在海拔500~700米的巴维国家公园和猫田国家公园(南猫田区)的常绿森林中,它的种群数量很丰富且变动稳定。

威胁因素

裳凤蝶作为大型美丽的珍稀蝶类,因过度采集、生态环境遭破坏等,致使其野生资源逐年枯竭。如在尼泊尔的低海拔地区,森林生境的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裳凤蝶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

保护级别

2018年,裳凤蝶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

2021年,裳凤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中被评估为“中度耗尽(MD)”。

2021年,裳凤蝶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裳凤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

保护措施

在尼泊尔,1995年将裳凤蝶列为易感物种而列入尼泊尔《国家红色数据手册》;裳凤蝶在印度尼西亚也受到保护;在中国香港,它及其寄主植物马兜铃属(Aristolochia),均受到法律保护。除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外,裳凤蝶还受到《1999年第7号政府条例》和《欧洲联盟野生动物贸易条例附件B》的保护;在《2008年林业部长第57号条例》中,它也是被列为高度保护的优先物种。

世界许多国家都设置保护区保护裳凤蝶,如西孟加拉邦的因巴克谷森林保护区,新加坡境内的自然保护区,越南北部的那杭自然保护区、巴贝国家公园等;中国香港在私人自然保护区嘉道理农场和植物园种植马兜铃属植物(Aristolochia),作为对裳凤蝶的保护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裳凤蝶是珍稀蝶类之一;成虫体态优美,色彩美艳,有美丽的飞舞姿态,后翅的黄色斑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像披着一件金色的衣裳,非常美丽,观赏价值较高。

生态价值

裳凤蝶会在开花的植物上飞来飞去采食花蜜;它会充当传粉者,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使植物基因得以流动。

物种对比

裳凤蝶与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很相似,两者都是裳凤蝶属,它们的些许差异如下:

裳凤蝶

金裳凤蝶

成虫形态特征

雄蝶后翅正面近臀角处外缘黑斑的内侧没有散布的黑色鳞片,亚外缘常具1列黑斑;雌蝶后翅的外缘斑和亚外缘斑多少有些相连

雄蝶后翅缘斑内侧有黑色鳞;雌蝶缘斑与亚缘斑不相连

蛹 形

头胸部和腹背部的突起较发达且尖锐

头胸部和腹背部的突起没有裳凤蝶发达、尖锐

图 片

裳凤蝶

裳凤蝶